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看过电影纪录片《沙石峪》的人,都会被沙石峪人的战天斗地、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动。“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沙石峪是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城东南,燕山脚下的一小山村,它是当年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时的一面旗帜。</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8日,我们在健康生活大哥的带领下自驾来到了沙石峪参观游览。上午十点多,我们来到了村展览馆的前广场。虽然已是萧瑟的冬天,但沙石峪村四面环山,层层梯田,修剪得优美的果树,让人感到这个小山村依然充满了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矗立着周恩来总理的塑像。六十年代,周总理曾两次来到沙石峪村视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生前最爱的海棠丛丛,果树颗颗,松柏苍翠。石刻“海棠依旧”诉说着总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我们站在石碑旁留影纪念,缅怀总理关心表彰山村巨大变化,心系人民生活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广场前的“愚公移山”群雕,生动地展现了沙石峪村人不屈不挠的战天斗地精神。我站在石碑旁,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村民们挥汗如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大楼静静地矗立在广场一侧,上面标着“沙石峪陈列馆”。我们走进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总理和沙石峪村委班子的合影照。墙上挂着一幅浮雕壁画,画里是一群人在劳动的情景,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p> <p class="ql-block">“沙石峪”三个大字是由抗战时期的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所书。抗战时期,沙石峪也是革命老区的堡垒村,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站在刻有“沙石峪陈列馆”的石头旁合影,心中涌起一股敬意。</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内有一块介绍“立志做愚公”事迹的文字展板,详细记录了沙石峪村的发展历程。我们走进展览馆,巧遇前来参观的朋友,大家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国礼石”是沙石峪村特有的千层石,作为国礼赠送给了160多个国家的首脑和贵宾。它不仅承载了沙石峪的精神,也代表了新中国的形象,是友谊的使者,从小山村走向了世界。展览馆内展示了一块独特的“国礼石”,形状像一根细长的手指,被玻璃罩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沙石峪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展览馆内展示了一个木制雕像,表现了一个男人正在奋力举起一大块石头,象征着村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的沙石峪村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的照片挂在墙上,他面带笑容,目光坚定。旧社会的沙石峪村,荒山秃岭上住着石板房,村民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展览馆内展示了一张黑白照片,上面是一个小孩站在雪地里,背景是一座简陋的木屋,上方写着“野菜枣糠填肚皮”。</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张黑白照片,上面写着“卖儿卖女”,画面显示的是一个男人坐在地上,旁边站着两个孩子,反映了当时村民生活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沙石峪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去南方农村和大寨村考察学习,决心带领全村人改变贫穷落后的苦难的生存环境,步入幸福的康庄大道。经过几年的努力,村民们凿挖的大口井终于完工蓄水。1957年,这口直径17米、水深15米的大井成为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主要水源。大山里常年缺水干旱,种庄稼没有水是不可能取得大丰收的。沙石峪人就是靠双手创造了奇迹。</p> <p class="ql-block">大口井前矗立着周总理的铜像。1966年4月,周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谢胡部长来此参观,并在此栽下了两棵柏树。如今,这两棵郁郁葱葱的翠柏已有5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沙石峪村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展览馆,我们来到了沙石峪村的“大口井”参观。大口井不仅解决了村民们的用水问题,更成为了沙石峪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沿着山路前行,欣赏着沿途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愚公洞”参观。沙石峪村原来只有南面一条进村的公路,担土造田要到几里地以外,费工费力。大队决定凿开北山造洞,在上级党委和部队的支持下,由党支部副书记、民办连长李凤元的带领下,27名民兵组成开山造洞队,日夜奋战,终于凿开了一条宽5米、高4米、长254米的山洞。周总理知道这件事后,夸奖他们为“你们真是当代的活愚公啊!” 由此,人们称此洞为愚公洞。</p> <p class="ql-block">有了愚公洞,担土造田的路程从几里地缩短到250多米,大大提高了效率。我们走入山洞参观,洞顶的冰锥像溶洞内的钟乳石,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愚公洞,我们走出山洞,准备去参观本村青石板上造大寨田的实景区。如今的沙石峪村四周半山腰有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交通非常方便。我们穿行在半山腰的梯田柏油路上,欣赏着小山村的美丽景色。山坡上种植了许多果树,昔日的青石板田地如今焕发了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由于山坡坡度大,挂不住土,沙石峪人先在山坡青石板上凿槽,然后从几里地外担来土填槽垒坝形成田地。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沙石峪村从“万里千担一亩田”到年产量达到98万斤,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鸟瞰沙石峪小山村,整个村庄被绿树环绕,一片和谐宁静的景象。看完沙石峪村,我们又前往西埔村参观。</p> <p class="ql-block">下午2点多,我们来到西埔村,这是西埔村的村标。我们来到“穷棒子”社展览馆参观,展览馆内展示了“穷棒子”社的原始劳动工具,毛主席接见三条驴退闹革命的带头人王国蕃的照片也挂在墙上。</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我们在村子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照片中的两位男士站在刻有“海棠依旧”的石碑旁合影留念,石碑下方记载了一些纪念周总理逝世三十周年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愚公洞”石碑旁,回望这一路的行程,心中充满了感慨。沙石峪的今天,离不开一代代村民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了回家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