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看三大巡展

雪白雪红62116020

<p class="ql-block">  美国国家美术博物馆,位于华盛顿广阔的大道旁,它分为东馆和西馆。西馆是主要的博物馆囊括了世界各国家著名的美术作品。因为美国是西方移民建立的国家,所以他的美术作品主要以西方各国的油画,特别是英语系列作家的油画为主。东馆相对较小,便于举行中小型展览会,馆展内的展品和画作,甚至1楼还可以给美院师生举行模特画展,甚至新人结婚也占据了一楼的一个大角。 </p><p class="ql-block"> 随着美国的强盛和对世界影响的增加,他的国家美术馆二战以后也注重收集欧亚非拉美的作品来充实它的馆藏,使之更具有广泛性和欣赏性。如他秋冬季的布置展览突出一个柯罗美女油画专题的一个特点。是他要表现美国现代艺术的风格和引领前卫。</p><p class="ql-block"> 柯罗是十八世纪未法国著名的风景画作家,画风细腻深刻,不同于被法国人捧场很高的印象派宗师莫奈。</p><p class="ql-block"> 相对风景画而言,柯罗的人物画较少,生前也不受追捧,直到拿破仑三世出重金收藏后,艺术界才重新认识到柯罗人文艺术的重要性,开始追求收购,价格越来越高。拿破仑家族是柯罗画的主要追捧的官方代表,但是科罗直到逝世前也想不到自己的话会被炒得那么高,甚至美国人都积极的追捧。</p> <p class="ql-block">  该馆相对较小,便于举行中小型展览会,馆展内的展品和画作,甚至在1楼楼还可以给美院师生举行模特画展,我们去的时候看到了两场模特的写生现场课堂,有老师,有学生,好像这个模特比较会摆造型,只要师生们有要求,他就不断的改变姿态。甚至新人结婚也占据了一楼的一个大角,我们去的时候婚礼还没有开始正式举行,新娘也正在化妆,一派祥和友好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从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艺术品大约有4万多件。其中有达·芬奇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拉斐尔《圣母图》、凡·爱克的《圣母领报图》,还有包括安吉利科修士、彼埃德罗·德拉·弗朗西斯卡、贝利尼、伦勃朗、马奈、莫奈等欧洲古典艺术大师的作品。美国著名画家斯图尔特的《华盛顿像》、萨维奇《华盛顿的一家》等名画亦在画廊中熠熠生辉。美国著名画家科普利、伊肯斯、霍默等人的作品同样引人瞩目。在第二层展览区,各类展厅分为威尼斯及意大利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佛罗伦萨及意大利中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17-18世纪意大利绘画、西班牙绘画、佛兰芒和德国绘画、17-18世纪法国绘画、19世纪法国绘画、美国绘画、英国绘画等相对集中的主题,向参观者展示艺术大师的珍品。</p> <p>  当然每个大的美术博物馆都有它的特性,我们2018年11月来到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博物馆。我直接的感觉就是他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美术藏品的收藏还有不同。一是国家层面收藏的藏品要注意各个国家优秀美术作品的收藏;二来是一段时间的布置展览要体现它的特色。比如他秋冬季的布置展览突出一个柯罗美女油画专题的一个特点。三是他要表现美国现代艺术的风格和引领前卫。</p><p> 但是面对汗牛充栋的优秀画作,我们的时间有限,只能择其重点围绕西洋油画和专题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即使是这样时间,分分秒秒也非常珍贵。我们在国家美术馆柯罗美女油画专题中逗留得比较长的时间。</p><p> 柯罗描绘他身边平民妇女的形象。不同于安格尔那些珠光宝气的上流社会妇女肖像,他作品中的年轻女性,衣着简朴,神态沉静,如同维米尔笔下的女子一样,静静地生活在自己平常的天地中,显出一种安详而又朴实的美。他所画的人物自然生动,作画时不拘泥于细节的刻划,而善于以概括的笔法速写一般捕捉对象在生活中的姿态,因此别具一格。在人物优美的姿态中,透露出一种宁静深远的《佩戴珍珠的女子》、笔法自如,色彩美妙的《钢琴旁的蓝衣妇人》等,都是他成功的代表作品。</p><p> 比较著名的女性肖像画还有《阿戈斯蒂娜》、《读书间歇》、《弹曼陀铃的女郎》(1850—1855年作)和一些野外裸体画《梳妆》(1859年作)、《狄安娜之浴》、《维纳斯出浴》等等。这些肖像和裸体女性像,都是画家以真实人物为模特儿的。他画的女性肖像并不娇美。在他1866年身体不佳的时期,他画室里所雇请的女模物儿尽是些穆夫塔尔街上“意大利女人”或蒙马特尔时装店的女工。这些女性平时较为粗俗,可是搬进柯罗的画面以后,她们就不再显现本来的秉性了,而变成了女祭司、女水神、缪斯、维纳斯之类,或者是一些颇富思想、含情脉脉的大家闺秀了。其次,柯罗面对模特儿从不要求对象纹丝不动地为他作一种固定的姿势。一位研究柯罗艺术的同时代评论家莱蒙·布耶说:“柯罗一生爱画摆动的树叶和‘活动的模特’。他从来不照搬照抄,冷漠地把自己的心思花在对模特儿的笔头加工上。他一贯热望‘表现生活’,更确切地说,表现自己对生活的幻想”巴比松画家杜彼尼有一个孩子,惯于在摆模特儿时动来动去,又唱又笑。有人制止他,柯罗却反对,他说:“我正好需要这样。我不是那种在艺术作品中追求貌似的人。我的目的是表现生活。我需要活动的模特儿。”</p><p></p> <p class="ql-block">娴静安详温柔的读书女郎。</p><p class="ql-block"> 读书女子身穿黄色波纹绢绸裙,黑色马夹与白色紧身背心,颈上戴着一串珍珠,头上缀有金发勒和红色珊瑚栉。她那丰满的双臂加强了这幅肖像的主调韵律感。妇女的一对漆黑的杏眼投向虚处,整个情绪给人以读后神思的感染力。科罗突出了读书女郎的健美形象,她既不妖娆也没有什么挑逗性,但是你仔细品味高卢女子的深度,深情;你就会深深的过目不忘。柯罗最喜欢读书的女子和弹琴的女子,他那不多的美女相中起码有1/5是这么表现的。</p> <h3>1865到1872年期间,柯罗以一系列人物肖像为自己的作画对象,尤其是女子肖像,以此消磨当时局势迫使他空闲下来的日日夜夜。当然,这些肖像画在公众中反应不甚强烈,因为社会上已经习惯称他为风景画家了,他所作的人物油画,反被视为无足轻重的余兴之作。