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游记之六十三</p>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然而,司马光究竟是何许人也?有幸参观司马温公祠,经过现场阅读史料与观赏实景,我对司马光有了全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生于山西夏县,这里有一条清澈的涑水河穿城而过。司马光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丰富的著述,被尊称为“涑水先生”。无论是家乡人民还是朝廷,都对他极为敬重,这无疑证明了他非凡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他七岁时。小小年纪便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堪称当时的神童。无论是家境优越还是天赋异禀,夏县这片土地确实孕育了一位杰出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历史巨著,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前后1362年的历史,共计300多万字。作为该书的主编,司马光的博学与才华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以其宏大的体系、贯通古今的视野、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史观,被誉为可与司马迁的《史记》相媲美的史学巨著。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史坛“双司马”,《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p>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从小耳熟能详,但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却是在成年后。我曾购买了一套六卷本的文白对照的《资治通鉴》,目前为止只是粗略地翻阅过,至今未能深入研读,深感惭愧。</p>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一位杰出的宰相。北宋共167年,有310位宰相和副宰相,其中仅有三位获得“文正”这一谥号,司马光便是其中之一,其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上图所示为余庆禅院的大门,历经近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手扶门框,仿佛与智慧的古人对话,这些古老文物传递着深厚的文化信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追比先贤,远比去古庙里祭拜那些虚无缥缈的神灵更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余庆书院内有一座石碑,其主题尚不清楚。石碑由赑屃驮负,正反两面及两侧梁上均雕刻有人物图案。遗憾的是,未能找到相关文字资料,未能了解其具体含义。</p> <p class="ql-block"> 冬日里参观古建筑的最大好处在于游客稀少,环境宁静。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达到更好的游览效果。建议避开春暖花开时的旅游旺季,选择冬季出游,冬日里参观古建筑,定当有别样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家族墓占地50余亩,当地村民给保护得十分完好。环境幽静,古树参天。守护千年的石像生,不畏风霜雨雪,默默陪伴着它们的主人。由衷地敬佩我们的古人,墓道两旁伫立石像生,绝对是一个好创意。</p> <p class="ql-block"> 我绕着司马光的封土走了一圈,在写有“司马光墓”的石牌前,向这位先贤行了三鞠躬礼。内心深处无比敬佩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衷心祝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 非常遗憾的是,上图所示的碑楼中有一块介绍司马光生平的功德碑,却被铁棍封住了楼门,无法近距离观赏。我不明白,一块石碑,空手的游客究竟能对其造成何种损害?为何要将其封闭?许多皇家寺院的碑刻都是开放的,供游客自由参观,这里的管理者不知为何如此做。</p> <p class="ql-block"> 涑水书院是一个值得一访的地方。院子中央的铜镜生动地诠释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道理。衷心希望司马光的故事能够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 在书院的书桌前,盘腿而坐,模仿古人读书的姿态,感受那份宁静与专注。想起“文化大革命”时期,曾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视为批判对象,如今回想,实在荒谬可笑。</p> <p class="ql-block"> 这里每周有三次实景演出,幸运的是,我恰好赶上了一场。演员们都是附近的村民,讲述的是司马光的故事。没有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的加持,也没有学院派的矫揉造作,质朴无华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非常精彩。</p> <p class="ql-block"> 大雪时节,晋南大地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山梁上的柿子树格外引人注目,秋风带走了树叶,留下满树的红柿子。一串串红柿子如同节日里的红灯笼,为萧瑟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愿当地村民的生活如这树上的柿子一般,红红火火,幸福美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