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咽喉 省门蕃蔽——绵阳博物馆小记

锋星

<p class="ql-block">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素负“蜀道咽喉”“省门蕃蔽”之盛名。早在2万年前,绵阳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洞穴中的点点星火,渐渐成燎原之势,文明高地,由是初成。</p><p class="ql-block">相传治水英雄大禹,即是从这里走向华夏九州的壮阔舞台。蜀地先民开创的金牛古道,成为贯穿南北中国的交通枢纽。两汉时期,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涪县已被誉为“富”“乐”之邦。后经六朝动荡,历唐宋元明,至清前期,绵阳已是川北地区覆盖面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行政中心。</p><p class="ql-block">涪江润泽的土地,滋养了丰厚的人文情愫。纵观绵阳古代社会画卷,颇多可圈可点:李白、欧阳修、文同、李调元;汉阙、飞天藏、报恩寺、七曲山大庙,正是这些文化伟人与建筑奇迹,如同闪亮的星斗,装点着涪江的历史天空。</p> <p class="ql-block">绵阳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是集文物陈列、历史陈列、自然陈列、非遗陈列和音乐大厅、对外交流展、农家书屋管理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博物馆,是国内馆藏汉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p> 千载回望古绵州——绵阳历史文化陈列 <p class="ql-block">陈列位于绵阳博物馆一楼礼仪大厅左转位置,比例缩小仿制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平阳府君阙。里面展示了从汉代文物、六朝青瓷,到唐宋珍稀、明清遗宝,历代的一件件文物,使参观者体会到了古人的劳动创造精神。</p> 涪水初澜人文起——绵阳远古历史 <p class="ql-block">绵阳,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发现了智人的遗迹。至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日趋频繁,距今5000年前后,狭窄洞穴里储存的火种迅速蔓延,涪江两岸燃起了缕缕炊烟。</p><p class="ql-block">夏商周三代,地处南北交通枢纽的绵阳,已成为古代蜀国的北境要冲。崎岖漫长的金牛古道,一直演绎着文明碰撞与汇融的时代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石弹丸,石箭镞,新石器时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大禹传说】大禹是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一位伟人,因治水与治国的丰功伟绩被华夏民族尊奉为天下共主,成为夏代的开国帝王。</p><p class="ql-block">北川禹里乡,自古相传即是大禹的出生地之一。在当地,尚有许多与大禹有关的遗址遗迹,如垮儿坪、洗儿池、禹母池、圣母池、跑马坪等,还有传说为李白与颜真卿所写的崖刻等。在禹里乡,自古即有大禹祭祀活动,他的治水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铜钺(战国)</p> <p class="ql-block">金牛道,又称石牛道,是蜀地穿越巴山北通汉中之古道。而褒斜道,则是自汉中穿越秦【金牛道故事】岭到达关中之捷径,一者构成了古代中国秦蜀之间南北交通最主要的干道,也是“蜀道”中最著名者。</p><p class="ql-block">绵阳地处金牛道要冲之地,北上剑门关经七盘关即到达汉中盆地,南下白马关则直抵成都平原。至今,在绵阳境内及其周边地区,仍保存着不少古金牛道遗迹,它们承载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与传说。</p> <p class="ql-block">铜剑</p> <p class="ql-block">铜戈</p> <p class="ql-block">文物,是历史的实物见证。翻开沉甸甸的绵阳文物志,如同翻开一部光灿灿的绵阳发展史。绵阳博物馆多年来的深厚积累,使人们有幸通过众多的文物展品,见证绵阳数千年来所走过的不凡历程。</p><p class="ql-block">从汉代文物、六朝青瓷,到唐宋珍稀、明清遗宝,历代的一件件文物,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写真,使人们恍若时光穿越,回望见先民的生产与生活,体会到古人的劳动创造精神。</p> <p class="ql-block">汉代文物在本馆历代藏品中最为丰富,原因有三:一是两汉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二是汉代“视死如生”,讲究厚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在长时期内,“广汉郡”(梓潼郡)的行政中心都在今绵阳市境。郡署所属“工官”(官府专营手工业作坊)亦在今梓潼县,尤以冶炼、制漆、烧陶等行业为世所称道。