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有座静安雕塑公园,位于石门二路以东,总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是市中心唯一一座开放式、以城市雕塑为特色的主题公园,承载着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大众休闲、雕塑展示三大功能。</p> <p class="ql-block">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自2010年起,经历“城市幻想、城市之光、城市家园、城市创变、城市无界”的演进。</p><p class="ql-block">自2020年起,雕塑展开启了全新十年的主题——“空间”系列,从上一届的“空间重塑”开始演绎从城市到空间的视角,从宏观到微观的体察,从创变到进化的迭代。</p><p class="ql-block">本届展览共有来自16个国家的28位艺术家,带来42件展品。其中国外艺术家18位,国内艺术家10位。</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5日,2024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开幕式在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举行。</p><p class="ql-block">9月26日至12月31日,第八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2024 JISP)将于主要核心展区静安雕塑公园及延伸展区(南京西路和苏州河静安段沿线)呈现,以“空间协奏”为主题,旨在探索艺术、城市与市民之间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9月26日至12月31日2024中国. 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延续"空间"系 列,以"空间协奏"为策展主题,以音乐作为隐喻,借鉴协奏曲的意象,通过雕塑发起一场人与自 然、城市与历史、本土与全球文化之间的对话。</p><p class="ql-block">展览主要核心展区静安雕塑公园及延伸展区(南京西路和苏州河静安段沿线)呈现,既是一场全球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艺术作品与城市环境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拟人化的演变(蝉)》</p><p class="ql-block">奥利弗 •拉瑞克 / 德国</p><p class="ql-block">3D 打印不锈钢雕塑、不锈钢底座</p><p class="ql-block">72 × 143 × 89 cm 2024</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蝉是中国艺术史中常见的符号,象征着生命不同阶段的转化。《拟人化的演变(蝉)》通过四个阶段展示了蝉从自然形态到拟人化形象的转变。蝉演化的过程一览无余,没有哪个状态尤为突出,仿佛自然般发生。其本身的细密纹理和复杂形态逐渐简化为流畅的曲线和光滑的表面,揭示了不同身份混合体的各种可能性。与其他金属雕塑不同,这件作品并非采用传统铸造工艺,而是通过3D 打印数码模型,以不锈钢材料直接呈现。</p> <p class="ql-block">《我们终将去向何方》《扮演花仙子的女孩》</p><p class="ql-block">颜石林/中国</p><p class="ql-block">青铜、金箔(《我们终将去向何方》)),</p><p class="ql-block">76 × 110 × 200 cm 2023-2024</p><p class="ql-block">青铜(《扮演花仙子的女孩》)</p><p class="ql-block">52 × 65 × 190 cm 2023-2024</p> <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颜石林从小就对各种寓言故事和宫崎骏的动画感兴趣,它们反映了人类对历史命运的思考,探讨了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如何对话和相处的哲理。</p><p class="ql-block">《我们终将去向何方》刻画了一段人与狼的故事,也以此来纪念陪伴艺术家度过困境的狗伙伴们。主角们的原型来自颜石林从小养的一条酷似狼的狗,以及艺术家化身的一个女孩。这条名叫弗利达的狗已经陪伴了艺术家 13年多。多年来,艺术家时常感慨:它既是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同时又会令他矛盾地联想到寓言故事里象征危险、困难和对立面的恶狼。作品中,女孩踩着树杈制成的鞋子,背上背着一条逐渐蜡缩身体的狼,一个个小树叉支撑和平衡着他们各自的身体。作品打破了寓言故事里刻板的结局印象,以宫崎骏式的忧伤情感诉说人与自然另一种和谐相处之道。同时,它也告诚所有身处逆境的人要永远保留希望,并且对生命本身也应该永远心存敬畏。</p><p class="ql-block">《扮演花仙子的女孩》以剧场或游戏的方式把女孩装扮成一朵即將盛开的花朵,艺术家试图通过这种无厘头的嫁接来探讨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与渴望,以及具象身体所能传递的最直观的矛盾情感力量。