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带着老爸老妈从西安出发,在机场可以优先进港,快12点下飞机到长沙。</p> <p class="ql-block">到五一广场附近的驻地休息一会到橘子洲头,瞻仰毛主席青年时代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是长沙艺术雕塑。坐落于长沙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将通过伟人文化为名洲增色,是红色之洲的代表作。该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艺术原型,突出表现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由广州美术学院黎明创作,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基座3500平方米,由8000多块采自福建高山的永定石块组成。</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手书“橘子洲头”</p> <p class="ql-block">到橘子洲头,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词涌上心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重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 <p class="ql-block">伟人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我们心中不落的红太阳</p> <p class="ql-block">站在湘江边 ,望湘江北去,看老爸心潮彭拜,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在橘子洲头有一组雕塑群,当年热血青年在这里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他们是向警予、蔡和森、毛泽东、何叔衡 肖三创立“新民学会”,去改造中国和世界,实现志向。</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从韶山的稻田阡陌走来,登上了天安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呼“人民万岁”。</p><p class="ql-block">不能忘记毛主席带领我们走过的万水千山,从胜利走向胜利。</p> <p class="ql-block">下午来到了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这是前天来晚了,已闭门,今天12月10日下午冒雨参观嶽麓书院。补发几张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嶽麓书院大门 </p> <p class="ql-block">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p> <p class="ql-block">对联“惟楚有才 於斯为盛”</p><p class="ql-block">“惟楚有材”中的“惟”是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相当于“楚有材”,而不是“只有楚有材”。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于斯为盛”中的“斯”是“这里”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在这里是最鼎盛的”。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原本是用来赞美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的局面。</p><p class="ql-block">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这对联不仅是对楚国人才辈出的赞美,也是对岳麓书院作为人才聚集地的肯定。它反映了湖湘文化中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成为岳麓书院名声大噪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嶽麓书院半学斋寓居住处</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在1916年至1919年,数次居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每日早起就能看到讲堂上方“实事求是”的牌匾。此时毛泽东才20岁出头,正是最意气风发、充满激情的年龄,同时也是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最初来源,必然绕不开他早年在岳麓书院所受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湖南大学</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湖南大学渊源深厚。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九年,毛泽东曾两度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湖南大学筹备处。书院独特的教育理念及书院讲堂"实事求是""整齐严肃"等碑刻匾额所蕴涵的文化青年毛泽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间,毛泽东提出了岳山新村建设的构想,与蔡和森等共同组建了新民学会,组织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活动;一九一九手,毛泽东在湖南大学前身之一湖南商业专门学校主编《湘江评论》,后转移到湖南大学筹备处。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为湖南大学亲自题写校名;视察湖南期间,重游岳麓。</p> <p class="ql-block">这也许是抗大校训的原型</p><p class="ql-block">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p> <p class="ql-block">远眺书院</p> <p class="ql-block">嶽麓书院赋</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p> <p class="ql-block">古柏银杏,嶽麓书院古朴优雅。</p> <p class="ql-block">悠然会太极</p><p class="ql-block">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p><p class="ql-block">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中国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理学家。</p><p class="ql-block">周敦颐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他的舅舅郑向是龙图阁大学士,对周敦颐影响颇多,使他得到了荫补入仕的机会。在为母服丧期满后,周敦颐开始了他的地方仕宦生涯,历任郴县县令、合州判官、永州通判、邵州知州等职。他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造福百姓,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赏识和举荐,最后升职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作为学者型官僚,周敦颐延续了自汉代以来的官教合一的传统,在理政之余,还讲学授课,并有多部著作传世。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被誉为“文以载道”的典范。熙宁六年(1073年),周敦颐去世,宋神宗赐谥“元”,人称“元公”。</p><p class="ql-block">周敦颐自24岁步入仕途至57岁逝世,为官共30余年,《宋史》以“洗冤泽物”作为对他的评价。周敦颐从《周易》和《中庸》悟入,以《中庸》之“诚”形容《周易》“乾道变化”,创立了乾元、太极、诚道创生的宇宙论体系与“主静立人极”的修身模式,把自然观、认识论、思想方法以及伦理道德等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哲学体系,相较于以前的儒家学说更为精细且富有理论特色。其为学方向与义理架构对宋明理学不同派别均有重要影响,就此而称其为“道学宗主”亦不为过。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p> <p class="ql-block">王船山</p><p class="ql-block">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遗民。</p><p class="ql-block">“武夷先生”王朝聘之子。</p><p class="ql-block">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p><p class="ql-block">“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p><p class="ql-block">王夫之四岁时入家塾,七岁时通读十三经,后又学五经经义和诗文,王夫之十四岁中秀才,后又学诗,并自创诗歌。