南昌七日•第五日(下)

红(原创)

<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为纪念明末清初国画一代宗师八大山人而建。</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位于梅湖的青云谱,四面湖水环绕,古老的定山桥静卧于梅湖之上,成为青云谱与陆路相接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定山桥是南昌有据可考修建最早的古石桥,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走过青石板铺就的定山桥,来到青云谱道院的南面,沿着梅湖的岸线,有一道长长的围墙,一色的清水砖砌成,典型的赣派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墙上有两个大门,西侧的大门石额上书“青云谱”三个大字,是这里最先的入口,为300多年前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东侧的大门才是纪念馆的入口,上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八大山人纪念馆” 七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青云谱是江西净明道教的发源地,始建于西汉末年,最初称“梅仙祠”,后几经重建、更名。</p> <p class="ql-block">  东晋时期,许逊在江西治水,首倡道教“净明派”,建立“太极观”,如今青云谱二门上的“净明真境”四字便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八大山人)隐居于此,改建为“青云圃”。清康熙年间,易“圃”为“谱”,始称“青云谱”。</p> <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位朱耷或是八大山人是何许人也?感觉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p> <p class="ql-block">  朱耷,原名朱统托,号雪个、个山、个山驴、八大山人等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因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之聪明好学,所以“擅书画,能诗文”。</p> <p class="ql-block">  明亡后,为了逃避满清贵族对明朝宗室的迫害,朱耷先是削发为僧,潜于山野,后又隐居青云谱(圃),成为道院的开山祖师。</p> <p class="ql-block">  说起来,这位朱耷是极有个性之人,单从其诸多奇怪的名号即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这种个性体现在画作上,则是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曾见过他画的鱼和鸟,均作“白眼向人”之状,以此抒发愤世嫉俗之情。</p> <p class="ql-block">  至于“八大山人”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挺有意思。说朱耷在六十岁时,将自己的姓名拆成“牛、八、大、耳”四个字,然后去掉“牛、耳”,始称“八大山人”。</p> <p class="ql-block">  我想,其作为明朝皇室子孙,自知无力恢复社稷,那种无奈和愤懑可想而知。“牛耳”已丢,不就只剩下“八大”了吗?</p> <p class="ql-block">  了解了朱耷的生平后,您一定会对纪念馆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那就随我们一起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进入纪念馆,入口处正对着一口古井,四周石栏合围,旁边的石头上写着“万历古井”四个字。古井的后面林木葱郁、曲径幽深,应该是青云谱的园林所在。</p> <p class="ql-block">  没有往园林方向走,而是按照指示牌左转,来到青云谱的二门。</p> <p class="ql-block">  这个二门为清初所建,有300多年的历史,门边的碑刻已模糊不清,看起来也像很有年头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二门之内,自南而北依次是关帝殿、吕祖殿和许祖殿,殿与殿之间形成了前后三个院落,有曲廊相通。院内屋后古树参天,清幽静谧。</p> <p class="ql-block">  关帝殿的门额上悬挂着刘海栗题写的“八大山人纪念馆”牌匾,而楹联“开径望三益,卓荦观群书”是八大山人的草书。</p> <p class="ql-block">  关帝殿里展示的是八大山人的生平与年表,大厅正中摆放着吴为山的八大山人雕像,清瘦、峻冷、高傲。</p> <p class="ql-block">  吕祖殿的门上亦是“八大山人纪念馆”七字匾额,并有门联“谁接千载,我瞻四方”,均由范增题写,廊上的楹联则是八大山人的草书“采药逢三岛,寻真遇九仙”。</p> <p class="ql-block">  进殿后,正面是一幅六联屏画,左右两侧似乎是八大山人与甲申之变、剃发令之类的内容,记不太清了。</p> <p class="ql-block">  庭院中的左右厢房分别是家学渊源厅和王室贵冑厅,除了介绍八大山人家谱及朱氏八支宗谱外,墙上还挂有八大山人的作品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  穿过吕祖殿,来到第三进庭院,只见许祖殿门廊的扁额上有“高山仰止”四个大字,楹联“生不拜君云谱逃禅寄情于书也画也,穷而尚道黍离玩世遣兴则哭之笑之”,对八大山人一生的总结,可谓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  走进许祖殿,大厅当中摆着一口铸铁大钟,介绍说以前是放在关帝殿的,叫做“青云谱关帝殿洪钟”,上面的图案是道家八仙使用的八种兵器。</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大厅的正面墙上是八大山人的《孤松图》、《双鹰图》和《墨荷图》,左右两侧分别是石涛、徐谓、郑板桥、牛石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这些画作应该都是复制件,因为原件已移入新建的真迹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许祖殿旁的斗姥阁里有一幅《河上花图》的复制放大件,为八大山人的古稀之作,原画现存于天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乍看这幅作品,即为其洒脱而细腻的画风所折服,仔细看下来,却又渐渐生出几分伤感,这哪是一幅画,简直就是八大山人坎坷人生与跌宕心境的写照啊。</p> <p class="ql-block">  画中描绘了河上花卉,卷首荷花满塘,或映日盛开,或含苞待放,随风摇曳,清逸多姿;然后遭遇陡峭的山崖,只能在夹缝中生长;接下来便是崎岖的河床、枯木、乱石,荷花已呈残败之状;卷末的景致更是凄凉,成片荒芜的土坡,已不见一枝荷叶,仅有星星点点的兰草竹叶杂生。</p> <p class="ql-block">  走出斗姥阁,门前广场上一棵古老的樟树遮天蔽日,对面便是纪念馆的真迹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真迹陈列馆建于2010年,建筑风格现代简约,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p> <p class="ql-block">  馆内设有真迹陈列展厅、名家书画陈列室、文物修复室等,共收藏八大山人真迹四十余幅,其中《墨荷图》、《双鹰图》、《孤松图》为其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展馆参观结束,沿着一条小路前往绿植繁茂的园林。</p> <p class="ql-block">  路边立有一座八大山人的铜像,是1986年著名雕塑家唐大禧为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60周年而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  只见八大山人身着长袍,脚蹬芒鞋,满目忧戚,眺望远方,身后两棵古樟守护两旁。</p> <p class="ql-block">  底座石头上刻着八大山人的签名,似“哭之”,又似“笑之”。</p> <p class="ql-block">  园中有一湾池水,倒映着几笼修竹。</p> <p class="ql-block">  池上有廊桥,曲折通向对岸的幽深竹林。</p> <p class="ql-block">  岸边的六角凉亭,造型古朴典雅,掩映在一片茂林之中。</p> <p class="ql-block">  沿着池塘往南,邻水筑楼,红墙黛瓦,翘角飞檐,雕花格窗,古朴典雅,名为“香月凭楼”。</p> <p class="ql-block">  园子虽小,但移步换景,情景交融,令人仿佛重回八大山人生活的时空 ,与其一同哭之、笑之……</p> <p class="ql-block">  今日一游,收获颇丰,不仅领略了八大山人的艺术魅力,同时还感受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可谓一举两得,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