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东厂

段王爷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出了青春,但我们却没有走出时光。</p>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写了一篇回忆汉丹的文章,反响很热烈,定昊把文章发到几个同学群里了,群里也有其他三线厂的子弟,卫东和青山的人就在群里议论,说他们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难忘,可惜没人写出来。那就由我这个汉丹人来写一篇卫东厂吧,回忆一下我记忆里卫东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卫东和汉丹只隔了一座不高的山,从学校下去穿过水库,再走一段很短的山路就到卫东了,因为距离近,卫东是我们在汉丹呆腻了想到别处去耍一耍的最佳去处。</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到卫东多是去看电影,和卫东篮球队比赛,记忆里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球队和卫东交手从来没有输过,而且每次都是狂胜,比分也是夸张的碾压级的,这个真不是吹牛。</p> <p class="ql-block">  卫东机械厂位于襄阳檀溪孙家冲,1965年1月12日开工建设,军工代号846厂。汉丹代号是9604,汉丹比卫东建厂晚一年建成,汉丹还没完全建好前小孩还要翻山去卫东子弟学校上学,直到汉丹有了自己的学校才结束翻山越岭的上学生涯。所以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军工属性来讲,汉丹和卫东都是依山傍水的邻居,是名副其实的兄弟单位。</p> <p class="ql-block">  汉丹和卫东都是三线厂,什么是三线厂?可能很多三线子弟自己都说不清楚,今天来科普一下。</p><p class="ql-block">‍ 1964年,中苏论战。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1960年苏联政府召回全部援华苏联专家,1964年,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展开公开大论战,导致中苏两党交恶,两国关系趋向紧张。1962年,在中国西南的中印边境,印度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还击,中印爆发冲突,造成西南边界长期趋于紧张。</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就是在新生的共和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提出的。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阴霾,国防安全已经成为头等大事。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基地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军工和重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p><p class="ql-block">‍ 由于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三线。三线建设的决策,就是在这样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艰难确定的。</p><p class="ql-block">‍ 三线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汉丹和卫东都属于是小三线。一线是指我国沿海沿边地区,二线是指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地区。三线则是指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多山内陆腹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陆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在这13个省区中,隶属于国家各部委和解放军各系统(三总部、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管辖的共约1945家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俗称为大三线。</p><p class="ql-block">‍ 同时,中央为了防备全面战争,力争做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省”自为战,坚持抵抗,要求地处一、二、三线的省份,各自建设一批省属地方军工企业,由省国防工办领导,主要生产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步枪弹、手榴弹、地雷、引信、迫击炮弹、轻重机枪、火箭弹、火箭筒、高射机枪、中小口径迫击炮、无后座力炮等等,装备步兵营连级火力。