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笔></p><p class="ql-block"> 小对联 大学问</p><p class="ql-block"> 一一对联写作漫谈 </p><p class="ql-block"> 文/楚国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据《湖南经视》报道,台湾知名作家琼瑶于12月4日下午1时许被发现在家中离世,终年86岁(按:根据中国纪年传统,应为87岁)。听闻这一消息后,湖南经视创始人、与琼瑶合作多部电视剧、曾担任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总经理、湖南电视台(总台)台长的欧阳常林在“无比震惊悲哀”之际,特意写下一幅挽联:</p><p class="ql-block"> 上联:笔走龙蛇,大作传世,尤记还珠霸屏,惠泽电视湘军琼瑶剧,缘分跨海恩与情;</p><p class="ql-block"> 下联:名誉两岸,高山仰止,独创至美绝仑,唯留潇洒人生翩然梦,尊严离世诗伴魂!</p><p class="ql-block"> 横批:至美至情。</p><p class="ql-block"> 欧阳台长此联述事还是清晰的,上联回忆琼瑶与湖南卫视合作事,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下联评价琼瑶,虽溢美之词多了些,但也属于人之常情。</p><p class="ql-block"> 但可以看出,欧阳台长虽然可能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中楹联这个文体,也可能偶尔撰一些联,水平如何,笔者没见过,不敢妄议。仅从此联看,实话实说是真不入门。主要问题如下:</p><p class="ql-block"> 1、楹联最基本的要求,上联末字仄,下联末字平。此联上联末字是平声字“情”。只此一点,断无可能再以任何借口为作者辩解。比如“不以词害意”“句中自对”“清人有时也不严格讲究平仄”等等。2、如果将名誉之誉看做活字(相当于动词),虽然词性上与走字相当,但走与誉都是仄声,没有相对。3、两岸对龙蛇,也太宽了。4、走、蛇两字平仄失替。5、传世与仰止,不工。6、作、世,平仄失替。7、记与创,平仄没有相对。8、屏与仑,平仄没有相对。9、珠、屏,平仄失替。10、惠泽与唯留对不上。11、电视与潇洒,勉强算对上了,但上下联节奏点上平仄没有相对。12、军与生字,平仄没有相对。13、琼瑶与翩然对不上,平仄也没有相对。14、剧与梦,平仄没有相对。15、军、瑶平仄失替。16、生、然平仄失替。17、恩与诗,平仄没有相对。18、海、与,平仄失替。19、世、伴平仄失替。20、琼瑶虽然是笔名,嵌入挽联也显得不够严肃。21、笔走龙蛇一般用来形容书法,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形容其钢笔书稿,不能算贴切。(资料来源:邯郸市国学研究会会刊 2024年第22期 总第94期)</p><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是对联?对联有哪些特点和要求?</p><p class="ql-block"> 对联,俗称对子,又名楹联,联语,是由两串等长、成文个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构成的独立文体,一般用汉字写在两条长幅上!长幅必须是对称的格式,悬挂在左右相对的位置上,上联在右,下联在左!</p><p class="ql-block"> 通俗地讲,上下联字数不限,但两联字数必须相等;对联的内容要有意义,是可以被人们所理解;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对联是作为独立存在的文体,而不是其他文体的一部分。只有符合条件,才能称之为对联。</p><p class="ql-block"> 对联具有言简意赅、两两相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文化,在中国的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联是雅俗结合最成功的实例,也是艺术和实用结合最完美的典范。对联还是拥有最大的群体的文化,它遍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场所,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独特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下面,结合我近年来在湘潭县老年大学诗词班的学习体会,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对联创作者必备的素养;第二个问题,对联修改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问题:对联创作必备的素养</p><p class="ql-block"> 一、创作准备</p><p class="ql-block"> 第一、知识素养是奠基石</p><p class="ql-block"> 写对联就是写文章,写文章就比如厨师做饭,要做成饭、做好饭,就须有食材,这食材就是知识。朱熹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强调的都是知识对写文章的重要性。钟云舫之所以能写出众多令人深省的联作,被人们称为“联圣”,除了他“刚简而不能谀”的独特个性外,学贯中西,识达古今的博识是其主要因素,他不但精通诗词文赋,而且还通晓数学、物理、化学、铁路、兵政、商战、学堂、矿务等多方面的知识,并留有著作。与此同时,曾国藩、林则徐、纪晓岚、傅山、李渔等清代著名对联家,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呢?</p><p class="ql-block"> 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说过的一句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一个人写文章时若能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必定知识储量非常丰富。