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2024-12-9 苏州 寒山寺 西园寺(戒幢律寺)</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寒山寺</font></b></h1><br>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寒山寺弄 24 号,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重要宗教地位的古寺<br><b>历史渊源</b><br><b>始建</b>: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 502-519 年),初名 “妙利普明塔院”<br><b>唐代:</b>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希迁到此住持,遂更名为寒山寺。寒山子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的诗词蕴含深刻禅意,在佛教界影响深远,寒山寺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佛教圣地.<br><b>宋至清:</b>北宋时期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佛塔七层。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南侵,寒山寺虽未毁于火灾,但遭蹂践。元末明初,寒山寺毁于战火,后于永乐三年由深谷昶禅师重建。清朝顺治年间遭洪水,康熙五十年大殿失火,咸丰十年又被清军纵火焚烧 。此后历经多次修缮重建,如宣统二年重建大殿、后楼、长廊等<br><b>近现代:</b>1949 年后得到全面整修,1955 年首次对外开放。1979 年举行首次听钟声活动,1982 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 年获得 <b><font color="#ed2308">“最大的诗碑” 及 “最大的佛钟” 两项世界纪录</font></b><br><b>建筑布局与特色</b><br><b>整体布局</b>:寒山寺的布局以 “寒拾形象” 为核心,以寒拾殿为中心,其他殿宇如大雄宝殿、普明宝塔、寒山丈室、天王殿、照壁等分布在中轴线两侧,辅以法堂、罗汉堂、钟楼及弘法堂等,并由走廊有序连接,空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br><b>建筑风格:</b>属于典型的江南寺院风格,外墙为黄色粉刷,搭配黑色瓦片,色彩庄严肃穆又简洁明快。建筑装饰采用木雕、石雕、泥塑、彩绘等形式,以佛教为主题,素材包括动物、植物、几何、人物、故事等,如大雄宝殿外墙漏窗的狮子、屋脊上的龙纹,以及各种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等。<br><b>重要建筑:</b><br><b>大雄宝殿</b>:位于正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左右为阿难、迦叶二尊者像,两侧分列着十八尊铁罗汉。<br><b>藏经楼:</b>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楼内有寒拾殿,立有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br><b>钟楼</b>:悬挂着一口声音洪亮、清越深远的铁钟,是江苏巡抚陈夔龙在重修寒山寺时仿旧钟式样铸造的,除夕夜半,僧人会敲响此钟 108 次,寓意消除人世的 108 个烦恼。<br><b>文化价值</b><br><b>宗教文化</b>:寒山寺是禅宗中的临济宗的代表寺庙之一,其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寺内的建筑布局、佛像雕塑、碑刻艺术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对研究佛教教义、宗派演变以及宗教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4.<br><b>诗词文化</b>:因唐代诗人张继的<b>《枫桥夜泊》</b>一诗而闻名遐迩,<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b> 的诗句,让寒山寺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文化圣地,也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咏,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词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寒山寺的文化内涵.<br><b>碑刻文化:</b>寺内保存着众多的碑刻,包括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与拾得的石刻像,以及文徵明、唐寅、岳飞、康有为等名人书写的碑文残片等,这些碑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重要资料<br><b>钟声文化</b>:寒山寺的钟声有着特殊的寓意,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成为了寒山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重要的旅游文化活动之一。 俞樾: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清代学者俞樾书写了 “枫桥夜泊” 诗碑,碑正面镌刻唐朝诗人张继的这首诗,碑后是俞樾的短文,碑侧为清江苏巡抚陈夔龙的题跋。原碑竖于苏州寒山寺,后因日本军人对其情有独钟,1939 年 3 月伪御用文人江亢虎曾将寒山寺原碑在此复制。 <h1><b style="color: inherit;"></b><br></h1> <h1><b><font color="#ed2308">西园寺(戒幢律寺)</font></b></h1><h1><br></h1><h1>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留园路西园弄 18 号<br><b>历史渊源</b><br>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距今已有 700 多年历史<br>明代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曾将其改建成宅园,名为西园,后其子徐溶又把西园改回为寺,并于明崇祯年间请律宗第 21 代祖师茂林律师住持,从此西园寺成为律宗道场,改名戒幢律寺,现总称西园戒幢律寺.<br><b>建筑布局与特色</b><br><b>整体布局:</b>以中轴线为基准,由南向北依次有牌坊、山门、金刚殿、放生池、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附属建筑如钟鼓楼、观音殿、罗汉殿、客堂、法云堂等则分布在轴线两侧,构成了层次分明、对称规整的建筑群.<br><b>建筑风格:</b>属于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寺庙建筑,黄墙黑瓦,飞檐翘角,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寺内的建筑细节精致,如御赐牌楼,顶部有金字匾额,上书 “震国戒幢” 四字,经历多次修缮,至今仍保存完好<br>园林特色:西园寺的西花园是其一大亮点,布局与江南私家园林相似,湖中心筑有六角亭,楼阁形式,双重飞檐,轻盈多姿。水域被湖心亭的步道划分为两部分,曲桥贯通两岸,环池布置假山、亭台、花架、厅堂等,淡雅朴素,细腻精美,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br><b>文化价值</b><br><b>宗教文化</b>:作为律宗道场,西园寺在佛教传播与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其藏经楼藏有完整的《龙藏》四部,还有元朝善继法师血书的《华严经》等珍贵佛经八万余册,为佛教教义的传承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br><b>传统文化</b>:西园寺的建筑布局遵循了中国传统建筑中 “以中为尊” 的礼制文化,中轴线的设置象征着宇宙的秩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秩序、和谐的追求。同时,寺内的碑刻、匾额、楹联等文化遗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br><b><br></b></h1><h1><b>游览亮点</b><br><b> 五百罗汉堂:</b>是国内四大罗汉堂之一,罗汉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本地有 “数罗汉” 的风俗,游客可以依男左女右的顺序进入,拜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后,想着自己的心愿,随愿选一尊有缘的罗汉作为第一尊开始数起,数到自己今年的虚岁年龄那一尊止,然后通过公众号查询罗汉签解签信息.<br>撸猫喂鸽:寺内有近百只流浪猫,它们或卧于草丛,或立在廊下,安静亲人,十分可爱,是年轻人喜爱的 。 </h1><h1><b> “撸猫圣地”</b>。此外,后院还有许多鸽子,游客可以自带玉米粒或面包喂食,感受与自然生灵的亲近<br><b> 素斋美食</b>:西园寺的素斋馆位于天王殿西侧,观音面、如意面等素面以及素包都备受游客喜爱,价格实惠,味道鲜美,是体验素食文化的好去处.<br><b> 抄经品茶</b>:湖心亭旁有茶室,游客可以在此抄经、品茶,享受一份宁静与惬意,修身养性,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h1> <b>撞钟撞三下有多种含义,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解释:</b><br><b><br></b><div><b>一、佛教含义</b><br><b>代表 “三解脱门”</b><br>在佛教仪式中,撞钟三下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div><div><b>第一下撞钟代表 “空”</b>,这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空并非指虚无,而是强调事物没有独立的、永恒不变的自性。例如,就像我们看到的一朵花,它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 “花的本质”,这体现了 “空” 的理念。<br><b>第二下撞钟象征 “无相”</b>。相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象、特征等。无相意味着不执着于事物的外在表象。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花瓶,不能仅仅被它的外观所迷惑,要明白其外观是会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而变化的,不应该对这种外在的 “相” 产生执着的贪恋或嗔恨等情绪。<br><b>第三下撞钟表示 “无愿”</b>。这里的无愿不是消极地没有愿望,而是不被世俗的欲望所束缚。例如人们通常追求功名利禄等愿望,但在佛教的观念中,这些愿望会带来烦恼和痛苦。无愿是要超越这种被欲望驱使的状态,达到一种内心的自在和平静。<br><b>表示礼敬 “佛、法、僧” 三宝</b><br><b>撞钟的第一下是礼敬佛</b>。佛是佛教修行者所尊崇的觉悟者,如释迦牟尼佛。他通过自身的修行,获得了无上的智慧,能够洞察宇宙和人生的真谛。礼敬佛象征着对这种智慧和觉悟的敬仰。<br><b>第二下撞钟是礼敬法</b>。法在佛教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包括佛法教义,如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十二因缘等。这些教义是指导修行者走向解脱的方法,礼敬法表示对这些智慧结晶的尊重。<br><b>第三下撞钟是礼敬僧。</b>僧是指佛教的出家众,他们继承和传播佛法,并且通过自身的修行实践为众生做出榜样。礼敬僧体现了对他们的修行精神和弘法行为的敬意。<br><b>二、传统民俗含义</b><br><b>象征天、地、人</b><br>在一些传统观念中,撞钟三下代表天、地、人三才。