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希望你像父辈一样热爱土地

冯小山

<p class="ql-block">黎平县牛耕部落里的农人 大胡子 摄</p> <p class="ql-block">  萨曼莎·哈维说过:“不能指望一个人事事都记得,事实上,记住每件事对生活而言是累赘”,但是,有些事你必须记得,比如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因为这是我们的立身之处。</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看到一个餐饮业的榜单,看到一些入选的店名及食物,特别揪心,似乎仿原产地食材和合成作料已经攻占年轻人的一日三餐,年轻人或者已经不能完全辨识种子、食物和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凤冈县安家寨的菜园 黄成梅 摄</p> <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我们从小就跟着大人认识脚下的土地,学习对土地的利用,亲眼看到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千百年来,中国的农业一如既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但正当“永续农业”鼓励农夫全面了解土地、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生态支持系统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打工潮,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到城市打工,在流水线上的工作超过田间劳作的收入,这个简单的比较,教会了农民兄弟盘算机会成本,于是他们坚定了出门打工的决心,也同时洗脚上岸,决绝地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打工族的后代已明显和土地疏离,从总体上说,似乎没有再回到田园的趋势……</p><p class="ql-block">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当大家发现深加工食品占比高,外来物种充斥,年轻人靠点外卖生活,厨房形同虚设,没有烟火气,年轻人已经不太知道庄稼地怎样长出庄稼,这加剧了我们的不安,我们必须对“生存条件”有足够的认识,并且要重构人与土地的对应关系。</p><p class="ql-block"> 土地延续生命的功能至今没有改变,所谓“诗和远方”,无非也只是你的双脚能够站在另一片土地上撒野。当我们已经全面实现全面小康后,仍然万万不可轻视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土地没有规模性的、可持续的产出,十几亿人的生计就难以维系,因此必须重视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p><p class="ql-block"> 过去为了那么多人口能吃饱,我们引进或研制了高产作物,用化学方法让庄稼和牲畜速生速长,污染了土壤、水域,已经证实,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危害了人类的健康。经过高产的“石油农业”后,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正在达成某些改变,比如贵州的茶园,严禁草甘膦的使用,我们正在重拾对自然的敬畏,开始对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p><p class="ql-block">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清楚“断芯片”的后果,但或许我们都能想象“断粮”的恐惧,毕竟在中国过去几千年农业社会里,饥饿总是如影随形。今天,农业仍然是战略性阵地,如果忽略“生命的支持系统”,必然十分危险。</p><p class="ql-block"> 土地的问题,听起来很严峻,但,好在,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再需要“运动”疗法。对土地的充分利用,第一,我们得靠“市场”,不少大佬去养猪,都是市场“调节”去的,第二,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未来,我们还是可以乐观的,一些人会听从市场资源配置回归土地,一些人会因为“爱好”打理田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房前屋后可种菜 冯小山 摄</p> <p class="ql-block">木瓢舀水喝 刘昌敏 摄</p> <p class="ql-block">黔东南晒禾架 图片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现在年轻人如果回归土地,是不是让他们再次沦为父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其实,今天的农业劳作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农业在逐步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农民会逐步成为农业的产业工人,干的不一定都是重体力劳动,他们的角色不完全是作为劳动力的“生产要素”,他们也有可能用资本(包括土地三权分置所带来的权益)和技术参与市场化的生产。</p><p class="ql-block"> 希望年轻人不负使命,带着梦想回归土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和管理技术同步提升的基础上,有几千年传统农耕积淀的中国农业,一定会在年轻人的手里重现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