</p><p class="ql-block">汉代,是本地区经济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三国时,刘备曾以“富”、“乐”来形容当时之涪县,恰好说明了汉代绵阳在各方面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铁提梁三足熏炉(汉),这件整体镂空的熏炉之造型十分复杂,足见当时蜀地冶铁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铁器座(汉)</p> <p class="ql-block">人体经脉木雕模型(西汉)。1995年出土于绵阳永兴西汉墓,高28.1厘米。人像裸体直立,双手下垂,四肢略有残缺。体表纵向绘19根红色线条,其中正面8条。据研究,这些线条应是表现人体的十二经脉。这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人体医学模型,堪称中国古代医学的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金嵌宝石银边鞘铁剑</p> <p class="ql-block">木胎漆扁壶</p> <p class="ql-block">涪翁,西汉末人,因常垂钓于涪江故名涪翁。遇有病人,不论责贱,则以针石(针灸砭石)治病,且不图报酬。著有《针经》、《诊脉法》等书,后传学于程高等人。涪翁堪称绵阳古代医学之鼻祖,自此绵阳名医,世代不绝。</p> <p class="ql-block">【汉阙】。阙是我国古代一种仿木结构的石质建筑,一般立于宫庙和陵墓之前,距今已有约3000年历史。因现存石阙多属汉代,故称“汉”。其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可分为单体阙和子母阙两大类。汉阙造型精美,阙身有铭纹雕刻,阙顶有楼阁造型。今存汉阙数量稀少,是古代文物中的珍品重器。</p><p class="ql-block">四川是全国现存汉阙最多的地区,其中绵阳平阳府君阙、雅安高颐阙、渠县冯焕阙与沈府君阙等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文章千古事,富贵如浮云。当芸芸众生成为世间的匆匆过客时,总会有人杰精英被历史铭记,成为那个时代的美妙回音。</p><p class="ql-block">古绵州的山山水水,孕育出了一批在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殿堂级人物:飘逸诗仙李白、青年状元苏易简、文史泰斗欧阳修、丹青才俊文同、蜀地文宗李调元等等。他们挥动手中的如椽大笔,为古绵州谱写了传世的华章盛典。</p> <p class="ql-block">【六朝青瓷】早在商代,我国即出现了原始青瓷。而真正成塾的青瓷产生于东汉晚期。六朝(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是中国青瓷蓬勃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尽管六朝青瓷主产地是在以越窑为代表的浙江沿海地区,但绵阳出土的此时期青瓷仍以朴实无华、沉稳古雅之风为人所识。在江油青莲和涪城龙门一带,曾发现多处青瓷窑址,其烧造时代自南北朝一直沿袭至北宋。</p> <p class="ql-block">莲瓣纹青瓷盘,六朝(公元229-589年)。侈口,浅腹,饼足。施青绿釉,釉面满布冰裂纹,莹润如琉璃,足底未施釉,露胎呈灰白色,可见弦切的圆弧痕迹。盘内自口沿施三道弦纹,底刻划十瓣莲花,五瓣饱满五瓣仅露瓣尖,莲瓣均为三道线条,莲花中心有六支钉痕视作莲子。</p> <p class="ql-block">【唐宋珍稀】本馆收藏的隋唐宋时期的文物颇多精品。石刻以玉女泉摩崖造像和造型别致的经幢最具代表性。彩陶俑则多人与动物相结合的精灵古怪。青莲窑烧造青瓷的历史自六朝至唐宋,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广元瓷窑铺出产的黑釉瓷器特别是“兔毫盏”亦很有名。银器类如带托的茶具,可谓后世四川地区流行的“盖碗茶”之滥觞。</p> <p class="ql-block">兔毫盏</p> <p class="ql-block">八棱铭文买地券(宋),银壶(宋)</p> <p class="ql-block">银茶托,折枝石竹花纹银盘,折枝桃花纹银盘</p> <p class="ql-block">斗笠青瓷盏</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遗宝】本馆收藏的元明清时期的文物亦不乏亮点。元代的陶俑与动物造型千姿百态,颇富神韵。一大批明青花瓷杯白地蓝花,玲珑秀美,堪称杰作。明代晚期的“大彬”紫砂壶,是古今藏家极力追捧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万历青花瓷碗</p> <p class="ql-block">“大彬”仿古款莲子紫砂壶。“大彬”紫砂壶系指明代晚期陶艺大师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他在工艺、选料及造型等方面,均有独创。其作品传世甚少,已成稀世之珍。