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上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农村,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参加工作后,曾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经历了人民公社体制向乡人民政府的转变,体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我曾写了《回忆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文章,内容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过程、政策办法和主要特点等。今天写《八十年代的大包干》,以我的故乡为例,讲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大包干”的过程、生产资料的分配和土地划拨等工作。两篇文章的内容,都是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这个主题,只是侧重点不同,愿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和感受。</b></p> <p class="ql-block">那是1978年,我还在师范院校读书的时侯,得知中央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全国各地纷纷探索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种制度下,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可以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实行自主经营。</p> <p class="ql-block">直到1981年冬,我的故乡开始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大包干”。那年初冬的一天,公社召开两级干部会议,传达上级关于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精神。分组讨论时,大家分别发表各自的意见,很多老同志对人民公社大集体感情深厚,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儿来,认为“大包干”是倒退,是资本主义复辟,有的人甚至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当时,上级来指导工作的领导,在会上给大家反复讲解“大包干”的政策精神、介绍外地的先进经验,动员各级干部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调各级组织要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会后公社选调干部组成各个工作组,分别深入各大小队,召开社员大会,开展耐心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当时群众中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勤劳且家中有劳动力的家庭,主张实行“大包干”责任制,想尽早摆脱大集体“吃大锅饭”的局面;另一种是懒惰且家中无劳动力的家庭,主张继续实行大集体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过几番讨论,最终大家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大包干”责任制上来。</p> <p class="ql-block">在实际操作中,各生产队召集社员代表多次开会,统一思想。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最终形成了对生产资料分配和土地划拨的具体方案。方案明确规定,除水利设施和大型农机具由集体统一经营外,牲畜和农具等中小型生产资料,全部折价归个人所有。当时正值冬季农闲时节,大家对集体的马牛羊等牲畜、农具和中小型生产资料,按人口折价分配到户,有的农户,人均分到四五只羊,五口之家能分到二十多只。耕畜牛或马,每户能分到一头(匹),对铡草刀、小平车等劳动工具,在相对等价的前提下,折价按户拈阄分配。</p> <p class="ql-block">第二年春耕前,以生乡队为单位对农耕地进行划拨。在核实耕地面积和人口数的基础上,计算出人均面积。采取水浇地、早地和下湿地互相搭配,户户有份的办法进行划拨。对面积较大的成块土地,每户能分到长度相等,宽度随人口数变化的条块状土地。对零散且土质较差的土地,采取拈阄的办法分配。丈量土地所用的工具是木制的简易拐子,一拐等于五尺,一时间,将所有农耕地划拨到农户,分别打桩定界,登记造册,签订承包合同。</p> <p class="ql-block">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主要形式的“大包干”就这样成了,划拨土地的工作不误农时,如期实现工作目标。到了春耕季节,各家各户,互帮互助,精耕细作,辛勤经营属于自家的承包土地,期盼秋天有个好收成。从此人们告别了经营了三十年的大集体,一举摆脱了“紧干慢干养活了社干,紧跑慢跑养活了五保”和“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劳动致富的积极性。1983年,全国相继撤消了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建立了乡人民政府;1984年,全国将农村土地承包期确定为15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