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虎丘,原名海涌山,位于苏州市西北郊,山高仅30多米,却以”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闻名遐迹。据《史记》记载,吴王阔闯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丽,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苏州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虎丘,我认为是苏州最值得,也是最应该被关注的一个好去处,相比拙政园,这里似乎没有那么有人气,但是虎丘就是这样一个,去过后容易爱上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9日上午又去虎丘一游。</p> <p class="ql-block"> 穿过山塘河上的小桥,对面所望为望山桥。左拐数十步,为虎丘山的头道山门虎阜禅寺。再继续过海涌桥后,即入虎丘园内。</p> <p class="ql-block">虎阜禅寺大门</p> <p class="ql-block">吴中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 穿过吴中第一名山的牌坊,目之所见为一尊仿周王子吴鼎。重7吨,高3.5米,直径为2.85米。</p><p class="ql-block"> 鼎整体以老虎为基调,上有五虎伏地纹,虎头纹,虎形纹等,雄武有威。</p> <p class="ql-block"> 鼎天立地也!</p> <p class="ql-block">虎丘风景区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万景山庄叫做“万景山庄”,确实是写实的。名山休论大小高低,万景山庄坐落于虎丘山中,就是名副其实的“山庄”了。而“万景”,指的则是园中众多苏派盆景。</p> <p class="ql-block"> 虎丘的万景山庄,亦山亦水,其乐无穷。山庄内,绿树环绕,郁郁葱葱;曲廊幽回,轩榭临水;盆景秀丽,浓缩山水;茂林修竹,黛瓦隐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时千人石和虎丘剑池站满了人,拍照极难寻找位置这是常态,往往是只能与其他游人"合影";今天凑巧我能拍一张满意的单人照。</p> <p class="ql-block"> 剑池也是虎丘最为著名的是景点之一。圆洞门旁刻“虎丘剑池”4个大字,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p> <p class="ql-block"> 虎丘剑池,那有更神秘的故事,可以在武侠小说里去想象,里面有古墓春秋。</p> <p class="ql-block"> 我1983年在苏州大学进修时游览虎丘时所照,那时游人不多,拍照很从容不拥挤。此照离现在已有40年了。</p> <p class="ql-block"> 时年37岁,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斜塔不老人已老,时年78岁。</p> <p class="ql-block"> 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由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原设计为垂直建造。由于地基不稳和土壤松软,仅仅开工一年后,塔身就开始向东南方向倾斜。1178年,钟楼已建到第四层,倾斜也愈发明显,因此工程被迫停工。半个世纪之后的1231年,为了对倾斜的塔身进行修正,工程开始向反方向斜建。1278年,钟楼修建到第七层,此时已可以明显地看到塔身呈弧形,此时塔顶突出地基1.4米。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建筑师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对其进行纠正,但塔身仍然持续倾斜。1990年,比萨斜塔倾斜角度达到最大,塔顶突出地基5.4米</p> <p class="ql-block"> 云岩寺塔位于苏州的虎丘,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虎丘塔,提到虎丘塔,大家就非常熟悉了解了。它的始建时间是在后周,公元959年,建成就来到了北宋,公元961年,所以历史也是非常悠久,距离现在有1,000多年的历史。塔高47.7米,塔身全砖砌,重6000多吨。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p><p class="ql-block"> 塔系平面八角形,每个面上都有一扇门,七级。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撑。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虎丘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人老是称虎丘塔为“中国的比萨斜塔”。我认为按照建造时间算,虎丘塔早于比萨斜塔,应称比萨斜塔为"意大利的虎丘塔″才对。</span></p> <p class="ql-block"> 此为游览拍照时千金为我们设计的标配动作!</p> <p class="ql-block"> 虎丘的塔还是很震撼的,因为沉降斜得很,在山顶塔边可以看到姑苏城北风貌,七里山塘就在边上。在虎丘乘游船可以到七里山塘。</p> <p class="ql-block"> 拥翠山庄建于清光绪年间,面积约一亩略余,是当时苏州状元洪钧及诸多好友寻访并发现古井憨憨泉后,兴致顿起而筹资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粉墙漫延、红花争艳,晚秋一景。</p> <p class="ql-block"> 拥翠山庄属于台地式园林,但与古代的台地式园林又有所不同。台,原先是削平山头而形成的高处平地,但拥翠山庄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利用虎丘山的天然坡度,依山势逐层布局,犹如多层梯田,每层设置建筑。拥翠山庄缺少园林的基本要素:水。那么,怎么弥补无水之憾呢?设计者独辟蹊径,利用几个巧妙的构想和设计,达到了无水胜有水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对一门一窗精致设计,颇显点晴之笔、园林之魂。</p> <p class="ql-block"> 我在碑林中、尽赏书法美。</p> <p class="ql-block"> 宋代苏东坡(1037年-1101年)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这是因为当时的园林都是私家园林,普通游客没法进去游览。