</p><p class="ql-block"> 写文章如此,写对联也如此,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写对联的人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到满腹经纶,但应尽可能地多阅读一些未读书本,尽可能地多接触一些未知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夯实写对联的知识基础。</p><p class="ql-block"> 试举一例:</p><p class="ql-block"> 赠湘潭县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楚国良)</p><p class="ql-block"> 此地曰兰台,数千年史册尽庋藏,好于馆内,读左传,览春秋,观文书焕彩,声像含情,淡泊由来真本色;</p><p class="ql-block"> 众人称宝库,卅万卷缣缃俱唤醒,能在案前,考工商,明乡党,使意气凌云,编研载梦,细微自可见精神。</p><p class="ql-block"> 原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唐尚高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认真学习其"赠湘潭县档案馆"一联,対我的启发帮助亦大!</p><p class="ql-block"> ①联中既有正对,又有自对。如联之开头一句均为正对。又如第一联中上下联之第4~5分句(读左传,览春秋。→考工商,明乡党。)它们既为自对又为上下对,不错!</p><p class="ql-block"> ②虚词用得好。例如“好于“~“能在“、“由来“~“自可”,用在联中,既本身对仗,又使句子转接自如。</p><p class="ql-block"> ③词语结构对得工稳又有变化。例“兰台“对“宝库”为偏正式名词相对;“庋藏”对“唤醒“为偏正式动词相对。</p><p class="ql-block"> 第二、生活素养是资料库</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没有生活的文学创作,即便辞藻华丽,也可能缺乏生命力。对联也一样,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既然对联让我们的生活富有了情趣,那么,我们何不把目光投向生活,去寻找素材,表达情感,寄托精神呢?</p><p class="ql-block"> 戏题黄鸣放先生冬曰"垂钓"</p><p class="ql-block"> 看水看天择位,如老僧入定,如雕塑端身,对河海渠塘,春夏秋冬谁请假?</p><p class="ql-block"> 因鱼因季配食,以冷眼观涛,以丝纶钓味,乐风霜雨雪,功名利禄早忘怀。</p><p class="ql-block"> 黄鸣放先生评语:</p><p class="ql-block"> 这幅对联,生动地描绘了垂钓者超脱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首句"看水看天择位",展现了钓者在选择垂钓位置时的细致与从容。他不仅观察水流的方向、速度,还抬头望天,考虑风向、天气等因素,以此找到最佳的垂钓位置。</p><p class="ql-block"> "如老僧入定,如雕塑端身",通过比喻,进一步描绘了钓者垂钓时的专注与宁静。他仿佛一位入定的老僧,内心平静无波;又似一尊雕塑,身形端正,不为外界所动</p><p class="ql-block"> "对河海渠塘,春夏秋冬谁请假?"这句话表达了钓者对垂钓的热爱与坚持。无论是广阔的河海,还是狭窄的渠塘,无论是温暖的春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未曾缺席。这种对垂钓的执着与热情,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p><p class="ql-block"> "因鱼因季配食,以冷眼观涛,以丝纶钓味",描述了钓者在垂钓过程中的智慧与技巧。他根据鱼儿的习性和季节的变化,精心准备饵料;同时,他又能以冷静的目光观察水面的波涛,以手中的钓线品味垂钓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乐风霜雨雪,功名利禄自忘怀。"最后两句点明了钓者的人生态度。他乐于面对自然界的各种挑战,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烈日酷暑,都无法动摇他对垂钓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在他看来,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都显得微不足道,他早已将这些抛诸脑后,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 整幅对联通过对钓者垂钓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它告诉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自然美景,去感受生活的真谛,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p><p class="ql-block"> 第三、文学素养是养心殿</p><p class="ql-block"> 当今时代,说对联是文学体裁之一应该没有多少人反对了,既然对联是文学作品,那么,写对联的人就应该具备起码的文学素养。</p><p class="ql-block"> 对联语言不仅仅要传情达意,还要给人以美的熏陶,富有感染力,这就要求对联作者善于运用文学语言,我们举例来说:</p><p class="ql-block"> 大观楼长联</p><p class="ql-block"> 【清】孙髯翁</p><p class="ql-block">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p><p class="ql-block">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p><p class="ql-block"> 孙髯的长联系为大观楼而题,开篇“五百里”,言滇池之大。登楼临水,四周的景物直奔眼底。全句妙在一个“奔”字,山水虽秀,但没有手脚灵性,明明是人奔景物去,却说景奔人而至。“喜茫茫”三个字,把五百里滇池的水面写活了,同时也体现出作者畅快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从上联开头的用词,可以看出作者文学造诣之深,语言艺术之美。接着神态走向各异的山峰,万顷良田,四时变幻的美景一一收入作者笔端。