其实是错了,柯罗总共创作了女子肖像或裸体、半裸体女性肖像画约有三十几幅,这些人物肖像画所展示的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是极其敏锐的。在技巧上要比他的风景作品更加稳健有力。柯罗成名很晚,他卖出第一张画时已是50岁的人了。成名后,求画者多起来了,沙龙也聘请他做评审委员,政府也授予他勋章。这时,他在女性肖像画上的成熟表现,显示了他多才多艺的又一方面。其中有些裸体、半裸体的形象,是他经常使用的女模特儿马利塔·克莱敏吉娜、埃马等几个姑娘,如前面三幅仕女肖像画的模特儿那样。</h3> <h3>这幅带狗的少女反映了青春朝气和对新生活的期望,克罗非常欣赏这种姿态,在看到这个美丽少女的当天就形成了刻画的强烈愿望和冲动。我们也一眼被这个青春的灵动和朝气以及狗儿的乖巧所感动。</h3><h3> 女孩儿的红束腰和衣领上的红条带就直接表现了青春的光华,灵动热烈,你也会和画面上的女孩一样一样的感到生活的美好,明天的憧憬。</h3> <h3>这位弹拨六弦琴的贵族女子,雍容华贵,举止优雅,是不是和中国贵族女子一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呢?那就更不得了了。</h3> <h3>这位女子不能简单的从衣着上来判断,但是柯罗赋予它一个贵妇人的气质,这个手的位置,肩膀的样式,慵懒的若有所思,在她的眼神里我们可以读到些什么呢?是生活的重压还是怠倦?是情郎的出走还是迷惘?</h3> <h3>  该画描绘了一个戴着用树叶编的花环头饰的少女,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子,使人误认为是一粒珍珠,因此得名“珍珠女”。从这幅画的构图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影子,所不同的是两位女性的个性气质截然不同。柯罗以一种平民的心态、质朴的笔触,赋予了少女纯真、朴素的可爱形象。</h3> <h3>曼陀林的少女——柯罗人物画中的年轻女子,就像他画的自然风景那样,清纯、朴实、沉着,优雅自如的姿态,宁静安详的表情,清秀纯真的风度。柯罗的女性人物肖像既没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和拘泥,也没有浪漫主义的放纵和潇洒,他的人物姿色平常,但却随意朴实,端庄严肃中带着些微的沉思和忧郁。</h3> <h3>文艺复兴带动思想解放,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也对洗心革面的贵族妇女很有影响,把健美身体融入大自然的画面流行一时。</h3><h3>柯罗自己就是风景画大师,画这种画真是小菜一碟,信手拈来。</h3> <h3>  这幅蓝衣女郎名画法国 80cm×50.5cm 布油彩巴黎 卢浮宫藏,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这幅画作为交换展览,集中在科罗美女油画展览室里面,所以也是10分荣幸的看到了原作。</h3><h3>  此画系科罗晚年的肖像杰作。这里描绘的是华贵的世俗女性,一手支在桌面,一手贴在胸前,而蓝衣裙正是夫人高贵气态与婀娜体态的标志,也显示出她的身份和地位。那优美的蓝衣的色调,使整个画面洋溢着象征性的光辉。有人指出,蓝衣夫人也许是科罗晚年心灵的化身。</h3><h3> 1875年,在他创作《蓝衣女郎》的一年后,柯罗已体力衰竭,已近八旬高龄。这时,有一批艺术家出于敬佩,给这位白发天才以一枚金质奖章,作为最尊贵的赠礼,这一奖赏胜过官方的一切器重。临终前三天,柯罗仍在四层楼的画室里,但不是画画,而是把自己置身于他心爱的作品中间。可以说这幅有典型色彩的蓝衣女郎油画伴随他走到了终点。</h3> <h3>娴静的小家碧玉</h3><h3>去年今日此门中,桃花流水别样红,桃花不在人面在,美画永远笑春风。</h3><h3>柯罗的模特可能貌不惊人,是女佣人,绣花女或者就是邻家女孩。可是她们健美的身体,阳光的笑容就是穿上朴素的衣服,柯罗也赋予她们唯美的形态,贵族范儿的气质还有法兰西高卢女人的一点内在,这样就使得柯罗的画中的民族性和特色性显现出来。</h3> <h3>在初秋时节美丽的少女不甘心,落叶纷纷用自己的裙摆接落叶,这和我们的黛玉葬花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当然了,黛玉葬花是满满的哀愁和幽怨,这位少女却是一种调皮嬉戏的姿态,虽然有一丝忧虑,也掩不住她青春的光华。</h3> <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17日晚,美国国家美术馆举行开馆仪式,罗斯福总统前来参加。为美国国家艺术馆贡献毕生财力智力的保尔·梅隆致辞说:“这座建筑是许多人智慧的结晶,他们为之竭尽全力。现在,我们高兴地将它和我父亲的艺术收藏一起较交给您——总统先生,让它们永远服务于美国人民。”——实际上它也服务于世界爱好艺术的广大人民——必须指出大小罗斯福任总统期间,美国的资本家和大小金主都纷纷向国家捐赠土地、房地产、矿山、私人公园等等,这一方面是因为政策好,另外一方面是危机意识和战争因素(二次大战),如果只是武断的说资本是逐利的,富人是自私的,在这里解释不通啊。二罗时期的捐赠运动高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p> <p>  我们在纽约市中心世界5大著名博物馆之一的大都会博物馆参观。该艺术博物馆,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国的故宫博物院齐名,位列世界5大博物馆之一,声名显赫。位于纽约第五大道,中央公园东侧,是80到84街的一栋占地13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p><p>博物馆展厅分布:</p><p>展览大厅共有3层,分服装、希腊罗马艺术、原始艺术、武器盔甲、欧洲雕塑及装饰艺术、美国艺术、R.莱曼收藏品、古代近东艺术、中世纪艺术、远东艺术、伊斯兰艺术、19世纪欧洲绘画和雕塑、版画、素描和照片、20世纪艺术、欧洲绘画、乐器和临时展览18个陈列室和展室,还有我们中国收藏家的捐赠。</p><p>博物馆藏品范围:</p><p>博物馆藏有埃及、巴比伦、亚述、远东和近东、希腊和罗马、欧洲、非洲、美洲前哥伦布时期和新几内亚等各地艺术珍品330余万件,包括古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素描、版画、照片、玻璃器皿,陶瓷、兵器、服装等等。</p><p> 正因为收藏品丰富,我们目不暇接,就算你小跑着看也看不完,更何况展览只是总收藏品的1%不到。