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p><p class="ql-block"> 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p><p class="ql-block">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p><p class="ql-block">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p><p class="ql-block">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p><p class="ql-block">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 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文本二读书贵在谋心(鲁先圣) </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看来,正书和闲书,就是一个人知识的纵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和工作以后的专业书是自己知识的纵向部分,它们会使你深刻和专长;而那些闲书是你知识的横向部分,它们会使你丰富而多彩。就如一棵树,正书是你的主干,闲书是你的枝叶,没有枝叶的主干必然没有生命力, 而没有主干的枝叶也无以繁盛。 </p><p class="ql-block"> 正书必须读好,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因为它是你立足的基础。但是,正书的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快乐而是负担,因为这种阅读是被动的,或者是强制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枯燥乏味的课堂阅读,没有多少人留恋。但是,闲书的阅读就截然不同了。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读闲书的人,都是兴之所至,趣味盎然的。课余时间的校园一角,火车上旅途中的快意,躺在被窝里的会心一笑,哪个不是启发灵感的阅读共鸣? </p><p class="ql-block"> 重为重要的是.因为闲书的阅注,沿有压力,沿有强迫,沿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真正打开属于自己天赋的灵田。很多人在人生路的中途又独辟蹊径, 答案正在这里。一个农民成了作家,一个医生成了诗人,一个教师成了画家,不都是因为他们横向的寻找吗? </p><p class="ql-block"> 处理好了正书与闲书的关系,也就知道自己读书是谋生还是谋心了。</p><p class="ql-block">(选自2018.11.3《今晚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