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国子监

平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国子监是干什么的?</span></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门,类似于教育部‌。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相当于现代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同时其职能也类似于中央党校。‌</p><p class="ql-block">国子监始建于元朝,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是元明清最高学府。作为教育机构,承担着教育管理的职能。其建筑包括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等。</p> <p class="ql-block">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所确立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刊刻颁布的许多儒家经典、文史书藉,起到了統一全国教材和传承中华制度和教学系统。国子监的教学管理育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作为最高学府,国子监为中国各民族培养出了大批人才,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历代各级政府,保证了权力机构的文化层次和活力。国子监还广泛接纳外国留</p><p class="ql-block">学生入学,在传播中华文明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北京国子监历经三代,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中央大学)旧址。在这里恢复展示的内容主要是清代国子监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国子监的由来</span></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时,帝国空前强盛和稳定。統一的封建国家需要統一的思想,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墨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和公孙弘等人提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于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最高学府的诞生。从此儒家思想也成为古代教育的主要內容。</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武帝设立国子学。北齐改为国子寺。隋朝正式命名为国子监,成为延续1300年的国家教育机构。</p> <p class="ql-block">唐代继承了隋代的国子寺制度,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这些学校各有不同的招生对象和教学内容,共同构成了唐代复杂而完善的教育体系‌。相比之下,其他朝代如元代和明代,国子监的职能也有所不同。元代国子监主管国学政令,而明代国子监则兼具前朝监和学的双重性质‌。</p> <p class="ql-block">北京作为五朝古都。辽称「南京』,金为『中都』,都分别在北京建立太学和国子监,可惜遗迹无存。现在的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国子监的教学秩序</span></p> <p class="ql-block">‌监生‌是指明清时期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位于京城,主要负责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监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p><p class="ql-block">‌举监‌:参加京师会试落选的举人,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学习。</p><p class="ql-block">‌贡监‌:由地方学校每年贡举一名到国子监学习,后来名额略有变更,但因贡举学生的标准徒具虚名,致使仅以食廪膳年久者为先。</p><p class="ql-block">‌荫监‌: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的学生。</p><p class="ql-block">‌例监‌:平民纳粟于官府后,特许其子弟入监学习者,又称捐监‌。</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监生制度不仅为朝廷培养了大量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教育体系。监生可以通过考试参加乡试,进一步晋升为举人或其他官职。此外,监生的分类和来源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如荫监和例监的存在反映了官僚子弟和富豪阶层的特权‌。</p> <p class="ql-block">率性堂场景</p><p class="ql-block">率性堂是国子监的高级班,有助教和学正两位老师。学生恭敬站立在老师身侧,向老师请教问题。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讲授有所质疑,为表示尊敬,学生则要跪在老师面前提出疑问。</p> <p class="ql-block">汉唐以来,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临家经典、历史、文学、书法亭。而最后都要落实在科举考试上。明清以来,「八股文』成了学习的最重要内容,当然也要学习一些政年、法令、时事的知识。</p><p class="ql-block">皇帝颁布的法令、训导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不管是学校考试还是科举考试都要求默写一段或数段,丝毫马虎不得。</p> <p class="ql-block">书法也是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每天练习,定期考评,并记录在册。国子监师生书法高超的历来很多,如清代管学大臣刘墉、司业翁方纲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p><p class="ql-block">监生不仅在考试中注重书法,去各部衙门实习也大有用武之地,平时行文中的请示、报告、记账、填表处处用得着。《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就有不少国子监老师参与编写,还有很多书籍是抽调监生抄写的,有他们一份苦劳在里边。