对山美、水美、自然造化四季之美的描述,体现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乐观的生活态度。观眼前景,想千年事,作者笔锋陡转,由上联的写景过渡到下联的写史,连用“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四个典故,俯仰历史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历朝历代诸侯争功,帝王征霸,浴血奋战,统治者眼中的“伟烈丰功”转眼成为过眼烟云,留下的只是萧条的景象和百姓无尽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长联一经面世,立即轰动朝野,文人墨客为之击节赞赏。随着各地来赏联的游人络绎不绝,长联随即饮誉全国。</p><p class="ql-block"> 就对联的表现形式来说,它有辞赋体式、诗词体式、散文体式等,如果不具备辞赋诗词散文这些文学体裁的基本素养,写这些体式的对联,怎么会有文采?因此,写对联的人也应该在平时强化一下这些文体的练笔。</p><p class="ql-block"> 提升文学素养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多阅读古今以来的文学理论著作,这些论述,有长篇大论的,也有三言两语的,甚至还有仅仅几个字的,不管长短,这些理论都是我们提升文学素养的催化剂,多汲取总是有好处的。</p> <p class="ql-block"> 二、创作技巧</p><p class="ql-block"> 第一、语法素养是起跑线</p><p class="ql-block"> 按《联律通则》要求,对联有“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六条规则,其中重点难点是词性与结构,都和语法基础有关。因此,写好对联,必须先学语法,打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词性对品和结构对应都是语法的基本功,不可分割。我认为,主要是搞清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其一,对仗要求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基本相同。</p><p class="ql-block">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方位词对方位词……</p><p class="ql-block"> 这里要注意一点,古人没有词的的概念,只讲字,分为虚字、实字、助字三大类,实字又分半实字,虚字又分出活字与死字,还有半虚字。</p><p class="ql-block"> 实字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实际形体的名词和代词,看得见摸得着,如天上的太阳(“日“),林里的“鸟”等等;半实字相当于无实际形体的名词,但人可以感觉得到,如对父母的“孝”,活百岁的“寿”等;活虚字相当于动词,如飞,跑,跳等;死虚字相当于形容词,如河流的“清”,桌子的“高”等;半虚字相当于方位词,如前、后、左、右等,助字相当于连词和助词,如之、乎、者、也等。</p><p class="ql-block"> 副词(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如:只、很、不、未、必、又、如、真、有、最、恰、正、将、曾、刚、永、常……等。现在汉语语法把副词统归虚词了。而古代把副词归入半实字、半虚字、助字都有的。</p><p class="ql-block">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原因,状态,时间,场所,目的的词)如:在、于、因、从、自、由、以、向、对、与、和、同、为、并、与、及、或……在古代归虚字的多。</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所有的名词在古代都是实字,而虚字则有死有活。原则上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活虚字对活虚字,死虚字对死虚字,半虚字对半虚字,半实字对半实字。但实际上,古人在诗联写作中,活虚字和死虚字,也就是动词和形容词,包括助字、介词、副词之间经常互相对仗,唯有一条大底线,一般情况下,那就是实字不可以对虚字。譬如动词对名词,或者副词对名词,介词对名词,这些就属于不成对,这些都犯了实对虚的大忌(除非《规则》允许从宽的范围)。</p><p class="ql-block"> 实字多是名词,古人对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没有详细分类,惟独对名词却情有独钟,分得十分详细。这里面又分了三十余小类(如天文、宫室、时令、地理、器物、衣饰、草木、花果等)。</p><p class="ql-block"> 现代怎么分?从词的语法功能来划分,根据是否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现代汉语中的词分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共十三类,其中实词分七类词:名、动、形、数、量、代、拟声词;虚词分六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p><p class="ql-block"> 名词是汉语中的老大,在诗联中用得也最多,写作对联时,如同小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小类都不能表达意境时,可以求远小类,这比单纯说“名词对名词”更高一筹。实际写作中,对联不可能处处强调名词小类工对。恰恰相反,对联的名词大多是远小类相对,才放得开,有张力。还要注意词性的活用,在有些情况下,名词可作动词,形容词可作名词或动词,使用场合不同,词性也不同,这种活用十分重要。比如,力字,可作副词,力摧豪强;可作名词,力量、能力、力气;可作动词,力农,力田。</p><p class="ql-block"> 其二,对仗要求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复合词属于同一类型,如联合(并列)、主谓、动宾、偏正、补充式等。如何区分一个复合词属什么类型,是语法的基本功。我曾用“美”字组成七个不同词性的词,如美好(联合)、美德(偏正)、美容(动宾)、美化(附加)、美展(主谓)、美翻(补充)、美美(重叠)。