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b>天津 - 北方评书的重镇</b><br>收集整理|茗香斋主 七碗茶<br><br></h1> <h1><br></h1><h1>清末到民国,北方评书以京津为中心。天津的评书源于北京,无文字记载。据艺人口头传说,以康熙时的王鸿兴为始,其传人有“三臣五亮十八奎”之说。“三臣”中何良臣一支的第六代传人戴得顺于光绪初年来津,不久由天津转道沈阳。第七代传人英致长、王致玖于辛亥革命前定居天津,在天津收徒传艺,开拓了天津的评书市场。另一支“十八奎”之一尚奎明的第四代传人张诚润也在辛亥革命后定居天津。天津的评书演员以此两支为主。至20世纪20年代末,又有不属王鸿兴传人的陈士和由北京定居天津,使天津评书达到鼎盛时期。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京津两地的评书艺人主要说的有《三国》、《水浒》、《隋唐》等,绝大部分都是‘墨刻’。传统的“话本”路数,即故事梗概大约都已经成型,艺人演出时候再加上表演,说白了就是“白话名著”。听众们想要知道故事发展需买本书回家看,就用不着天天听书了。</h1><h1><br></h1> <h1><br></h1><h1>此时期,著名演员有英致长的弟子“云”字辈,如顾云亭、聂云贵、乔云斋、王云汉等;“云”字辈传“桐”字辈,如顾桐峻、边桐林、王桐轩、王桐聚等。其中顾桐峻的《大宋八义》于20世纪30年代在《新天津报》连载,曾创造该报最高发行量。1935年顾病故时,由该报负责办丧,可见其书对该报的影响。</h1><h1><br></h1> <h1><br></h1><h1>王致玖的传人张杰鑫、常杰淼、吴杰森、许杰泉等。想叫座儿、想赚钱,评书艺人们都寻思着自己的东西,都往“道活儿”上铆劲,水平却分高下,这时天津的两位艺人编撰了两部“道活儿”的书,一时间“横扫”整个北方书坛,即常杰淼和《雍正剑侠图》以及张杰鑫和《三侠剑》,说这两部书的演员难以数计,其影响之大超过其他任何书目。自民国初年张杰鑫在天津编纂《三侠剑》、常杰淼编纂《雍正剑侠图》后,该支传人均演说此两书。至20世纪40年代又有常杰淼的弟子马轸华改编的《沽上英雄谱》(即《混混论》),其传人又多以此书为常演书目。常杰淼是王致玖之徒,《雍正剑侠图》说的是童林的故事,常本人就习武,喜结交绿林豪杰,所说童林就是武林中八卦门的董海川。张杰鑫则是北京人,是在天津拜师王致玖,清末民初即在天津红起来,一时有天津的评书大王之称。《三侠剑》是根据《施公案》和《彭公案》改编而来。两部书在关外也很火,张杰鑫的徒弟马轸元在天津未大红大紫,可他带着《三侠剑》到了营口,就有着叫座的魔力了。</h1><h1><br></h1> <h1><br></h1><h1>张诚润到天津传边豫棠、徐豫田、朱豫章等。“豫”字辈传“存”字辈,如姚存礼、顾存德、姜存瑞、索存寿等,皆为天津评书名家。此系传人本以《隋唐》、《包公案》为常演书目;而边豫棠、顾存德均兼演《水浒》,其他人也演《剑侠图》,姜存瑞自20世纪30年代兼演《三国演义》,至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姜《三国》,顾《水浒》”之称。</h1><h1><br></h1> <h1><br></h1><h1>张智兰系清末文人,无师承关系。陈士和早年在北京拜张智兰为师,学说《聊斋》,在北京天桥福海居茶馆、东四五条“大鸽子”书馆等处表演评书,并得到当时观众尤其是梨园界名家的认可。陈士和1928年来津,最终成了一名天津演员,并成为天津评书重要的一支流派。这主要还得“归功”于天津四大名写家之一的孟广慧。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孟广慧到北京看到陈士和的演出后,认为这是书坛杰才,回津后力促书场经理请陈来天津。陈到天津后说《聊斋》一炮打响,听者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交口称赞。从此,陈定居天津,其传人刘健英等也以《聊斋》见长。陈士和在天津收徒传“健”字辈,如刘健英、闻健华、张健声、曹健峰等,“健”字辈又传“立”字辈,如刘立福、张立川、杨立恒、王立平等。此支自陈士和在天津一炮打响后,传人主要以天津为活动基地,很少到外地演出,使《聊斋》成为天津代表书目。</h1><h1><br></h1> <h1><br></h1><h1>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还有其他支派传人,如福坪安、周坪镇、孙伯珍、张岚溪、霍正荣、陈荣启等经常在天津演出,使天津成为北方评书的重镇。</h1><h1><br></h1> <h1><br></h1><h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评书界仍处于“四世同堂”的局面,其势不衰。1953年开始以改编新小说为主,如《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等。</h1><h1><br></h1> <h1><br></h1><h1>在上世纪50年代初,陈士和、顾存德等人还率先成立了评书小组,主要研究新书。“主要以红色题材为主。”全国都在说的《红岩》、《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作品,天津评书演员拿过故事原本,自己动手加工。同样的书每个人说起来都极具个人风格,天津观众是大呼过瘾,比如《新儿女英雄传》就成了于枢海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姜存瑞的《林海雪原》、刘立福的《红岩》等。而且,还有一大批完全以天津范围内发生的故事作为原创的作品也深受欢迎,如顾存德的《梨园头》、于枢海的《战斗在天穆村》、邵增涛的《红色跤场》和《大闹铁路局》、李庆良的《打谷场上》等。</h1><h1><br></h1> <h1><br></h1><h1>在天津,评书最火的时期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持续到50年代左右。天津最多时有书馆、茶园等过百个地方在演评书,南市三不管、河北鸟市以及地道外、谦德庄、西马路外的三角地等,都是评书演出相对集中的地方。就连下瓦房、郑庄子、小树林以及杨柳青、小站、咸水沽等地都有评书的演出。有字号的说书茶楼、说书馆比比皆是。</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08日定稿于天津</p><p class="ql-block"><br></p> <br>感谢阅读、理解、支持!<br><br> <div><br></div>图片来自网路,诚谢侵删。<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