非常时刻只能使用非常手段,我选择西洋馆来参观,而且只能看近现代的油画作品。</p><p> 参观中我发现大都会博物馆专门为德拉克洛瓦开辟了几个展厅,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正中我的下怀。记得2015年我参观卢浮宫博物馆的时候,就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前流连忘返,面对他的宏篇巨幅原作,我甚至一度流下了热泪。怎么美国博物馆专家和我一样对德拉克洛瓦情有独钟呢?这真是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啊。</p> <h3>在展馆门前,博物馆当局罗列了德拉克洛瓦的生平和主要画作介绍,整个展览馆配以了淡蓝色的灯光,用于烘托德拉克洛瓦画作的气氛。</h3><h3> 德拉克洛瓦极少的特写照也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让观众对它有个初始印象。照片中的德拉克洛瓦显得很自信,很从容,颇有大家风范。</h3><h3> </h3> <h3>他的实践可以向大家表明,在表现力方面,色彩并不差于素描,鲜艳的色彩可以加强绘画的感情基调。这样便使得后世的画家更多的去关注色彩,研究色彩。从而提升了色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德拉克洛瓦在色彩上的探索对后来的印象主义画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印象派画家主要是吸取了德拉克洛瓦对色彩的分析方法并将其发展,这使他们的绘画色彩不仅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且更加注重画面的形式,这是欧洲绘画进入现代以后的一大转变。如果能生活中体会到真正打动你的东西,并将它表现出来,那么离作品成功的距离也就不远了。搞创作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德拉克洛瓦随时在观察着周围的事物,不断的研究、探索、总结,把随记下来的可用的题材作出草图,勾出主要的线条,这些东西随后就可以很快地结合而成为人物、鸟兽、树木,或任何他所希望成为的东西。 </h3><h3>  德拉克洛瓦作为色彩革新者,他的色彩对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兽派及之后的画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色彩在寻找自然规律的同时还强调色彩具有主观性、象征性,这些革命性的观念,使他打通了朝向现代艺术的最后一道关卡,并对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画家倡导的色彩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使色彩在后来获得了全面的解放。当学院派古典主义引领的法国艺术走向衰落和没落时,德拉克洛瓦艺术观念的出现犹如晨曦之于暗室一样,对法国和世界绘画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把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德拉克洛瓦的艺术是承前启后的,他不但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同时也吸取了当时画家们的优点,特别是席里柯的绘画艺术成为一个浪漫主义绘画艺术的大师。他的艺术不但对世纪中叶的一些现实主义画家们的影响,还对后来的现代绘画的创始者们特别是对印象主义画家们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印象派画家们从他的绘画艺术成就上学到了色彩的分析法,印象派的画家们高度评价德拉克洛瓦大胆的探索精神成为法国乃至世界一代又一代追求创新的美术家的榜样。</h3> <h3>  德拉克洛瓦对拜伦和歌德的作品有深厚的感情,他不仅能创作史诗般的大型绘画,也创作小型化的高手。由于历史原因,德拉克洛瓦的巨幅画作大多收藏在巴黎,其它流入私人手中的中小型画作,由于美国资本家出高价,很多流到了美国,我们在大都会博物馆这几个专题展馆看到的画大多是小型的画作,但是数量几百幅也很惊人。——可以负责任的说:美国是德拉克洛瓦画作的第二大收藏国家。</h3><h3> 德拉克洛瓦是运用色彩的技巧的高手,着重表现出一种充满激情的题材对他而言,色彩的重要性高于构图,他总是自觉的努力避免使用前辈们使用的灰色和血色。他断言:灰色是一切绘画的敌人,让我们从新调色板中清除一切灰色。色彩对比越是强烈与能产生绚烂夺目的效果。</h3><h3> 他是鲁本斯豪放风格的影响和伦勃兰具有强烈戏剧性的绘画影响的学习者和光大发扬者我们说鲁本斯的画作很多油有夸张的色块,相较而言,德拉克洛瓦的画作就比较严谨一些,也更贴近那个时代的特点。</h3><h3> 德氏的绘画艺术是建立在色彩关系和情感,而不是线条图形和形式的基础之上,他的早期杰作 ——〈但丁和维吉尔在地狱〉就说明这一点。德拉克鲁尔23岁出名遭到了艺术家批评之声,批评家们惊骇德拉克洛瓦的大胆用色,并且歪曲他的创意,挑剔他的理性思维。</h3><h3> 德氏亲眼目睹了席理科的(梅杜莎之筏)整个创作过程。而且试图模仿,但是他自认为没有席理科成功。他的几幅船难画构图上,气势上震撼人心上确实只是一般般。</h3><h3> 美国艺术史专家威廉.弗莱明和玛丽.玛丽安对德拉克罗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都把德拉克洛瓦排在席里克,安格尔之上。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觉得各有特色。只是说德拉克洛瓦得到官方的资助,画作成品特别多,居然有几千幅。如果加上素描特写,还有一些局部的小画作,那就将近有1万多幅,所以他是一个勤奋多产的作家。</h3> <h3>·德拉克罗瓦在这幅画中展示了新颖的审美观和表现手法,与大卫及其后继者安格尔的古典画风截然不同。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充满活力的布局、富于动感的画面、奔放的线条和带有鲜明色彩的笔触,动摇了一切视觉的习惯。</h3><h3>画中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船,象征着人们被激情所折磨的情景,和被死亡威胁的悲剧,这样的主题在德拉克洛瓦的画中时常出现。