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川刘会举行十五周年庆典活动

谱牒刘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8日,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十周年庆典在世富火锅(锦河别院酒楼旁)隆重举行。来自四川各地的刘氏宗亲220人见证了盛况。</p><p class="ql-block"> 上午10时,庆典活动在《国歌》声中开始举行。</p><p class="ql-block"> 庆典活动由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选云宗长主持。</p><p class="ql-block"> 执行会长锡江宗长开场发言:回顾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十五年历程和感受。</p><p class="ql-block"> 88岁的常务副会长忠彬宗长主题发言:15周年回顾分享。</p><p class="ql-block"> 此次承办人锦河别院酒楼总裁常务副会长世林宗长参加联谊会的感想发言。</p><p class="ql-block"> 副会长兼族谱编修委员会主任峰廷宗长,作《四川刘氏通志》第一部的修订版出版说明及族谱编修分享。</p><p class="ql-block"> 副会长兼汉文化委员会主任文杰教授作寻根问祖回忆分享。</p><p class="ql-block"> 执行会长锡江宗长宣布先进集体、汉文化传承人、汉文化传播者名单。</p><p class="ql-block"> 颁奖后,获得集体的宜宾、邻水、纳溪三地联谊会会长作了经验交流。</p><p class="ql-block"> 之后,90岁的会长作这次活动的总结发言。</p><p class="ql-block"> 午宴中,赠礼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视频<a href="https://page.cs-video.com/quan/user/video_share/7f1ca8beff972a24d4ac9ea39ec4aa90/1733702381666?u=e0fd8a7eca8c9aff&c=2&referrer_user_id=9764550&share_time=1733702381.7"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网页链接</a>:刘氏宗亲联谊会十五华诞荣耀盛典</p> <p class="ql-block">在川刘氏会十五周年庆典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8日) </p><p class="ql-block"> 刘峰廷 </p><p class="ql-block"> 一、关于《四川刘氏通志》第一部的修订说明1、《四川刘氏通志》于2012年9月16日出版,是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后的第二年出版的,是世界刘氏第八届联谊大会(2012年11月25日~28日在兴宁召开)的献礼作品。为什么能在不到两年时间出这部通志?有这么四点值得一提。</p><p class="ql-block"> 一是以我于2006年11月6日编著出版的《成都彭城刘氏族谱》为蓝本,构思编修。 </p><p class="ql-block"> 。二是我个人办了一个《华夏刘氏族谱网》网站。2002年8月开始,我把族谱资料放在网络上大家共享。当时刚买了一台电脑,电脑还不是很熟悉,加上要工作,没有很多的精力上网传资料。女儿那时在读书,协助我把族谱资料放到网上,慢慢的办起网站,开始是免费的,寻根的人多了。自已掏钱办起了网站。开始叫《成都刘氏》《中华刘氏族谱网》,最后为《华夏刘氏族谱网》,是继武汉刘业挥教授《刘氏家园》、粤东刘爱民《汉家刘氏网》三大刘氏网站之一,一直到2017年才停办。</p><p class="ql-block"> 三是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十分重视《四川刘氏通志》编修工作。为了编纂好《四川刘氏通志》,在2010年12月19日成立周年庆典会上,专题听取了我作的《四川刘氏通志》编修工作情况汇报,并推出了《四川刘氏通志》样稿。2010年9月18日、2011年5月16日、2012年3月25日分别召开《四川刘氏通志》编修工作研讨会。2012年5月31日至6月7日,在都江堰青城山桂溪园举行《四川刘氏通志》编审工作会。 </p><p class="ql-block"> 四是通过刘氏宗亲个人、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和互联网平台,广泛征集族谱,得到了广大刘氏宗亲理解和大力支持。 </p><p class="ql-block"> 2、《四川刘氏通志》是一套丛书。本书出版时没有注明第一部,这次修订定为第一部。</p><p class="ql-block"> 3、因当时出版数量1000部,远不能满足广大刘氏宗亲和姓氏家族文化的爱好者的需要。据我了解2015年就没有了。近10年来,很多宗亲还在索要这部通志。</p><p class="ql-block"> 4、因当时出版时间短促,部分旧谱残缺不全,加之修谱人员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错误遗漏之处在所难免,且有个别支系有错接问题。这次修订时,均加以说明。 </p><p class="ql-block"> 15、为与《四川刘氏通志》(第二部)“四川刘氏源流”内容衔接,这次修订时,增加了相应内容。</p><p class="ql-block"> 二、谈一谈个人在编修族谱的感想</p><p class="ql-block"> 族谱是根,文化是魂。这两者不可分割。这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载体。首先要心怀家族情怀。家族情怀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思想的传承,灵魂的传承,不管家族如何变迁,人事如何更迭,只要老祖宗的精神在,思想在,这种情怀就永远印烙在心里,无法割舍。一个家族的兴盛,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或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根本。