</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雾山石屏</p> <p class="ql-block">“菊残犹有傲霜枝”雾山石屏</p> <p class="ql-block">木雕佛像</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杯、粉彩四季花卉纹八方酒盅(清)</p> <p class="ql-block">玉带钩,玉猴</p> <p class="ql-block">金耳坠</p> <p class="ql-block">【报恩寺】报恩寺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宫殿式佛教寺院建筑群,是平武地方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遗迹的典型代表。建筑群坐西向东,由山门、钟楼、大雄宝殿、碑亭等主要建筑构成,多为重檐歇山式,兼有宫殿与寺庙之特征。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和谐,结构谨严,建筑精美绝伦,雄伟壮观,被中外古建专家盛赞为“罕见之遗构,匠心之杰作”。</p> <p class="ql-block">江油云岩寺飞天藏模型。飞天藏又名星辰车、转轮经藏,高10.8米,直径7.5米,位于江油窦园山云岩寺,建于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是全国目前仅存的时代最早的一座道教飞天藏。其造型为八棱八方四层木塔式,中心巧妙利用科技原理,可推其转动。</p><p class="ql-block">飞天藏整体结构俨如天宫楼阁,繁复富丽;所雕塑的道教人像及花卉制作精巧,造型优美,气势宏伟,堪称巧夺天工的旷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传统技艺】绵阳传统技艺蕴藏丰富,门类齐全,包含民居营造、木石雕刻、家具美化、服饰编织刺绣、食品制造、酒类酿制,以及文化娱乐及图腾载体制作等祖传师传的纯手工技艺。它是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和无限创造能力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玉龙化石雕刻】玉龙化石雕刻是以海绵生物礁化石作材料的民间雕刻技艺,分布于安县、北川、江油及周边地区。传承人匡从有所雕作品题材广泛,并将镂空雕、线雕、套环雕、圆雕、浅浮雕、深浮雕等技艺融为一体,作品写实寓意深刻,构思巧妙,造型生动,雕刻精细,古朴厚重。</p> <p class="ql-block">龙嘴茶壶。天然彩色海百合茎化石,手工雕刻而成。龙头盖与壶身自成一体,技艺精湛。并有祥龙献瑞、双福临门之寓意。此作品极具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龙凤花薰。采用约五亿年天然古生物彩化石,以圆雕、浮雕、线雕、镂空雕等手工技法制作而成。在龙凤球体中藏入:银财宝、五谷杂粮,以示财源广进、五谷丰登。它因绵阳独有、世界珍稀化石制作而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觉价值和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单龙砚。</p> <p class="ql-block">【脱手变脸】川剧流行于四川全境和重庆、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剧种。</p><p class="ql-block">川剧中的脸谱,是戏曲演员塑造人物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在川剧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变脸特技,正是运用了一张张生动形象的脸谱,把剧中人物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p><p class="ql-block">传统川剧变脸的表演者需借助于扇子、烟火等道具作为辅助工具,以抹脸、吹脸、扯脸、运气变脸为主要变脸手法。代表性传承人李伟的脱手变脸完全丢掉手中道具,穿高靴、戴翎子,在无任何遮挡物的情况下进行变脸,其手法更加娴熟,更加增强了变脸绝技的神秘性、观赏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的流变性、创新性上独树一帜,是实践性保护的典型代表。</p> 富乐梦想——绵阳摇钱树陈列 <p class="ql-block">在林林种种的中国文物群体中,有一种极具古蜀地域特色,仅发现于汉代四川及相邻地区的神奇之物——摇钱树。</p><p class="ql-block">摇钱树堪称一株玲珑宝树,浑身上下挂满铜钱:人们树间摇钱打钱,地上接钱担钱,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p class="ql-block">摇钱树更像是一个极乐天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女神危居龙虎之座,羽人星空飘逸,看凤凌九霄,百兽率舞……</p><p class="ql-block">幻想飞天,追求富乐,是摇钱树的崇高立意,而这,也正是古今人类一种共同而永恒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坐拥“富乐山”的涪水之城,是出土摇钱树最多的地区之一。绵阳博物馆特此推出专题陈列,以飨广大观众。</p> <p class="ql-block">【崇树情怀】“树崇拜”是古代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先秦古籍中,亦颇多神树之载,如“扶桑”、“建木”、“若木”等等。而在蜀地,树崇拜现象尤显突出,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是最具代表性的实物例证。