</p> <p class="ql-block">《林之守护》</p><p class="ql-block">王画/中国</p><p class="ql-block">陶瓷、水晶树脂、玻璃钢、大理石</p><p class="ql-block">Height: 250 cm 2024</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林之守护》是用视觉语言描述“内稳态”机制的一次尝试,“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体内使其在外界条件变化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进化机制。“内稳态” 与“生命调节”是一对近义讵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通过内环境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耐受力。桂通过复杂的新陈代谢和肉眼难见的运动,例如根系和树干的生长,展现出这一表现。《林之延续了王画的动画作品《像石器时代者一样谈话》, 运用夸张的动画语言塑造了一个具象的、生物特征的形象——一个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性的大树之神。</p><p class="ql-block">王画运用丝线的排列组合来模拟植物的神经网络,裙摆上的无花果、驾鸯的脚象征着上海周边地区的植物和动物,并将其投射到守护者的形象之上。它们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互相调节保护,形成一个平衡与守护的和谐系统。</p> <p class="ql-block">《女王》</p><p class="ql-block">汤姆 •克拉森/ 荷兰</p><p class="ql-block">玻璃钢</p><p class="ql-block">350 x 65 x 600 cm 2024</p><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 Special Thanks</p> <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女王》呈现了两只悬挂在路灯上的母狮,柔和的线条勾勒出她们的形体,展现出独特的雕塑感。这件作品最初为荷兰布雷达市的一个环岛而创作,狮子——尤其是雄狮一长期以来一直代表着荷兰及其王室的国家形象。环岛周国以历代女王命名的街道则启发了克拉森以象征力量和威严形象的母狮向荷兰女王致敬。</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将《女王》描述为捕捉了母狮慵懒地躺在树上的常见形象,她们的姿态看起来悠然自得,什么也不做。克拉森认为,这种不活跃的状态非常适合雕塑表现,因为雕塑应该避免任何动作的暗示。他解释道:“我们不必做过多引导,只需忠实于呈现真实的状态——而不是刻意的形象化表现。”</p> <p class="ql-block">《地域守护者瞭望塔》</p><p class="ql-block">靂西•奥尔塔和豪尔赫 •奥尔塔/ 英国和阿根廷</p><p class="ql-block">不锈钢、玻璃钢、喷漆</p><p class="ql-block">80 × 80 x 316 cm 2024</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Genius Loo”是源自古罗马的拉丁语短语,意为“地方的守护神” 或“场所的精神”。在古罗马文化中,它被视为特定地点的守护者,赋予该地独特的意义和氛围。</p><p class="ql-block">在艺术家组合露西 •奥尔塔和豪尔赫•奥尔塔的作品中,一位“地域守护者”伫立在瞭望塔上。这一人形雕塑化鸟为“场地的之神”,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塑造着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雨伞和积木》</p><p class="ql-block">娜布其/中国</p><p class="ql-block">金属、烤漆、综合材料</p><p class="ql-block">尺寸可变 2024年</p> <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游戏的概念在娜布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从2020 年的《关节和游戏的重要性》到2022 年于西岸美术馆展出的《一切都回到了开始的地方》 艺术家认为城市公共场所中的游乐设施是独特的有在,与身体的互动最多,也最亲密。</p><p class="ql-block">此次于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展出的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类似帐蓬的空间,旨在提供栖息的状态。帐篷带来安全感与遮蔽感,成为人们停留与休憩的地方,类似于洞六,唤起母体的温暖感。另一部分是游乐场,草地上的单元形状既具功能性又富有玩乐性质,拼搭可以变成座椅,组合则如同积木,同时也是雕塑。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场景,艺术家鼓励观众参与创作,每个人对单元形状的移动和摆放都会产生新的组合。