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灵渠景区</p><p class="ql-block">灵渠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建成于公元前214年。当时秦始皇为进军岭南运粮而修筑,它连接湘江和漓江,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灵渠全长34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对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巩固边防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赞灵渠:“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p> <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13日灵渠获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的都江堰、灵渠、姜席堰和长渠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已达17处,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开始进入景区内游览</p> <p class="ql-block">美龄桥 </p><p class="ql-block">古雅而美观。据说在1941年10月,民国总统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灵渠游览,当时这里是一座简易的木板桥,当宋美龄走在桥上时高跟鞋的鞋跟卡在木隙之间。于是宋美龄建议在此修建一座石拱桥。桥建成后人们将它命名为“美龄桥”。</p> <p class="ql-block">灵渠清流,水清如镜,自古以来,为人称道。</p> <p class="ql-block">秦文化广场</p><p class="ql-block">位于南陡阁后面至四贤祠之间的开阔地带,宽约1万平方米,是21世纪初新开辟的景点。</p><p class="ql-block">广场以芳草铺地,中央有条石砌筑的方形台地,广场中矗立着高达3.9米的中国第一壶——龙耳方壶,壶身夔纹装饰,显得华贵庄重,具有皇家气势;另立有当时秦始皇号召天下归一的诏版,记录了灵渠的修建对促进中国南北统一的贡献,有细说湘漓同源的石鼓文,有天下统一后的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显示了浓厚的秦朝文化。</p> <p class="ql-block">龙耳方壶</p><p class="ql-block">高达3.9米的龙耳方壶,为中国第一龙耳方壶。壶作长方形侈口,长颈、斜肩、椭方形鼓腹,由一龙形的长方形圈足,承托着全器。壶颈两侧攀缘华冠回首的龙形,用作器耳,并套有衔环。盖饰透雕的龙形,颈、肩及圈足均双勾龙纹,此壶造型奇巧,体形雄伟,装饰华丽,雕刻精湛。</p> <p class="ql-block">百龙路</p><p class="ql-block">方壶南侧有一条“百龙路”,由一百块青石板铺成,每块青石上均刻有各具形状的“龙”字,涵盖甲骨文和篆、隶、楷、行、草各体,沿路两边植以各种花卉,成为恰到好处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石鼓文即是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p> <p class="ql-block">四贤祠正门</p><p class="ql-block">位于景区的南渠北岸,距南渠入口约200米,原名灵济庙,为纪念四位先贤而建,分别是秦代郡监御史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唐代桂管观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四贤祠的创建,始建于何时,史说不一。</p><p class="ql-block">门前两侧楹联:</p><p class="ql-block">咫尺江山分楚越,</p><p class="ql-block">史君才气卷波澜。</p> <p class="ql-block">现在所见的四贤祠,保留了桂北传统的建筑风格,灰瓦白墙,显得古香古色。</p> <p class="ql-block">供游客休息的廊道</p> <p class="ql-block">祠内鱼池</p> <p class="ql-block">灵济庙</p><p class="ql-block">为祭祀龙王及伏波将军的庙宇,建于元朝(1355年),一度颓废,在清代时曾重建,后来在太平天国时被战火焚毁,此祠为1985年重建,祠中现有兴安三奇碑。</p><p class="ql-block">新祠为五开间,上 、下二层,宽21米,深11米,高12.3米,基础深4米。</p> <p class="ql-block">祠庙一层正殿中央,奉𣏌着开凿灵渠有功的秦监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勃、防御吏鱼孟威这四位先贤。</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松木</p><p class="ql-block">灵渠的精华工程“人字形”大坝的的坝基全部用长约2米的松木桩打成排桩。因松木可以分泌油脂,在水中浸泡时间越长越牢固,有“水泡万年松”的说法。</p><p class="ql-block">1988年11月兴安县水电局与兴安县博物馆合作,在铧嘴两侧边线勘探时挖出松木桩三根,这是其中的一根。