</p><p class="ql-block">汉代四川摇钱树的祖型,当可追溯到千年之前的三星堆神树。而自战国以来的树形铜灯、陶灯等,或可谓树崇拜观念的一种反映及神树之流变。汉代以来的墓砖,亦多见“神木”图像。后世通体饰钱的吉祥钱树,依然是完整的树形结构。足证树早已成为一种载体,担荷着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砖上的摇钱树</p> <p class="ql-block">【神树之乡】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摇钱树总量约100多株,多为残件。而有明确出土地点的仅有19株,其中,绵阳地区即占5株,另有树座30余件,堪称出土摇钱树最多的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绵阳摇钱树多见于经济发达的东南部丘陵与平坝的墓葬之中,时代以东汉中晚期至蜀汉为多。最值得称述的是何家山汉代崖墓出土的摇钱树,其树高大挺拔,富贵典雅,精美无比。作为摇钱树的经典之作,它曾数度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领略其绰约风姿。</p> <p class="ql-block">天门陶摇钱树座,骑兽陶摇钱树座</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神兽陶灯,羽人骑羊陶摇钱树座</p> <p class="ql-block">何家山2号墓摇钱树叶片(部分)(东汉)</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摇钱树树干(部分),石塘摇钱树</p> <p class="ql-block">三台灵兴摇钱树</p> <p class="ql-block">【写画人间——摇钱树上的人物与动植物】在汉代贵族生活中,诸如狩猎、驯马、乐舞百戏等活动,是所谓高贵生活的标志。而“射猴”(封侯)、“搏象”入相),更是士人毕生的不懈追求。对摇钱树的主人们来讲,有的企望能将生前的富贵带至冥界,有的则渴求今生的遗憾能在来世弥补。</p><p class="ql-block">自然界中的飞禽走兽和奇花异草,也都是摇钱树上的各类角色,大都蕴含着某种宝意:如翼马与吉羊,当是象征载人升仙的航天工具;鹿、猴、虎、熊以及灵芝等等,则寄托了人们望越利避害,求应长生富贵的平常之心</p> <p class="ql-block">摇钱树塑造了一个小宇宙:山形座象征大地,树杆以上代表天空,在这天地之间,日月流转,星辰变幻;诸般生灵,尽享天然。【光明喻象——摇钱树上的宇宙天空】这一切,都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及自身的生活体验。虽然浩渺银河遥不可及,但人之精神可逖游无际。</p><p class="ql-block">摇钱树上的“钱纹”实有更深之含义:钱纹与星、云之组合关系,特别是钱纹周身放射的光芒,证明其本身即是“太阳”的一种表征。而有钱即有光明,似乎也是摇钱树的另一层隐义。</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古神话之中,西王母声名显赫,后逐步衍变为道教的“女仙之首”。而道教,创始于东汉时期成都平原周边的大邑鹤鸣山。西【昆仑女神——摇钱树上的西王母】王母处于摇钱树的树身顶饰、枝叶中心及树座等核心位置,昭示了其作为仙界主神的绝对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相传昆仑山遍地灵芝仙草,处处莺歌燕舞,仙人灵兽青春长驻,永享幸福。而学控全局者,正是传说中拥有无上权力的西王母。人们相信对她的崇祀,能引导逝者升天成仙,保佑生者福禄昌盛。</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至尊鸟王】摇钱树的顶端,几乎无一例外地高踞着一只神鸟,她有美丽的凤冠和长大的羽翼和尾翼,一般称其为凤鸟。凤鸟一旦作舞,众鸟群飞追随,正所谓“百鸟朝凤”。在古人的心目之中,凤是吉祥尊贵和事业成功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如同西王母是仙人中的至尊一样,风是百鸟之王。凤鸟神力无边,既可翔渡茫茫四海,亦可飞抵昆仑仙居。摇钱树以此为顶饰,自是以其作为导引凡人升天成仙,交通天地的上帝使者。</p> <p class="ql-block">清代吉祥摇钱树</p> 国之大用——绵阳汉马陈别 <p class="ql-block">“行天美为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这是东汉名将马援的一句名言。两汉帝国的强盛,与当时马政的确立及马业的兴盛有直接关系。马在汉代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现代考古所发现的大量马文物,也折射出当时万马齐鸣的壮阔图景,“汉马”亦因此在今天成为一种专称。</p><p class="ql-block">绵阳博物馆是全国收藏汉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气势宏伟的漆木车马阵,俨然隔世的地下军团,令人遥想畴音车马仪仗出行时的沸腾场面;举世罕见的大铜马,恍若天马行空,寓意着汉朝对匈奴战争的大捷完胜;膘肥体壮的大陶马,则是当时生产繁忙,生活富足、交通顺畅之社会景况的一个侧影。</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的积累与精心策划,绵阳博物馆特别推出汉马专题陈列。