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墙根是闲地,也是宝地。</p><p class="ql-block"> 墙根是墙的根,是每片瓦的故乡。房子老了旧了,瓦片就掉下来摔到墙根,每个墙根都有细碎的瓦砾。墙根虽是小地方,却是孩子们喜欢驻足的。有一个打石子的游戏需要用石子,孩子们都是去墙根找,雨水浸润过的瓦片如玉般光滑,拿在手里,如同触摸到了温顺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也有锋利的瓦片,可用来刮瓜皮儿。熬冬瓜菜,包南瓜馅儿饺子,削皮儿的时候不用刀,都是去墙根找一个较锋利的石片刮皮,比刀用着安全,速度也快。</p><p class="ql-block"> 越向阳的墙根越有肥沃的土。树叶堆到墙根化为腐土,草籽就住下来,雨水一浇,墙根绿油油的,小鸡小鸭在墙根觅食,既有小石子充饥,又有草尖上的水滴解渴。勤快的庄稼人怎舍得自家的墙根空荡荡的呢,随意扔几籽种子,丝瓜、豆角与葫芦满架,秋风起,炊烟缭绕,香气顺着墙根跑。</p><p class="ql-block"> 在大街玩耍,墙根是最安全的地方。大人一声呼喊“马惊了,快躲到墙根去!”满街的孩子一眨眼就紧贴着墙站定了,胆小的孩子闭着眼睛,听马蹄声哒哒跑过。那年代,孩子们真多,一群一群在大街玩各种游戏,喊声惊天动地的。开心的孩子在大街正中间蹦蹦跳跳,有心事的孩子总是离墙很近,仿佛墙上的身影是唯一的朋友,手指从墙上划过,弹跳单调的无声的乐曲。</p><p class="ql-block"> 阳光从不放弃偏僻的地方,晨起把温暖分摊在西墙上,日落时在东墙倾洒余晖。每个大人都偏爱孤单的孩子,口袋里时常装一把炒豆或两块糖,看见孩子孤零零的,就给孩子零食品尝,和孩子说说话:吃饭了吗?吃的啥饭?</p><p class="ql-block"> 新盖的房子,临近墙根处多是种一趟树的,多年后,高高的树衬托低矮的房子,树叶哗华的声响陪伴庭院的沉寂,最是夏夜躺在房上纳凉,似睡非睡间,似乎溪水从身旁流过。</p><p class="ql-block"> 秋天一到,墙根就修理得平平整整了,玉米秸、高粱秸、棉花秸都要回家来,它们依着墙摆开,一趟摆不下就摆两三趟,柴秸密不透风地依偎着墙,棉花秸上的青桃还要在阳光里开花。庄稼人做柴火饭、烧热火炕,靠墙的柴秸是后盾。</p><p class="ql-block"> 初冬,响晴的天,阳光白花花的,长着白花花胡子的老爷爷揣着手出门晒太阳,都聚到干净的墙根,放倒一捆玉米秸坐下,说说二里地外的新鲜事。土墙与柴秸似乎都是吸收阳光的,老爷爷在墙根晒太阳,觉得比守着土炉火要暖得多。</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杏树苗、桃树苗被孩子们从果园挖回来种在墙根,用高粱棍围个圈,浇点水,它们就努力生长了,三四年后,杏花开了,桃花开了,比果园的花开得还要早两天。</p><p class="ql-block"> 捉地鳖也要顺着墙根走。做一个简陋的灯,风吹不灭即可,能提着走即可。夏夜黑影下来,孩子们就开始捉地鳖了,越是老房子的墙根越能捉到大的地鳖与蝎子,用盐水煮了,晒了,用线串起来交到供销社,口袋里就有了买酸枣面的零钱。</p><p class="ql-block"> 门口墙根处放两块石头,一来护着门口,二来可当板凳。男人吃饭要坐到门口的石头上吃。老爷爷也喜欢坐到石头上抽烟,老奶奶坐在石头上捡杂粮。他们年纪大了,看不清了,听不见了,却自言自语,是在和墙根说话吧。</p><p class="ql-block"> 老奶奶给邻居送一把青菜,扶着墙就出发了,墙就像拐杖。雨后,地势稍高的墙根很快就干巴了,大街反而湿漉漉得难走,乡亲们总是走墙根小路,就是脚下滑一下,扶一下墙扶一下树就没事了。</p><p class="ql-block"> 墙根有个隆重的节日,就是农历二月二那天故乡有围围墙的风俗。午饭后,母亲去厨房把草木灰装半簸箕,让我们悄悄地围着墙撒灰,念念有词:二月二,围围墙,蝎子蚰蜒不上房。想来是美好的祝愿吧,庄稼人,就希望吃得饱住得安全,从不奢望山珍海味与楼房,安暖就好。那草木灰实际是给墙根追肥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不烧柴秸了,种地的人家不多了,多是在门前开一片菜地,有种油菜的,春天回家,高高的油菜花真好看。也有白菜花,大约是冬天的赖白菜没有收回家,只为春天开一畦白菜花吧。</p><p class="ql-block"> 房子的根基是石头砌成的,从山上拉回的土红石头,被凿得平平整整的打成房基,然后在上面垒土坯或砖头。一般说来,房子破旧不堪了,根基还是结实的。庄稼人实在,打的房基也实在。</p><p class="ql-block"> 多少次回老家,不拿钥匙,在门口站一会儿就满足了;顺着房子走走,看看老墙结实就心安了;和邻居说说话,听听乡音就踏实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