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穗途中(第六集 七彩丹霞(下))

叶伟年

  9月26日的下午5点正,我们从七彩锦绣台的停车场搭乘景区大巴经麻子面馆到达七彩虹霞台的停车场,全程只有600米左右,距离很近。   七彩虹霞台停车场的候车亭取名“祈福亭”,悬挂两幅对联,分别是“一幅丹霞生天地,万山之祖佑人间”和“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   祈福亭内悬挂着许许多多游客的祈福字牌和铃铛。   “七彩虹霞观景台”可以观赏到的彩色丘陵景观,薄层状的泥岩,砂质泥岩及页岩相互成环形层状分布。紫红色、灰绿色、黄绿色、灰黑色等杂色疏密相生,组合有序,极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犹如虹霞洒落山丘之上,因而得名“七彩虹霞”。 <div>  “七彩虹霞观景台”有三级观景台,分别为观景台1、观景台2和观景台3,海拔一个比一个高,登上这3个观景台,可以观赏到不同的景观。主要有“神龙戏火”、“神龟问天”、“小布达拉宫”等。</div><div>  它们的大致位置在图中标注了。</div>   我们首先来到1号观景台的东端,这里可以看到最漂亮的七彩虹霞景观。<div>  照片左上角分别还有两层观景台,那就是2号观景台和3号观景台。</div>   因为时近黄昏,恰逢阳光露出云层,照耀在彩色的岩层上,呈现出非常靓丽的彩色条纹,酷似彩虹,所以被称为“七彩虹霞”。   从1号观景台到2号观景台之间有一条笔直的栈道,大约有100来米长,坡度不大。   走在栈道上仍然可以拍摄到非常漂亮的照片。      在栈道上回看我们刚刚去过的1号观景台。   以及沿途看到的“七彩虹霞”景观。   走过100来米的栈道,我们便登上了2号观景台。   2号观景台上有供游客休息的亭子以及为游客提供摄影服务的摄影摊位。   这是2号观景台的平面位置图(红色圆点所示)。   在2号观景台上看到的彩色丘陵起伏比较大,酷似海上的波浪,应该称为“七彩海洋”更为贴切。   左上角就是海拔更高一些的3号观景台。      我们在2号观景台上尽情地享受着好不容易露出来的阳光沐浴。   在夕阳照耀下的“彩虹”更加艳丽。   在2号观景台拍完照片之后,继续沿栈道前往3号观景台,这一段栈道也有100来米,但是坡度非常陡,走起来相当吃力。   我们边行边摄,舍不得漏掉任何一个美景。   随着海拔的提高,视野也越来越宽广。   回头再看,1号观景台和2号观景台已经在我们脚下了。   远方呈现出一片灰白色的丘陵,与近处的彩色丘陵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随着阳光越来越强烈,彩色的虹霞也变得越来越艳丽。   上面就是最高的3号观景台了!   此时的3号观景台正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之下。   我们继续向3号观景台攀登。   这是登上3号观景台的最后一段栈道,也是最为陡峭的一段栈道。   下午5点25分,我们终于登上了“七彩虹霞台”的3号观景台。   回头望去,只见山顶一块红色砂岩犹如一只神龟仰头向天,既镇守着降服的神龙,又诉说着亿万年七彩丹霞的沧桑变化。这就是“神龟问天”景观。   “神龟问天”的彩色泥岩、砂质泥岩形成于距今1.37亿年~0.96亿年前的湖泊中,受距今约0.80亿年前发生的地壳运动影响,这些岩层被挤压而变形,岩层由水平运动变为朝东北方向倾斜。3600万年以来的抬升和剥蚀作用使这些岩层露出地表,受长期风化和切割的改造,彩色泥岩中相对较硬的褐色砂岩残留在浑圆的彩丘顶部,如一只头部上扬的乌龟,形成了独特的“神龟问天”象形石。   3号观景台实际上是一条位于山脊之上的环形栈道,局部处比较宽一些,形成分散的观景点。   在3号观景台上向西南方向俯瞰,山脚下便是七彩虹霞台的停车场。   还可俯瞰1号观景台和2号观景台。   在3号观景台上向东南方向俯瞰,山脚下犹如一条巨大的火龙在飞舞。   这就是著名的“神龙戏火”景观。   红白相间的岩体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化形成单斜山体,彩色的山体绵延数里,好似一条清晰可见的神龙蜿蜒游离在波峰浪谷之中,正如“千里波涛神龙游,万里丹霞彩虹飞”,故而得名“神龙戏火”。   