各型各色的骏马良骥,将伴您度过一次与马共舞的快心之旅。</p> <p class="ql-block">【骏马高车 恢宏仪仗——绵阳汉代漆木马】上世纪90年代,在绵阳永兴镇双包山发现了两座同时期的大型西汉墓葬,出土了上百件漆木马和近20辆漆木车。众多的木马大部分保存完好,锃亮如新。</p><p class="ql-block">“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这是马在战争与和平时期的特殊功用。汉代盛行厚葬,有所谓“事死如事生”之说,绵阳汉墓中出土的大量马文物,形象化地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与封建礼仪制度。</p> <p class="ql-block">木胎漆马</p> <p class="ql-block">漆木马阵。漆木马与马车和骑马俑、驾驭俑等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仪仗队伍。它们既是墓主生前尊贵生活的写照,也是护卫墓主冥界魂灵的地下军团。</p><p class="ql-block">木马均用整木斫削雕刻而成,身高与身长大都在0.7米以上。通体髹以黑漆,眼、耳、口、鼻处所施之朱漆。造型骏美,雄健挺拔,炯炯有神虎虎生威。</p> <p class="ql-block">木胎漆马</p> <p class="ql-block">陶马群。陶马系泥质红陶烧制,中空,有的头部隐现辔头等马具,个别通体施釉。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头、躯干、尾分别制成后,再组装套合烧造而成。二是由单模法一次性成型。众马均呈站姿,尾部上扬,张口嘶鸣。大量陶马的出土,说明当时对其需求量较大,人们已按照一定的模式采用模具进行批量生产。</p> <p class="ql-block">【天马行空 驰骋疆场——绵阳汉代铜马】1990年2月,绵阳何家山东汉崖墓出土了一件大铜马,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铜马呈行走姿态,造型优美,体态矫健,神采飞扬,在我国出土的汉代铜马之中,属保存最为完整,形体最大的铜马之一。有不少人认为,这件铜马象征的是一匹征战疆场的战马。这件铜马,作为最具典型意义的中国文物精华之一,曾数度越洋渡海,迈步于世界各地。其雄姿伟态,充分显现了汉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艺术造诣。</p> <p class="ql-block">铜牵马俑系青铜整体浇而成,高68厘米。头带平铸顶冠,身着长袍,腰束带,足登靴,左手执盾:右手上抬作握物状,原应执有缰绳。</p> <p class="ql-block">铜马高134厘米,长115厘米,昂首挺胸,双耳直竖,两目圆睁,张口露齿,气宇轩昂。马系分段铸造而成,体壁极薄,厚仅2~4毫米,由首、颈、体、腿、尾共九部分用铆钉套合连接而成。马眼球漆黑,腰、颈等连接处涂朱。</p> 山间洞府——绵阳崖墓陈列 <p class="ql-block">崖墓,顾名思义,就是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自东汉至六朝时期,这种墓葬形式在四川及相邻地区流行了约5个世纪。</p><p class="ql-block">汉代人极重丧葬,在“事死如事生”观念意识的支配下,从皇帝到庶民,均不惜为身后之事兴师动众,耗费资财。于是千载之后,犹见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岚气烟霏,百姓岩窟。</p><p class="ql-block">于今而言,崖墓堪称一处处建筑典范,汉代建筑的组群布局与形制结构,大多可于此观其精妙;崖墓恍若一间间美术画廊,其雕刻彩绘粗犷奔放,质朴洒脱,足可为后世楷模;崖墓更如同一座座文物宝库,以说唱俑带头的各种人物形象,以摇钱树为首的各类珍稀物品,似百物皆备,应有尽有。贴近崖墓,宛如穿越2000年,走进了鲜活的汉代人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绵阳是目前考古发现崖墓最多的地区之一,绵阳博物馆特此推出专题陈列,让人们一睹这神秘洞府中的奇异光景。</p> <p class="ql-block">【重堂叠层构精巧——崖墓建筑形态】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对其后2000多年民族建筑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期,除宫殿与礼仪性建筑日臻完善外,民居庭院式建筑的格式也已基本定型。绵阳崖墓建筑大多模仿世间宅第,有单室、双室、三室以及多室墓等,其组群布局与形制结构等多为仿木结构的写实之作。</p><p class="ql-block">因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其实例早已难觅踪影。所幸的是,通过崖墓及其出土文物,人们看到了畴昔汉代建筑的风采神韵。</p> <p class="ql-block">【凿岩为宅】绵阳崖墓的建造依据来源于现实生活。从屋顶样式到屋面覆瓦,从天花藻井到立柱斗拱,从壁面装饰到宅门窗棂,皆是对木结构建筑的真实模拟。只是因为岩石开凿困难而开间较小。从一些雕刻所反映的建筑构件及木作细节来看,可谓刻画入微,一丝不苟。凭籍这些匠心师意,大大丰富了对汉代建筑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富丽装饰】建筑装饰除须符合建筑物的功能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从绵阳崖墓的建筑装饰中,人们不难发现,汉代人颇富审美意识及生活情趣,在建筑装饰的细节处理上一丝不苟,刻画入微。