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聚焦“亚运”飞艇诞生记(董玉清)

董玉清

<p class="ql-block">35年前聚焦“亚运”飞艇诞生记</p><p class="ql-block"> 董玉清文/图</p><p class="ql-block"> 时间如流水,一晃35年过去,曾记得上世纪1990年8月,荆门605航空研究所(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自主设计研制了我国第一首FK4充氦载人飞艇,在宏图飞机厂组装试飞升空后,诞生了“亚运”飞艇。</p><p class="ql-block"> 当年华航集团计划为北京亚运会服务,研制了我国第一首FK4充氦载人“亚运”飞艇。随着,北京亚运会一天天的临近,由于受技术和低空飞行条件的限制,只能将飞艇拆卸装载军用汽车行程千里,从湖北荆门运往离北京最近的河北石家庄飞机制造厂进行重新组装试飞。我也参加了荆门报社组成的飞艇采访报道小组,报道小组有我、成华彪、林瑜等三人组成,跟着飞艇行走千里来到了河北石家庄。在离开荆门前,时任荆门报社副社长胡忠良(负责报社全面工作),专门交待这次飞艇报道小组由我负责,一是报道小组成员中我年纪稍大一些,二是从事新闻工作时间较长,三是一名共产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我也知道这次外出采访报道的责任重大,于是我也做好了采访报道计划安排,因为我们组成的飞艇报道小组三名成员在荆门报社都是文字记者。而我既擅长文字报道,也具备有新闻摄影的功底。我的任务比其他两位记者要重些,每天必须为飞艇拍摄记实图片。当时,因为我在荆门报社不是摄影记者,报社没有为我配备摄影器材,我只能将自己私人购置的一台120海鸥4A相机和一台135凤凰相机全部带上,并自己掏腰包购买了所需要的120黑白胶卷和135彩色胶卷。这也是我当记者第一次出远门跨省地采访,自己也比较重视,目的也很简单,不辜负领导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我习惯穿了一套褪了色的绿军装,这样显得更加朴素大方。当年还处在计划经济年代,跨省区吃饭用的是全国通用粮票,平时添衣置被用的是布票。那时候记者的工资也不高,每人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平时都很节约。9月1日,我们三人坐火车到达河北石家庄后,便乘坐公交车前往石家庄飞机制造厂报到,与从荆门出发先前到达的华航集团飞艇组装试飞团队会合后,我们每天采访吃饭在飞机制造厂食堂,休息在飞机制造厂招待所。北京亚运会即将举办前夕,我与成华彪借采访的机会,专程从石家庄坐火车去了一趟心仪已久的北京,看望了日思夜想的天安门,还走进了毛泽东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p><p class="ql-block"> 9月22日,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已顺利举行,而原计划服务亚运会的FK4充氦载人飞艇还在石家庄飞机制造厂试飞,无法按时飞到北京完成预定的任务,令人感到十分遗憾。我们飞艇报道小组经请示报社,留下林瑜继续跟踪飞艇采访,我与成华彪结束采访返回湖北。我们前后在河北石家庄采访华航集团研制的亚运充氦载人飞艇试飞达二十多天,我采写了近3万字的飞艇采访笔记,拍摄了近百幅飞艇试飞的新闻纪实图片。由于FK4充氦载人飞艇没有实现为北京亚运会服务的任务,所以我们当年的飞艇彩访报道也只好无功而返。我拍摄的FK4充氦载人飞艇试飞现场的纪实图片,以及采写的文稿,我一直收藏保留到今天。等到有机会成熟时,我将《聚焦“亚运”飞艇诞生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公开发表,以此,纪念那些为研制FK4充氦载人飞艇成功而辛苦操劳的华航技术人员。</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董玉清,生于1957年,祖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出生地湖北宜都,生长于松滋。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新闻摄影40余年,曾供职荆门日报社,职称正高三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1998年主编出版《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出版摄影专集《中国鸟类》荣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其个人曾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中华环境奖、地球奖、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湖北省十佳爱鸟人等荣誉称号。2014年5月16日,应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大会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并握手。漳河中华秋沙鸭保护基地创始人,现任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