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是一座立于世界之巅的园林。</p>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br data-filtered="filtered">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公里。1764年建成,最初名为清漪园,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p> 颐和园主要由宫廷区、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它是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杰出体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是中国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对整个东方的园林艺术这种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中华文明的有力象征。 <br data-filtered="filtered">这里,皇家、私家园林的交融,人造、自然景观的统一,四季、四时,无数空间中的不同侧面,汇成东方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山水依然是主体,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有机融合。 秋季的颐和园,会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感觉,在傍晚时尤其强烈。西堤的烟柳、西山的峰峦,就像一幅山水画。这种“借景”的手法,把园林的范围不断扩大。颐和园的时间美学、空间美学,也能使人见景生情。思绪也将随着这份诗情画意,扩散到更久远的意境中去。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p class="ql-block">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p> <p class="ql-block">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p> <p class="ql-block">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p>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来自江西萍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