尤其是在天花藻井与立柱斗拱的装饰方面,特显卓越创意。</p> <p class="ql-block">【千年刻画睹神奇——崖墓中的雕刻】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明昌盛的时代,其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也给崖墓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崖墓中的画像,堪称中国古典美术之奇葩,通过隐喻和象征性的图像与符号,形象化地表达了汉民族内在的生命本质,体现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特征,也是先秦神话思维与汉代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绵阳崖墓雕刻,是汉代画像石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今天徜徉于崖间岩洞,欣赏着神凿鬼斧,犹觉汉风扑面,质朴清新。</p> <p class="ql-block">崖墓雕刻</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陶俑,本是作为人之模拟而用于殉葬的物品。但汉代的无名工匠却像是给泥土赋予了生命。绵阳崖墓出土的劳作俑,手持各种工具,从事着各项劳动,热火朝天的场面,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提罐陶俑,庖厨陶俑</p> <p class="ql-block">舞蹈陶俑,说唱陶俑</p> 鉴照古今——天水地区铜镜专题展 <p class="ql-block">铜镜是古代青铜器的一种,是映照颜容的用具,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最早的铜镜出现于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后历经春秋战国的发展、汉唐的辉煌鼎盛、延续到明清直至近代。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与成熟,铜镜制作更加精良、纹饰越显精美华丽,铭文内容丰富多样,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铜镜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对镜梳妆,以镜明志,寄托闲情雅趣,挂镜驱邪。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文习俗,兼具超高的艺术价值,为今天的人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以及古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精选天水市博物馆、秦安县博物馆等馆收藏的天水地区100余面珍品铜镜展出,时间跨度从战国到清代,这些铜镜造型优美,纹饰精巧,题材丰富,铭文独特,制作精湛,基本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时期铜镜艺术发展的概貌,展示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带领观众走进铜镜的光影世界,近距离感受青铜古镜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星云纹镜(汉)。圆形,连峰式钮,连弧纹钮座,钮座外为节齿纹一周,主纹为二十四乳钉纹,间以曲线云纹相连,其形状如星云,即星云纹带。</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辰博局纹镜(汉)。圆形,圆钮,圆钮座,双线方格,内为十二乳钉纹间以十二辰,博局纹将内区分为八区,每区乳钉纹两枚,分别配置四神纹饰;外区为一圈短斜线纹,宽边缘,缘上一圈三角锯齿纹,外为双线波曲及花草纹。</p> <p class="ql-block">桃形凤鸟纹镜(宋),带柄双鱼纹镜(宋),二龙戏珠纹镜(明),鸡心形铭文镜(宋)</p> <p class="ql-block">带柄素面镜(宋)。圆形带柄,镜正反两面均无钮无纹饰图案无缘,镜柄为剑柄形,柄端为两兽首相对。</p> <p class="ql-block">八角形弦纹镜(明)</p> <p class="ql-block">葵花形菊纹镜(清代),八瓣葵花形,桥形小钮,钮座左右自下而上为盛开的菊花花卉纹饰。菊花的装饰呈对称状,菊花花瓣简单自然。窄素缘,刻有“泉官江”三字,提款待考。</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出口有一草坪式的休闲场地。正值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在此休息玩耍。</p> <p class="ql-block">回顾整个参观过程。绵阳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及临展规模都不大,不过比较精致。摇钱树和汉马是绵阳博物馆的特色展览。各展厅里都有亮点。做为二级博物馆,还是有内涵和底蕴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