</p> <p class="ql-block">以明代为例,监生每月的实际学习时间有27天,其中背书就有14天,约占学时的52%,可见学生背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加强理解的主要手段。会讲是由老师讲课,复讲是由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p> <p class="ql-block">监生考试图</p><p class="ql-block">国子监"堂课"属于小考,由助教或学正、学录主考;"月课"由博士每月初一出题考各堂监生;"季考"每三个月一次,由祭酒、司业轮流出题。三次不合格者将被"遣回原籍",中途被淘汰。</p> <p class="ql-block">老少监生行礼图</p><p class="ql-block">如果积分不够,还要继续"坐堂",直到够分才许毕业。因此,在校监生年龄相差很大。清雍正初年,规定学制为三年,对年长监生委以地方教职,情况才有所改观。</p> <p class="ql-block">六堂灯火</p><p class="ql-block">国子监六堂是监生们的学习场所,平日里"书声喧两庑,无复辩朗朗"。晚上还要上晚自习,"传柝三更静,挑灯六馆明",这些都是对太学生们昼夜苦读的真实描绘。</p> <p class="ql-block">六堂各选出1-2名『堂长』,由监生担任,相当于现代学校的各班班长,负责监生请假、点卯等记录。监生临时出入要有『出门牌』,上课时去厕所也要持『出恭入敬』牌轮流出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国子监的学生待遇</span></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按正途入监的学生,一般都是公费生。吃、穿、住、学习用品都由学校供给,待遇相当不错,目的就是让太学生们一心向学,成为国家栋果之材。</p><p class="ql-block">图示国子监分发口粮的"升和斗",监生人每日一升米,每月三斗米。</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中院西北角房三间 “校医院”:</p><p class="ql-block">监生患病,可以获得较好的医疗和照顾。国子监中院西北角的三间转角房,是当年监生看病抓药的"药房"。前院西侧"退省门"外,有"保安堂"五间,是监生养病的病房,专门收治病重学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国子监的校园布局</span></p> <p class="ql-block">太学门</p><p class="ql-block">自汉代设置太学以来,"太学"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太学门是进入国子监主要教学区的门。</p> <p class="ql-block">辟雍,亦作“璧雍”等(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p><p class="ql-block">今北京国子监内辟雍,乾隆时造,为皇帝讲学之所。</p> <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年(1785)春,乾隆皇帝在辟雍举办了盛大的“临雍讲学”典礼。之后的皇帝均沿袭临雍讲学的传统。</p><p class="ql-block">皇帝在大殿内讲课,由专人传话,院里子的学生就能听到了。</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p><p class="ql-block">元代称为崇文阁,是学校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辟雍未建之前,皇帝临雍讲学,均在此设座。门上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御书。</p> <p class="ql-block">敬一亭</p><p class="ql-block">建于明嘉靖,为收藏皇帝训谕碑的场所。明嘉靖《敬一箴》碑、清康熙《训伤士子文》等12通碑均列于此,现移至乾隆石经。</p><p class="ql-block">1912年﹣-1926年鲁迅先生在北京教育部任职,并主管文博工作,他经常到国子监来,并曾在国子监"敬一亭"中整过"大内档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国子监的考试制度</span></p> <p class="ql-block">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主持试题由大臣拟就,皇帝钦定。试后各大臣轮流阅卷,评出等次,最后进呈前10名考卷由皇帝御览确定名。</p><p class="ql-block">殿试考试为阴历四月二十一日,以白天为限,黎明5、6点人宫就位,日落前交卷。</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笔的考题:</p><p class="ql-block">博豐而焦志切問而近思</p><p class="ql-block">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p><p class="ql-block">赋得繞屋樹扶疏得疏字五言八韵</p> <p class="ql-block">明代赵秉忠的试卷是唯一保留下来的试卷:第一甲第一名,看看这书法,难怪被圣上看中。</p><p class="ql-block">试卷上的红色圏圈是阅卷大臣所加,意为好句子。得八圈者为佳,可推荐给皇上。</p><p class="ql-block">通常这些记号分优良中差劣五种,优为圈圈,良为三角,中为顿点,差为一竖,劣为小叉。</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的第二甲第46名的试卷</p> <p class="ql-block">饽饽状元李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在清代,殿试只是对入选者进行排名,并不会黜落举子,能够干掉千军万马并走到金殿策问的殿试,足以说明考生实力。清时殿试通常为一整天,为避免考生因饥饿而发挥失常,同时为节省宫中开支,朝廷特许考生可以携带食物入殿应试。李蟠家中清贫,无法像其他那些家境优渥的考生一样携带各式精美点心入场,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背挎一个大麻袋进宫应试,麻袋里面装的自然不是什么文房四宝、应考宝典,而是足以充饥填饱的36个白面大馒头。</p><p class="ql-block">从宫廷侍卫、主考官到其他考生,眼见李蟠此举都极为惊讶,毕竟整个科举史上都无此夸张之举,虽然有伤大雅,但考场规毕竟对此尚无限制,李蟠最后得愿以偿,扛着白面馒头进了考场。这样以爱既省了钱,又引起考官注意,不得不令人夸赞其行事独特。答卷分发后,李蟠提笔作答,然而他写字虽然工整,但是速度太慢,全场考生都已考完交卷时,李蟠竟然还未写完,甚至掏出馒头一边吃一边慢慢写。</p><p class="ql-block">临近黄昏之时,李蟠仍未答完试卷,此时宫门将落,康熙皇帝也终于忙完政务,前来观看举子应试情况。见殿中只有李蟠一人专心审题答卷,康熙皇帝有些生气,以为主考官徇私舞弊,为这名怎么看都寒酸破落的举子开后门,延长考试时间。然而康熙皇帝观看李蟠试卷后,只见李蟠尚未完成的试卷中,对于大清军政、吏治、河防靖条的答对见解独到,条理清晰,符合实际,康熙皇帝由此对李蟠刮目一看,很想看到他的最终答卷,便下令主考官在阅卷完成后将排名结果与李蟠答卷一同呈上。