</p> <p class="ql-block">《重修灵渠石堤陡门碑记》石刻碑、《修复陡河碑》石刻碑、《重修陡河记》石刻碑</p> <p class="ql-block">《重修兴安陡河碑记》石刻碑、《灵渠凿石开滩记》石刻碑、《重修兴安陡河碑记》石刻碑</p> <p class="ql-block">古树吞碑</p> <p class="ql-block">此景观为四贤祠“三绝碑”之一,也是天下一奇,一颗已有780多年的重阳树正在吞吃着一块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古碑,而且至今重阳树还在以每3年一厘米速度在吞吃这块古碑,也许两百年以后,人们再也见不到这块乾隆年的古碑了。</p> <p class="ql-block">四贤祠“三绝碑”之二,是《劣政碑》,亦称“损德碑”。</p><p class="ql-block">碑高1.47米,上书“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19个大字,落款为“中华民国五年冬日阖邑公立”。</p><p class="ql-block">民国2至5年,桂林籍的吕德慎任兴安知县,因增加赋税,形成民怨,被兴安百姓联名告状革职,在其离任之后,县民立碑以示惩戒,成为此后过往官员的一块警示碑。</p> <p class="ql-block">”湘漓分派”石刻</p><p class="ql-block">四贤祠“三绝碑”之三,是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查淳榜书 “湘漓分派”原碑,高2.76米,宽1.34米。</p><p class="ql-block">最先立于铧嘴,20世纪90年代初,因打渔的村民冬天在碑前生火取暖而爆裂,碎为数块,被文物工作人员修复移竖祠内,最为奇特的是,碑中的裂痕恰巧形成一幅铧嘴与大小天平的示意图,亦是碑中一绝。</p> <p class="ql-block">四贤祠碑廊里有26件碑刻,元代1件、明代3件、清代10件、民国11件、现代1件。其中10件记录灵渠整修,1件是涉及灵渠管理,11件是赞美诗词和楹联,其他的为城池、义学等史料。</p> <p class="ql-block">出了“四贤祠”后门,便来到了灵渠河边。</p> <p class="ql-block">轻舟泛过,水草如华丽的锦缎随波招摇,洋洋洒洒铺开,鱼虾穿梭在自己的水下森林之中。</p> <p class="ql-block">鲤鱼洲 </p><p class="ql-block">位于秦文化广场西南方、南陡口下游约40米的灵渠中的一个小洲,因形似鲤鱼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有从“文革”期间被毁的文庙中迁来的泮水桥(俗称状元桥)与小洲相连,洲上绿树掩映,树荫中立有几经沧桑的郭沫若手书《满江红·灵渠》词碑,并设置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憩。</p> <p class="ql-block">状元桥</p><p class="ql-block">也叫青云桥,这座古色古香的石桥建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桥拦两侧由八块汉白玉建造而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鹿回头(寓意禄回头)、丹凤朝阳、莲花、鲤鱼跳龙门等一些吉祥图案。桥面上雕刻着祥云图案,寓意过桥的人们平步青云。</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满江红•灵渠》被刻石成碑后,它的命运,随着政治的风云变幻,“三起二落”。</p><p class="ql-block">一起:1963年3月28日,郭沫若来灵渠考察,写下《满江红•灵渠》。当年冬天,词被勒石,立于四贤祠内。</p><p class="ql-block">一落:“文革”开始后,郭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红卫兵通知文物管理部门自行砸烂石碑,否则他们来砸。兴安博物馆李铎玉馆长等人冒着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险,请民工将石碑埋入地下。</p><p class="ql-block">二起:1973年的某一天,原桂林地委领导来兴安考察灵渠,不见词碑。问明原因后,指示兴安将词碑恢复原状。</p><p class="ql-block">二落:1975年“批林批孔”运动期间,广州军区某领导游览灵渠,以“尊孔派的东西”为由拒绝看词碑。事后,县委研究砸烂词碑。李馆长等人采取相同办法,保护碑刻。不过这次行动致使词碑发生断裂。</p><p class="ql-block">三起:十年浩劫终于结束,词碑再次重见天日。1977年3月,李馆长组织人马将断裂的词碑粘合好,重新竖立。1987年,词碑移至鲤鱼洲。2012年,建尚武亭为词碑遮风雨。“尚武”是郭沫若的字,亭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满江红•灵渠》一一郭沫若</p><p class="ql-block">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p><p class="ql-block">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天气晴朗,往兴安观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史禄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p> <p class="ql-block">南陡阁 </p><p class="ql-block">位于小天平与南陡交接处的灵渠北岸。1942年,兴安县政府按照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示修建,李宗仁亲自题写“南陡阁”阁名,并手书“南北关山展,陡流云汉横”藏头联一副。