“栖居”与玩乐结合,仿佛将两种理想化的状态融合,让人体验短暂的平静与微妙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2024 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p><p class="ql-block">延展点位《姐妹下山》</p><p class="ql-block">尉洪磊/中国</p><p class="ql-block">铸铝、汽车漆</p><p class="ql-block">110 × 120 × 280 cm, 110 × 100 × 230 cm</p><p class="ql-block">2016</p><p class="ql-block">策展机构</p><p class="ql-block">Curatorial Organization</p><p class="ql-block">作品由艺术家与天线空间提供</p> <p class="ql-block">2024 中国 •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p><p class="ql-block">延展点位《打开的小屋》</p><p class="ql-block">丹尼尔 布伦/ 法国</p><p class="ql-block">铝、彩色亚克力</p><p class="ql-block">700 x 700 x 700 om 2024年</p><p class="ql-block">策展机构</p><p class="ql-block">Curatorial Organization</p><p class="ql-block">致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打开的小屋》体现了丹尼尔·布伦的“在场”艺术理念,即作品通过与周围环境互动,创作出一个充满变化和独特体验的艺术场域。《打开的小屋》由三圈彩色亚克力组成,由大到小层层嵌合,每一层都凸现出明快而富有活力的色彩空间,观众可以自由漫步其中,感受光影的变化。</p><p class="ql-block">出钴卫克力起基本的红、蓝、黄三原色,但这些品色在不同的环境下互相映射,产生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它们与周围环境和自然光相结合,制造出强烈的空間體現。而在小盡民吧而的府问,盛立路一西以布伦标志性西宜务紋国染农饰的坡子,生动地均西了权觉的及次念,进一步被发了烧众对空何的金际無知。</p> <p class="ql-block">《风铃——猛犸象》</p><p class="ql-block">冯至炫 /中国</p><p class="ql-block">铝、不锈钢</p><p class="ql-block">300 × 200 × 350 cm 2024年</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风铃——猛犸象》中,猛犸象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生物形象通过生铝工业砂铸技术得以再现。在这一过程中,高温液态铝气化了深埋在砂土中的 3D 聚茶乙烯骨骼,形成的铝质骨骼表面会保留砂石的纹理,这个过程类似于化石的形成。作品的结构借鉴了博物馆使用金属结构连接化石骨骼标本的技术,用金属支架重构骨骼。</p><p class="ql-block">猛犸象作为史前巨兽,象征着力量与强大,同时也寓意着自然界的脆弱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悬浮于空中的风铃如一根根狩猎的标枪,仿佛是与猛犸象骨骼同时出士的远古之物,也是使这头巨兽院落的武器。亡们随风摇曳,发出的碰撞声仿佛在低语达说着人冰河时代到工业时代,人类与自然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猛犸象的形象不仅唤醒了远古记忆,更是对人类科技进步与破坏自然的反思。风铃的轻盈与猛冯象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在反复震荡中传递出脆弱与宏伟、过去与末来的共振与更替。</p> <p class="ql-block">《结之五》</p><p class="ql-block">施慧/中国</p><p class="ql-block">不锈钢板、不锈钢丝、不锈钢管</p><p class="ql-block">100 × 100 × 15 cm (× 12) 2012年</p><p class="ql-block">作品由艺术家与 BANK 画廊提供</p> <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结”系列是艺术家施慧 20 多年前开始创作的作品。最早的《结》是以宣纸卷成的指头粗细的圆筒,插在90 厘米见方的木框上,形成疏密聚散不同的结构。如是结构的方框垒成一堵墙,黑白相间,穿插错落,树起一道有温度、有浓度的巢穴一般的生命之墙。</p><p class="ql-block">《结之五》是“结”系列的深化作品,其特点是材料的变异。纸筒变成了不锈钢筒,木框变成不锈钢框,以不同向度交叠成塔状。当该作品在户外呈现时,阳光与风声倾污在金属管的蜂巢结构上,轰轰鸣响,熠熠生辉,正若水畔草间天地共鸣,无限生机在此交响,最能让人们感受宇宙万物的风华。</p> <p class="ql-block">《未送达的消息》</p><p class="ql-block">卡米尔•亨罗特/法国</p><p class="ql-block">黄铜、叠层石</p><p class="ql-block">172 × 53 × 306 cm 2016年</p><p class="ql-block">作品由艺术家与豪瑟洪斯画廊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末送达的消息》是艺术家“星期一”雕塑作品系列中一个充满讽刺和幽默的角色。它介手具象与抽象之间,通过夸张的比例和不稳定的姿态,呈现出一个令人困惑的形象。作品将当代人的复杂情感和内在冲突具象化,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压抑与沟通中的无力感。