在这幅画里,他运用了对比色调,以突出主题,两个站立的、裹着大衣的人物的衣着色彩,为互补的绿色和红色;这和惨烈的旋风以及一群扑向渡船的冥界裸身人物,形成鲜明的对照。</h3> <h3>  德拉克洛瓦虽然与安格尔不和,但是他和小说家乔治桑、钢琴家肖邦、好朋友席理科、左拉都是极好的朋友。这些顶级的艺术朋友们在他的创作中也给了他很好的启发和启示。加之他对鲁本斯和伦勃朗的崇拜和潜心学习,就是他的艺术造诣,一步一个台阶上到了很高的水平。</h3><h3> 那一幅大家耳熟能详的自由女神引导人民前进,他甚至把自己也画了进去,一是说明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全力支持,二是对自己的自信和把握,三是理想和现实完美的结合,四是油画技巧,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高度。所以这幅画一经问世立刻就受到追捧,而且成为千年不朽的名画,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正因为此画的价值,所以罗浮宫作为镇馆之作的之一名画永久保存,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这幅画。</h3> <h3>  北非部族战争的各种各样的场面,使得德拉克洛瓦激情澎湃,积极捕捉转瞬即逝的战争画面,在骑手和勇士们的拼杀中,尽管似乎场面很小的一瞬间,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德拉克洛瓦实际上就是在拼凑大的战争血腥场面的一个个灵动的小景。只有细节生动了,大场面才会宏伟,我们不能不佩服德拉克洛瓦对历史场景的捕捉和揣摩,以及对大型画作的高度把握。</h3> <h3>  1830年,在七月革命中成立的路易·菲利普政权与摩洛哥结成了友好关系,当时要派遣以查理·德·莫尔纳意为大使的政府使团出使摩洛哥。德拉克洛瓦在友人的帮助下成了使团的成员。由于当时照相术还未发明,为了记录下各种场面,使团通常必须有一位画家随行。这次远行,对德拉克洛瓦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归途中经过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时,德拉克洛瓦偶然看到了阿尔及尔妇人的闺房。回到旅馆后,德拉克洛瓦立刻把他看到的妇人姿态记录在速写本上。这些素描稿至今仍保存完好,但最后的画面组合主要还是靠画家的想像力。在对异国情调的表现上,德拉克洛瓦最看重的是色彩。所以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并不是完全由好奇心和文学趣味支配。在《阿尔及利亚女人》中,黑人女佣的头巾和跷着膝盖的妇女的短裙间有德拉克洛瓦特别注重运用的补色效果,阴影部分不用与黑色的混合色,而使用黑色固有色,同时他又以暗绿色和蔷薇色、红色和青紫色的补色关系造成了画面丰富的色感。此外,后来印象派画家们常用的笔触分离技法也在此有所运用。通过色彩表现,德拉克洛瓦力图将我们带入后来波德莱尔在诗中赞颂的:豪奢、静谧;官能的世界。</h3> <h3>德拉克洛瓦曾随法国军队去过摩洛哥,他十分醉心于北非风情。彪悍的部族战争,后宫的靡靡之音,完全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民族风情,甚至阿拉伯中下层妇女的一颦一笑都使得他醉心,纵观这一时代描绘北非风情的油画作品德拉克洛瓦的北非风情画是最具有标志性的——可以跟同时代的高更在塔希提的风情画一比雌雄。</h3> <h3>此幅创作于1827年的作品取材于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它描写了阿尔及利亚第一王朝的最后一位君王萨达纳巴尔在叛军包围并攻破皇宫,烧杀抢掠之际,命令其侍从刺杀他的妻妾和动物,烧掉王宫的情景。画面一片混乱,人畜交织,到处是激荡和对比:色彩的对比、黑白的对比、明暗的对比。但这一切又在大床和静躺在上面等死的这位暴君那里得到统一。这幅画中,色彩的华丽和视觉冲击力,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由于对比色的应用,画面色彩异常明亮、艳丽,而这种色彩与动荡的构图结合时便给观者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迫——这方面的研究是20世纪表现主义的任务。</h3><h3>德拉克洛瓦对于暴君统治的愤慨和憎恶是真诚的,而这些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沿袭了传统。他的继〈西澳岛的屠杀〉的第2副振聩发聋的屠杀画作,《萨达那帕拉之死》(1827),更为个人化。波德莱尔说过:“是他灵魂中野蛮的那一部分,完全用来创作他梦中的画作。”不过,这些梦也不是完全属于他自己,因为在暴力和自愿赴死之中,肉体的疯狂不断积累构成的图景,一直是浪漫神话的一部分,从萨德侯爵到艾克赛尔都是如此。<br></h3><h3> 当然此幅画的原作在卢浮宫,相比原作的这幅小图可能是德拉克洛瓦试验的素材画或原始色彩构图。</h3> <h3>  德拉克洛瓦作为官方的御用画家,画了不少大场面的战争场面。作为比他稍年长的安格尔,也画了不少名画。但是安格尔对席里克,德拉克洛瓦都有挑剔。安格尔的画作,固然甜俗很受欢迎,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画过一幅大型的历史题材或者是世纪性的大画。在这一方面德拉克洛瓦无懈可击,并且他又是高产丰产的作家,在官方的鼎力支持下,他的画风也可以随着时代甚至出游非洲而改变,游刃有余,好不潇洒。特别是中晚年使得安格尔那个羡慕嫉妒恨——安格尔的成就确实不如德拉克洛瓦。</h3> <h3>德拉克洛瓦,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独特的创造者、画家,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广博、情感丰富的作家。德拉克洛瓦的艺术风格主要的特点是: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对艺术狂热的想象力和无尽的创造性。在他的画面中,大胆地用色、创新的构图,狂热的想象力和对绘画技巧的创造性的运用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一个人必须敢于走极端。