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8日路过九江顺路游览了石钟山。因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一篇《石钟山记》,而使得石钟山名声远扬,至今仍有不少游人来到这里一睹其风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钟山景区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东南岸,是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距九江市区26公里。</p><p class="ql-block">石钟山是由中石灰系石灰岩构成、喀斯特地貌出露地表的独峰型景区。控江扼湖,地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号称“江湖锁钥”。石钟山之名最早见于汉代《水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注明“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宋苏轼曾月夜泛舟,写散文《石钟山记》,文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提出了辩证的人生哲学。1959年,“石钟山石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石钟山对外旅游开放。</p> <p class="ql-block">怀苏亭</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苏轼而建。原址在山南麓临湖塔附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1708)年,朝尔岱立碑镌刻苏轼《石钟山记》,乾隆年间,湖口知县赵作𩂯重修,嘉庆间,学使吴烜镌《游石钟山歌》于壁间,亭碑均早圮。</p><p class="ql-block">1959年重修亭,亭址移至紫云廊前。1979年再修。亭中央立碑,一面刻苏文忠公像及苏轼三来湖口说明,另一面镌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手书《石钟山记》。</p> <p class="ql-block">在石钟山上远眺长江,已被密不透风的树枝挡住了视线。</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p><p class="ql-block">原名昭忠祠、清咸丰八年(1858),由曾国藩、彭玉麟等奏请咸丰皇帝旨谕而建的,祀阵亡的水师官兵,抗战胜利后改为忠烈祠。祠分前房后庑,前庞祀殉战官弁,后完祀楚军水师阵亡工卒,祠前置有两尊雄威石狮。曾国藩、彭玉麟均有记。</p> <p class="ql-block">苏轼简介</p><p class="ql-block">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p> <p class="ql-block">附:石钟山记</p><p class="ql-block">宋 苏轼</p><p class="ql-block">《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p><p class="ql-block">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p><p class="ql-block">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p><p class="ql-block">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暮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p><p class="ql-block">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p> <p class="ql-block">A、浔阳楼景区</p><p class="ql-block">九江浔阳楼景区包括了长江大桥、锁江楼锁江塔、浔阳楼、烟水亭等。</p> <p class="ql-block">锁江楼</p> <p class="ql-block">锁江塔</p> <p class="ql-block">古庙基座</p> <p class="ql-block">B、庐山脚下的积余村</p><p class="ql-block">村庄干净整洁,风景优美,洁白的房屋。经过遇到村民的一个老人询问,村子里现在居民较少,大多出外打工去了,看上去显得有点荒凉。但是这里环境优美,真的很适合度假。</p> <p class="ql-block">C、落星墩</p><p class="ql-block">落星墩又名落星石、是一座小小石岛。纵横局回约100余生,总面积约1800平万米。高程 31.8米。汛期四面坏水,横李可步行至具上,小岛每年随看鄱阳潮水位的涨跌。半隐入湖水之中或暴露干退水后的湖滩之上。</p><p class="ql-block">传说五代有位皇帝老儿,赐封它为“宝石山。经专冢考证,洛星墩是燕山造山还动的严物。岛体是沉积希,密要校大不易风化。岛上有一座腿坊一一间禅院一个观景台以及一座百塔,七级宝塔是洛星墩上的最高建筑,登至塔顶依稀可见蒙灰的禅文印刻在二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落星寺遗址位于庐山市城南二里湖中落星石(落星墩)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落星石,周迴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日有星坠此以名焉。”星子由此得名,落星石也即成了原星子县一个重要的标志与象征。杨吴大和三年(931年),封落星石为“宝石山”。唐末乾宁年间(894-898年),敕建禅寺于上,赐额为“福星龙安院”,又名“法安院”,俗称“落星寺”。上有清晖阁、玉京轩等,宋龙图阁学士吴仲庶来游,酷爱西轩,更名“岚漪”,并书二字刻石。黄庭坚诗“龙图老翁来赋诗”,即指此事。明天顺年间重建。万历年间,参议于世懋复建浮玉楼。后改落星石为“德星山”,寺院随之改称“德星寺”。现存塔、亭、门等建筑为1995年以后所建。2012年,星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王安石、黄庭坚、朱熹游此皆有题咏,陶渊明曾赞叹此石岛日:“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王安石诗中所形容的“万里长江一酒杯"更是干古传名。相传,这颗明珠是压在一个巨大的河龟上,随着湖水的起伏而不断变化,湖水侵袭也无法将它全部覆盖,即便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也没有将它淹没,甚是神奇。</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8日九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