这些军工企业接受省国防工办和五机部双重领导和管理,俗称为小三线。</p><p class="ql-block">‍ 卫东开始的称谓是南河农具厂,襄阳铁工厂。1968年,湖北金属制品厂合并至该厂,改名为卫东机械厂。</p> <p class="ql-block">  卫东刚开始是生产手榴弹的。</p> <p class="ql-block">  军工效益不好后军转民,1987年,上马编织机项目,为了推销产品,曾经选拔厂校、幼儿园、技校的青年男女组建模特队。当年模特拍摄的平面广告还能看出那个时期的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  卫东后又开发多种民用产品都不成功,入不敷出。 工厂历经浮沉,起起落落和多数军工企业的命运一样接受改制。</p><p class="ql-block">‍ 改制后2009年,湖北卫东控股。卫东技校毕业生顾勇上位,成为卫东老百姓的衣食父母。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因为卫东代号846,顾勇买了卫东后,给中成干部配了一些车,全部是长城牌汽车,车牌尾号都是846。</p><p class="ql-block">‍ 卫东有自己编写的《卫东记忆》,少量印刷发行,后期又作为小三线单位典型,有相关的纪录片,计划编辑出版的大型史志《卫东史略》。</p> <p class="ql-block">  卫东是现有三线厂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企业,当年所有的设施都有迹可循。这一点特别难得,整个卫东厂就是一座三线历史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卫东厂好像完全静止在七、八十年代,时光从来没有带走卫东一丝的痕迹,红砖建筑,斑驳的马路,静静的河水,纵横交错的菜园。置身其中,除了我年纪变化之外,背景和儿时记忆完全重叠,我们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意境中感慨、唏嘘。</p> <p class="ql-block">  她既可以是贾樟柯镜头下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也可以如王家卫《繁花》般复古怀旧。</p> <p class="ql-block">  还可以是文艺青年的小清新。</p> <p class="ql-block">  也可以沉浸式体验卫东的百姓生活。</p> <p class="ql-block">  徘徊在卫东的的生活区心情是很复杂很纠结的,既欣慰于卫东厂作为我们精神上世外桃源的存在,又感慨三线老职工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完全没有享受时代的红利,献完青春献子孙就是个人单方面的一腔热血吗?难道三线企业注定就是被历史抛弃的产物吗?</p><p class="ql-block">‍ 但和卫东一个子弟聊起这个话题时,他倒是很豁达,他说他父母现在还居住在40平米的蜗居里,但他们觉得很幸福,从来没有抱怨,他们更习惯这种周围都是熟悉的老同事,没事可以种种菜、爬爬山的平淡日子。并不喜欢市区车水马龙的嘈杂,我不能用自己的幸福标准去衡量定义老职工的生活。我听完他的话也释然了,但愿低欲望的生活是老人们的心之所归吧。</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和卫东子弟并没有实际接触,每次一个人去卫东玩也是很平和的,从来没有遇见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但据说比我大五、六岁的哥哥们可从来没有消停过。</p><p class="ql-block">‍ 老一辈和厂三代都和卫东没有任何矛盾,但八十年代随着武侠小说和武打电影的盛行,好勇斗狠成为那个时期的主流,64年到71年这个年龄段的男孩都有狂热的梦想,都想表现所谓的英雄主义,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打架立威。大规模的群体冲突就是汉丹和卫东小青年之间的械斗,都想盖过对方的风头,征服对方。高峰时期军用皮带,铁棍,砍刀,三角刮刀,土铳都重现江湖,一时间在水库上面的山坡上杀声四起,刀光剑影。听大一点的孩子说汉丹打群架从来没有吃过亏,基本上都压着卫东一头。</p><p class="ql-block">‍ 我同学(故事里隐去所有人的名字,情节绝对真实)还有一次孤胆英雄式的经历,他和弟弟去卫东厂跳舞,卫东的小混混认出哥俩是汉丹人,想到前段时间和汉丹打架吃了亏,正愁没机会报复,现在这兄弟俩落单了真是天赐良机,于是纠集了一帮人找哥俩的麻烦,冲突之前按惯例先是打嘴仗,问候了对方的祖宗之后又分析了一下双方父母的生殖器官。哥俩中的弟弟脾气火爆,早已经按耐不住,不顾对方十倍于己方的人数先动了手,一脚踢飞卫东带头的混混,双方陷入群殴,兄弟俩且战且退,在靠近水库的麦地里已经几乎陷入绝境,汉丹的援兵终于赶到,痛击卫东来犯之敌,混混们一击即溃,狼狈逃窜。兄弟俩完美诠释了坚持就是胜利的真理。