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地区有大小禅寺几十座,曾去过的有橝柘寺,戒台寺、雍和宫等,来法海寺还是第一次。前几天在视频上听蒙嫚老师讲解法海寺存有明代壁画便慕名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法海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模式口,距模式口地铁站1.5公里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法海寺依翠微山而建,山势层叠而上,四进院落,占地面积1.08公顷,建有护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阁、两侧为钟鼓楼、伽祖师二堂、方丈之所,选佛之场及僧舍。十铺明代壁画珍藏于大雄宝殿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法海寺大雄宝殿内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画,这些壁画是法海寺的镇寺之宝,全殿共有九幅壁画,描绘了77个人物,包括男女老幼、神佛鬼怪等,姿态各异,神情不一。壁画中的人物、禽兽、神怪和草木等形象真实美好,生动和谐,组成了一幅幅清新明净或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画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法海寺壁画的绘制时间始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 完成于正统八年(1443年)。壁画由宫廷画师宛福清、王恕、张平、王义、顾行、李源、潘福、徐福林等人绘制,内容丰富,包括《水月观音图》、《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佛众赴会图》等。这些壁画在情节设置、角色安排、形象设计、构图布局等方面构思细腻,风格庄重,意蕴深邃,保留了密宗体系的优秀传统,同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主要内容是以帝释梵天为首的二十诸天礼佛护法的行进队伍,绘二十诸天及侍从36个人物。高3.2米,长7米。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壁画表现的内容上我们看到了壁画艺术的创作中, 以形象表法的主要特征。法海寺壁画中情节设置的故事性和戏剧化特点,使得画面内容更加富于佛教典藏和教化意义,这一内容可以说是法海寺壁画最为重要的创作原动力, 也是此壁画的根本创作目的。今天的观者透过这积年的尘埃,依然可以清晰的领悟到壁画中所要表达的清净殊胜、 光明和谐的理想圣境。这里洗去了其它壁画中着力表现的威严和肃穆,取而代之的是祥和与慈悲,这绝对可以说是法海寺壁画对中国壁画史最杰出的贡献,其目的和意义是使观者感悟到佛教中更为深层的虚空灵境与终极的慈悲理想,进而达到引人入胜和教化民心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法海寺明代壁画与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相比较,法海寺壁画在用金方法上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沥粉堆金",二是勾金。“叠晕烘染”就是层层叠染或晕染,或依次而淡,或依次而浓,壁画中有些部位叠晕烘染达七层之多。法海寺壁画这样用料考究,在我国历代壁画中,可以说绝无仅有。另外,在壁画制作工艺上也有新的发展, 尤其在颜料使用和地仗处理的工艺上尤为突出。敦煌壁画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但是,敦煌壁画自6世纪发展至清代,连绵不绝,却唯独缺少明朝一代的壁画,法海寺壁画以其精湛的绘画艺术、高超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弥补了这一缺憾,弥足珍贵。法海寺壁画与同时期欧洲文艺复兴的壁画在制作与保存技法上相比,有着更加高超的工艺和技法.现在欧洲15世纪的壁画多有不同程度的剥裂和脱落,而法海寺壁画画面保存依然完好如初,其根本原因是法海寺壁画地仗制作技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壁画之美,不单是形式上的华丽,也不单是构思之妙,在绘画的技法上,尤其是线条的运用,也堪称一绝。以三大士的坐骑金毛吼、青狮、六牙白象为例,线条有兰叶描、铁线描、蘸笔描、钉头鼠尾描等多种描法。其中,金毛吼用的是钉头鼠尾描,把金毛吼的勇猛、强悍和迅猛表现的准确到位;而六牙白象则使用的是蘸笔描, 把白象的体重感和身体质感描绘的淋漓尽致。 几种描法共用,当时并不多见,描绘鸟兽,在线条运用上,同样显示了画师高超的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现存史前绘画多为洞窟和摩崖壁画,最早的距今已约2万年。在人类文明浩瀚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壁画记载和见证了各时代的文化实践和历史事件,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内蒙古的阴山岩画距今已有一万年历史,而陕西咸阳秦宫壁画440块残片,距今也已有2300年的历史。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也很繁荣,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就是这一时期的例证。唐代则是中国壁画的兴盛期,如陕西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墓壁画、甘肃敦煌壁画、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等,为当时壁画艺术的高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诸多高峰之一。宋代以后,壁画虽不及唐代辉煌,但元代的永乐宫壁画和明代的法海寺壁画,仍可成为壁画史中的经典力作。尽管清代壁画更加式微,但仍有布达拉宫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等精美画作传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法海寺是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由御用监太监李童倡导并集资的,内阁朝臣、王振宦官集团、西藏喇嘛教上层共同助缘,由工部营缮所修建。 建法海寺的李童(1389-1453),字彦真,号朴庵,江西庐陵人,是明代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时五朝太监。关于法海寺的修德一段“李童托梦”的传说。明英宗年少即位,李童为报自己累蒙列圣宠幸之恩,亦表自己对列圣的忠心,想建一座梵刹,日思夜想欲寻一风水宝地。一日夜梦神人指点,寻访到京西玉河乡水域有一龙泉古刹旧址,于是在翠微山之阳建寺。历时四载始成,英宗亲赐寺额“敕赐法海禅寺”,礼部尚书胡淡、吏部尚书王直亲撰碑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景泰四年(1453年)五月,李童因沉疴病故,享年65岁。在他病故后,景泰帝赐以白金、宝钞,葬于法海寺西南坡下。资善人夫正治上卿礼部尚书太子太傅胡浇为其撰写碑文《御用监太监朴庵李公碑》,立于墓前,现仍保存完好。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历史文化多起源于佛教的传播,而不同年代的禅寺庙宇均是我们最好的学习场所。不同的禅寺记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你能深刻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朋友,如果您有机会来法海寺,一定记得提前一星期在网上预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