</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语法单位的构成顺序是:语素→词→短语(也叫词组,有时也叫结构、句法结构)→句子。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如创、造、未、来是四个语素;语素构成词,如创造、未来;词构成短语:如创造未来;短语构成句子,如我们在新时代创造未来。讲词性和词语结构,不必面面俱到,但常用的是复合词,要注意三个重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重点区分联合式和偏正式复合词。我看了一篇硕士论文《偏正复合词构词法分析》,这位作者统计,《周易》《诗经》《论语》中,联合词约占30%。而偏正式分别占67%、68%、55%,两类词合起来80%至90%以上;《辞源》中联合词21%,偏正式59%,其余是动宾式、主谓式、补充式,占得不多。</p><p class="ql-block"> 二是注意区分偏正式和补充式的区别。如雪花,雪景,哪个是补充式?雪花(片)的语义重心在前,是雪,花是比喻雪的形状,像花似的雪,后面补充前面,所以是补充式(有的把名词加名词的补充型叫后偏式);但雪景,语义重心是景,有雪的风景,所以是偏正词。“花朵”是“朵”(指植物花苞的形状)补充“花”,与“花瓣”“蒜瓣”的关系也不同,后者的重心是“瓣”。</p><p class="ql-block"> 其三,某些对联虽不符合现代语法,但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也不能视为出律。</p><p class="ql-block"> 实现现代语法和古代传统的融合,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既要重视语法,更要重视“本义”。但现代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古代字的的概念很不习惯,因此只有用现代词的概念,这种情况恐怕要一直延续下去。但要重视的是,不能将现代语法无限扩大化、僵死化,在《联律通则》允许从宽的范围内,那些唯语法至上者尤其是评委们应当高抬贵手,这样才能限而不死,活而不乱,从而既符合现代语法的大原则,又充分尊重历史传统,使对联从神秘的象牙塔里走出来,充满时代生机。</p><p class="ql-block"> 第二、修辞素养是工具箱(章法)</p><p class="ql-block"> 所谓修辞,就是修饰文辞,修辞的目的在于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提升语言的感染力,让语言更具有形象性与趣味性,它是一种语言技巧。对联是两行对仗文字构成的,其本身就是一种修辞。因此,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是提高对联创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古今以来,许多优秀作品就是依靠修辞取胜的。</p><p class="ql-block"> 对联的创作也讲究辞格的运用。常用的辞格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1、拆合格</p><p class="ql-block"> 拆合格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来构成对联。例如:</p><p class="ql-block">古木枯,此木成柴 ;</p><p class="ql-block">女子好,少女尤妙。</p><p class="ql-block">2、镶名格</p><p class="ql-block"> 镶名格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镶入人名、地名或事物名。例如:</p><p class="ql-block">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p><p class="ql-block">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p><p class="ql-block">3、急转格</p><p class="ql-block"> 急转格就是对联的上下半联中间各自的意思向反面突然转变。例如:</p><p class="ql-block">闲人免进贤人进;</p><p class="ql-block">盗者莫来道者来。</p><p class="ql-block">再如:</p><p class="ql-block">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p><p class="ql-block">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非山乎。</p><p class="ql-block">4、回文格</p><p class="ql-block"> 回文格就是对联的上下联各自倒读和顺读完全一样。例如:</p><p class="ql-block">雾锁山头山锁雾;</p><p class="ql-block">天连水尾水连天。</p><p class="ql-block">再如:</p><p class="ql-block">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p><p class="ql-block">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p><p class="ql-block">5、拟人格</p><p class="ql-block"> 拟人格就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例如:</p><p class="ql-block">鸦叫鹊鸿,并立枝头谈风雨;</p><p class="ql-block">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p><p class="ql-block">6、反诘格</p><p class="ql-block"> 反诘格就是利用反问形成对联。例如:</p><p class="ql-block">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p><p class="ql-block">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品读、欣赏对联的时候,在懂得了、看懂了对联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后,才能真正看懂、理解所品读对联当中的经典和绝妙之处,才能提升品读对联的趣味。