</p><p class="ql-block">‍ 比我小两岁,足球踢的特别好的几个娃子闲的无聊到卫东去瞎逛,也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进水了,逮住一个卫东的小兄弟抢了对方的一包烟和一点零钱,还抽了那人几个耳光,跑回汉丹到处炫耀,哪知道对方报警了,给汉丹哥几个整不会了,以前都是江湖事江湖了,这不是坏了规矩吗?几个人中间有一个因为年纪过了18岁还被判了几年,其他人批评教育后就放回家了,真是血的教训,冲动是魔鬼。</p><p class="ql-block">‍ 你们听过君子报仇 十年不晚这句话吧?但你们发挥最大的想象力也不会听说君子报仇 ,二十年不晚的故事吧?哎,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讲一下这个奇葩事件。</p><p class="ql-block">‍ 我一个发小上小学在厕所里遇见了一个卫东的小孩,二话不说上去就扇了小孩几个大嘴巴,小孩粑粑还没搽干净就吓得提起裤子逃跑了。这件事发小早已忘记,但二十年后,当年挨打的男孩找上门了,要为二十年前被打耳光,粑粑呼在裤子里找回公道。这人此时在鼓楼一带混的已经小有名气,据说烤红薯的都要给他交保护费。</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道他怎么找到我这个发小的,反正见面后极尽威胁,那意思是要废了发小一条腿,发小早已没有小时候扇耳光时的勇敢了,加上那时候马上要准备结婚了,想息事宁人,就找了原来和卫东厂打群架一战成名,也有在监狱服刑光辉经历的两位大哥出面说和,但两位前辈早已退隐江湖,卫东这位风头正劲的老大根本没把两个老江湖放在眼里,发小没办法服软了,摆了一桌酒赔礼道歉还拿出五千块钱舍财免灾。那时候五千可是一笔巨款。这一战以卫东厂完胜汉丹收尾,真应了那句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p><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汉丹卫东的终极之战了,这以后两边再无战事。汉丹子弟们若是知道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肯定痛心疾首,想不到汉丹子弟南征北战创下的一世英名就这样在发小这毁于一旦。</p><p class="ql-block">‍ 发小虽然交了这个钱心里也是不服气的,有一次喝醉了酒发誓一定要找回面子,励志要做大生意发大财,到时候带一百个保镖围住那个裤子呼过粑粑的人,不停的扇他耳光,打到他服气为止。我拍着他的手说:兄弟算了吧!万一那货又过了二十年后练成了九阴真经,又到养老院去找你,把你的假牙打飞岂不更没面子?</p> <p class="ql-block">  当然汉丹和卫东也有很温馨的一面,我的同桌胡克琦是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他每次只要碰见家里是卫东厂的病人,就会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他家小时候的平房在学校最下面一排,离卫东厂最近。胡克琦在市里上学时,每次回家在十字街等汉丹厂的班车,有时卫东的车先来了他根本不用思考就会直接上车,到卫东后从车库出来翻过一个山坡就到家了。所以他感觉卫东的病人和汉丹厂的一样,都是一个地方的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多一分照顾。 </p><p class="ql-block">‍ 好多年前他接诊过一个卫东厂的老职工,脑出血后偏瘫在床上,还去他家给他换过胃管,那时他家小姑娘还没出嫁,现在小孩都上初中了。为了表达对胡大夫的感谢,也是用卫东人对自家人最质朴的表达方式,经常把卫东自己家菜园里种的青菜给胡大夫送一些。</p> <p class="ql-block"> 卫东厂沉寂好多年,对这个三线厂差不多已经快遗忘时候,卫东厂突然又出现在热搜排行榜第一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贾玲的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把卫东又拉回到舆论风暴的中心。电影豪取票房五十亿,把三线主题拉满。因为大部分电影场景都是在卫东实拍,顿时卫东成为襄阳第一网红打卡地,卫东厂所有的地方都是旅行团拍照留念的人群,连电影里贾玲和陈赫躲雨的那个逼尬角落都要排夸张的长队。由于游人太多,交通堵塞,警察都管不过来,还一度闭门谢客。</p> <p class="ql-block">  电影放映前卫东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放映后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喧嚣之后,卫东又慢慢归于沉寂,所有的高潮迭起终有返璞归真的一天,卫东厂从电影中得到的唯一好处就是原来破旧的马路翻新了,小卖部的冷饮一度也销量喜人。</p> <p class="ql-block">  卫东老人又恢复了往日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真实又安逸。我沿着儿时的归路信步返回汉丹,卫东出厂的梧桐大道还是郁郁葱葱没有任何变化,山风吹来树影摇曳,菜园里的老阿姨对我打招呼问我要不要刚刚采摘下来的青菜,一切都没变,一如我年少的时光,在日落黄昏之前,我的背影里卫东越来越远,离汉丹越来越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