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公园:张之洞在武昌事迹展览

锦绣河山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 ,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曾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中国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 <p class="ql-block">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对于促进向西方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其还主张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强调师范教育,后与张百熙主持制定新学制,时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在中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石。其著有《广雅堂集》《輶轩语》等书,辑为《张文襄公全集》。</p> <p class="ql-block">步入紫阳公园内的“张之洞在武昌事迹展览馆”,迎面而来的是那座砖红色拱门建筑,它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850年,张之洞回原籍参加乡试,中举人。1863年,中探花,授翰林院侍讲学士。1881年,出任山西巡抚,开始筹办洋务,设广东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矿务局、广雅书院。1884年,张之洞擢升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抗击法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组练江南自强军,加强国防。1907年,其又任军机大臣,次年十一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病卒。 </p> <p class="ql-block">调任湖广:张之洞在武昌大事年表(1889年12月-1907年9月)。墙上清晰地记录了张之洞在武昌的点点滴滴,从调任湖广总督开始,他的每一步都显得坚定而有力。他在这里兴办教育、发展实业,再到推动铁路建设,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这些大事不仅见证了张之洞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他为湖北乃至中国现代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张之洞生平小视频,时长03:45</p> <p class="ql-block">“千年变局 风雨飘摇”,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时局发生了千古未有的变化。踏浪而来的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炮舰打开中国的门户。</p> 随着西方势力的侵入,晚清中国面临被世界列强瓜分的危机。张之洞正是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p class="ql-block">“风雨江城”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展板上详细介绍了清康熙时期的武昌府志以及清末武汉三镇的鸟瞰图。这些资料不仅展示了武汉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张之洞在治理武昌期间的种种努力。他不仅关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注重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p> <p class="ql-block">长江江面上到处游弋着外国兵舰和商船;清末武昌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晚清武汉三镇与汉口租界示意图(右下)</p> <p class="ql-block">之洞入鄂。初到武昌就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面对复杂的局势,迅速采取行动。他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初三上《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这一建议被朝廷采纳。同年七月十二日,他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以便更好地督办卢汉铁路南段的建设。这一决策不仅巩固了政权,也为湖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面仿佛将时光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张之洞在这里运筹帷幄,为湖北的未来擘画蓝图。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初三上《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被朝廷采纳。同年七月十二日,他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以便督修卢汉铁路南段。这一决策不仅巩固了政权,也为湖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张之洞1889年12月到达武昌任所,这是他在任湖北学政(1867-1870)后第二次到湖北为官。</p> 在武昌处理公务 <p class="ql-block">新建铁路的照片展示了一段正在建设中的铁轨,一旁的人们忙碌而有序。这是张之洞视察京汉铁路,他深知铁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一工程。铁路的建成不仅便利了交通,更促进了湖北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p> 京汉铁路日程表和线路图 <p class="ql-block">张之洞参加京汉铁路通车典礼,老照片记录了这一重要时刻。他站在人群中,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欣慰的笑容。这条铁路的开通,标志着湖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实业救国:重工业与轻工业”,详细介绍了张之洞在实业救国方面的努力。他不仅创办了汉阳铁厂,还大力发展纺织业和其他轻工业,为湖北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p class="ql-block">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湖北缫丝官局,不仅推动了丝绸产业的发展,还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p> <p class="ql-block">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缫丝官局、湖北制麻局,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官局的发展历程,还反映了张之洞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远见卓识。