</p><p class="ql-block"> 第三、逻辑素养是导航仪(句法)</p><p class="ql-block"> 对联是语言艺术,是语言就要讲究逻辑性,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脉贯通,前后关联,上下照应,以及表述完整。</p><p class="ql-block">1、并列</p><p class="ql-block"> 并列,也就是上下联之间所讲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形式上看都差不多,为同一主题,只是角度不同。这种对联也是很常见的,如:</p><p class="ql-block">两表酬三顾,</p><p class="ql-block">一对足千秋。</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所讲的事是一致的,对联作者主要想表达的就是自己对诸葛亮的赞颂之情。上联“两表酬三顾”,讲的是诸葛亮流传千古的两篇出师表,即《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在这两篇文章中诸葛亮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先帝刘备不惜三顾茅庐请其出山的感激之情,因此为“两表酬三顾”;下联“一对足千秋”指的是《隆中对》,这一“对”也足以让诸葛武侯名垂千秋了。此联上下联明显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再看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蝉噪林愈静;</p><p class="ql-block">乌鸣山更幽。</p><p class="ql-block"> 这一副对联上下联所讲的事情都是林子和山的“静”和“幽”。上联用蝉鸣声来衬托林子的寂静,下联用鸟鸣声来衬托山的幽静,上下联从写法和形式上都十分统一,只是在表达林子和山的幽静的时候,一个是以蝉鸣来衬托,一个是以鸟鸣来衬托,从不同的角度衬托出当时幽静的意境。 </p><p class="ql-block">2、转折</p><p class="ql-block"> 转折本身强调的就是一种状态的变化,所以在对联里,转折指的是上下联的内容形成一种转折或者对比的关系,看上去类似于相反。也就是说,上下联从内容上用反义词,或者用看上去相反的物象来组成。文章里说“一波三折,可读性强”,所以转折的对联读起来效果也更进一步。例如:</p><p class="ql-block">青山有幸埋忠骨;</p><p class="ql-block">白铁无辜铸佞臣。</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青”与下联的“白”颜色相对,“有幸”和“无辜”也组成一对反义词,“忠骨”和“佞臣”一个表示忠于朝廷的大臣,一个表示奸佞的臣子,又是一对反义词,两联形成明显的对比,这中间就是一种转折的逻辑关系。再如:</p><p class="ql-block">愿做梅花清傲雪;</p><p class="ql-block">不学芦苇荡摇风。</p><p class="ql-block"> 上联的“梅花”象征的是非常有节气、有傲骨的形象,下联的“芦苇”则是一种没有节气、没有立场的代表,人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所以这两个物象形成一个对比。此联上联的意思是要学习梅花的傲骨,下联的意思是不学芦苇的摇摆不定,明显是一种转折的逻辑,既对立又统一,强烈的映衬使对联要表达的意思透彻清晰。 </p><p class="ql-block">3、选择</p><p class="ql-block"> 选择,就是上下联形成一个选择关系,要么选择上联所讲的事情,要么选择下联所讲的事情。其基本形式主要是:"要么A,要么B”, "选择 A 不选择 B”, 或者 " 选择B不选择A”。如:</p><p class="ql-block">宁与凤凰比翼;</p><p class="ql-block">不随鸡鹜争鸣。</p><p class="ql-block"> 很明显可以看出,作者是“宁与……不随……”,十分明显的选择。上联说的是宁愿和风凰一起比翼,下联说的是不愿意跟着鸡鹜一起争鸣。这里是对凤凰十分肯定,而对鸡鹜则是一种贬低的态度。再如:</p><p class="ql-block">但愿人皆健;</p><p class="ql-block">何妨我独贫。</p><p class="ql-block"> 这一联乍看上去似乎是“人皆健”与“我独贫”的一个对比,其实是一种很肯定的选择关系。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但愿人们都是健康的,如果这样的话就算是我一个人独自贫困也没什么妨碍。</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出自一位医生之手,对于行医者而言,为的是治病救人,所以人们没有病是最好,然而如果人们不生病,那么对于医生而言就没有收入来源,这是相互矛盾的。但是这位医生则不然,他选择的是希望人们都是健康的,这个立场的表达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对联所显示的是一位充满仁慈和爱心的好医生。 </p><p class="ql-block">4、因果</p><p class="ql-block"> 因果关系就是一联为因,一联为果,正常情况下就是上联为因,下联为果。有理由有结果,一副完好的对联就展现出来了。如:</p><p class="ql-block">休叹人生如意少;</p><p class="ql-block">从来世道不平多。</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的意思十分明显,就是不要去叹息人生如意的事情少,因为从来都是世道不平的多。上联讲的是一种结论,下联讲的是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按照前因后果这种正常顺序来看,则这一副对联又用上了倒装,下联为因,上联为果。再如:</p><p class="ql-block">莫愁前路无知己;</p><p class="ql-block">天下谁人不识君。</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是出自高适的《别董大》这一首诗,是给董大送别时所作,告诉他说不要愁前路遇不到知己,因为天底下没有人不认识你。