</p><p class="ql-block">看完李蟠最终试卷后,康熙皇帝极为满意,当即将他的排名予以擢升,钦点其为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康熙帝后来得知李蟠携带36个馒头入宫应试,也不由得莞尔一笑,称其为“饽饽状元”。和李蟠同科的探花郎得知其事迹后,甚至在荣恩宴(即琼林宴)上给李蟠写了一首诗:“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榜题名时,为人生三大乐事也。</p> <p class="ql-block">考中者很荣耀,捷报由官府兴师动众地送至家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国子监的毕业生</span></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一千年多年朝代更替时期,科举制度基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世袭观念,改为任贤选能,是用人选官制度的进步。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落后,需要变革了。</p> <p class="ql-block">王杰出身农家,自幼家境贫寒,备尝辛苦,但聪颖好学,从童试始,一步步经乡试、会试、殿试,最终考取状元,被嘉庆帝誉为"真状元宰相"。</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北宋进士,著名政治家,推行庆历新政。其代表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沈括,北宋嘉佑进士。其代表作《梦溪笔谈》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是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总结。</p><p class="ql-block">宋慈,南宋嘉定进士,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他撰写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首部法医学著作。</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明万历进士,在农学、天文学和数学方面成就斐然,代表作为《农政全书》。他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一批西方科技书籍,将西方科学引入中国。</p> <p class="ql-block">历朝历代名家学者中亦有众多由科举不爽而成就者:如天文学家宋应星因入京应考屡试屡挫而潜心科学研究,写出《天工开物》。医药家李时珍则是14岁考中员生后因不得志而弃考从医,史称为药圣。</p> <p class="ql-block">就连这些诗圣也是落第者。</p> <p class="ql-block">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唐伯虎因冤案而屈打成招断送了前程的事却鲜为人知。</p><p class="ql-block">唐寅出生在小康之家,自小饱读诗书,十一岁时就已经声名远扬,十六岁时更是夺得县级考试第一。史书称他:“性极颖利,度越于士。”</p><p class="ql-block">唐寅一生成就极高,在绘画上,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他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p><p class="ql-block">弘治十三年,踌躇满志的唐寅与好友徐经进京赶考,成绩很好,极有可能中第。在这节骨眼上却意外地被人无端生事,弄出个行贿舞弊的罪名,这可是重罪,那个皇帝也不调查就定了罪,一干人等均被迁连,唐寅二人也屈打成招而终身禁考,穷困潦倒地去世‌。可见影视剧中那个风流才子只是人们演义的罢了。</p> <p class="ql-block">当然也有功名不成而造反的。如洪秀全,黄巢。</p> <p class="ql-block">也有特批的:</p><p class="ql-block">百岁老人陆云从103岁得应会试,特赐职国子监司业。但有这样际遇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陷人科举考试怪圈,终其一生仅是童生或秀才。</p><p class="ql-block">陆西浔州府附学生员莫如瑗102岁乡试,特赏举人、内阁中书。</p> <p class="ql-block">学校里那点事:考试作弊考古来有之,在那只有纸笔的年代,只能写小字夹带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国子监的消亡</span></p> <p class="ql-block">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消亡(1905年)至今已逾一个世纪,但供人们追昔的遗迹尚存,更重要的是它的基本精神乃至某些具体做法还有待于我们发掘整理并运用到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去。</p> <p class="ql-block">1912年由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在北京国子监旧址筹建国立博物馆。1917年国立馆迁至故宫午门和端门,并举办过文物展展品中有许多国子监文物。</p> <p class="ql-block">张百熙像</p><p class="ql-block">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更是以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者而名垂史册。国子监也有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应当说,京师大学堂是直接继承了国子监的遗脉。</p> <p class="ql-block">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在它们之中,唯有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从未中断,延续至今。中国文化得以一脉相传是与重视教育的传统密不可分的。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在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国子监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社会形态、主 要办学目的所限,其"重品行、轻技艺"的教学模式,呆板苛 刻的管理方法千百年来变化甚微,日显陈腐落后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国子监在近代教育改革中完成了历史使命,由此也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p> 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