</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描绘的人物正处于情感麻痹的状态:口中浮现出一个空白的虛影,这或许象征着无声的呼喊、无言的孤独,或仅仅是一条无法再传递的信息。</p><p class="ql-block">亨洛特通过这件作品赋予个体情绪以独立的形态,同时,这些情绪又具有群体性的共鸣。我们的生活如同一则寓言,在期待与失落交织的循环中不断体验、挣扎与超越,最终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自由》</p><p class="ql-block">马夏尔•雷斯/ 法国</p><p class="ql-block">铸铜</p><p class="ql-block">身高: 210 cm 198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马夏尔•雷斯的《亲爱的自由》是他在艺术生涯中对古典与现代艺术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20世纪80 年代的雷斯正深入探索艺术史、神话和社会变革等主题。这件作品展现了他重拾与古典形式的联系,既保留了他独特的波普艺术风格,叉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诠释传统艺术。</p><p class="ql-block">《亲爱的自由》刻面了一个双手举着公鸡的少年形象。这一形象源自艺术家的自画像,他身体前倾,迈开脚生向前,散发出一种坚定的朝气。公鸡不仅象征着法国,也代表着希望。高举雄鸡的少年脚踏大地,象征着人们与士地的紧密联系一一从这片土地中汲取力量,并向前迈进。值此中法建交 60 周年之际,这件作品奇托了艺术家在纷繁世界中对自由与希望的坚守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山水风》</p><p class="ql-block">梁好/中国</p><p class="ql-block">石</p><p class="ql-block">240 × 106 × 170 cm 2023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山水风》是静安雕塑公园中一个乐器般的存在,艺术家梁好选用一种金属含量较高的原石,通过切割赋予其演奏的生命力。雕塑上交错排列的缝隙,形似层层相叠的山峦,在任意角度划过或轻轻敲击发出的清脆而铿锵的声响,呼应着山河的流水之音。而孔洞中穿过的风,也形成一种天然的响动,三者相映成趣,在雕塑所在的空间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声域场。</p><p class="ql-block">艺术家鼓励观众使用预制的石片轻轻划过雕塑,与之互动,在繁忙的城市空间中,聆听自然的声音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无时柱 n°46》</p><p class="ql-block">马里昂 •弗尔邦 / 法国</p><p class="ql-block">复合材料、铝、树脂</p><p class="ql-block">291 × ∅51 cm 2024年</p><p class="ql-block">作品由艺术家与勒隆画廊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无时柱 n°46》的灵感源于史前文化、中世纪建筑、地质学与艺术史等多种元素的交汇。作品由不同的形状、颜色和材质叠加而成,仿佛一根天然形成的立桂,唤起人们对时间、历史和人类传承的思考。亡像考古学中的“岩芯”一样,通过层层剖析,展示出人类文明的多层次与复杂性。</p><p class="ql-block">这种“考古”不仅是对物质层面的探索,更是对深远历史记忆的追溯与再现。作品中的各个元素代表不同的文化碎片和时间节点,通过艺术家的当代视角,呈现出一种生动的个体化叙述。这些叙述具象化为古建筑的基石、工业时代的螺钉、丰饶之角,又或许是鲜红的草莓、鸣叫的布谷乌以及晶体管和挂锁。</p> <p class="ql-block">《OTONOMORI一 声音森林》</p><p class="ql-block">铃木尤里 / 日本</p><p class="ql-block">不锈钢及钢板、静电喷塑</p><p class="ql-block">1000 × 900 × 800 cm 202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OTONOMORI 一声音森林》是一件公共艺术装置,灵感源于森林中人们围绕树木自然聚集的方式。“声音森林” 由此在现代都市中诞生,成为一个开放的互动空间。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彩色管道和喇叭状传声筒,打造一个富有趣味的声音场域,激发观众好奇心,并邀请大家尽情探索。</p><p class="ql-block">此外,装置还结合了滑梯、秋千和攀爬杆等娱乐设施,座椅区的精心设计也为放松和社交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使其不仅是一个属于孩子们的游乐场,更是一个适合各年龄层和世代的交流聚集地,鼓励大家白在地体验和参与其中,与周围环境形成融洽的联结。</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希望“声音森林”能成为静安雕塑公园中的一处独特地标,让人们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留下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LXA 》</p><p class="ql-block">作者:斯宾塞.