原阁为双层木质结构,三开间,均有回廊,四周设花格窗。至上世纪50年代,阁已破败,</p><p class="ql-block">196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南局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兴安蹲点,命华南理工学院专家设计,由当地政府在原址重建景观。新建筑沿袭旧名,其实已非真正意义上的“阁”,为一层三开间,砖混结构,四面回廊,绿色琉璃瓦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南陡码头</p> <p class="ql-block">游客可以从码头乘船游览</p> <p class="ql-block">南陡</p><p class="ql-block">位于小天平坝西端,南渠的渠口。如今陡门早已不用,尚存半圆形陡盘。陡盘上架有木桥,桥栏刻有“天下第一陡”五个大字,作为这一世界上最古老船闸雏形的纪念。</p><p class="ql-block">陡门是建在渠道上用于壅高水位保障通航的辅助设施。被世界水利专家誉为“世界船闸之父”,由于南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一一灵渠南陡入口的第一座陡门,故被称为“天下第一陡”</p> <p class="ql-block">大小天平坝</p><p class="ql-block">位于分水塘下游,是与铧嘴相接的“人”字形溢流坝。因“称水高下,恰如其分”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天平由长条石和鱼鳞石组成,多余的河水漫过坝面跳跃而下,激起万朵雪白的浪花,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最适合人们作亲水之旅。</p> <p class="ql-block">人们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横穿坝头,任凭千年的渠水漫过脚背,吟听着秦声低唱。</p> <p class="ql-block">分水塘 </p><p class="ql-block">位于天平坝上游的宽阔水潭,原名渼潭,是灵渠渠首工程的所在地,也是海洋河与湘江的交接处。海洋河至此河面渐宽,形成一片水流相对平缓的水域。河面水平如镜,鱼翔浅底,周边绿柳含烟,铧嘴就像一张巨大的犁铧,深深地插入海洋河,将河水劈分为二。大小天平宛如一个巨大的人字牢固地镶嵌在河水中央,河水沿着大小天平坝向北渠和南渠缓缓流去,是游人泛舟赏景和亲水游泳的绝佳所在。</p> <p class="ql-block">南渠北渠各自奔流</p> <p class="ql-block">渠道浅滩处,人们观鱼摸螺捡石,乐趣无穷。</p> <p class="ql-block">杏亭</p><p class="ql-block">此亭在1920年由兴安乡绅文杏田所捐资兴建,故名杏亭。匾额为“泉石清幽”。</p><p class="ql-block">亭柱上嵌楹联:</p><p class="ql-block">泉石自清幽,云外波光烟外柳;</p><p class="ql-block">江山余覇气,秦石明月汉时关。</p><p class="ql-block">所以又称“清幽亭”,联为湖南的湛察砺所写。</p><p class="ql-block">1976年,因亭倾斜拆除,今亭为1981年重建,形状与原亭基本相同,宽6.9米,进深3.88米,高6.3米,8柱。</p> <p class="ql-block">秦堤</p><p class="ql-block">亭内立有国民党高级将领李济深手书“秦堤”石碑。1943年,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视察灵渠,有感而发而写下此碑。</p><p class="ql-block">灵渠南渠的堤岸因修于秦代而统称秦堤,狭义则指南陡以下至县城水街这一段长1700米的渠堤。最窄处不足4米,最宽处也不过30米。两侧以长条石砌筑,中间填土夯实,十分牢固。</p> <p class="ql-block">飞来石</p><p class="ql-block">位于四贤祠下游100多米的灵渠东岸,是一座独立的平台状的小石山。高出地面约2.6米,围径约28米,上平如砥,有级可登。顶部石隙中长有四季桂一株,亭亭如盖,苍翠欲滴。</p><p class="ql-block">说起这“飞来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传说秦始皇下令修建灵渠的时候,有一猪婆精作怪,当秦堤修好时,猪婆精又将其弄倒,后来四川峨眉山飞来一石,镇住了猪婆精,才使灵渠得以完工。美丽的传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也给灵渠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来到此地,听了这个美丽的传说后叹道:“传说祖龙深作孽,英雄伟绩费疑猜”。</p> <p class="ql-block">石壁有“灵渠”、“飞来石”、“砥柱石”、“夜月潭辉”、“虬如”、《通筑兴安渠堤记》等明清摩崖石刻11处。由于方圆数里之内没有一座石山,此石独立于湘江故道与南渠二水之间,成为灵渠的砥柱,故称“飞来石”,流传有动人的传说。历来为人们寻幽访古、游览留影的重要景点。“秦堤拜石”被列为旧时“兴安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绿荫下小桥流水,碧丝摆尾,鱼游枝头,一幅幅水墨画似的倒影展现在眼前。一位古装少女倚坐在鹤桥上,等待着心爱的郎公。</p> <p class="ql-block">渠水边绿草满地,古树成荫,把灵渠装扮得格外美丽。</p> <p class="ql-block">此时已近黄昏,余晖已经散下了淡淡的暮色,把整个灵渠景区笼罩在一片美丽的暮色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