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编:草原之鹰<div><br></div><div>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九</div> 在珠江边,滨江中路段,有两幢三层黄色的卷拱式百年老建筑,即——(孙中山)<b>大元帅府</b>纪念馆。 大元帅府码头 百余年前,1917~1925年,孙中山先生曾先后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两度在此设立大元帅府,领导护法运动和国民革命,推动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2021年1月10日,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来到了这里,藉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不朽功勋,重温那段艰难历程...... 元帅府大门 大元帅府(主楼) 这是两幢黄色的百年老建筑,分为南北二楼。“元帅府”的前身是广东最早,也是当时全国第二大的水泥厂——<b><font color="#39b54a">士敏土厂</font></b>办工地,此楼始建于清光绪33年(1907年)。当时也是比较时尚、洋气、新颖,规模较大的西式建筑,正好做为<b>大元帅府总指挥部</b>所在地。 元帅府四周回廊 木楼梯 展览共分四部分:立志革命、建立组织、发动起义、推翻帝制 。<div><br><div><b>第一部分:立志革命</b><b><br></b></div><div><b>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 孙文</b><br></div></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孙中山,</b><font color="#333333">名文,字载子,号日新,又号逸仙。</font>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p><p class="ql-block"> 10岁入读冯氏宗祠私塾。</p><p class="ql-block"> 1879年,13岁在兄长孙眉资助下,随母前往美国檀香山,入读西学意奥兰尼学校、奥阿厚书院。途中<b>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b></p><p class="ql-block"> 1883年,17岁,自檀香山归国,年底再赴香港。学医。</p><p class="ql-block"> 1892年,26岁,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成为西医医师</p> 1894年,28岁,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b>李鸿章</b>,八千余言,刊载于上海《万国公报》。中心思想:<b>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坚船利炮,垒固兵强,而在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b>。 <b>第二部分:建立组织</b><br> 1894年11月,自上海到檀香山,并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以"<b>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b>"为誓词。<br> 1895年2月,29岁,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br> 1905年8月20日,39岁,与华兴会(会长<b><font color="#167efb">黄兴</font></b>)、光复会(会长<b><font color="#167efb">蔡元培</font></b>)于日本共同组建了第一个全国性革命政党——中国<b><font color="#167efb">同盟会</font></b>。“<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b>”的16字纲领。 同盟会入会证 <p class="ql-block"><b>第三部分:发动起义</b></p><p class="ql-block"> 1896年,30岁,密谋在广州起义,因事泄失败,孙中山被清廷通缉,遭香港驱逐出境。流亡海外,美国——英国,被捕于英清公使馆,后释放。</p><p class="ql-block"> 随后,孙中山将此次历险记写成英文版<b>《伦敦蒙难记》,</b>在康德黎(其师)资助下在英国发表,而名声大振,由默默无闻变成世界级政治流亡人士,威望日隆。</p><p class="ql-block"> 后转往日本开展救国活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注:日政府正大力扶持反清势力,以图私利)。</span></p> 列强瓜分中国 <p class="ql-block"> 随后,1917~1925年,孙中山先后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领导护法运动和国民革命,推动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发展进步。</p> 大元帅府会议室 <p class="ql-block"><b>第四部分:推翻帝制 </b></p><p class="ql-block"> 1911年,45岁。全国各地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湘、鄂、粤、川等省爆发<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保路运动</b>,四川荣县首个宣布独立。10月10日,<b>熊秉坤在武昌</b>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先后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font color="#39b54a">(史称辛亥革命。并先后推选黄兴、黎元洪为首领,但二人均推辞不就)</font></p><p class="ql-block"> 1911年12月20孙中山经香港回国,前往沪、宁主持内外大计,25日到沪,成立南京临时政府。<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9日十七省代表共同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b></p><p class="ql-block">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告<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成立,就任<b>临时大总统</b>。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p> <div> 同年2月12日,<b>宣统皇帝</b>溥仪颁诏退位。结束满清封建统治。<br></div><div><div> 2月13日,<b>孙中山提出辞职</b>,推荐袁世凯(袁逼迫溥仪退位)继任临时大总统。<br> 1912年2月15日,<b>袁世凯</b>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br>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太和殿宣布就任正式大总统。