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州,纵然我来过许多次,脑子里的印象是:园林、丝绸、评弹,碧螺春,还有大闸蟹等等。如果有人说苏州还产“金砖”,恐怕我不会相信。</p> <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十多位老年好友在苏州深度游,住在相城区的宾馆里。导游小范告诉我,就在相城区的陆慕镇,有一座独特的博物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那是一个关于金砖的神秘世界,可以看到一块块“金砖”漫长而执着的修炼历程。</p> <p class="ql-block"> 金砖,并非用金子做成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展示的“金砖”,实际上是黏土烧制成的细料方砖。为何叫作金砖呢?一是其做工考究,烧制有方,细腻坚硬,敲之有金石之声;二是制作工艺繁复,造价昂贵,每一块砖制作周期长达两年,把全部成本算下来,在古代一两黄金才能买一块砖,是名副其实的“金砖”;三是古代其砖只能运至京城,故名“京砖”,后谐音为“金砖”;四是皇家御用,用于皇家建筑主要宫殿的室内,比如铺在金銮宝殿上,以示尊贵。</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来到陆慕镇的御窑金砖博物馆参观。这里小河环绕,芦苇摇曳,百鸟婉转。走进大门,一条青砖小径分岔绵延,通往博物馆主楼和几座御窑。</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外立面简洁大气,犹如一座庄重的宫殿,向人们展示着古代工艺之美。踏入门内,迎面而来的是清新的香气和斑驳的阳光,一时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p> <p class="ql-block"> 展厅的宏大与瑰丽令人赞叹。高高的拱顶上挂着彩色吊灯,展柜中陈列着众多御窑金砖,它们的表面光滑如镜,呈现出华丽的彩绘和细腻的纹路,令人不禁为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勤劳而感叹。</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给我们介绍了制作金砖的过程:首先选土,这个自然是就地取材——阳澄湖畔陆慕一带,泥土质地是粉砂型黏质土,最适合制作砖陶。然后是取土,要采挖地面表层约一米、杂质少、不含沙的一层。然后是晒土(一般二十天)、椎土(将土块敲碎散开)、舂土(放进石臼舂捣)、磨土(用石磨磨成粉状)、筛土。还需沥浆、扦泥和踏揉。然后就可以制坯了,需要板托,入模,擦刮,碾压,然后进入六至八个月的护坯晾坯阶段。这些砖坯极难伺候,像娇气而任性的孩子,热不得,冷不得,快不得,慢不得。几天不翻动,就全身变形,不能有丝毫松懈和疏忽。然后是装窑烧制,窑火要持续不断地烧四个多月,干柴烈火,金砖脱胎换骨、由土变金。</p> <p class="ql-block"> 这样需要八个流程,二十九道工序,四季轮回,费时二年,土、木、火、水相生激发,才能呼唤出其质如金的金砖。如此的水磨工夫,如此精细的工艺,难怪价也如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御窑金砖博物馆里看到展示的保存至今的一块块金砖,为其朴拙大气的美所震撼。那种美,不耀眼,却如珠在渊、如玉在山,散发着内在的光彩。其中放置了一块允许观众用手摸的金砖,一触之下,类似于有包浆的和田玉的手感;用一旁准备的金属小锤子敲了敲,那种似磬非磬的悦耳脆响顿时令人悠然忘俗。</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金砖被铺设在皇宫的地面,承受着众人的脚步,见证着王朝的兴衰。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积累着属于自己的力量和韵味。每一条纹理,每一处色泽的变化,都是修炼的痕迹,都是时间留下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一砖一瓦,皆为历史。博物馆的展示区里,陈列着一千多块这样的金砖,年代从明朝永乐到清朝宣统。每一块金砖,都有着独特的纹理和光泽,除了刻有年代、尺寸,还有监造官、窑户和窑工的名字,仿佛在诉说着那一段段遥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我注视着这一块块金砖,透着凉意的砖块已不再完整,棱角被时光磨砺得失去方正的原貌,色泽斑驳,灰色里泛着白,像是在诉说着一路而来的艰辛。一块砖的修炼,又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的写照呢?唯有不计时间、体力、心力的付出,顺应天地物候、感知人间温凉的耐心,步步经心、千回百转地下苦功夫,方能水磨柔化作金石坚,成就稀世大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