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峡云巅神女天路是巫峡•神女景区南环线的一部分,巫峡•神女景区南环线由巫峡神女峰、神女溪和神女天路三部分组成。神女天路全长12公里,位于巫峡群峰之巅,平均海拔1200多米,而公路盘旋于悬崖峭壁之间,车辆时常穿行于雾霭之中,如同在天上行走,因而命名神女天路。2016年红叶节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游客乘坐观光车,沿途分布有5个观景平台,即天盏灯、仙履台、瑶台、山神庙、飞云台。一路风景绝佳,山清水秀,可俯瞰长江,隔江对望神女峰、神女庙,赏峡江烟云,寻巫峡神龟,惊长江倒流,参与民众表演体验互动;还可以观赏万山红叶、巫山云雨。神女天路是摄影爱好者的常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 天盏灯观景台,上面有神女授书的雕像,讲玉帝女儿瑶姬将治水黄绫宝卷交赠给大禹,并帮助大禹治水的故事。遥看对面山腰的一块平台,当地传说是神女将夏禹授书的授书台。</p> <p class="ql-block"> 相传,大禹在巫山治水时,西王母的女儿瑶姬驾着彩云路过巫山,被大禹治水的顽强毅力所感动,于是邀请11位仙女一起长留巫山,庇佑行船安全,于是,12位仙女日日夜夜屹立在巫山的12 个山头上,渐渐化成了巫山十二峰,其中巫山神女,化作了神女峰。</p> <p class="ql-block"> “天盏灯”这个名称的来历,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传说,大禹为了尽快凿通三峡,率领治水队伍日夜奋战。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也就是巫山神女得知后,为了救助黎民百姓,偷偷下凡,在这里点亮一盏明灯。这盏灯光照千里,连夜不熄,推动了大禹治水的进程。由于这是王母娘娘女儿瑶姬从天上下凡点亮的一盏灯,且这盏灯高高地放置于巫山南岸的高山之巅,因而命名“天盏灯”,而天盏灯观景平台背后的大山就是“天灯堡”。由观景台向东北方向俯瞰,那里山势连绵,酷似灯盏。</p> <p class="ql-block"> 在天盏灯观景平台上俯瞰,巫峡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仙履台。阳光明媚的时候,在仙履台向东眺望,可以清晰地看见长江对岸的神女峰和新建的神女庙。只是此时云雾缭绕,神女峰和神女庙都隐藏在云雾中看不到。</p><p class="ql-block"> 仙履台的来历,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传说当年大禹在治理三峡水患时,遇到了诸多艰难险阻。天上的瑶姬为了帮助大禹治水,带领众多仙女姐妹脚踏祥云,下落凡间,最先在此处落下,故人们把这里叫作“仙履台”。民间还传说,现今观景台下面的人行小道上,还保存着当年神女姐妹们留下的隐约足迹。</p> <p class="ql-block"> 瑶台。传说,神女及其姐妹们最喜欢观赏巫峡的景色,常年在长江南岸山峰的高台上抚琴对歌。尤其是月圆之夜,仙女们的歌声悠悠扬扬,仙乐飘飘,回荡于峡江两岸,令人如醉如痴,心驰神往,在人们的眼中,那里不是瑶台胜似瑶台,故名之为“瑶台”。</p> <p class="ql-block"> 瑶台观景,最适合观赏巫峡北岸群峰。站在瑶台上远眺,可以看见群山逶迤,万峰宏伟,一江透绿,层林斑斓。值得一提的是,从瑶台远观巫峡北岸,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同时完整地看到朝云峰和神女峰。</p> <p class="ql-block"> 红叶依山而形,吮吸大江精髓,依傍石壁千仞,独具山魂水魄。</p> <p class="ql-block"> 飞云台。飞云台的起名,有两个原因。一则,此处随时可见云飞云卷,是感受行云流水的好地方;二则,与巫山神女有关。传说巫山神女及其姐妹们在神女溪中梳洗嬉闹之后,常与飞云相伴来这里跳仙女之舞,最终成为一处奇景,故名为“飞云台”。飞云台是整个神女景区最大的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 飞云台附近的云流动非常快,聚散之间,景象变化万千,如梦似幻。</p> <p class="ql-block"> 《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p> <p class="ql-block"> 《巫山神女诗》。神女传说引出历代一系列诗赋词曲等文学作品,从屈原的《山鬼》,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到唐朝李白、刘禹锡、元稹、薛涛、李贺、李商隐,宋代陆游、范成大,明清黄辉、张问陶等等,形成了描写、咏叹神女的文学长廊,对文学史影响深远。毛泽东1956 年《水调歌头·游泳》词中也有"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名句,借动人的神话传说,展现了新中国大禹传人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和壮志胆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