<br></div><div>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称帝,83天。1916年3月22 宣布废除帝制,重归共和。<br></div><div>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b>黎元洪</b>继任大总统。<b>段祺瑞</b>任国务总理。黎、段二人矛盾尖锐。</div><div> 1917年6月,江苏督军<b>张勋</b>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借口,率五千辫子军闯入北京,迫使黎元洪<b>解散国会</b>。<br> 至此,全国各地军阀四起。</div></div> <b>第五部分:北伐时期<br>第一次护法运动:</b><br> 1917年,51岁,7月,孙中山率领部分海军南下,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设大元帅府于广东<b><font color="#39b54a">士敏土厂</font></b>,并要求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武装护法运动。但后来由于受到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的破坏和干扰,护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div> 1918年5月,孙中山辞去海陆军大元帅职离开广州。</div> <b>第二次护法运动</b><br> 1920年底<b>陈炯明</b>率粤军从福建回师取得广东后,孙中山回到广州。<div> 1921年5月5日,(55岁),孙中山重建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设总统府于观音山麓(位于今广州中山纪念堂)。</div><div> 1922年6月16日,<b>陈炯明</b>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已毁,1926年在原址建中山纪念堂)。孙中山幸免于难,陈炯明用蟹山炮和珠江口鱼珠炮台炮轰永丰舰,封锁珠江口。<br></div> 珠江新造大桥(紧邻深井涌) <div> 孙中山乘坐<b>永丰舰</b>撤离时搁浅在珠江长洲(岛),但孙中山在当地民众支持下,永丰舰如有神助,最终奇迹般地穿过从未有军舰通过的深井涌水道退出,绕过了陈炯明的封锁线。被迫再次离开广东。第二次护法运动又以失败告终。</div><div><font color="#39b54a">(注:蒋介石正是在此危难之际,冲上永丰舰,誓死保卫孙中山)</font></div> 深井涌水道出口 <b>第三次护法:</b><br> 1923年2月,57岁,孙中山重返广州,再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就任大元帅,帅府大本营再次设于广东士敏土厂。大本营成立初期先后平定了沈鸿英叛乱和东江叛乱,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b>广东革命根据地</b>。 大元帅府会客厅(李大钊?) <div> 在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共产国际(马林)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div><div> <font color="#39b54a">(注:中共三大于1923年6月12日~20在广州召开,商讨国共和作相关事宜)</font><br> 1923年,委派<b>刘纪文</b>赴英留学,并<b><font color="#167efb">考察欧州各国市政建设机制</font></b>,(刘于1926年回国)。<br></div><div> 1923年8月,孙中山派<b>蒋介石</b>率领由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联合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b><font color="#167efb">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font></b>。</div><div> 1923年11月,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国民军军官学校,也即著名的<b><font color="#167efb">黄埔军校</font></b>。<font color="#39b54a">(注:始由此撑握军权)</font><br></div>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div><b> 1924年,58岁,1月20日~30,国民党一大召开。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b><br></div> <br>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带病北上,商谈国是。<br>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b>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孙文</b> 结语:<div> 孙中山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 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瓜分,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决定抛弃"<b>医人生涯</b>",进行"<b>医国事业"</b>。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实理民族复兴,孙中山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创立革命组织,发动武装起义。经过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推翻了腐朽的封建专政制度。</div>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把<b>旧三民主义</b>发展为<b>新三民主义</b>。实行<b><font color="#167ef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font></b>三大政策,改组中国国民党,推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div><font color="#39b54a"> (注: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新旧三民主义的原则区别:是否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力和土地纲领)</font></div><div><div><br></div><div> <b> The End</b></div><div><br></div><div> 2024.12.9</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