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悬空寺.应县木塔

猎影天涯李维照

<h1>  <font color="#ed2308">从山西省大同市驱车前往60多公里外的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空寺。</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接近悬空寺景区的山形地貌</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悬空寺之一,山西悬空寺一直以其独特的建筑和壮丽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于世。<br>  从远处看去,悬空寺仿佛一座梦幻般的建筑,它稳稳地悬挂在崖壁上,如同一个巨大的天空宫殿。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寺庙竟然能在数百年的风吹日晒和地震洪水中屹立不倒。</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从山下仰头看,悬空寺镶嵌在崖中。下面岩石上的“壮观”二字,据说是李白写的。</font><br><br></h1> <h1>  <font color="#ed2308">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因有感于太壮观,故书写壮字又多写了一点。</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悬空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 2010年被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十大奇险建筑”之一。更因《西游记》在此取景而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传奇色彩。<br>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建造初衷是为了满足当时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宗教需求。悬空寺原名“玄空阁”,“玄”取自于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在历史长河中,悬空寺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例如,明朝万历四年(公元1577年)进行了重要的维修工作。</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悬空寺距离地面约50米(历史最高处曾达90米),远远望去,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镶嵌在悬崖峭壁之间。整座寺庙由木质框架构成,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这种独特的建筑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让悬空寺成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font></h1> <br><h1><font color="#ed2308">  悬空寺的屋檐和斗拱也是其建筑特色之一。它们如同展翅欲飞的凤凰,在峭壁之上翩翩起舞。屋檐上的雕刻精美绝伦,每一处都透露出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悬空寺呈“一院两楼”,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  斗拱则更是巧夺天工,它们如同桥梁一样连接着楼阁殿宇,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稳固而美观。</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  寺庙由一系列木结构建筑组成,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在寺庙内,我们欣赏到了众多的佛教雕塑和壁画,精美绝伦。</font></h1><h1></h1><h1><font color="#ed2308"> </font> <font color="#ed2308">悬空寺底层为佛堂。</font></h1><font color="#ed2308"> 作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依旧是左右钟鼓楼的建筑格式,虽然小,但很精致。</font> <h1> <font color="#ed2308">  寺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唐代佛像、明代石刻等等。这些文物都保留了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和发展。</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二层是大雄宝殿,是全国最小的一座大雄宝殿。供奉有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可以看到寺庙像是一幅壁画一般,牢牢地嵌在山体之上,支撑它们的是仅仅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据说,真正的重心支撑是在坚硬的岩石里,这是一种十分巧妙的力学原理,借岩石为暗托,凿洞插梁为基,通过梁柱上下相嵌,让廊栏左右相连,形成建在半空中的一组木结构建筑群。</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 <br>  古人云:“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里的一切仿佛是对这句俚语的最生动诠释。</font></h1> <h1><br>  <font color="#ed2308">路线是单线的,呈“之”字型,有上有下,上下不影响,最窄最低的路段宽不足二尺,高不够一米,须猫着腰才能通过,一不留神,头就会碰到石头上或木头上。<br></font><div><font color="#ed2308"> 岩石上刻有“公输天巧”,公输指鲁班,这四个字是对修建悬空寺的古代建筑工匠技艺的极致赞美。</font></div><br></h1> <br><h1><font color="#ed2308">  黄河支流浑河从寺前山脚下流过。</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全寺为木质结构,40间楼阁殿宇以栈道连接,错落、曲折,可谓天梯木栈相钩连。<br>  长线桥位于南楼和北楼之间,长约10米,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 。长线桥将佛庙、楼宇等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险、奇巧的景观。</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  除了建筑和艺术之美,悬空寺的周边风光同样令人陶醉。俯瞰整个山谷,尽收眼底。大自然的雄伟和宁静相得益彰,让人沉浸在岁月的长河之中。</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游览完浑源悬空寺后,驱车来到应县,来看千年传奇木塔。 山西朔州应县位于大同盆地南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应县历史文化悠久,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br>  木塔周边已经开发成旅游区,这是大街上漂亮的萧太后酒楼。</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当地商家用木锤加工特产糖果</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由辽兴宗耶律宗真为纪念其生母萧太后而建。这一历史背景赋予了木塔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木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它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齐名的“世界三大奇塔”之一。</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九层高塔全部用红松木建造,耗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全塔无钉无铆、精巧绝伦,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  观音菩萨背后就是天王殿,黛瓦红墙,单檐歇山顶,斗拱隔板上画有精美的图案。门楣上方悬挂“佛宫寺”的匾额,门前还有两只威武的石狮,镇守山门。</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有五层,但是有六层塔檐,因为第一层是重檐,上面各层均为单檐;塔身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有木隔扇门;而且二层以上设有护杆,通过塔内楼梯,可逐层攀登,凭栏远眺,赏景放哨。<br>  它是如此的宏伟,如此的精美,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那层层叠叠的斗拱,如同绽放的花朵,美丽而又坚固。木塔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屹立不倒。</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塔内各层均塑佛像。第一层内佛像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像高11米,体态丰盈,面目端庄;佛陀座下莲花宝座与金刚须弥座之间雕有八位金刚力士,身形健硕,表情生动,形态各异,释迦牟尼佛头顶有精美华丽的藻井。</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第二层有五尊塑像,居中为释迦牟尼佛,手结降魔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法相庄严;左右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造像甜美大方,和蔼慈悲;后方还站立二位胁侍菩萨。<br>  木塔的内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每一层都是供奉佛像、供人行走礼佛的平台,香烟缭绕,祈福声不断。沿着楼梯一步步攀登,每一层的佛像、壁画都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让人流连忘返。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虔诚与信仰。</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站在塔顶俯瞰周边环境,这组相片拍于2010年,相信现在当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了!</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如今,应县木塔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地标。它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打卡,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来点历史上建筑大师的评价;1933年9月的一个黄昏,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赶到山西应县城外,远远就看见暮色中一座高大的木塔。这就是让梁思成魂牵梦萦的应县木塔。他在后来的《闲谈》中写道:“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他在给夫人林徽因的信中写道:“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最后来个到此一游</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