没有冒险,甚至没有极大的冒险,就不会有美。”!德托克洛瓦曾说:“我不爱理性的绘画”,认为绘画的主要目的是感情的表达。德拉克洛瓦颠覆了古典主义,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新古典主义,把新古典主义的那种静态感和崇高感用另一种全新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画面和笔触更加的奔放、棕红色和股绿色的强烈对比,甚至能感觉到血液在流动。这或许就是对雨果浪漫主义宣言的解读。左拉曾评价他说:“如果听任他,他会在一个晚上用颜料涂满巴黎的墙壁!”他的热情与坚定是无与伦比的。 </h3><h3>  浪漫派绘画一般选取激动人心的事件作为绘画题材,从而去表现一种充沛的激情。但是由于偏重想象,往往失于真实。而德拉克洛瓦却不盲目的模仿,而是选择推陈出新,革新创造,走出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道路。最可贵的是他正视现实,他的艺术是与当代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德拉克洛瓦的创作充分肯定了浪漫主义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重视想象和幻想,将感情从理性中解救出来,并把古代神话传说、中世纪传奇、基督教历史文化和文学性主题形象作为情感的象征,强调相对的运动和力量感,重视光线和色彩对比的视觉效果,以带有主观性的色彩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他认为用绘画创造出来的想象才是最真实的,“真正能使我为之心醉的,只有我画出来的幻象,其余一切都不过足过眼云烟而已”。他认为这样才能创作出最美的作品。那种喷涌而出的激情和戏剧性情节场景的完美结合,自由的解放和个人情感的宣泄即是他艺术的特征之一。</h3> <h3>这幅小画深受鲁本斯的影响,用作家莫言的话来说就是丰乳肥臀。</h3> <h3>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访问归来后,出现了艺术的新转机,他开始以真实的人物作为油画的对象。德拉克洛瓦曾向人表明,他在阿拉伯人身上找到了最理想的表现对象,他一直在真实生活中而不是在浪漫的幻想中寻求着绮丽的色彩感受。完成于1837年的《自画像》是标志德拉克洛瓦艺术转折点的一个证明,画面色彩沉着、冷静,完全从观察中得来,同他以前作品中充满装饰性的、饱满的、明度较高的作品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但德拉克洛瓦的笔触却依然像他的性格那样充满了激情,不受羁勒。</h3> <h3>我在博物馆如鱼得水,租了解说机。遇到有解说的话都打开听一听,加深对作品的判定和理解,也在现场学习和提高艺术欣赏的水平,得益匪浅。很多不同肤色的中青年画家或者艺术家也是这样虚心来学习的。我的小摄影机和手机拍照都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其中有的画是不允许摄像的,虽然我不知道,但是工作人员过来和蔼的解释说明,我也立马更正过来。人家对来自东方的远客十分客气,我呢,更需要自觉配合维护人家的规矩。</h3><h3> 这样一来,我对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印象非常之好,巴不得隔三差五年克服困难再来。虽然在国家博物馆的德拉克洛瓦专题整理,没有巨幅的震撼性作品,但是美国人对德拉克洛瓦的热爱以及孜孜不倦,收集他的大小画作的求实精神、还有对艺术品不惜千金购买的伟大胸怀深深令我佩服。</h3><h3><br></h3> <h3>杰洛姆这幅画表现了伽拉忒亚低下头亲吻皮格马利翁的瞬间。她柔软的上身与僵硬直挺的象牙双腿形成对比。神话中记载,是皮格马利翁的吻让伽拉忒亚获得了生命。但在这幅画中,却明显是伽拉忒亚主动地亲吻。这大概是画家故意的安排。当时艺术界的一大潮流元素便是“令男人走向毁灭的美女”。画家大概正是基于此才故意反客为主。</h3><h3></h3><h3>画作后方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正是皮格马利翁向维纳斯祈祷的情景,暗示了故事的前半部分情节。神话记载,皮格马利翁在维纳斯神殿里祈祷,祭坛边的火焰三次熊熊燃起,这预示了他的祈祷将会应验。正因如此,他才如此喜出望外。从他飘起的衣角可以想见他急冲冲进来的样子。</h3><h3></h3><h3>画作右上方,小爱神丘比特乘着云雾出现,正将爱情之箭射向亲吻的两人。或许这一切都是小爱神作的祟?如果没有被爱情之箭射中,皮格马利翁又如何对眼前的象牙美人生出爱恋?象牙美人又如何一醒来就爱上眼前的男子?</h3><h3></h3><h3>小丘比特下方有两个面具。这是古希腊戏剧中常用的两种面具,分别代表着喜剧和悲剧。所以,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的爱情究竟是一个喜剧还是悲剧呢?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塑造的雕像,总是不免让人想起所谓的恋物情怀和或人偶恋情。</h3><h3>故事发生的场景有些昏暗,像是在皮格马利翁的地下雕塑工作室。也许这场狂乱而又有些淫靡的爱恋本来就不适合在阳光下绽放。</h3><h3>皮格马利翁故事还有其他画作。其中最有趣的是杰洛姆在1881年作的另一幅作品。</h3><h3></h3><h3>杰洛姆作《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约1881年。他画了上面那幅画的正面。</h3> <h3>华盛顿国家博物馆的东馆,经常举办各种展览,只要是博物馆当局认可的,无论是近代画现代画还是抽象画,都可以举行中小型的轮展,1楼大厅有空闲,还可以举办音乐会婚宴、婚纱拍摄等等。</h3><h3> 原以为拍了新娘她会不高兴,但是人家美国新娘大方的很,还对着我莞尔一笑……</h3> <h3>这就是我认真的反复听解说词,以便理解油画的内容和评价。</h3><h3> 中文解说比较简单,对汗牛充栋的各种油画作品解说还不一定到位,有的甚至就是空白,不过真的不能求全责备。美国朋友们已经做得够好了,起码已经把中文列入几大语言的解说范围,而且每年都有改进和不断的完善进步——毕竟来参观学习的中国人是越来越多了,美国艺术家和博物馆学家们对此也是非常欢迎的。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应该赢得我们的掌声。