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印象:保定的古迹与名胜

初心

<p class="ql-block">漫步于保定的大街小巷,每一步都似能踏出历史的回响。保定,这座被国务院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宝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名胜众多,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淮军公所、开元寺塔、清西陵、狼牙山、白洋淀、冀中冉庄地道战遗址、古莲花池等,每一处都宛如一把钥匙,轻轻一扭,便能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长卷。</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淮军公所,全称“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它由李鸿章于1888年奏请修建,坐落于莲池区兴华路331号。踏入此地,仿若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淮军公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淮军昭忠祠,也是北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以清代徽式祠堂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2013年,它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这无疑是对其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可。我站在石碑前,凝视着那刻写着“淮军公所”的字样,心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我继续前行,一块介绍淮军公所博物馆的牌子映入眼帘。它详细介绍了该馆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还配有二维码,方便游客深入了解。我用手机轻轻一扫,仿佛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那些尘封的故事在我眼前缓缓展开,令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p> <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建筑群融合了徽派建筑和北方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穿梭其中,发现这里的大戏楼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1991年,它被评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淮军公所博物馆成立,以淮军公所建筑艺术、中国古戏楼历史变迁和保定戏曲文化为主题,为游客们展示着独特的魅力。我站在大戏楼前,想象着当年这里锣鼓喧天、丝竹悦耳的场景,仿佛能看到演员们在台上翩翩起舞,台下的观众们沉浸其中,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戏楼,这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是整个淮军公所的精华所在,也是淮军公所“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建筑特色的典型代表。戏楼为二层楼结构,四周为二层庑廊,中间为空场,用罩棚封柱,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剧场。戏楼内部四周环以二层看台,原用隔扇隔成包厢,是供不同身份人员搞大型活动的地方。我站在戏楼里,看到戏台顶部的“鸡笼顶”螺旋藻井,直径约4.3米,高2.34米,上下共26层。其顶部正中雕二龙戏珠,井身由16组阳马螺旋垂下。整个藻井用了3800个艺术木构件通过榫卯结构组合而成,不仅造型工艺精美,更起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扩音作用,让戏台上的声音通过藻井回传到戏楼的各个角落。我仿佛听到了当年的戏曲声,那悠扬的旋律仿佛穿越了时空,回荡在我的耳边,久久不绝。</p> <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是中国北方保存完整的一座以清代徽式祠堂建筑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别具一格。我看到迎宾院、戏楼、享堂、昭忠祠均为徽式建筑风格,房屋高大、宽敞,两边的墙壁为高大的马头墙,即阶梯式的墙壁;北部的几个院落则是北方的四合院形制,低矮古朴。两种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我走进一个徽派风格的建筑,屋顶覆盖青瓦,墙面以白墙为主,并装饰有精美的砖雕图案。透过圆形窗户,我看到了庭院内的景色,那种宁静与和谐让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分7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着不同的功能。我穿梭在各个区域之间,仿佛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历史迷宫。正门以内的前院,为办公和迎送客人之所;戏楼和公祭区,位于前院的后部,是举办大型活动的地方;生活住宅区,有三个院落,是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神厨库,即伙房,位于前院的东侧;死亡将士纪念区,两个院落,位于前院的西侧,刻满阵亡将士的生平;荷花塘,即花园区,位于该所的西南部,是一片宁静的天地;停放车马的马厩区,位于的西北区。我每到一个区域,都能感受到它独特的氛围,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往昔相拥。</p> <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的建筑格局为坐北朝南,东部为建筑群,西部为园林区。我漫步在园林区,感受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东南部为徽派风格建筑、东北部为北方风格建筑。主体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石为原材料,以木架构为主,装饰上雕梁画栋,并且具有屋顶和檐口的装饰。我看到那精美的雕刻,无论是花鸟、器物还是走兽,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禁驻足凝望。</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淮军公所的祭场后院,这里的两个垂花门吸引了我的目光。门为月亮门,上有门楼,下边的戗柱为透雕的狮子滚绣球,两个垂柱为花篮形,中间的倒挂楣子满刻花鸟。上边的屋脊高高翘起。我站在垂花门前,感受着那古朴的气息,仿佛能看到当年祭祀时庄重的场景,仿佛能听到那庄严肃穆的祭祀之音。</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迎宾院,这里是进入淮军公所正门第一进院落,为当时公所主持人员和宾客活动的场所。呈四合院形制,配房与正房之间有廊相接。我看到横披窗均为透雕花板,梁架雕工精细,屋面阴阳瓦,两山码头墙,花瓦脊两端置正吻。我想象着当年这里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仿佛能看到宾客们在这里谈笑风生,欢声笑语回荡在庭院之中。</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正殿院,这里明亮宽大,东西走廊与戏楼后廊及正殿前廊环形相通,院中间的甬路直通正殿,正殿七间,前有露台,露台上有三间卷棚式的抱厦。为摆放神主和平时祭祀的场所。正殿梁架精雕细刻,轩梁、荷包梁布满浮雕。我看到东西回廊各有一月洞门通往东西两路,其门罩是一组砖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对狮子滚绣球的透雕做戗柱支撑垂柱,构思新颖。我走进东廊月洞门,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这里充满了历史的韵味,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昭忠祠,这里是摆放淮军将士神主和祭祀的场所。昭忠祠的大门五开间,进深3间,中间3间梁架满轩正贴式,轩梁满浮雕,雕各种花草树木,飞鸟走兽及人物故事。南檐柱为透雕花罩,雕福寿万字。两稍间与东西回廊相接。大门仅存四开间,西稍间已毁,屋脊为鱼龙吻花瓦脊,东端吻脊完好保存。我站在昭忠祠前,心中满是对那些英勇将士的敬意,仿佛能看到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仿佛能听到他们为国捐躯的壮烈之音。</p> <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建成后规制较高,直接由李鸿章的亲信卫汝贵领导,重大事宜要报李鸿章批准。祠堂内设总理一名,正副值年各二名,每年春秋至祭,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制定了明细的规章条例,刻石于墙上。入祭本祠堂的准系将士只总督、提督、巡抚、总兵等职衔者达60多人,其中有抗法保台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刘铭传;有不屈于日寇而临危服毒就义的丁汝昌;有在甲午海战中拼死一搏的邓世昌、刘步蟾;有为抵御八国联军入侵,血战天津八里台英勇殉国的直隶提督聂士成等。淮军公所只运行了10年,清光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