汉森/美国</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 LXA 》是艺术家"家族系列"中的一件作品,"她"是一件独立的雕塑,给人一种外星生物的感觉。LXA 身上仍保留着以前水生生活的元素,比如依然存在的软体动物壳,和女人头像的底下齿轮空洞。</p> <p class="ql-block">《单元》</p><p class="ql-block">杨牧石/中国</p><p class="ql-block">不锈钢回收件</p><p class="ql-block">2024年</p> <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单元》是一组金属几何体装置。创作装置的材料来自艺术家从社区居民楼、历史建筑、纪念碑、废弃工地、商业街道、写字楼收集的围墙护栏、防盗窗、雕塑骨架、广告牌、公司铭牌、不锈钢门等。艺术家将材料裁切成一万余件大小不一的部件。随之在对称、糙化、错位、叠置、平面化、挤压、拉长和锁化的局部处理中重新焊接出8 件介于雕塑、装置与建筑间的物体。当日常生活中的废弃金属工具被拆解与组合,并强加特定的形式时,隔离与交流、封闭与开放、消逝与延续、退缩与进步,作为当代社会的基础组成单元,也随之被焊连。</p> <p class="ql-block">《尚博尔的漫步》</p><p class="ql-block">巴勃罗•雷诺索/法国&阿根廷</p><p class="ql-block">着色钢</p><p class="ql-block">590 × 160 × 165 cm 2022年</p> <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尚博尔的漫》是巴勃罗,雷诺索在2000 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意大利面长椅”系列中的代表作,旨在探讨公共长椅的多种可能性。</p><p class="ql-block">《尚博尔的漫步 (左)》的黑色金属板条既保留了传统长椅的设计元素,又巧妙地延展成复杂的环状结构,仿佛植物的生长形态。作为一件户外作品,它向植物的智慧致敬的同时,呼吁我们在面临全球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与自然共存的方式。作品中蜿蜒流动的钢板条传达出一种紧迫感,提醒人们重新市视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狂想》</p><p class="ql-block">马克•福尔内斯/ 法国</p><p class="ql-block">超薄轻质铝材</p><p class="ql-block">800 × 800 × 800 cm 2024年</p> <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建筑曾以功能性和理性主义为核心,被视为永久的栖身之所和实用空间。然而,如今的建筑逐渐演变为一种开放的互动场域。摆脱了传统的封闭设计后,建筑以更加流动、有机的形式展现,不再是孤立的结构,随之融入了装置艺术与雕塑的特质。在这种转变中,光线的折射、曲面的蜿蜒,构成了建筑与环境互动的独特语言,同时与观众建立起新的对话,成为一种空间中的艺术形式。《美丽的狂想》巧妙地在建筑的沉稳与自身的动态感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这件作品高达8米,直向天空延伸,由拥有建筑背景的法国艺术家马克 •福尔内斯及其团队 THEVERYMANY 为静安雕塑公园特别设计。作品整体结构由经过精确计算和参数生成的超薄轻质铝片拼接而成,形成了复杂的三维形态。通过精准的弯曲和钢接,形态自由延展,起伏有致,吸引1人们在其间徜祥、驻足,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艺术家希望当人们置身于这个蜿蜒变幻的球形空间时,可以在此嬉戏、放松,或暂时忘却现实,仿佛置身于一片静动交融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p><p class="ql-block">克劳蒂亚 •孔德 /瑞士</p><p class="ql-block">仙人掌: 122×31x5449m</p><p class="ql-block">叶子:146 × 56x 282om</p><p class="ql-block">珊瑚:248 × 74×205cm</p><p class="ql-block">鹅卵石步道 :尺寸可变 2024年</p> <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克劳蒂亚 •孔德的作品常探讨自然环境,尤其关注森林与海洋,这两个元素在她的主题探索和视觉表现中相互关联,成为其创作的核心母题。《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通过抽象的植物形态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坚韧。相较于让人们哀悼消失的栖息地或灭绝的物种,孔德更希望传达大自然在面对破坏时展现出的持久韧性与力量,这种坚韧超越了人类语言和感知,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作品的制作工艺从木材雕刻、三维扫描,到铣削和抛光,展现了现代与传统技艺的融合,最终由以浅灰色纹理间名的爵士白大理石精心制作而成。作品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三件雕塑被安置在平整的鹅卵石上,周围环绕着延伸的同心圆图案。这些圆圈既像雨滴落在海面上泛起的涟漪,又像树木的年轮,不仅呼应了雕塑本身的自然形态,还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条与作品互动的独特鹅卵石步道。