</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与上面所举例的一副对联一样,也是上联讲的是结论,下联才讲的是原因。</p><p class="ql-block"> 因果关系的对联很显然是一因一果,逻辑相扣、思维缜密、说理性强,被驳倒的机会就很小,更能让人信服。</p> <p class="ql-block"> 三、创作高度</p><p class="ql-block"> 第一、创新素养是开山斧</p><p class="ql-block"> 一切文艺作品贵创新。对联合乎格律规范,那是习作阶段的要求。进入创作阶段,从立意到语言,都要有所创新,而不是随大流,人云亦云,陈陈相因。</p><p class="ql-block"> 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p><p class="ql-block">生意兴隆通四海,</p><p class="ql-block">财源茂盛达三江。</p><p class="ql-block"> 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p><p class="ql-block"> 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p><p class="ql-block"> 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p><p class="ql-block"> 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绝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属于“语义重复”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创新,要避免程式化。一般文艺作品的构思,很容易受传统思维所限制,很难摆脱某种模式的束缚。尤其是对联,根据出句作对时,往往会被限定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创意思维不得自由伸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紧扣主题的前提下,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和研究,找出个人的独特发现,选用合适的语言,从而创造新鲜的意象,创立全新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创新,要求立意构思新,思想感情新,语言新,手法新。对联虽是传统文学样式,现代创作对联,却应当有现代气息、时代精神。文言词语,有生命力的应当继续使用,已经过时的陈旧词语,如“更漏”、“鸿案”等,一般应予摒弃。即使是现代词语,已经用滥了的、唤不起读者美感的,也宜慎用,或者活用。</p><p class="ql-block"> 创新的对联,试举一例:</p><p class="ql-block"> 陈自如撰的新春联:</p><p class="ql-block"> 旭日行天,喜盖通红大印;</p><p class="ql-block"> 神州铺纸,欣签致富合同。</p><p class="ql-block"> 新旧春联很多,适用农村的就有“勤劳门户;福寿人家”,“春丽百花艳;岁新五谷丰”等。此联不落窠臼,从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农业新政策出发,反映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农民情绪昂扬,生产热情高涨,积极承包,奋力奔小康。全新的构思,全新的语言。作者把神州大地比作合同书的纸,把旭日比作签订合同所盖的鲜红大印,这是创造性的联想,比喻新颖。全联新风扑面,喜气充盈。</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创新,需要作者创造性的思维,善于从现实生发想象。立意构思,比拟、夸张等,都要从模式程式中解脱出来,自出心裁。所写有时看似无理,实为情至。</p><p class="ql-block"> 第二、思想素养是长明灯</p><p class="ql-block"> 思想是人类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真正有价值的对联是富有思想性的,而不是属于辞藻。清代之所以成为对联历史上的巅峰时代,原因之一就是清代的联家,是一批具有深刻思想的人。</p><p class="ql-block">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p><p class="ql-block">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赵藩题给成都武侯祠的对联,这副联被后人称为“攻心联”,它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根本原因也在于联作体现了为官理政的深刻思想。</p><p class="ql-block"> 上联言诸葛亮的军事成就,其主要特点是“攻心”。自古以来那些真正懂得军事的人并不在于“好战”,而是注意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摧毁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除敌方的对立情绪,从而保持长治久安的局面。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便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攻心”取胜的典范。诸葛亮北伐中原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曾于蜀建兴三年(225年)三月先率军平定南中。行前,诸葛亮向马谡请教良策,马谡对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其建议对南中夷军的首领孟获“七擒七纵”,当最后一次诸葛亮放孟获回去时,孟获便不肯走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由于孟获心服口服,不但南中叛乱被很快平定,且在诸葛亮未留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该地却能在较长时期内得以保持安定。