</div><div><b>第一下撞钟敬天,</b>古人对天充满敬畏,认为天主宰着自然气候等诸多事务。例如,古代农业社会依赖良好的天气进行耕种收获,敬天体现了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br><b>第二下撞钟敬地,</b>大地是万物生长的根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的滋养,敬地有感恩土地孕育万物的含义。就像农民依靠土地种植粮食来维持生计,所以要感恩土地的丰厚馈赠。<br><b>第三下撞钟敬人</b>,这里的人包括祖先和在世的人。对祖先的敬意源于对家族传承的重视,祖先的功绩和品德是家族的宝贵财富。对在世之人的尊重则体现了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br><br><br>撞钟三下主要有以下寓意:<br><b>一、在佛教文化中的寓意</b><br><b>象征 “三解脱门”</b><br><b>空门:第一下撞钟象征 “空”</b>。在佛教哲学里,“空” 是一个核心概念。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比如,我们观察周围的事物,像一张桌子,它是由木材、钉子等材料,经过工匠的制作组合而成。木材又来源于树木,树木的生长依赖阳光、土壤、水分等诸多因缘。从本质上讲,这张桌子没有一个独立的、恒常不变的 “桌子性”,这就是佛教所说的 “空”。撞钟第一下提醒人们领悟这种 “空” 的境界。<br><b>无相门:第二下撞钟象征 “无相”</b>。“相” 是事物呈现出的外在形象。佛教认为人们常常被事物的外相所迷惑,产生贪嗔痴等烦恼。例如,人们看到精美的珠宝,可能会因为其华丽的外表而产生占有欲。“无相” 就是要超越对事物外在表象的执着。撞钟第二下意在引导人们不被外相所牵绊,看到事物的本质。<br><b>无愿门:第三下撞钟象征 “无愿”</b>。这里的 “无愿” 不是说没有任何愿望,而是不被世俗的、基于贪嗔痴的愿望所束缚。在世俗生活中,人们往往追逐功名利禄等愿望,而这些愿望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佛教主张超越这种被欲望驱使的状态。撞钟第三下是提醒修行者放下世俗的妄念,达到内心的自在解脱。<br><b>代表礼敬 “佛、法、僧” 三宝</b><br><b>礼佛:第一下撞钟是礼敬佛。</b>佛在佛教中是觉悟者的象征,如释迦牟尼佛,他通过艰苦的修行,洞察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礼敬佛体现了对这种觉悟智慧的崇敬。就像学生对知识渊博的老师充满敬意一样,佛教信徒通过撞钟第一下来表达对佛的尊崇。<br><b>礼法:第二下撞钟是礼敬法</b>。法是指佛法教义,像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十二因缘等。这些教义是指导修行者走向解脱的方法。例如,四谛中的苦谛揭示了人生充满痛苦的本质,让人们认识到需要通过修行来解脱。撞钟第二下表示对这些智慧教义的尊重。<br><b>礼僧:第三下撞钟是礼敬僧</b>。僧是指佛教的出家众,他们肩负着继承、传播佛法的重任,并且以自身的修行实践为众生做出榜样。比如,古代的大德高僧,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信众修行。撞钟第三下表达对僧众修行精神和弘法行为的敬意。<br><b>二、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寓意</b><br><b>象征天、地、人三才</b><br><b>敬天:第一下撞钟敬天。</b>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主宰着自然规律、气候变化等诸多事务。例如,古代皇帝被称为 “天子”,象征着其统治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在民间,人们也会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撞钟第一下表达对天的敬畏和感恩,希望得到上天的庇佑。<br><b>敬地:第二下撞钟敬地</b>。大地是万物生长的根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古代农业社会,土地的肥沃程度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像农民们春种秋收,土地给予了他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撞钟第二下是感恩大地的滋养,体现了对土地的敬重。<br><b>敬人:第三下撞钟敬人。</b>这里的 “人” 包括祖先和在世的人。对祖先的敬重源于对家族传承的重视。祖先们的品德、功绩等是家族的精神财富,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缅怀祖先。同时,对在世之人的尊重体现了社会和谐的理念,如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价值观。撞钟第三下表达对人类社会的尊重和珍视。</div> <h1><b><font color="#ed2308">寒山与拾得的故事</font></b>:<br><b>相识相交</b><br><b>拾得的身世与成长:</b>拾得刚出生便被父母遗弃在荒郊,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经过,将其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 “拾得”,后来拾得在国清寺受戒为僧,被派至厨房干杂活 。<br><b>寒山与拾得的相遇:</b>寒山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常到国清寺向拾得讨要余羹剩菜,二人因此相识,丰干和尚见他们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厨僧,从此他们朝夕相处,情同手足.<br><b>情感考验</b><br><b>芙蓉的托付:</b>有一年,越州的汪氏带着女儿芙蓉到国清寺进香,汪氏突生重病,临终前将芙蓉托付给寒山和拾得,希望他们能以手足相待,最好能与其中一人结为夫妻.<br><b>拾得与芙蓉的感情</b>:拾得与芙蓉年龄相仿,渐生爱慕之情,而寒山年长无妻,有人希望寒山与芙蓉结成夫妻。一天清早,寒山砍柴回来,听到拾得与芙蓉的谈话,得知他们相爱,于是决定离寺远走,成全二人.