</p><p class="ql-block">孔德选择大理石作为创作材料别具深意,以诗意的方式将材料与其起源重新连接:大理石由经过数百万年微小的海洋生物沉积和钙化形成,是海洋复杂碳循环过程的直接产物,象征着海洋生物与陆地世界彼此交融的生命进程。</p> <p class="ql-block">《身体:公园》</p><p class="ql-block">Body Part : Park</p><p class="ql-block">苏咏宝/中国香港</p><p class="ql-block">Wing Po So / Hong Kong , China</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发光的管道穿梭于石泥墙、草丛、树干、草地之间,将空间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地面与地下相通,可视与隐藏彼此互联。管道内部红色的光芒来回流动,如同生命燃料在体内循环运行。管道的表面覆盖着植物木蝴蝶的种子,这些圆形种子带有薄如纸的翅膀,可以借助风力和气流在空中滑翔,远离母株,缓缓降落到地面上萌芽生长。空间就如身体,又如时间一样,具有生命的流动和呼吸。观者置身其中,感受自身作为养分游走于空间的身体之中。</p> <p class="ql-block">七彩鹦鹉</p><p class="ql-block">吉姆·戴恩</p><p class="ql-block">美国</p> <p class="ql-block">《石光絮语》</p><p class="ql-block">夏乔伊/中国</p><p class="ql-block">纤维树脂、光伏板、Led 灯组、PVC、不锈钢</p><p class="ql-block">璇玑 :110 x 110 x 15cm (x 3)</p><p class="ql-block">海螺:145x 50 x 120 cm 2024年</p> <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在《石光絮语》中,夏乔伊对古老的化石能源与新兴的太阳能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蒙太奇手法构建了一组关于能源的“遗迹”,反映了人类面临的新旧能源交替问题。作品的主体是一块来自古生代(Paleozoic,5.4 亿—2.5 亿年前)的全脐螺科化石,艺术家运用3D 技术对其进行了扫描和放大。在海螺化石周围,分布着三片“遊玑太阳能板”。艺术家将新石器时代的玉璇环视为三叉戟徽标的延伸,并嵌入太阳能板。原用于观察星空的碳现,转变为接收太阳能的装置。夜晚时,“璇玑太阳能板”储存的电力驱动海螺内部的 LED灯,发出如火焰般闪烁的光效,整个雕塑犹如地球内部翻滚的岩浆或燃烧的太阳。</p><p class="ql-block">《石光絮语》不仅将太阳光这一宇宙能量视觉化,更重要的是,其公共属性在城市公园中激发了人们对人类、能源与宇宙之问关系的深入思考。</p> <p class="ql-block">《卵生,湿生,有鳞,无鳞》</p><p class="ql-block">曹舒怡/中国</p><p class="ql-block">不锈钢</p><p class="ql-block">170 × 170 × 250 cm 2024</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此件作品源自曹舒怡始于 2021 年的系列创作,其概念延续了她一贯的思辨考古创作风格,将东方古典知识体系融入地质学、自然史与生命科学的语境。标题化用《本草纲目》中动物的分类“卵生”和“湿生” 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起源,“有鳞”与“无鱗”界定了物种的形态特征,而“鳞”在英语中所对应的词语 “scale”同时又具有 “尺度” 的意涵。</p><p class="ql-block">雕塑的形态来源于曹舒怡过往研究项目中所接触到的电子显微影像,包括蓝绿藻、真菌与土壤细菌等微观结构。艺术家先手工吹制玻璃雕塑,再进行三维扫描,最后结合数字雕刻成型。奇特的形态暗示着物种之间、有机与无机身体之间相互转化、混合共生的状态,唤起人们对原始微观生物的前意识记忆。这些幻想中的生物唤起一种混合的熟悉感和疏离感,既标示出我们的生物和矿物起源,同时也隐含着末来演化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一切皆有可能</p><p class="ql-block">安托万·蓬塞</p><p class="ql-block">法国</p> <p class="ql-block">《最后,它找到了它的朋友》</p><p class="ql-block">向惠迪 /中国</p><p class="ql-block">玻璃钢</p><p class="ql-block">2587 × 186 × 212 cm 2024年</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最后,它找到了它的朋友》是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全新场域特定雕塑,灵感来源于迪士尼动画电影《丑小鸭》中丑小鸭在寻找家人与伙伴的旅途中,与一只诱饵鸭相遇的情节。作品通过重新诠释这一场景,逐帧展现了诱饵鸭在小鸭子面前逐渐解体的过程。这一过程隐喻了丑小鸭在探索自我时所经历的挫折,同时也彰显了它在面对困难时不断尝试与外界产生连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如故事的结局所示,丑小鸭最终通过不懈努力,找到真正的归属,并意识到了自身的独特价值。