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更生<br>文学作品中四大体裁之一的中国小说雏形,是从《山海经》开始的。从最初的中国小说的内容上来看,包含了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民间寓言在内,具备了齐全的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里,我们竟然听完了中国小说史,咀嚼了《三海经》。当我整理学习笔记时,不由地感叹高老师神妙的备课和出彩的讲述,也没想到今天教室里会出现座无虚席,高朋满座的盛况。真是一次津津有味的中外文学赏析课,沁人心肺、荡气回肠。<br>听完高老师的课,我个人觉得是对我又一次中国文学素养的启蒙,从而让我从懵懂中走了出来,对文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不知此说然否?今天的文学赏析课可以归纳为下列两个方面。尤其是第二部分的中国小说发展脉络,逻辑性强,脉络清晰,是了解中国小说的方便道。(待续) 一、《三海经》看似神话非神话<br>1、关于《三海经》<br>《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山海经》分为《山经》、《海经》、《荒经》三部分。其中,《山经》主要描述了各地的山川地理、动植物分类、矿产资源等,《海经》则充满了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而《荒经》更是记录了大量远古神话和传说。<br>可以说《山海经》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源于古代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他们以丰富的神话故事,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能也有不少学者主张。<br>当然《山海经》并非纯粹的神话故事,而是记录了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真实情况。<br>《山海经》虽名为“经”(文字),但其原始形态应为八海图。相传大禹治水首先得到山海图,并根据此图了解天下,此后伯益据此写成《山海经》。为妥善保存山海图,故将其铭刻于九个大鼎。后世山海图都是从九鼎图象演变出来的,可惜九鼎亡于秦。<br>2、《三海经》的主要内容<br>截至唐代,《山海经》的内容被认为是真实的,里面记载的山川河流甚至异物都是可信的。到了明清时期,《山海经》则逐渐被看作是虚构的,《山海经》的可信度逐步降低。《山海经》虽然影响巨大,但到明清的时候经难入正统人法眼,清朝编《四库全书》的时候,在史子集”的分类中,《山海经》被从“史部地理类”中剔除出来,划入小说一流。事实上,《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清末至今,《山海经》根据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有着不同的定位;由于随着西方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传入,所以许多学者在研究《山海经》的时候将其视为各种学科的综合体,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分析归纳出各种成果。尤其是随着考古的发掘,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了《山海经》的真实性,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就与《山海经》中的太阳神鸟栖息的扶桑树如出一辙。<br>《上山海经表》为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此时已更名为刘秀,非汉光武帝)上呈校订后的《山海经》时随书所附之表。表中有言:“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仿:孝变皇啻时,尝有故异岛者。食之百物,所不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刘秀在上表中举例力证《山海经》中是圣贤传给我们的历史遗迹,所言非虚。<br>3、《三海经》的新说<br>如前述,2.000多年来,国内关于《山海经》的定性问题一直都众说纷纭,但国外却有不少学者认同其真实性,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者、律师--亨莉埃特·默茨(Henriette Mertz)女士,这位研究历史的女博士在图书馆查找文献时,碰巧翻到了法国学者艾维宁(EdwardPVining)翻译的《山海经》,默茨被《山海经》中大量的有如旅行记录般的客观记载所震撼,并说,“谁如果仅仅念上几句这就会清楚地感到写这些话的人是诚恳样的‘神话’,一里又一里,里程分明的记录绝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捕风捉影的幻境。扎扎实实的、客观的事实。于是默茨深陷其中,决定对证《山海经》的古本,结合国内外能够查询到的资料,用现代高精度的地图绘制方法重新绘制《山海经》地图。<br>在绘制的过程中,默茨惊讶地发现,《东山经》以及《大荒东经》中所说的那些地形竟然会与北美大陆出奇地匹配。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国古代的旅行者一样,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勘测那些美洲的山脉。她的方法很简单:《山海经》中的中国古人让你向东,你就向东,让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会发现什么,最后,默茨有了重大发现。<br>在起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尼尔火山,经俄勒冈州到内华达州北部,共8座山,竟然可以与《山海经·东次四经》几乎可以一一对应上。更为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默茨在实地勘察过程中,还发现了非常多的细节都和《山海经》中的记载吻合。例如在《山海经》中记载有“大壑”,默茨根据记载一路而行,当验证到“大壑”时,眼前赫然出现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查询相关文献在验证《发现在土著人的时期,确实将这大峡谷称为大壑。另外在《东次三经》曰“有兽其状如麇而鱼目,名曰婴(wan)胡”,而就是这一区域广泛存在着一种动物称为“麇鹿”!<br>于是默茨宣告:“在过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国人认为是神话的《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文字记录。”<br>珍藏在中国书库中的这部文献所提供的证据充分地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人便已到达美洲探险,而这些材料迄今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此后,默茨又用三年,将自己二十多年来的考证发现写成一本书,这就是出版于1953年的《PALEINK》(淡淡的墨痕),在书的最后,默茨写道:“对于那些早在几千年前就只靠双脚丈量大地,为高山险峰、大河急流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先辈们,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但谁也没有料到,该书出版后,竟是死一般的沉寂二十年之久。二十年后,香港《文汇报》主编林博士偶然发现了默茨的书,遂决定以《文汇报》头版的位置发表默茨的文章。但在学术界,仍旧没什么人关注她的学术。<br>斗转星移,又一个二十年一晃而过。《PALE INK》被翻译成中文,书名《几近褪色的记录》,我国著名学者贾兰坡为该书中文版写了序。此时距离默茨博士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11年。默茨,这位思维完全是开放型的美国女性带给中国学者无比的困窘。(待续) 二、中国小说的起源和发展脉络<br>1、小说发展脉络。<br>从女娲造人造万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先秦寓言故事到《山海经》。再由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都成为后代小说取材的对象。<br>其中有历史演义类小说,而以吴越争霸为主线的《吴越春秋》则是东汉时期产生的另一部历史散文,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br>也有文言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统称笔记体小说,乃文言小说发展期。<br>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是文言小说成熟期。