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堡•658年天下第一翁城•中华门(中国现存最大城门)

文华胡同

<p class="ql-block">中华门,原称聚宝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南端,长干桥北侧,为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城顶原有的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城楼也在侵华日军的炮火中被毁灭,从此再未复建。</p> <p class="ql-block">第一通城门</p><p class="ql-block">中华门第一通城门由三层建成:第一层为城墙,第二层为楼基,均为砖石结构。第三层为木结构的镝楼(城楼)歇山顶,三重檐。</p><p class="ql-block">镝楼</p><p class="ql-block">中华门上原有“镝楼”,在一些报道中被称为“敌楼”,甚至就连中华门城堡景区内的一些标示牌上也写成“敌楼”,实际上,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错字。“镝”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箭头,也指箭。顾名思义,镝楼也是箭楼,因其木质结构可挡箭,也可用于眺望。</p><p class="ql-block">中华门城堡上的镝楼是一座由城堡中轴对称展开的建筑,镝楼于清嘉庆年间倒塌并复建,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时再次被毁。此后,城堡上部平坦无垣,成了一个偌大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原名聚宝门。聚宝门是因为正对城南聚宝山(雨花台)。在修建聚宝门的故事中,加入了聚宝盆这一传奇宝物,更突出了南京城墙修建不易。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认为聚宝门的名字具有封建意味,将其更名为中华门,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位于明代南京城的正南,是明代洪武年间在江宁府和建康府南门旧址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前后共历时21年,城门基础为巨型条石,墙体由大块的墙砖砌筑,并用糯米汁、石灰和桐油搅拌混合而成的黏合剂加固。</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其名改为中华门,在大门东西两侧分别新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p> <p class="ql-block">中华东门</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由主城台、三道内瓮城、27个藏兵洞、东西马道。</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内外秦淮河流过大门前后长干桥和镇淮桥分别连接中华门南,北两侧。城门设置了3道瓮城和4道券门,呈“目”字形结构,每道瓮城都有门闸相接,瓮城则由主楼城门和3道辅助城门组成,各城门内部设有栓槽,供木栓紧闭大门所用。</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整体呈“目”字形结构。中华门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p><p class="ql-block">三道瓮城门</p><p class="ql-block">三道瓮城的门洞之上各筑一基座,其上原建有闸楼现己不存在。</p> <p class="ql-block">东吴时期,孙权设南京为东吴首都,取名建业,并建大航桥,设大航门为南京的南大门。虽然当时建设的大航门十分简陋,但这实现了南大门从无到有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南唐时期,开国皇帝李昪为了将南京建成一座宏伟的都城,对六朝时期的城墙进行大规模扩建,城墙长度达到了13千米,并在秦淮河南岸重修朱雀门,将秦淮河(现内秦淮河)包入城内,在新建的城墙外重挖护城河(现外秦淮河),这样南京的南面就有了三道防御线。他所建的南门为后来的中华门瓮城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明朝南京城是朱元璋听取谋士朱升“高筑墙”的建议而建造的,洪武一年(1366年)开始动工,耗时28年,动用百万民工,筑成了从内到外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的南门就是因毗邻聚宝山而得名的聚宝门。洪武十九年(1386年),聚宝门在原南唐南门基础上扩建而成,因朱元璋将聚宝门当作保卫南面安全的关口来营造,所以投资巨大,规模宏伟。</p> <p class="ql-block">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炮轰聚宝门,这是在长矛大刀的冷兵器时代坚不可摧的中华门瓮城,第一次遇到火炮的攻击。</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1931年),时任政府修建聚宝门前连接城门南北的主干道中华路时,将聚宝门改名为中华门,取振兴中华之意。</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侵华日军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1月底,侵华日军迫近南京,争夺城墙成为的重要一环,南京城墙在战争中遭受巨大劫难。</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展示着古兵器</p> <p class="ql-block">明朝南京城是朱元璋洪武一年(1366年)朱元璋调集今长江中下游五省百万工匠,历时28年建筑南京城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还有花灯展示</p> <p class="ql-block">大报国寺遗址‌(新建玻璃宝塔)</p><p class="ql-block"> 南京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之一。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19年,耗费巨资。整个寺院规模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大报恩寺的毁灭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在1856年的“天京事变”中,大报恩寺被太平军焚毁。这一事件导致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彻底毁灭,成为其最终的劫难。‌</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可以同时屯兵3000余人并储藏士兵所需生活物资。</p> <p class="ql-block">藏兵洞</p><p class="ql-block">中华门的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人。而东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3层,每层有11个券洞,共有33个券洞。上面二层券洞用于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最下面一层券洞用于调节内秦淮河水位和防洪,中间的铁栅栏可以防止敌军潜水进城。</p> <p class="ql-block">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目前藏兵洞为展厅,展示着中华门建造过程和翁城建构。</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整个建筑用石灰、桐油等作黏合剂,极为坚固,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中华门的兴建前后历时21年,采用巨型条石作为城门基础,大块的城墙砖砌筑,粘合剂采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砌成,非常坚固。砌城墙所用的大块城墙砖,每块长约40到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块重量15到20公斤不等;城砖的制作由京师工部、京师驻军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京师四地共125个县承担,京师应天府以外制作的城墙砖烧。</p> <p class="ql-block">城砖是明初建造南京城墙工程中最大宗的建材,整个南京城墙的营造使用城砖上亿块。</p> <p class="ql-block">从城墙上向外看,就是大报国寺遗址,现在是大报国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上向里看,就是秦淮新区,一排排的青砖院房。</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京城城门,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纵观世界古老文明城市的城墙修筑史,中国古代城墙是延续时间最久、系统最复杂、形态最多样、建筑水平最高的“城墙文明”遗产之一。而明清城墙是中国城墙文明的集大成者。2006年和2012年,以南京城墙为首的“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本集摄于2024.04.11南京中华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