</h3> <h3>东馆以现代和当代画作为主。</h3><h3> 莫迪里阿尼在东馆有一间比较大的展览室,我数了一下好像有将近20幅原作。</h3><h3> 莫迪里阿尼生前并不受待见穷困潦倒,甚至还染上恶习,生活之路坎坷,创作道路艰难,但是爱情之神却屡屡眷顾这个意大利穷小子,他画了不少以自己爱人和情人为模特的画。虽然造型夸张,线条拉长,五官造型奇特,但是却属于他个人特有的画风,而且被他心爱的人理解,然后又被大众所接受,那就一发不可收拾。</h3> <h3>莫迪里阿尼的画作,线条很长,似乎不合比例。特别是五官的安排,还有心灵之神的眼睛的安排,尤其有细长和意味深长的味道,你越仔细看就越会有体会。</h3><h3> 莫迪里阿尼是一个五官浓眉大眼,身材很好很帅的一个意大利小伙子,但是由于生活的艰难和世风的折磨,他穿着邋遢,不修边幅,在他生前只有独具慧眼的女子才能和他心灵相通,他的女神无论是他拥有的还是他崇拜的,都画成了细眉细眼,身材修长婀娜性感,就算是画成裸体,也和其他的裸体有所不同,10分的耐看,值得回味。</h3> <h3>莫迪里安尼独特的绘画形式语言 </h3><h3>  1.空间形式 </h3><h3>  艺术家们在绘画中能够通过色彩、结构等等表达出强烈的空间感,也就是对于空�g的描述。但是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人们的绘画不再仅仅是对于空间的描述,艺术家们塞尚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而莫迪里安尼也在其中有所建树。 </h3><h3>  (1)放弃透视。绘画中的透视能够让人明显的感受到画面的层次感和内容,但是莫迪里安尼在其画作中却基本放弃了透视,二是采用一种类似于平涂的手法。其通过对色块、线条等等的改变,来达到一种协调、对比的效果。莫迪里安尼的绘画虽然是一种平视手法,但是其展现出来一种独特空间感,让人们感到这幅画仿佛是永恒的。其代表画作《坐在门前的让・艾布特娜》,从直观上来讲绘画根本不符合基本的透视原理,但是其画作又包含生命,我们似乎能够从中感受到模特的感情,让观看者带入到画作中。 </h3><h3>  (2)结构解体。在十九世纪末,许多艺术家都开始使用散点透视,他们用几何图形组成画作,并且这些几何画作中,往往都不按照正常的结构进行绘画,经常是讲一个整体分割成几块,将其放在本来不该出现的位置。莫迪利安尼就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在其画作《新郎与新娘》中,整幅画面都不是对称的结构,并且新郎的鼻子也被放反了,这种情况在莫迪里安尼的画作中是相当常见的,这说明其受到了立体学派的重要影响。 </h3><h3>  2.结构形式 </h3><h3>  (1)线条简单。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础,所以线条在绘画中占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艺术的发展,绘画线条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线条有时会给观者带来不小的困惑。而莫迪里安尼却不采用比较复杂的线条,他的画作通常都使用较为简单的萧条来描绘,并且使用曲线较多,这也使其画作充满一种阴柔、抒情、消沉的感觉例如《拿着扇子的露尼娅・切霍弗斯卡》其中的形象便是以几条简单的曲线描绘而出,将一个小女人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h3><h3>  (2)体态独特。在莫迪里安尼的画作中,绘画出的体态都十分特殊,眼睛之间的距离较短,脸和鼻子都被拉长,圆滑的肩膀,杏仁般的眼睛等等,都展现出了柒不同的情感。例如圆滑却挺直的肩膀,展现出了他自身坚强的性格。并且这些对于画作体态的处理不仅仅展现出了其自身的情感特点,也是对模特的特点的一种展现,这也算是是一种极高的表达了。正如莫迪里安尼自己曾说过得:“我所追求的既非现实也非虚幻,而是一种潜意识”。例如其作品《苏丁像》,画中苏丁的头部基本占据了整个画面,眼睛虽然不对称但是却好像一直紧盯读者,嘴巴微微翘起,头部被圆柱形的脖子所支撑,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苏丁那种执着的情感。 </h3><h3>  (3)布局合理。一幅图画如果没有完美的布局,那么这幅画基本就失去了价值。在莫迪里安尼的画作中,其布局是十分完美的。就拿其裸体画作来说,布局通常都是倾斜线构图,这样的构图可以让人物有着一种倾斜的动力,这种斜线打破坏了画面的平衡感,让人们常深一种不安的感觉,再加上莫迪里安尼所描绘的人体通常都是不完整的,在一些地方戛然而止给人们一种强烈的冲击感,使得人物感更为突出,从而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h3><h3>  3.色彩形式 </h3><h3>  (1)一种和谐的强烈对比。对比在绘画中非常常见,但是对比一旦使用失败就会对画作产生巨大影响。在莫迪里安尼的画作中,虽然也使用传统的明暗关系,但是基本不采用阴沉的色调,突出自身的主观感受。他的裸体画作中,通常都会采用暖色调铺满,在使用深沉的背景色调成深灰色,这样的画作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这种强烈的对比非但没有使人产生一种不舒服、不和谐的感觉,反而让人们的情感感受更深,更给观者震撼。 </h3><h3>  (2)色彩单纯却内容丰富。莫迪里安尼的作品通常都使用种类较少的色彩,但是由于其高深的绘画技巧,以及丰富的情感,往往能够运用简单的色彩画出精彩的画作。这种单纯也展现出了其对艺术的单纯,反面也衬托出了莫迪里安尼对于绘画艺术的极度热爱。并且单纯的色彩也能够给观者带来极强冲击力。 </h3><h3>  莫迪里安尼的作品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带给我们了无穷的财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性,对生命的赞美,对艺术的执着,更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其独特的绘画形式语言页告诉了我们可以有很多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能够让绘画专业学生更加清楚的知道如何正确的表达感情。我相信虽然莫迪里安尼在三十多岁就去世了,但是其留给我们的财富将会永存。