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1.正如老华头(跟小伙伴们)常说的:一个人真正(医师)厉害的不是技术,而是思维/思想;2.利与不利也是相对的,尤其在某些极端条件下,向相反极的转化也会时有发生,如这个患者,他的非常广泛的黏连对胸腔镜干预设置了非常大的,甚至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换一种视角和布局,和在某些条件下(如他的哑铃状的包裹性气胸)这种转化便发生了;3.对这个患者来说,退一步的“次级的”漏气阻断/封堵思路就是促成这一转化的主要契机,而葫芦/哑铃状的包裹性气胸,则为这样转化提供了必要条件;4.可吸收材料的应用又使这种阻断成为可能;5.正如这种后退一步的思维和方法转换,在我们面对或陷入临床困境时可能非常有用一样,所谈可吸收材料(与其他材料的联合应用)可能具有更大应用空间,如在大泡性疾病胸腔镜干预中,对防范/减少术后持续漏气所可能具有的潜在价值。</p> <p class="ql-block">开心同学的即兴画作。</p> <p class="ql-block">一年内两侧肺癌手术,及左侧术后化疗4周期。右肺上叶肺癌切除术后持续漏气两月余,做过气管镜下的漏口封堵(注入医用胶等),胸腔内经胸腔引流管注入医用胶、鸦胆子乳油等,未成功。其他病史有间质性肺纤维化、甲减等。</p> <p class="ql-block">在广泛和紧密黏连条件下,他的包裹性气胸是呈狭长的葫芦或哑铃状的,且位于胸顶和后背部——这对于胸腔镜手术干预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话。</p><p class="ql-block">然而不利并非是绝对的,在某种颠覆性思维和布局中,越是不利的因素,却越可能向有利的方面转化!</p> <p class="ql-block">在广泛和紧密黏连条件下,他的包裹性气胸是呈狭长的葫芦或哑铃状的,且位于胸顶和后背部——这对于胸腔镜手术干预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话。</p> <p class="ql-block">在广泛和紧密黏连条件下,他的包裹性气胸是呈狭长的葫芦或哑铃状的,且位于胸顶和后背部——这对于胸腔镜手术干预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话。</p> <p class="ql-block">在广泛和紧密黏连条件下,他的包裹性气胸是呈狭长的葫芦或哑铃状的,且位于胸顶和后背部——这对于胸腔镜手术干预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话。</p> <p class="ql-block">术前定位帮助CT我们锁定了漏气位点:漏口位于胸顶部但有几近全面的胸膜黏连。</p> <p class="ql-block">黄剪示之前气管镜注入医用胶等治疗在肺内所留下的痕迹。但封堵没有成功。</p> <p class="ql-block">黄剪示之前气管镜注入医用胶等治疗在肺内所留下的痕迹。但封堵没有成功。</p> <p class="ql-block">这个患者如果给予胸腔镜干预,主要困难或障碍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虽然术前定位已可基本锁定漏气位点,但位置在胸顶部,在全面和紧密黏连条件下,只有非常有限的操作空间,且只能选择后背高位进镜——这一灵活的进镜策略,在目标病变较为局限条件下是非常精准和有效的,但后背高位进镜除了肋间隙非狭窄,使易进镜困难之外,其进镜后的胸内活动度也是严重受限的,因此镜子及器械到达靶区域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p><p class="ql-block">既然无法达到靶区域,胸腔镜干预还有必要吗?——当然有。由于之前胸腔内注入过多种成分,包括医用胶、鸦胆子乳油等,且已迁延两个多月,胸部CT则显示局部显著的脏层胸膜增厚且其上有大量附着物,不排除存在胸腔感染可能,此外也尚需证实是否存在其他潜在漏气位点。</p> <p class="ql-block">但是,极其不利的因素,比如非常广泛的、不可分离的黏连,反过来——来个脑筋急转弯——会不会成为非常有利的条件呢?——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当然的,如这个患者:如果我们不能直接封堵他的漏口,难道不可以后退一步,做“次级的漏气阻断”吗?——他的这个“头小肚子大”的葫芦/哑铃状包裹性残腔,正可为这种后退一步的“次级性漏气阻断”提供条件/契机。</p> <p class="ql-block">正是如此——这个患者提供了这种可能——我们用可吸收材料(与其他材料的联合)进行了次级漏气阻断:</p> <p class="ql-block">正是如此——这个患者提供了这种可能——我们用可吸收材料(与其他材料的联合)进行了次级漏气阻断:</p> <p class="ql-block">术前、术后(48小时)CT对比显示:肺复张满意,且不漏气。</p> <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1.正如老华头(跟小伙伴们)常说的:一个人真正(医师)厉害的不是技术,而是思维/思想;2.利与不利也是相对的,尤其在某些极端条件下,向相反极的转化也会时有发生,如这个患者,他的非常广泛的黏连对胸腔镜干预设置了非常大的,甚至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换一种视角和布局,和在某些条件下(如他的哑铃状的包裹性气胸)这种转化便发生了;3.对这个患者来说,退一步的“次级的”漏气阻断/封堵思路就是促成这一转化的主要契机,而葫芦/哑铃状的包裹性气胸,则为这样转化提供了必要条件;4.可吸收材料的应用又使这种阻断成为可能;5.正如这种后退一步的思维和方法转换,在我们面对或陷入临床困境时可能非常有用一样,所谈可吸收材料(与其他材料的联合应用)可能具有更大应用空间,如在大泡性疾病胸腔镜干预中,对防范/减少术后持续漏气所可能具有的潜在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