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族里的每一个人流淌着老祖宗的血液,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是人之本,若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p><p class="ql-block"> 其次现在分享一下我在2015年10月10日到沛县参第五届全国刘氏家谱研讨会暨古沛刘氏宗谱编修会议上的发言。对编修族谱的感想,也就是体会。我认为至今仍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1、尊重先贤编修家谱成果今天我们谈修谱,你一点资料没有,族谱怎样修。一般族谱都是续修。少则三修,多则十几修。因此,没有历代先贤的修谱,就没有现代人的修谱。那么,我们必须尊重先贤编修家谱成果。而我们有少数修谱人出卖了自己的祖宗,东拉十八扯,修得面目全非,而且把某史书的某一名人,硬拉着为是自己的祖宗,这不是靠谱,而是离谱了。我认为修谱一定尊重原谱。如果原谱有错,原谱下可加注释或考证,一定要族谱原貌,这样暨尊重你的祖宗,又对得起后人。比如我在主编《四川刘氏通志》(第一部)编修刘先进世系时,我采取几种说法的世系并存的原则:本支刘氏,刘邦以后至刘先进世系争论较多:一是属于彭城刘氏大宗,是刘邦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二是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系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的后裔;三是属于中山刘氏大宗,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主刘备之子刘禅的后裔;四是属于蜀主刘备之子刘永之后刘祥的后裔等。湖南新化玉盛公祖地撰写的《玉盛公传志》墓碑,属于蜀主刘备之子刘永之后刘祥的后裔,故采用此说法。刘先进及之后脉络清楚,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p><p class="ql-block"> 2、重视要与各姓氏文化贯通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姓氏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文献学、遗传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作为家谱爱好者,要多收集各姓氏族谱,进行深入研究,取长补短。你的平台越高,你看问题角度就不一样,见多识广嘛。我收集60多个姓氏族谱,除刘氏族谱外,近300余部。2006年11月帮助整理《蓉城叶氏大宗谱》一部,2007年5月编修《成都陇西客家李氏大族谱》一部。2010年起,帮助编修新都《李氏族谱》两部、《汉州詹氏族谱》一部,主编《谢氏蜀谱》(子越公世系)一部。2014年1月18日,帮助编修出版成都市《陈氏瑞科公三房仕龙公支脉谱》一部。2015年5月帮助编修《新繁黄氏族谱》一部。还协助一些姓氏清理源流世系。同时,近两年来,我与当地区政协文史委协作,执笔编著了一部《新都移民与姓氏考略》,重点探讨其姓氏源流。我讲这问题,有两个意思。一是修谱,不能单相思,如对尧帝至士会世系问题时,你看过、研究过《范氏族谱》吗?你的世系与《范氏族谱》是否一致?还有与刘氏相关的姓氏,唐姓、杜姓、司空等姓氏族谱?二是修谱,要吸众家之长。多收集各姓氏族谱,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修谱质量。</p><p class="ql-block"> 3、研究成果,不能直接入谱,只能作为附记、附录用。你敢不敢拍胸脯说,你研究成果完全正确的。如果直接入谱,删除了你老族谱,后人认为你的有错了,拿什么来作比较。</p><p class="ql-block"> 其三,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潜心编修族谱。</p><p class="ql-block"> 编修族谱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耐心和细心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做好准备工作:1.明确目标:确定族谱的范围(如家族的分支、年代等)。设定完成的时间表。2.收集资料:采访家族成员获取口述历史。查阅家庭档案、老照片、墓碑铭文等。利用公共档案馆、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3. 组织团队:如果可能,组建一个志愿者小组共同协作。分配任务和职责。4.习专业知识:阅读有关族谱编纂的书籍和文章。参加相关的研讨会或培训课程。5.制定计划:制定详细的编写大纲和工作流程。设立里程碑以便跟踪进度。</p><p class="ql-block"> 把握编修过程:1.建立基本框架:确定族谱的编排顺序和格式。编写目录和索引。2. 录入信息:准确记录每位家族成员的基本信息(姓名、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描述重要事件和生活片段。3.核实资料: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叉核对。解决矛盾和不准确之处。4.编写传记:为重要人物撰写详细的生平介绍。注入个人情感和故事性,使其更具可读性。5. 设计排版:使用专业的排版软件美化族谱。 确保印刷质量高,便于保存和查阅。6. 反复校对:多次检查拼写、语法和格式错误。征求家族成员的意见和建议。</p><p class="ql-block"> 落实好后期工作:1. 出版发行:选择合适的出版社或自行印刷。安排分发和展览活动。2. 数字化存档:将纸质版转化为电子文档。利用云存储等技术进行长期保管,新发现或错误。</p><p class="ql-block"> 总之,编修族谱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梳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只要坚持不懈,必定能收获满满的成果与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