崇祯十五年(1642年),赴武昌乡试,中举。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赶走李自成,攻占京城。王夫之听到惊天国变,写成《悲愤诗》,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挺身战斗。后奔波于湖北、湖南之间,企图调停何腾蛟与堵胤锡矛盾,无果,退回到故乡衡阳,与“匡社”管嗣裘等在衡阳举兵起义。永历元年(1647年),投桂王,抗清未果。返衡阳,隐姓埋名。清康熙三年(1664年),写成《永历实录》。康熙十四年(1675年),迁居石船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夫之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大乐山高节里。</p><p class="ql-block">王夫之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本体论。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皆由本体生化,由本体之生生而日新。王夫之哲学体现了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论三论观的统一,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此学说对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向善具有积极意义。</p><p class="ql-block">其著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等。</p> <p class="ql-block">沿登高路,在52年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请毛主席题写的“爱晚亭”。</p><p class="ql-block">爱晚亭是我国四大名亭之一。</p><p class="ql-block">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p><p class="ql-block">爱晚亭占地面积50平方米,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而题。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爱晚亭古朴典雅,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整体上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岳麓山爱晚亭留下激扬文字和野蛮之体魄,雨中奔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岳麓山下蔡和森家中发起成立新民学会。这年6月从湖南一师毕业后,毛泽东与蔡和森、张昆弟等决定在岳麓山实践建设“岳麓新村”的构想,并成立工读同志会,半耕半读,“每天赤脚草鞋,拾柴挑水,用蚕豆拌和大米煮着吃”,一面自学,一面从事社会改造问题的讨论与探索。当时,爱晚亭是毛泽东及一大批革命志士交流新思想、传递新理论、探索新道路的革命圣地。毛泽东慷慨陈词:“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p> <p class="ql-block">晚上游逛太平老街和坡子街</p> <p class="ql-block">明天到毛主席故居韶山,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明天续写游记)</p> <p class="ql-block">从小听着火车火车呜呜响,火车朝着韶山跑,今天带着爸妈乘高铁来到了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p> <p class="ql-block">韶山,因舜帝南巡至此奏韶乐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铜像广场</p><p class="ql-block">今年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参观毛主席故居</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故居,原称上屋场、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旧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整体坐南朝北,属土木结构“凹”字型典型建筑,总占地面积566.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故居共有大小房屋20间,东侧为毛家宅院,共14间;西侧为邻居宅院共5间;厅屋两家共用,现门额为邓小平同志手迹。毛泽东于此诞生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7岁毛主席离开了韶山。</p> <p class="ql-block">韶山冲</p><p class="ql-block">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毛泽东走出了偏僻的韶山,走向外面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毛泽东坚定执着的求索之路由此开始,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幕徐徐拉开。</p> <p class="ql-block">和妈妈在毛泽东故居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和爸妈在毛泽东故居池塘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故居文物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故居庭院</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故居前清凌凌的池塘</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上私塾的学堂——南岸</p> <p class="ql-block">1902年春,毛泽东进入南岸私塾,正式接受私塾教育。塾师是邹春培,也是毛泽东正式入私塾后的第一位老师。</p><p class="ql-block">平时话语不多的邹春培教学认真、严厉古板,对学生管理严格,常有体罚。由于毛泽东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了两年多书,长进很快。邹春培感到自己的知识已教不了毛泽东,更满足不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便找到毛顺生诚恳地说:“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教不了啦。”1904年秋,毛泽东离开南岸私塾。</p> <p class="ql-block">少年毛泽东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少年毛泽东耕种过的稻田</p> <p class="ql-block">温故知新</p> <p class="ql-block">导游讲“韶山学校”毛主席题写的故事,说明毛主席看的远,有发展的眼光。</p><p class="ql-block">1952年11月2日,毛宇居邀同文梅清,从韶山启程。9日下午抵达北京,住永军1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们,毛宇居向毛泽东汇报了家乡教育情况,说明了请求他题写来意。毛泽东同意后,随即挥毫题写了校名。其间,毛泽东和毛宇居之间还有一段很重要的对话</p><p class="ql-block">毛泽东问:“写什么名称好?”毛宇居说:“我们只办小学,写‘湘潭县韶山小学’吧!”毛泽东来,突然又放下笔说:“为什么硬要叫小学呢?学校将来发展,可以办中学、大学嘛!还是叫校’好。这样,不就一次写全了吗?”</p><p class="ql-block">现在韶山学校已经是湖南的重点高中。</p> <p class="ql-block">毛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毛主席遗物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手书“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大印</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纪念馆前言</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卧室,床上半边书。</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书柜</p> <p class="ql-block">顺治通鑑注二百九十四卷</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补丁睡衣</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手书福刻石版</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铜像广场,人民怀念他老人家,吃水不忘挖井人,人民不忘毛泽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