</p><p class="ql-block">作品与展览的主题紧密契合,强调了沟通与连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它深刻反映了我们对归属感以及与世界不断建立更多联结的强烈渴望,并探讨了我们在探索世界,寻求白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摩擦,以及直面这些碰撞所需的勇气与毅力。这件作品充满希望,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坚持与信念将引领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与归属。</p> <p class="ql-block">《张力之态》</p><p class="ql-block">米歇尔 •德布鲁安 / 加拿大</p><p class="ql-block">不锈钢</p><p class="ql-block">500 × 500 × 500 cm 202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基于 “张力结构” 的原理,这件看似轻盈的作品由管状分支组成,通过这些分支的相互连接保持熬个结构的张力和平衡。在自然界中,尤其是在人体中,这一原理有许多例子,例如肌肉和肌腱施加的张力与骨路的压缩力协同作用,使生物机械运动成为可能。在《张力之态》中,每个元素都在保持雕塑的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凸显了相互支持与合作在维持和谐整体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作品不仅展示了张力与压缩之间的微妙平衡,还引发了人们对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的思考。这些看似脆弱的分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连接在一起,这种力量既象征了韧性,也暗示了脆弱性。通过强调这种相互作用,《张力之态》成为个人在社区中相互关联的隐喻:每一个部分,无论看起来多么微小或微不足道,都对整个结构的力量和统一性至关重要。作品旨在呼吁观者思考塑造我们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无形力量,提醒我们生命存在的微妙平衡。</p> <p class="ql-block">《四个L的离心II》《分合柱II》《三个方块的回旋I》</p><p class="ql-block">乔治 •里基 / 美国</p><p class="ql-block">不锈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展出的乔治 •里基三件大型动态雕塑,是艺术家作品在中国的首次呈现。这些专为公共空间打造的雕塑作品,富有诗意且精妙绝伦,它们随风而动,进一步凸显了周围景观中,的光线、动态、色彩和空间感。这三件作品曾于细约标志性的公园大道中央长廊展出,是里基最复杂的创作之一,巧妙地打破了几何形态的静态感。其中,《分合柱 1》(1989)的柱体分合自如;《四个L的离心II》(1987-1990) 的乚型组件沿锥形孤线摆动;而《三个方块的回旋1》(1975)的三个方块则能 360° 旋转。</p> <p class="ql-block">《掘地之蛇》</p><p class="ql-block">克劳蒂亚 •孔德/ 瑞士</p><p class="ql-block">亚克力墙绘、自支撑墙体</p><p class="ql-block">300 × 30 × 600 cm (× 2) 202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在《掘地之蛇》这件作品中,克劳蒂亚 •孔德首次创作了一对6 米高的巨型独立墙体,墙面绘有黑白相间的波浪线条。这是她自支撑墙体系列的第8 件作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挑战了绘画与雕塑之间的传统界限。</p><p class="ql-block">该装置以曲线矩阵为特征,唤起了自然辅环的连续性和节奏感。虽然这些线条由数字生成,但艺术家仍使用她在过去20 年间持续改进的胶带遮挡技法手工绘制。这些图像让人联想到蛇在水中游动或钻入士壤时留下的蜿蜒痕迹。在《掘地之蛇》中,自然元素被重新诠释为算法符号,生态形式与数字图像交融,同时深深根植于艺术家的手绘技艺。</p><p class="ql-block">作品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附近,呼应着化石、岩石和贝壳等古代生命的痕迹,启发我们在数字技术主导的时代重新审视自然世界。尽管数字工具为展现自然形态提供了新的方法,但它们可能也在改变这些形态的原始语境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大•多数》</p><p class="ql-block">王礼军/ 中国</p><p class="ql-block">不锈钢、铸铜</p><p class="ql-block">660, 190.10 cm 2024年</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大 •多数》中的一排排雕塑悬立于钢结构之上,不受风霜雨露影响,产生了一种类似熟悉的肃穆。然而当观众仰望只能以 天空做背景的大型雕塑时,另一端的微型雕塑却几乎不被发觉地立在观众脚边。不同尺寸的雕塑在打破了空间平衡的同时,观众对其仰视、平视与俯视的动作同样引1发了他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艺术家巧妙地并置大小各异的雕塑,试图激活这件作品所占据的空间并引发身体对空间的感知与反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