在3号观景台向正北方向俯瞰,那是景区内给游客提供骑骆驼体验的一个站点。   除了骑骆驼的旅游项目之外,还有滑翔飞行体验的项目也深受游客的喜爱。   乘坐滑翔飞行器俯瞰七彩丹霞景区的全景一定是一项非常刺激和美好的体验。   向正北方向眺望,还可以望到景区北门所在的丹霞七彩镇。   丹霞七彩镇是一个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风情小镇。   七彩镇的建设以摄影为主题,分"七彩天地、七彩阳光、七彩月色、七彩光影、七彩人家"五大板块,既服务大众游客,又服务中高端群体。   把镜头拉近来看,那里是景区北门的游客服务中心。   在3号观景台上向东南方向遥望,一座外形酷似布达拉宫的山头屹立在远方。   把镜头拉近来看,照片中部突起的山头形似布达拉宫。   这就是在“七彩虹霞台”上可以观赏到的著名的“小布达拉宫”景观。   “小布达拉宫”是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岩层,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氧化和溶蚀作用,最终显现出一座宫殿式建筑,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宛如布达拉宫的形态,傲然屹立在彩色丘陵之上。   傍晚5点40分,我们在3号观景台上观赏了“神龟问天”、“神龙戏火”和“小布达拉宫”三个景观之后,决定从3号观景台原路返回“七彩虹霞台”的停车场。   途中俯瞰到景区内的热气球升空的情景。   热气球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渐渐升空。   为了安全,热气球是用绳索牵引控制的,飞不了多高,不知道能观赏到什么美景?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也不能去亲身体验一下了。   傍晚6点正,我们从七彩虹霞台停车场搭乘景区大巴前往最后一个观景台七彩仙缘台的停车场。全程2.5公里,行车大约6分钟。   “七彩仙缘观景台”是我们游览的最后一个观景台,也是此行的第四个观景台。<div>  这是“七彩仙缘观景台”的卫星平面图,标注了两个观景台的位置和两个主要景观“夕晖归帆”和“孔雀开屏”的大致位置,另外还有一个景点“睡美人”因为我们没能看到,所以没有标注。</div>   这是七彩仙缘台的停车场。   停车场的候车亭取名“仙缘亭”。   此时正值夕阳西下,阳光把观景台染成一片金黄的色彩。   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南台子的向斜地质构造,因为酷似在夕阳下归来的帆船,得名“夕晖归帆”。   南台子向斜(夕晖归帆)形成于1.45~1.00亿年前湖泊中的水平泥岩、砂质泥岩,在距今约0.8亿年前的地壳运动影响下,遭受挤压而变形,岩层由原来的水平变为向下凹,地学上把这种形态称为向斜。核部为谷,两头上翘,翼部常风化侵蚀成彩丘地貌。      “夕晖归帆”的美景令人点赞。   我们沿着栈道登上位于停车场南侧的观景台。   在观景台上俯瞰的“夕晖归帆”。   还有远处的“孔雀开屏”景观。   因为上脚下的波浪形的彩色丘陵酷似孔雀的羽毛,此景也被称为“孔雀屏”。   据说上停车场对面的观景台(整个七彩丹霞景区最高的观景台)可以看到“睡美人”的景观,可惜对面的观景台没有开放,我们不得而上。   这是“睡美人”的景观,左侧是美人头部,长发披肩。(网络下载)   看完“夕晖归帆”和“孔雀开屏”两个景观之后,我们便返回七彩仙缘台的停车场,结束七彩丹霞景区的游览。   傍晚6点半,我们搭乘景区大巴从七彩仙缘观景台停车场返回景区西门停车场。全程约1.5公里,历时4分钟。   此时景区西门已经游客稀少,没有几个人影了。   从七彩丹霞景区西门走S18张肃以及公路到我们住宿的张掖柏尊宾馆大约有45公里的路程,晚上7点半左右,我们返回柏尊宾馆,在隔壁金大碗牛肉面馆吃了一碗牛肉面就休息了。<div>  请继续观看《返穗途中(第七集 武威文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