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在一个晴好的夏日,偕好友几人来到了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是一座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始建于宋代,原名三槐庄,因村内三棵古槐而得名。明代中期,因该村蒲姓居多,以姓氏命名为蒲家庄,名称沿用至今,现蒲家庄蒲姓仍占多数。就是这座偏僻的鲁北平原村落,却因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而饮誉海内外。一九八零年,为纪念这位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在其故居的基础上设立了蒲松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从淄博市区打车来到蒲家庄,从西门进入村里,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座座古老的院落,一堵堵斑驳的墙壁,在静静诉说着古村落的往昔。</p> <p class="ql-block"> 蒲家庄交通便利,农舍错落有致。东西南北均有通道,现主街为东、西街。村原有“围墙”,建有四门。东门曰“仙乡”,西门曰“平康”,北门曰“景徵”,南门曰“葵阳”。随着岁月风剥雨蚀和村舍的扩展,除西门、北门、东门保存较好并进行过大的修葺外,南门因修建广场和道路已被拆除。这是看到的东门。</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有不少鲁北风格的老宅院,有的保存比较完好,有的却已年久失修日渐颓败。</p> <p class="ql-block"> 走在村子里,让游人感觉到的是古朴、整洁、安宁。</p> <p class="ql-block"> 去往故居的路上看到一座雕塑,这是一座纪念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整军活动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七年二月,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获莱芜战役重大胜利后,集结于淄博、临朐一带作短期休整,司令部即驻在蒲家庄。为支援大军休整,中共淄川县委、县府星夜发动群众,清仓扫囤,筹集一百万斤小米以供给大军。部队休整后,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连续夺得沂蒙、孟良崮战役之全胜,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p><p class="ql-block"> 蒲家庄不止是一座中国传统村落,还是一处有着红色记忆的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 步入平康门后,沿青石小路东行,来到村东西大街北巷内的蒲松龄故居正门。盘根错节耸立在路边的三棵古槐,记录着故居的苍桑,见证着这座古老村庄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蒲松龄故居原为一座普通的北方农家四合小院,有三间正房两间厢房,都是土坯草顶。一代名家在这里出生、故去,这座茅屋草房却因赋予“聊斋”雅号而留名于世。蒲松龄去世后二百年来,“聊斋”一直由他的后人居住着。</p> <p class="ql-block"> 济南解放后,当地政府对故居先后进行了多次修复,1980年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扩建后的故居展览馆,青砖黛瓦粉墙,端庄古朴。拥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天都有中外游客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 蒲氏故居大门是1956年后仿明清时期典型北方建筑重建的,扁额“蒲松龄故居”五个大字,由郭沫若于1962年题写。</p> <p class="ql-block"> 走入了这座充满奇幻色彩的老宅院,只见回廊环绕,曲径通幽,建筑古朴,绿植葱郁,景物小中见大,精巧而不奢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古朴中透射着典雅,书香之气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也称聊斋先生。汉族,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享年76岁。著有《聊斋志异》八卷,《聊斋文集》四集,《聊斋诗集》八卷,散文、骈文、杂文等500余篇,诗1300多首,词100多阙,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在世界文坛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上已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用20多种语言文字出版了《聊斋志异》,各种版本的《聊斋志异》已达近百种。</p> <p class="ql-block"> 故居正房是蒲松龄出生和故去之地,亦是生活起居之处。屋内陈设简单而质朴,一桌、一椅、一榻,让人依稀看到先生当年端坐桌前笔耕不辍的身影。透过小窗洒进的阳光,仿佛还能看到先生在光影交错间,构思着狐鬼花妖故事的神情。墙上的一幅幅插画,又将人们带入了聊斋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感受着“人鬼情未了”。</p> <p class="ql-block"> 故居正房中间迎门墙上悬挂蒲松龄画像,这幅画像是蒲松龄暮年家居时,请江南著名画家朱湘鳞画的,画像两边是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画像上方是著名蒲学专家路大荒先生手书的“聊斋”匾额,下方按当地农家风俗摆放着明清式样的长条几、八仙桌和罗圈椅。这里是蒲松龄会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蒲氏家族堪称为邑内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家,蒲松龄从小受之熏陶便能严己要求,勤奋学习,严谨治学。但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事与愿违,不尽人意,屡试不第,给他精神以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 蒲松龄年纪时因贫困四处奔走,为了生计,四乡设馆为人代笔歌哭,给人做私塾,靠亲朋资助度日。参加过十次应试,都“年年交战,垂翅而归。”让他感到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艰辛。因而“悠悠孤愤,积于胸中。”只有借鬼狐之口,来抒发自己悲愤的心情。揭露社会的黑暗,世道的炎凉,人间的无情。这些在他的《聊斋志异》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聊斋正中悬挂的郭沫若题写的楹联,是对蒲松龄文学成就的准确概括。</p> <p class="ql-block"> 故居的后院,有一方小池塘,荷叶田田,白色的莲花在绿叶间亭亭玉立。池塘边的垂柳依依,随风轻舞。在这宁静的角落,先生或许也曾踱步其间,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蒲松龄结束了在外的奔波,与妻儿老小,尽享晚年。随着岁月的流失,汲取了一生追求功名的教训,舒展了自己的心胸,“世世年来方阅尽,眼中总觉海天宽。”在茅屋下,柳泉旁设茶待客聊天,搜集创作素材,与人谈狐说鬼,尝尽人间烟火,安然渡过了他最后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走出故居,心中充满对蒲松龄这位清代文坛大师的敬重与感慨。因为机缘已是第三次来这里,在这一方小小天地中经历的文学与历史交融之旅,让我的记忆深处又多了一抹独特的亮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