<br>出现了白话小说,在唐代叙事性传奇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宋元话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不断涌现,白话小说进入成熟期。<br>明清时期:白话小说进入繁荣期,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待续) 2、从小说的系统看小说的发展。<br>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宋以前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自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同时文言短篇小说沿着它的轨迹发展。<br>1)文言小说起源。它取法史传与辞赋文言小说文学体制,接近于现代文意义上的短篇小说<br>2)白话小说文学起源。它更多得益于俗讲和说书文学体制,以长篇小说尤为出色。因而,这两者的互相对峙、互相影响及各自消长起伏的趋势,构成了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br>3)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中国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br>4)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大体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大类。<br>关于志人小说。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奇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这类志人小说既是品评人物小说和崇尚清谈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这种风气的发展。其中又可分为笑话、野史和逸闻轶事三大类。<br>逸闻轶事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又多有谈玄论佛以及蔑视礼教的内容,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人生的追求和嗜好等都有生动的描写。<br>鲁迅先生曾把《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br>《世说新语》中描写人物多、面广。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对人物的描写侧重点不同,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其次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br>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还只是初具小说的规模。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四面,为唐传奇积累了经验。<br>关于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地理博物(如张华的《博物志》)、鬼神怪异(如干宝的《搜神记》)以及佛法灵异(如颜之推的《冤魂志》)。志怪小说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爱憎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br>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是志怪小说兴盛的土壤。巫术灵验、神仙方术、佛法灵异等故事,成为志怪小说志怪小说的素材。志怪小说适应了宗教宣传的需要,也提供了闲谈的资料。(待续) 5)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铡小说集《传奇》。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br>从唐传奇发展历程来看,初唐时代为发展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上不够成熟。以张驚(zhu的《游仙窟》和王度《古镜记》成就较高。<br>《游仙窟》采用自叙体的形式茶描写作者奉使河源,在金城附近的积石山(今甘肃临夏),探访当地人口中的神仙窟。夜宿大宅,与两女子调笑戏谑,宴饮歌舞,无所不至。把唐初文人放荡、轻佻的狎妓生活,第一次写入传奇小说。以四六骈文的形式进行创作,与变文韵散夹杂、唱白并用的形式基本一致,写得生动活泼,文辞华艳浅俗,有人称之为“新体小说”。此作久失传,唐时即流传日本,清朝末年,学者杨守敬从《经籍访古志》中将此书抄回中国本土,但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五四运动后,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正式讲到这篇,这才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国人重新引进。1929年,章矛尘(廷谦,笔名川岛)将鲁迅收藏的《游仙窟》刻本整理标点出来,由鲁迅校阅并作序,交由北新书局公开出版,此书始成为中国学界议论的一个热点。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所写《游仙窟》序言中说:“《游仙窟》今惟日本有之,是旧钞本,藏于昌平学;题宁州襄乐县尉张文成作。文成者,张之字……日本则初颇珍秘,以为异书;尝有注,似亦唐时人作……今矛尘将具印之,而全文始复归华土。不特当时之习俗如酬对舞咏,时语如赚聒婆螟,可资博识;即其始以骈俪之语作传奇,前于陈球之《燕山外史》者千载,亦为治文学史者所不能废矣。”<br>《古镜记》是隋末作家王度创作的传奇作品主人公王度,自述大业七年(611)从汾阴候生处得到一面古镜,能辟邪镇妖,携之外出,先后照出老狐与大蛇所化之精怪,并消除了疫病,出现了一系列奇迹。后其弟王绩出外游历山水,借用古镜随身携带,一路上又消除了许多妖怪。最后王绩回到长安,把古镜还给王度。大业十三年(617)古镜在匣中发出悲鸣之后,突然失踪。全篇以几则小故事相连缀,侈陈灵异,辞旨诙诡,尚存六朝志怪馀风。《古镜记》篇幅较长,加强了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稍有文采,表现小说从志怪演进为传奇的一个发展阶段。<br>中唐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以重叙事、重情节为特征的传奇在中唐时代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如元稹的《莺莺传》(后元代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即王西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物知业这篇传奇讲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营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故事。起始张生旅居的蒲州普救寺发生兵乱,他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滞留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还搬出商纣周幽的例子,证明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王宙在受此打击后,怀着悲痛之情远走京城。倩娘得知爱人离去,便决然随他而去。二人在外生活了五年,并育有两子。因倩娘思念父母,两人便一同返回衡州,向家人请罪。及至家,张父深感怪异,因为女儿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从未离开家门半步。待两个倩娘相见后,二人身体合二为只是衣裳多了一层。此时真相大白,原来是倩娘的魂魄追随恋人,非真实的倩娘。全篇构思奇特,以离奇怪诞的情节,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愿望,歌颂了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具有浪漫主特色和典型的社会意义。<br>今天的文学赏析课,可以称得上是赏中有析,析中有赏。通过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和纷繁多样的小说文体或样式两条主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大小不一、种类不同、留世百芳的小说。无不耐人寻味,无不令人陶醉。(完)<br>2024年12月6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