</h3> <h3>  莫迪尼阿狸唯一举办过一次画展,开幕当天就因为警察以有伤风化为由叫停而关闭。这一位一天材艺术家他没有等到,就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画开始风靡欧美。</h3><h3> 他的好友基斯林悲痛地追问:为什么你不在这儿看自己名声鹊起?它是一天更胜一天。</h3><h3>但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了。</h3><h3> 疾病、贫穷、酒精摧毁,或者可能就是因为他才华有限,莫迪里阿尼最好的那几年并不长。</h3><h3> 但就在那几年,他坚持了下来。</h3><h3>像个贵族一样,接受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痛苦着、大笑着坚持了下来。当然了,他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是有女人支撑的。</h3><h3>莫迪里阿尼在临终时写了四首诗,这是第三首:&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艺术女神 </h3><h3>呼唤所有的流浪者 </h3><h3>呼唤所有远方的流浪者 </h3><h3>寂静的号角 </h3><h3>宁静的航船 </h3><h3>催我睡着 </h3><h3>摇我睡着</h3><h3>直到东方破晓……</h3> <h3>莫迪里阿尼非常善于运用线条,将这种简化又变化的手法运用于自己的画作中,裸体和欲望都变成了线条,因此流畅、典雅,又呼之欲出;</h3><h3>脸庞变成了线条,成了一种既抽象又具象的讯息——由这个人传递出来的,关于灵魂和内心的气息。而眼睛是那个入口。</h3><h3>你无法忽略迪里阿尼画作中的眼睛——尽管他不画眼睛。</h3><h3>莫迪曾说:当我了解你的灵魂时,我会画你的眼睛。</h3><h3>结果是,他把眼睛画成了其他样子——</h3><h3>“空洞,或昏昏欲睡,常常两者兼具;星星,小仙人掌,钻石纽扣,小池塘,琥珀,旋涡,金属球。”</h3><h3>——卡罗尔·曼</h3><h3>正因为眼睛太重要了,所以他选择不画它。</h3><h3>——而是用整个画面去表现这“灵魂的入口”。</h3><h3>莫迪曾对自己的好朋友苏丁说过,</h3><h3>塞尚的人物,就像古代最好的雕塑一样,是不用眼睛看的。我的,则相反,他们在看。即使我有时不画瞳孔,他们也在看。</h3> <h3>迪里阿尼作品中的女人端庄、优雅,观者如痴如醉的时候,发现画中人带有一丝哀愁,她静静的坐在木椅上,脖子微微倾斜,神态迷离,夹杂着暗沉情绪,恐怕只有莫迪能读出。画面的美来自于安静,莫迪的作品让人安详,心灵神会,同时也充满无奈,他渴望她,他想拥有她,放荡不羁与平凡始终是矛盾的,他想拥有两者,纵然要面对世界的质疑,但在当时他仅仅是一个流浪的画家,一无所有。</h3><h3>莫迪里阿尼一生画肖像居多,他的风景苍白凄凉,不同于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或许是和莫迪经历息息相关,他的风景多少有些压抑,树木凄清,画面空洞,但这个“空洞”并不是具象的形容,而是抽象的表达,可以带给读者无限遐想,可以是对生命的徜徉,可以是恋爱的激荡,也可以是生活的向往。在莫迪里阿尼的生命中,他画过很多次珍妮赫布特尼,他曾说过:只有当我了解你的灵魂,我才能画出你的眼睛。珍妮眼睛充满忧伤,满载黯然,没有方向,没有归落,后来在画面中我们终于看到了点睛的珍妮,她原来这么美,难怪她会成为莫迪心中的女神。</h3><h3>在莫迪的作品中,他尤为擅长用暖色调,钟爱朱红、赭石,稍加入紫色和熟褐,人物的生动与背景的松动,相互协调,相互呼应,这或许正是莫迪的风格。特有的构图,每幅画面对性格的设定,莫迪里阿尼的创作摆脱了那个时代的限定,莫迪的画作群体更多是小人物、小街坊,但他总能让这些人看上去那么优雅,那么风度。</h3><h3>人们并没有因为莫迪的早逝忘记他,他的光芒反而更加夺目,生前莫迪里阿尼的卖不动一幅作品,日后被市场热捧,多少藏家把莫迪的肖像作品挂在家中能联想到他当初多么热爱这个世界, 这个女人。月光皎洁的夜晚,古老的木质画框,雪白的手套,追随者用手抚摸着作品,淡淡的松节油香渗透在空气中,莫迪里阿尼把最动人的记忆留给了人间,他的画中人静静的坐着,那么端庄,那么优雅,不受世俗礼仪的束缚,放浪形骸,他深爱着那个女子,珍妮赫布尼特。对于珍妮,人们有着无数遐想,在莫迪里阿尼的创作中,他的作品很少受到人赏识,画面是他能记录记忆的唯一方式,也是表达他内心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短暂瞬间,关键是看有没有人去走进你的世界,走进你的画面,期初传统的人观念中便植入循规蹈矩,但莫迪里阿尼的作品,打破了常规。</h3><h3>32岁的莫迪里阿尼看着自己的作品,远远望去竟是自己23岁的影子,他的才华不会随年华而去,只会随着年华飘零中被人记起。时间总是将一些事物变的怀念,回首过往的岁月,当年的爱与恨到如今又剩下什么,也许是因人而异,每个人可能都会选择不同的部分怀念,造成了感情不同的底色。莫迪与珍妮的爱情我们无法定夺,有些人甚至去怀疑珍妮是否存在,她或许只是莫迪脑海里的杜撰,也或许只是一种情结,莫迪把他的内心都寄予这个女人,他的爱恨情愁,他的惴惴不安。但这种猜测显然会被推翻,因为这里的故事是实实在在的。</h3><h3>莫迪里阿尼最出名的画</h3><h3><br></h3> <h3>莫迪格利阿尼的一些画中,确有情色成份,但画家真正在意的,是形式与激情。在莫迪格利阿尼短短的一生中,他只画肖像和人体,这些画,又只画人物不画背景,而人物又往往有目无珠,画家总是向内看。这就像打禅,画家专注于一种题材,心无纤尘,不厌其烦地反覆画,画得多了,自会悟道,得以尽享作画之乐。这种专一,有如禅宗所谓“定慧”,唯其如此,莫迪格利阿尼的绘画才可能炉火纯青,也才会如此动人心魄。</h3><h3>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莫迪格利阿尼的形式与情色,与老子的这番话遥相呼应。</h3>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幅画像是在他去世前一年画的,当时他最喜欢的女保姆,除了他的同伴珍妮·赫布特涅(JeanneHebuterne),都是从他的商人利奥波德·兹波罗夫斯卡(Leopold典型的莫迪利亚尼对他的主题的程式化的方法,不朽的形象,由一系列优美的阿拉伯,包括圆形的肩膀,拉长的脖子和弯曲的手臂,是相对于一个备用的,几何的,建筑环境。