</p><p class="ql-block"> 而虎丘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时就开始出名了(传说吴王阖闾[约前537年-前496年]的墓就在剑池下),南朝作家顾野王(公元519年-581年)对虎丘景色推崇备至,他在《虎丘山序》中写道:“秀壁数寻,被杜兰于苔藓。椿枝千仞,挂藤葛与悬萝。曲涧潺瑗,修篁荫映。路若绝而复通,石将颓而更缀。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也。”</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苏州市长(刺史)白居易(772年-846年)也很喜欢虎丘,在苏州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去了十二次虎丘、写了至少六首跟虎丘有关的诗、修了一条从阊门到虎丘的山塘河和山塘街;他在诗中说“不厌西丘寺,闲来即一过”,“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虎丘寺百去不厌,一有空就去,一年去了十二次,不多也不少,平均每月一次),因病卸任离开苏州时还在《别苏州》诗中说“怅望武丘路”。在苏东坡游苏州时,虎丘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的剑池、七八百年历史的云岩禅寺(始于西晋成和二年[327年])、一百多年历史的云岩寺塔(竣工于宋代建隆二年[961年]),还有被唐代茶胜陆羽(约733年-约804年)评为天下第五泉和刘伯刍(chú)评为第三泉的山泉水,加上虎丘山风景优美,所以当时到苏州不游虎丘确实是憾事。虎丘被称为“吴中第一名胜”和“吴中第一山”也是因为虎丘有悠久的人文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万景山庄位于“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东南麓。这里原来是东山庙遗址,是1982年建成开放的一座仿古建筑园林,为荟萃苏派盆景精华的专业盆景园,盆景之多列苏州市各园之冠。所谓盆景,一盆一个景,又因其建筑高低错落,属山庄类型,故以万景山庄为园名。原本这个名字是由颜真卿所写的,后来因为年代太过于久远,字上面的漆已经掉落,所以又让后人对此进行了修补。此处的莊字,与拥翠山庄的庄字同样道理土字上多一点。这是书法家的默守成规之举。</p><p class="ql-block"> 万景山庄大门南面沿河有一座三门四柱石牌坊。其阴面坊额镌刻“吴岳神秀”,由87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吴羊木老先生挥毫题字。“吴岳神秀”四字笔力雄健,气势非凡,充分体现了虎丘山的雄伟与壮丽。此匾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也反映了人们对道教文化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对应楹联:“春风再扫生公石;落照仍衔知薄祠”。</p><p class="ql-block"> 上联“春风再扫生公石”,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再次拂过生公石的场景。生公石是指生公讲经的巨石,春风的再度吹拂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自然的轮回,同时也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里的“再扫”二字,不仅形象地表现了风的动作,还暗示了生公讲经的重复或循环的意义,可能是在强调岁月的更替或者生命的复苏。</p><p class="ql-block"> 下联“落照仍衔知薄祠”,“落照”指的是夕阳的余晖,而短薄祠是指晋王珣的祠庙。夕阳的光芒依旧照耀着这座祠堂,给人以宁静而又庄重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黄昏景象,也蕴含着对于过去记忆的缅怀或是对先贤事迹的追忆。整副对联通过对春天与夕阳这两个不同时间段内景物变化的描述,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易逝、但文化传承永存这一主题的思考。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更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文字,让人读后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为了丰富景观的层次和纵深,苏州园林中往往另置园中园,即大园中的小园。园中园隶属于所辖园林,同时又相对独立和封闭,通常自立门户,自有特点,自有名号,譬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留园的石林小院、网师园的殿春簃等不一而足。而自然山水园林虎丘却拥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园中园,分别为拥翠山庄、一榭园和万景山庄,“一主三仆”,确实罕见。</p> <p class="ql-block">曲廊绿中绕,忽见临水轩</p> <p class="ql-block">1982年,虎丘山风景区在东山庙遗址上兴建了一座盆景园,占地24亩,因其建筑高低错落,属山庄类型,故以“万景山庄”为园名。山庄枕河倚山,环境清幽;堂轩亭阁,错落有致,陈列大中型盆景600余盆,可谓“中华盆景第一园”。 一入盆景园,如同走入一幅画卷,黑色的框是画框,白墙似一张画纸,“亦山亦水”就是画的题名。从画中望去,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是一幅流动的立体的山水画,一年四季、阴晴雨雪景色都不一样,以“粉墙作纸,竹石为绘”,无穷诗意,尽在框中。 万景山庄荟萃了苏派盆景的精华,深受中外游客青睐。庄内假山瀑布,松林小溪,环境幽雅;堂轩亭阁,回廊曲径,错落有致。万景山庄将自然景观与仿古建筑融为一体,是虎丘山的一个园中园,为虎丘风景区增添了一个新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我抽调到江苏省高校招生办公室工作,记得那年新生录取工作在苏州进行。这是我抽空到刚刚建成的万景山庄游览时在大盆景前所照。</p> <p class="ql-block">方寸咫尺间,尽显山水妙</p> <p class="ql-block">茂林修竹里,隐隐有人家:</p> <p class="ql-block">虎丘出口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 现在年轻人旅游时喜欢打卡盖戳。我也赶时髦在虎丘景点打卡盖纪念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