“攻心”策略诸葛亮运用得何等纯熟!而赵藩对诸葛亮用兵特点的把握也可谓深得其精髓。</p><p class="ql-block"> 下联写“审势”。作者不为尊者讳,对诸葛亮不能审时度势,屡次不顾国力强行北伐进行直言批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道:“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明知不可为之事而强为之,虽然屡获局部胜利,终因不能审势而挽救不了蜀国灭亡的总体趋势。楹联表面是在评价古人的功过是非,其实是在委婉提醒岑春煊以及治蜀的后来人一定要深思这个道理。这副楹联短短三十字,却道出了“治世经邦”的真理。只有“兼济天下”的人才能写出含有如此深意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对联中的思想就像一盏照明灯,照耀着世界,也照耀着世人的心灵,作为一个联家,理应把追求高尚的思想当作要务。</p><p class="ql-block"> 第三、道德修养是核心点</p><p class="ql-block"> 道德是人类的生存沃土和行为准则,“文以载道”历来就是中国文人的信念与追求。对联,也应该把弘扬高尚道德作为最高追求,而要让对联载道,就必须要求对联创作者做一个明道、修道之人。有一句话说,文品即人品,也就是说没有高尚的人品,是不会有高尚的文品的。</p><p class="ql-block"> 试举一例:</p><p class="ql-block">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p><p class="ql-block"> 此联是古代一个穷酸文人的自我吐槽。虽然这人家里穷,但比之底层的老百姓还是多了一些优哉游哉,所以还能吟诵风月,苦中作乐。</p><p class="ql-block"> 上联说,自己有“小屋三间”,比不过富绅的豪宅,但起码有了安身之所,可以坐,可以睡,至少衣食无忧,至少怡然自乐,逍遥得很。</p><p class="ql-block"> 下联说,自己只有一个老婆,比不过大官富豪的满屋子小老婆,没法像大文豪那样诗酒风流。</p><p class="ql-block"> 但话又说回来,比起那些没有娶老婆的光棍汉,一个老婆也是很大的福气了。</p><p class="ql-block"> 再举一例:</p><p class="ql-block"> 《印象湘潭》新书首发励志联</p><p class="ql-block"> 敢把星河挑起,叹经岁仕途多难,官场失意,承壬父风情,四面云山都入眼,书成今古英雄志;</p><p class="ql-block"> 勿将岁月蹉跎,凭一篇印象留痕,正史流芳,袭毛公品格,万家烟火总关心,赢得人前身后名。</p><p class="ql-block">道德可以利人,可以修己;道德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怀;道德是一缕清风、一壶清茶,对联如果能蕴含着道德,那就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问题:对联修改时应注意的方面</p><p class="ql-block"> 对联的评价标准可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个字。</p><p class="ql-block"> 1、工。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以及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p><p class="ql-block"> 2、稳。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其一要“形稳”。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十二首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其二要“音稳”。“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厌字收,就不能平稳。上下联音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钢相当。其三要“义稳”。其四要“人稳”。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p><p class="ql-block"> 3、贴。贴,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统一。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辞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学不当,则形貌多疵。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以大力提倡。</p><p class="ql-block"> 4、切。切,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以引申移作他处使用。</p><p class="ql-block"> 5、新。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新鲜、活泼。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例如: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颖,双关巧妙)。雅求乐明</p><p class="ql-block"> 6、奇。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例如: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座人名(钱三强、赵九章),而且套换数字引领,言之有实,构思相当新奇,不可多得。</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一副好对联,往往是经过了精心修改才诞生的。我们创作对联的过程中,修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际中,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写完了联,往往疏于修改,匆匆发出。