这篇文章的设计很敏感,是为了用抽象的图像价值来校准她的个性和个性的标志。在精心绘制的表面下的铅笔画,通过精细调制的平面颜色的广阔区域,勾勒出她的杏仁形状的眼睛和别致的乳白色。莫迪利亚尼的头部轻轻倾斜,领口下垂,领口超大,是一幅优雅的现代肖像,传达了他的主题的异国情调和稀薄的品味。20世纪费城艺术博物馆的绘画与雕塑。</p><p class="ql-block"> 莫迪利安尼早年曾跟随画家古列尔莫·米凯利学习绘画。1902年考入威尼斯美术学院,1906年到巴黎,与毕加索等人同在蒙马尔特高地下的民区居住,并且向布朗库西学习雕塑。1912-1917年间,莫迪利安尼形成了他的艺术特色,即运用优美、精练的线条勾画对象的轮廓,然后涂布经过夸张、提炼的浓艳色彩。他接受东方绘画的影响,吸取塞尚表现形态结构的方法,并且把形象通过夸张变形而特别拉长。他笔下的人物并不真实,经过加工之后,画面呈现出一种有韵律的优美节奏。仔细看大部分肖像作品的眼睛大都无神,空洞,法国人评论说:“此时的模特是处在催眠之中。”他的作品构图活泼多变,色彩丰富而富有变化。莫迪利亚尼找到了一种既是图像又是装饰风格的线的艺术语言。这种曲线和涡形,延伸了这种温柔中的严峻、模糊中的朴实,它们很符合现代观念传达。</p> <h3>美国的现代画派,似乎随意性很大,但是艺术当局并不限制他们的随意发挥。有的画和雕塑似乎幼稚,似乎具象,似乎个人梦境的启发,他们中间就有引领某些潮流的东西,受到公众的认可和追捧,甚至启发引领各国艺术家的思维想象和空间。我们只是在国内的美术期刊或者画栏偶尔会看到,现在亲身目睹和经历,感到美国艺术当局给画家艺术家们的空间太广了,太自由了。难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除了在传统的艺术领域发展外,还非常喜欢到北美洲来发展。比如我国油画家刘溢先生在加拿大发展的就非常之好,他把中国哲学思维和弗洛伊德的理论,荣格和森田等梦境学家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创作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大型油画作品,在中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加拿大艺坛已经把他捧为中西文化的成功结合者,而把他视为国宝,美国对他也不排斥。我估计今后他的油彩绘画会独树一帜,成为当代的高更,达利和莫迪尼阿尼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今后中国美国加拿大都会对他的作品进行疯抢,还巴不得把她留在自己的国家作为一个莫大的殊荣!就像当年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法国巴黎一样一样。</h3><h3> 改革开放后一批一批一波一波的中国艺术家在欧美攻城略地,抢滩登陆,如果说丁绍光,蒋铁峰这类云南画派艺术家,还有一些工匠装饰性画派的意味的话,张晓刚等画家具有了一些哲学思维,因此具有开创性的在佳士得受到中外画廊界老板们的强烈追捧,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能得到那样的殊荣。而刘溢先生更不得了,他已经完全摆脱了苏联教条的束缚,博古通今,对西方传统油画艺术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又像徐悲鸿先生那样,虽然留学欧美,并没有丢弃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有继承。反而在绘画大作中,洋洋洒洒,中西结合,洋妞可以扭中国秧歌,中国妞儿有洋妞的理性思维和现代做派——就这样中国人看得懂洋妞的做派,西方人也开始越来越理解了中国文化。他这么的形象和具象化的油画语言,在中西交流中做出了最好的沟通桥梁和贡献。</h3><h3> 我非常看好刘溢先生今后的大作品。也坚信他就是今后中西结合的油画大师之一,如果他愿意,也会是中国油画的领军人物和标杆之一。当然要向他看齐的中国新生代画家们,不仅要学贯中西,还要懂得宗教学心理学哲学。否则就是好作品也很难登上越来越艰难攀登的高尚的艺术殿堂。</h3> <h3>油画《搓麻将的女人》扬名国内外,这幅看似荒诞的油画一时间引起了国内外网友的热议。</h3><h3></h3><h3>《搓麻将的女人》</h3><h3>对于这幅画油画酱曾粗略统计过,各种版本的解读不下上千个,细心的网友甚至把女孩身下的床单颜色和皱褶都解读得头头是道,让看过的惊叹。</h3><h3>画家刘溢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幅油画会引起这么广泛的热议,甚至对一些评论感到惊恐,但对于网友对这幅油画的猜测,刘溢说和他想表达的还是不一样。</h3><h3>虽说这幅画引起很大的风波,但也是因为这幅画让他跻身千万级画家行列,也因为这幅油画让我们了解到这位绘画奇才。</h3> <p class="ql-block">  我自己是属鸡的,无论是在法国各地还是迈阿密小哈瓦那一条街,看到各式各类的大公鸡都很感兴趣,有的还拍了照,国家博物馆的现代派大蓝色大公鸡我也要留一个影像——毕竟这一辈子还没有看到用这个颜色,用这个形式来处理我们喜爱的大公鸡,小时候最通俗的民谣谚语说:红公鸡绿尾巴,把头埋在地底下。虽然是个谜语,但是也要你的形象化思维。说蓝公鸡蓝尾巴就猜不到什么啦。</p><p class="ql-block"> 来到美国也有顶级的艺术享受,如果有人因为美国立国的历史时间不长,就固执的认为美国没有什么文化,那就大错特错了,远的不说美国继承了英伦央格鲁萨克逊民族的文化特征,还因为新教深入人心,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索,不惜用自己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购买各类精神文化产品,且不说美国文化艺术具有朝气蓬勃的特征,就是买来和接受各种捐赠或者其他途径得来的各种各类艺术品,精神产品也丰厚的令人大跌眼镜,前面我们提到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各类藏品就超过360万件。我们中国的现代名人蒋介石,李锐就把自己的日记和很多档案文件,无偿的的捐到美国的大学档案馆或者博物馆里,其他字画,山水古董文物更是不计其数——今后我们的有些文化和历史研究必须到美国去才会使你的研究项目完整。一叶遮目不见泰山,怎么能说美国没有文化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