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太原别墅

仙客来壹(江茂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太原别墅探幽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院落无尘有逸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旗手当年居此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求精样板戏中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华通韵十三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31日早上从住处建国西路355弄出来,往左二十多米就是太原路。交叉路口有红绿灯,往北跨过斑马线一直往前走,一会儿的功夫便到了“太原别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漆黑的铁门敞开了一半,另一半关闭。门卫室没有人值班,别墅的院落里空荡荡的没有人。都市里的人喜欢夜生活,早上五六点街头和院子里都少有人活动。我循着大门口的柏油马路径直地往里走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株绿伞一样的香樟树正对着入口的门道,我靠近樟树仔细地观察,树龄不会超过一百年。在我家铅山县,樟树只是人行道上的摭荫植物,而每逢有乡村人家的地方,那便是香樟树影婆娑的世界。这棵树也许是当年别墅的主人所栽,1928年其主人是法租界商董迪帕克(狄百克)伯爵。狄百克的妻子是英国贵族后裔,别墅建成后,狄百克和他的妻子、两个儿子便住进了里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狄百克是法国律师,来到上海,开了一家“狄百克律师事务所”,代理诉讼使狄百克成为上海的名律师。狄百克打官司要价极其昂贵,在法租界有“强盗律师”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对狄百克并不感兴趣,这样一座法式建筑今天已经是瑞金宾馆。而这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住过著名的旗手江青。但是江青从不在这里接见编剧、导演。她在这里琢磨对戏的修改意见,一边吃饭,一边研究,然后拿出一台录音机,对着录音话筒讲她对戏的修改意见。再把录音带交给张春桥。张春桥拿到录音带,自己先听,然后找于会泳等少数几个主创人员听,讨论怎样贯彻执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之所以要探访太原别墅,是因为1975年我在空四军高射炮兵第三师当兵,我们师部直属汽车连有小车班,会经常在巨鹿路空军招特所值班,也常去太原路狄百克花园观赏。最近又在微信公众号上,读过一个笔名叫“桃源问津”的作者的文章,《史林黄叶(20):徐景贤谈文化部长于会泳的升迁荣辱(上)》,文章有这么一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夕阳人影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抓样板戏,那肯定得听江青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景贤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江青来上海拍戏时,住在徐汇区太原路招待所。太原路招待所是一幢很漂亮的法国式建筑,原来的主人是法国公爵狄尔达。抗战胜利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曾住在这里,老上海也称这里是马歇尔公馆。解放以后一度给林彪住过,林彪还把妻子叶群安排在上海市教育局工作。随着林彪地位的上升,这地方就让给江青住。整幢房子像小型的巴黎凡尔赛宫,前面一片大草坪。从大铁门进去,一条柏油路绕着树丛,沿台阶而上,是一条长长的走廊,汽车可以停到台阶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革命样板戏是旗手留下来的戏剧精典,这种精典戏剧经过历史的检验,作为今天的人来总结,可以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我生长在河口古镇,离我家五十米的地方是抚州会馆“戏苑”,后来叫“工农兵剧院”。从小我常牵着成年观众的衣裳角,混入剧场看免费的戏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样板戏是传统曲调混合了交响乐的旋律,其效果与旧时戏剧的唱腔和音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会泳是山东乳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从小喜欢吹拉弹唱,各种乐器都会。1946年,他参加胶东文工团,对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造诣较深,特别对京剧的曲牌、唱腔很熟悉,在解放战争期间就为新编历史京剧谱过唱腔。解放后,于会泳被保送,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因成绩优秀,被贺绿汀院长留在上海音乐学院当教师,后来又被提拔为民族音乐理论系副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但1968年迅速获得"解放"。江青指派北京京剧团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成现代京剧,汪曾祺成为主要执笔者。《智斗》中的一段西皮流水“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这其实就是古典的乐府诗,“江”、“方”、“张”三个押韵字在普通话里是同韵字,均为《中华通韵》十三昂。这剧本的唱词与古典诗词同源共脉,演员不但能唱曲调,更能表达韵味。1970年5月21日,首都百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拥护毛主席当天发表的题为《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新华社发往国内外的电讯稿上,在长长一大串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人员名单中,有汪曾祺的名字。今天汪曾祺已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也是最后一个士大夫。"其除了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外,还对革命样板戏有深入研究和创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个人认为革命样板戏之所以能成为精典,很大程度上是跟于会泳的音乐和汪曾祺的韵白有关,音乐和韵白的完美结合是其成为精典戏剧的最关键艺术技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