他深知,只有发展实业,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p> <p class="ql-block">湖北轻工业概况,展示了多个与湖北省相关的机构名及其成立时间等信息。这些机构的成立,不仅推动了湖北的经济发展,也为全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展示汉阳铁厂的历史和发展过程的展板,墙上挂着多张照片,记录着不同年代的人物形象以及相关事件的发生场景。汉阳铁厂不仅是张之洞实业救国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一个缩影。</p> 湖北枪炮厂 <p class="ql-block">孔子画像上方横匾:“中体西用”十分醒目,两侧是一副对联:“执干戈以卫社稷 说礼乐而敦诗书” 。体现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他主张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p> 中体西用不仅是张之洞思想的体现,也是他治国理念的核心。他希望通过中西结合的方式,实现国家的全面振兴。 文教兴国 <p class="ql-block">张之洞字帖复制品被放在玻璃柜里展出,清晰的文字透露出他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求。书法不仅是他的个人爱好,更是他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常常挥毫泼墨,以此来调节心情,保持内心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学堂歌”, 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设立多所学校,还亲自制定教学大纲,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清末两湖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张之洞认为师范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因此在武昌创办了多所师范学堂,为湖北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p> <p class="ql-block">普通教育。张之洞创办的东湖小学堂建筑的照片展示,这座学堂不仅设施完善,还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担当的青年才俊。</p> <p class="ql-block">张之洞创办的新式学堂,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设立了多所学校,还亲自制定了《会众学堂章程》,为当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p> <p class="ql-block">武昌东厂口清湖北方言学堂。 张之洞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在学堂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品德教育。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p> “自致远楼创建以来,武昌城内教育事业开启。”这句话简短而有力,道出了张之洞在教育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他不仅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还鼓励民间自办学堂,使得西学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p class="ql-block">张之洞认为教育乃国家根本大计,在武汉地区设置了初等小学堂四所,城内外设77所。普通教育体系完备齐全。他不仅关注城市教育,还特别重视农村教育,希望通过普及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p> <p class="ql-block">《游学译编》的第一册, 张之洞非常重视留学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留学,才能真正了解西方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因此,他积极派遣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p> 《湖北学生界》,1903年创刊 <p class="ql-block">《劝学篇》发表与于1898年,张之洞不仅关注政治和经济,还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他认为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輶轩语》</p> <p class="ql-block">创办学校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创办的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p> <p class="ql-block">派遣留学生,记录了张之洞派遣留学生的历史瞬间。他深知留学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派遣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p> <p class="ql-block">师范留学生:黄兴(1874—1916),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 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p> <p class="ql-block">师范留学生:张继煦(1876-1955)亦名勋,号春霆,湖北省宜昌市枝江百里洲人。1888年取秀才,后毕业两湖书院。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弘文书院师范科,加入同盟会。1903年参与创办《湖北学生界》。在创刊号上撰发刊词《叙论》和《致国内同胞书》、《教育关系国家存立说》等篇。他作《叙论》,历述办刊宗旨和振兴湖北之要义,阐述了报纸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 张继煦所撰文章,传至武汉学界,万口争诵,触怒清廷,1906年受调回鄂,次年任省学务公所实业科长。因参加革命活动被调离武汉,以候补知府投闲奉天。1912年回鄂,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安徽教育厅厅长、武昌高师(今武汉大学)校长、湖北通志总纂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省参事室参事,收集整理文史资料。 </p> <p class="ql-block">工商业留学生:熊继贞(1880-1958)爱国民主人士。湖北武昌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参加武昌起义,后曾任交通部部长、川汉铁路总办等。参加了反袁运动、护法运动及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职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援救进步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副省长、民革湖北省主任委员等。 </p> <p class="ql-block">军事教育。张之洞与聘请的德国军事教官及其家属合影。张之洞不仅重视普通教育,还特别关注军事教育,他认为强大的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因此,他在武昌创办了多所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p> <p class="ql-block">军事留学生:何成、蓝天蔚、孙武、吴禄贞</p> <p class="ql-block">军事留学生:何成(1882-1961),亦名季刚,湖北随县人。光绪三十年(1904)被保送日本学习陆军,次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宣统元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归国后任职于湖北督练公所,旋调北京任军部军制司科员,暗中从事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清陆军大臣荫昌南下镇压,他以一等参谋率队先行,屯驻湖北祁家湾。因暗助民军,为荫昌怀疑,于是去上海投奔黄兴。翌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部副官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任江苏讨袁军司令部总参议。1926年参加北伐,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任湖北省政府主席。 </p> 蓝天蔚(1878-1922),字秀豪,湖北黄陂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民主革命家,湖北黄陂人。早年加入张之洞的新军,1902年,经张之洞推荐,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与同时期留学的吴禄贞、张绍曾并称“北洋士官三杰”。归国后赴武昌为新军统带。辛亥革命后,赴上海任北伐军第二军总司令。 孙武(1880-1939), 原名葆仁,湖北汉阳柏泉(今武汉市东西湖区)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辛亥武昌起义领导者之一。1898年考入武昌武备学堂 ,1900年参加汉口自立军,被推为岳州司令。1904年9月赴日本,入成城学校习陆军。1905年11月归国后,加入武昌日知会,并帮助刘静庵创办江汉公学。1907年夏,再往日本,入大森军事讲习所,研究野外战术及新式炸弹 。 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部长。次年组织民社,拥护黎元洪,与同盟会分离。 吴禄贞(1880-1911),字绶卿,湖北省云梦县人,中国近代爱国将领、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烈士,民族英雄。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入武昌武备学堂,次年官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加入兴中会和华兴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毕业回国,历任武备学堂及将弁学堂教习、延吉边务帮办等职。宣统二年(1910年),被派为德法两国操阅委员,年底任第六镇统制官。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赴滦州约蓝天蔚、张绍曾等发动“滦州兵谏”,密谋举兵反清,又至石家庄与山西革命军联系,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拟直捣北京。 吴禄贞苦心筹划边境事务,粉碎日本捏造的“间岛悬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领导了长江流域的第一次起义,创建了武昌花园山聚会,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吴禄贞还是“中央革命论”的倡导者,筹划燕晋联军,欲直捣清廷核心统治区。孙中山称他为“盖世之杰”。<br> <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p> 民军占领武昌后的湖广总督府衙门(上);起义军占领楚望台(下) 近代汉口英租界滨江码头旁停泊着外国兵舰和商船。这幅照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反映了张之洞在外交方面的努力。他深知开放与交流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推动湖北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图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反映了张之洞在外交方面的努力。他深知开放与交流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推动湖北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水利建设 武昌号称江城,以堤为命。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张之洞主持,重修武金堤和武青堤,在巡司河上建武泰闸,在武青堤北端建武丰闸。江水涨时则开闸排水。 青山武丰闸、武泰闸 管理市政 拓展商业 拓展商业 清末汉口老商业街 <p class="ql-block">武昌劝业场。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之洞在兰陵街(今解放路中段)创建两湖劝业场,占地面积676平方丈,既是商品展览馆,也是百货齐全的大卖场。</p> 武昌省城最新街道图 张之洞生前思路规划的武昌商埠全图 张之洞是近代对武汉市政贡献最多的官员之一,坐镇武昌,对武汉三镇的市政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使武汉一步步凸显近现代城市的风格。 新军建制 编练新军 <p class="ql-block">湖北新军将官合影(左);代表人物:张彪、黎元洪</p> <p class="ql-block">张之洞是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提出“中体西用”,在此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超越传统产业结构的思想主张。后将西学的视野从器物层面转向了政治制度层面,该理念的转变促使其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从展览馆二楼看一片秋色的紫阳公园。</p><p class="ql-block">晚年张之洞自号抱冰老人,抱冰堂位于武昌蛇山首义公园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离鄂,其在鄂门生、僚属建此堂以存纪念。抱冰取《吴越春秋》“冬常抱冰,夏还握火”语意以自励,故取是名。1953年曾进行修葺。砖木结构,台基石砌,面宽5间,进深3间,九脊四坡顶,檐下环以外廊,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梁檩门窗,雕以各种禽兽花卉图案,浮雕、透雕,互为映衬,疏密相间;艺术手法,奔放生动而又工整逼真,别具风格。堂内陈列光绪年间(1875~1908)制作的黄鹤楼模型。四周花木扶疏,缀以假山湖石,逸趣盎然,景色宜人。1985年进行整修,先设来社,后扩为“东方画廊”,不定期举办书法、绘画、摄影的展览。</p><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