而对联是我们心血的结晶,我们应该珍惜,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时修改或者暂放一下再修改,是有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创作完成后,面对一副对联作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修改。</p><p class="ql-block"> 首先,检查格律是否符合要求。一些初学对联的朋友,在日常创作中,往往容易出现格律问题。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没有接触过对联,对对联的格律完全不了解,误以为对联就是随意说两句字数相等的话,或以为只是词性对仗即可。每到春节,总会出现大量病联,也与人们对对联的误解有关。</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一起看看如何修改格律问题。修改格律,实际上也会涉及到语意。</p><p class="ql-block"> 如这副联:</p><p class="ql-block"> 题陈文杰先生山水画</p><p class="ql-block"> (楚国良)</p><p class="ql-block"> 文人书幽怀,杰士立壮志,九万里乡音唤起,任岁月沉沦,看烟腾霞蔚,时时摩诘画中,何其妙也!</p><p class="ql-block"> 湘水此回澜,客舟何处搅?五千年艺苑传承,喜山川变换,听燕语莺声,处处陶潜诗里,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问题,上联第一分句"幽怀"平平,第二分句"杰士立壮志"5字皆仄,也就是说上联第一~二分句平仄要调。下联"搅"应为"揽"笔误。</p><p class="ql-block"> 修改稿:</p><p class="ql-block"> 联题陈文杰先生山水画</p><p class="ql-block"> (楚国良)</p><p class="ql-block"> 文人存壮志,杰士展幽怀,九万里乡音唤起,任岁月沉沦,看烟腾霞蔚,时时摩诘画中,何其妙也!</p><p class="ql-block"> 湘水此回澜,客舟谁处揽?五千年艺苑传承,喜山川变换,听燕语莺声,处处陶潜诗里,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其次,检查内容是否妥当。</p><p class="ql-block"> (1) 检查内容是否扣合主题。即检查对联所选取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是否符合要表现的主题,是否能够为主题服务。</p><p class="ql-block"> 2017年3月26日召开的湘潭市楹联学会换届大会上,市楹联家协会会员郭国亮写的贺联:</p><p class="ql-block"> 情系楹联,筑文化名城,同甘共苦,七届传承惊禹甸;</p><p class="ql-block"> 墨关社稷,续湖湘大雅,提月拿云,两行创作惠黎元。</p><p class="ql-block"> 该联深刻阐明了对联的作用,墨关社稷,情系莲城,上忧庙堂,下惠黎元。可见作者立意之高、襟怀之广。</p><p class="ql-block"> (2)检查前后搭配是否妥当、衔接是否紧密。这一点涉及到内容,也涉及到联的结构,或者说是气脉。如果一副联中,一句话之中前后无法搭配,或是多句联中前后分句意思不搭配,缺少联系,那么,就会影响联的表达,或给人莫名其妙之感。请看:</p><p class="ql-block"> 联题齐白石诞辰160周年暨龙山诗社成立130周年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 (楚国良)</p><p class="ql-block"> 斯人无俗气,情连七子,社结五龙,艺苑千行,独擎一帜,看湘江逐浪,乡心每与童心似;</p><p class="ql-block"> 大笔有灵犀,虫鱼花鸟,画印诗书,手中四绝,众赞万言,望衡岳浮云,意变总和法变融。</p><p class="ql-block"> 此联采用自对与正对结合之法,上下联末句(两“心“字、两“变”字)有规则重字,似信手拈来。</p><p class="ql-block"> 再次,检查用词是否得当,锤炼词语。当一副对联符合格律、扣合主题、结构清晰、脉络流畅之后,还需在用词上下功夫。古诗词中许多名句千古流传,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有用得比较精彩的词语。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风来花底鸟声香”中的“香”,“间关莺语花底滑”中的“滑”等。同理,创作对联时,如果能够精心锤炼词语,则可产生较强的感染力。类似例子,如:</p><p class="ql-block"> 联题李志明"一字书法"</p><p class="ql-block"> (楚国良)</p><p class="ql-block"> 一字凭栏,篆隶楷行,撇横点竖,挥毫以泼墨,似奔腾流水,自在流云,看化繁为简,熔古铸今开气象;</p><p class="ql-block"> 志明把酒,欧颜赵柳,蔡米苏黄,同源而载道,欣格局独开,心机独运,论守正创新,闳中肆外壮乾坤。</p><p class="ql-block"> 问题,上联第四分句"挥毫以泼墨"与下联第四分句∴"同源而载道"平仄相同。不合律。</p><p class="ql-block"> 上联倒数第二句句脚要平声。同理,下联要仄。</p><p class="ql-block"> 修改稿:</p><p class="ql-block"> 联题李志明"一字书法"(嵌“一字,志明)</p><p class="ql-block"> (楚国良)</p><p class="ql-block"> 一字称雄,篆隶楷行,撇横点竖,看化繁为简,似奔腾流水,自在流云,熔古铸今成气象;</p><p class="ql-block"> 志明奇笔,欧颜赵柳,蔡米苏黄,论守正创新,欣格局独开,心机独运,闳中肆外壮乾坤。</p><p class="ql-block"> 锤炼词语十分重要。如好的形容词、动词可以突出事物、景物特点,使之更为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关联词、副词、连词能够增强句子之间的联系,突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语气词能够更深刻地表达感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