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札记(4)

游子

<p class="ql-block"> 说认知</p><p class="ql-block"> 一一给你一双慧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在考察人上总结了四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人的素质,首先体现在认知能力上。识见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水平,体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客观规律的把握及其运用,是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p><p class="ql-block"> 提高认知能力,需要过五关斩六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假象。假象是指那些从反面以歪曲的、颠倒的或否定的方式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也称“假相”。假象普遍存在,以多种方式遮掩着事物的本质和真象,其结果是使人的主观认知产生错觉。由此,敌对的双方则会有意制造假象,掩盖真象,以假乱真,迷惑对方,使其产生误判,这样的事例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运用。诸如“苦肉计”、“空城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都是故意制造假象,以此欺骗对手。认知的目的,就是要识破假象,寻求事物的真象。</p> <p class="ql-block">  2,现象。事物的存在,表现为诸多现象,即表面现象。现象是客观的,是指人们眼前所看到、感受到的事物,如四季变化、气候冷暖、昼夜交替,日月轮回等自然现象,以及光线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等物理现象,两种不同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现象,还有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现象。就像今天互联网,五花八门,乱相丛生,鱼龙混珠,真假难分。</p><p class="ql-block"> 现象是认知的起点和依据,事物的真相,隐藏在诸多现象之中,需要人们透过现象,深入分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3,真象。真象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客观事物同时存在假象、现象和真象,真象通常被掩盖,隐藏在现象的深处。认清真象,也就是抛弃假象,对诸多已知的现象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判断,去伪存真,从而认清事物真实面目。</p><p class="ql-block"> 在谍战片中,对立的双方为了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派出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员潜入对方内部,获取情报,影视中能让人们直接看到的画面,大都是伪装的假象。高明的导演和演员,总是在落幕的时候,才揭开谜㡳,让人们看到真相。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犯罪分子都善于伪装,设置迷障,制造假象,千方百计,企图逃避法网。</p><p class="ql-block"> 从一定意义上讲,追求真象的过程,就是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过程,需要智慧,更需要担当和勇气,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  4,想象。想象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方法和思维形式。想象并非空隙来风,凭空臆造,它是人们在头脑里对储存的诸多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以已知条件为前提,但又不局限于现有条件,它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 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就能对事物的发展作出合理的想象和科学的预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认知能力强的人,能够从诸多现象中,直接洞察事物的真象,从规律层面上掌控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早在抗日战争之初,伟人毛泽东就对当时的敌我力量和国内国际形势进行全面分析,作出了“这场战争是持久战”的预判。1938年5月,抗战爆发不到一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中国必将由劣势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平衡到劣势,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人民。</p><p class="ql-block"> 八年抗战的实践,完全印证了毛泽东的科学判断。</p> <p class="ql-block">  5,抽象。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过程。具体地说,抽象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已经获取的丰富感性素材,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方法。</p><p class="ql-block"> 科学的抽象直抵事物的本质,是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代表认知能力的最高水平和境界。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是认识事物最深刻最有效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例如,“仁”是儒家倡导的核心思想,《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用“仁者爱人”四个字,对“仁”这一抽象概念作了诠释,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又如,孔子对骥这种良马的称赞:“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抛弃马的其它属性,直接颂扬马的良好德性。再如,对“人”这一概念,从诸多属性中抽象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反映了人的本质特性,把人的认知提升到哲学高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唯物辨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和发展的,有其产生、发展、消亡或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过程。同时,人们的认知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世界上最难认清的就是人。孔子在知人识人上,曾被花言巧语的假象所蒙蔽,后来反思到: “起初我对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所以,孔子最看不起巧言令色,言行不一的人,《论语》中有多处对这种人作了无情揭露和严厉批评。</p> <p class="ql-block">  提高认知能力,需要克服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的孔子就明确指出,人们在人际交往和认识事物过程中,要防止和杜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种毛病。做到: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p><p class="ql-block"> 同时,人的认知还要受到社会发展,时空环境和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局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可与夏虫语冰,不可与井蛙语海,不可与盲人语光,不可与凡夫语道。</p><p class="ql-block"> 对于客观世界而言,人类的认知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领域需要人们去探寻。随着科学飞速发展,新的发现将会颠覆许多现有的认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㡳有句名言:“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自己的无知。”</p><p class="ql-block"> 总之,唯物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提高认知能力的不二法门。</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充滿哲理的诗句,能帮助人们拓宽思路,深化认知。诸如:</p><p class="ql-block">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p class="ql-block">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读着这样的诗句,能让我们的胸襟和视野更加开阔,给人以辖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游德远</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于昆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