<br><b>千里寻友</b><br><b>寒山出走</b>:寒山为成全拾得与芙蓉,收拾行囊离开国清寺,并在院落墙壁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还留了一首五言诗,随后悄然离去.<br><b>拾得追寻</b>:拾得发现寒山离去后,决心将其找回,于是不顾山高路远、饥寒风险,日夜奔走寻找。最终,他在姑苏城外枫桥的一座寺院找到了寒山.<br><b>和合佳话</b><br></h1><h1><b>相见与封号</b>:二人相见时,寒山送盒,拾得献荷,传为佳话,后人也因此将他们合称为 <b><font color="#ed2308">“和合二仙”</font></b>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b><font color="#ed2308">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 “和圣”、拾得为 “合圣”,“和合二仙” 从此名扬天下.</font></b></h1><b>传承与影响</b>: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造诣很深,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他们曾在唐代贞观年间到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后改名为寒山寺,其传说和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和睦友爱、祥和圆满的象征.<br><b>点化太守</b><br>太守来访:当时的台州太守闾丘胤,受到丰干指引,慕名来拜访寒山、拾得。寺里大众都很纳闷,而寒山、拾得却突然喝道:“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为何?” 两人挽臂笑傲,跨出寺门,走向寒岩.<br><b>留下诗偈</b>:闾丘胤带着医药、衣物前往寒岩拜谒,寒山却缩身回岩缝中,并大喊:“奉劝诸君,大家好好努力吧!” 说完岩缝自行封合。闾丘胤后来请寺僧道翘捡寻他们的遗物,于林间抄得三百多首诗偈,编录为《寒山诗》.<br><b>玄妙对谈</b><br><h1><b><font color="#ed2308">经典问答: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font></b> <b>这个问答蕴含了深刻的处世之道,至今仍脍炙人口。</b></h1><h1><br></h1><br><b><br>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体现了以下多种精神:</b><br><b>和合精神</b><br><b>人际关系的和谐:</b>寒山与拾得二人情趣相投,胜似兄弟,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且纯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如拾得曾作诗 “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展现出他们对彼此情谊的珍视以及不为世俗所扰的默契。<br><b>对矛盾的包容化解</b>:面对他人的谤、欺、辱、笑等,拾得主张忍、让、由、避、耐、敬、不理会,这种态度并非是消极逃避,而是以一种包容和豁达的心态去化解矛盾。体现了在人际交往中,以和为贵,不与人争斗,善于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过错与不足,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br><b>豁达洒脱精神</b><br><b>对名利的淡泊</b>:二人寄情山水、吟诗会友,远离尘世的功名利禄,过着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展现出对物质和名利的淡泊态度。他们不被世俗的荣华富贵所诱惑,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满足.<br><b>面对困境的释然:</b>寒山在得知拾得与芙蓉相爱后,选择悄然离去,成全二人,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在面对感情困境时的豁达与洒脱。他不为情所困,能够放下个人的情感纠葛,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去成全他人的幸福,展现出超越常人的心境和情怀 。<br><b>重情重义精神<br>兄弟情义的坚守</b>:拾得在寒山离去后,不顾艰难险阻,千里追寻,充分体现了他对寒山的深厚情谊和重情重义的品质。这种情义不仅仅是简单的友情,更像是一种生死与共、不离不弃的兄弟情义,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考验,都始终坚守对彼此的信任和关怀。<br><b>对承诺的信守:</b>他们遵守与芙蓉母亲的承诺,在芙蓉母亲临终托孤后,始终以手足相待芙蓉,并在情感问题上展现出了极高的道德责任感和诚信意识,体现了对承诺的敬重和坚守。<br><b>智慧超脱精神</b><br><b>处世哲学的智慧</b>:寒山与拾得的对话,如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他们懂得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醒,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应对各种是非恩怨,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负面情绪所左右.<br><b>对人生的深刻洞察:</b>他们的言行反映出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明白世间的纷争和烦恼往往是由于人们过于执着于名利、得失和恩怨所导致的。通过自身的修行和感悟,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h1><b><font color="#ed2308">(部分资料源于网络)</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