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下午,我和文京游览了“晋商三蒂莲”中素有“李家看善”之李家大院。16.09进的景区大门,18.00闭园,两个小时的游览时间。游览的重点是李家大院的老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鸟瞰李家大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善影壁</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简介</b></h1><div> 李家大院坐落在万荣县阎景村,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年。大院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存院落11组,房屋146间,另有祠堂、花园遗址等,共占地200余亩,相当于10个乔家大院面积的院落。 <br> 李家大院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俯瞰全貌,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徽式建筑错落有致,欧式风格造型挺秀,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堪称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br> 走进李家大院,仿佛投入吉祥的怀抱: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青砖高墙、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各式各样、精妙绝伦的砖雕、石雕、木雕以及彩绘和铁艺,目不睱接的楹联匾额,山湖辉映的江南美景,以及展室里的创业、经商、善举史等,既让人大饱眼福,又令人回味无穷。<br> 走进李家大院,善影壁、善书法、善匾额、善牌匾、善楹联随处可见。李家三代十位当家人百年行善,给千秋后世留下一笔“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这也是李家之所以能在清代崛起,并且如日中天的原因。如今的李家大院不只是一个文物旅游景区,它更是中华民族善文化的“活教材”。<br> 李家大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具潜力十大民居建筑、美好印象山西十大景区,是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善</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在景区前的醒目位置</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区大门</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善合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区全景图</h3><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导览</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一】【李家发展史和善行善举】</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二】【李家大院的老院】</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李家发展史和善行善举】</b></h1>【1、李氏家族发展史展馆】<br>【2、李氏家族善行展馆】<br>【3、十二面影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善道 </b>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进景区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挂满“善”字红灯笼的“善道”。而善道的右手边是李氏家族发展史展馆,善道的左手边是李氏家族善行展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李氏家族发展史展馆】</b></h1><div> 该展馆是在介庙(介子推)旧上重建,展览由两个部分九个单元组成,共分8个展室,陈展面积780.08平方米,展线281.5米。展示李氏家族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富甲一方的发展脉络;探寻李氏家族诚信为本、管理有方的成功秘诀。展出实物380余件,照片、图表、绘画400余幅,文物200余件/套,塑形场景4处。<br></div><div> 李氏家族的发展脉络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相传,李氏家族祖籍为陕西韩城县(现为市)相里堡村,在明朝初年因灾荒入晋,开始定居在万荣县薛店村,并改为李姓,以缠簸萁扎罗底为生。李氏家族第八代李永山迁居闫景以后,以传统农业为立家根本,第十三代后裔李文炳逐渐进入商贸领域,曾留学英国的李氏十五代后裔李子用投资经营近代工业实业,从而由农转商,后又转为民族资本家。<br></div><div> 1862年到1937年的七十多年,是李氏家族鼎盛时期,生意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40多个县,共计100多个店铺,总资产数百万银元。<br> 随着军阀的压迫(1933年,马鸿逵入主宁夏)和抗日战争的爆发(1938年日军占领万泉县),李氏家族生意逐渐走下坡路。至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解放后,李家各地商号大都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br>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和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至今仍有参照意义。<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间紧,我们没有进去参观。</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李氏家族善行展馆】</b></h1><div> 该展馆陈展面积775.69平方米,展线339.31米;以场景雕塑形式,立体形象地再现了李氏家族祖祖辈辈博施济众,乐行善举的故事。按照善行善举所涉及的范围,展览分为 “赈灾救荒、不吝家财”,“急公好义、倾心公益”,“扶危济困、和睦乡邻”,“推仁行善、体恤乡民”四个部分。以时间顺序编排,充分体现李氏家族世代更替,善念不移,足迹所至,官民共誉的特点。展出图片、图表50余幅,场景绘画230平方米,人物塑像80余座。<br> 万荣是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便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李家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辈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辈里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救活无数灾民性命。凡闫景、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br></div><div> 清光绪三年,“天大旱,人相食,种几绝,斗粟白金四两”。李家出资在万泉一带放赈舍饭,救活百姓无数。因乐善有德,清廷赠“廷”字辈的李廷槐、“文”字辈的李文蔚、“敬”字辈的李敬义为奉政大夫(清正五品);封“廷”字辈的孙氏、“文”字辈的闫氏、“敬”字辈的闫氏为宜人。<br> 清光绪十六年,李敬修捐助五百金重修万泉书院,清万泉县令鹿公为李敬修单独树起一块碑石,并赠“急公好义”匾额,清右副都御史奎中丞和刘学使赐李敬修 “乐善好义”匾。<br> 清光绪二十年,孤峰山发大水,房倒屋塌,粮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不让一人受饥饿。<br> 1900年,河东大旱,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拿出数十斛粮食赈济村民。<br> 民国五年十二月,闫景村全体村民为李敬伦赠“为善有方、世人标的”匾。<br> 民国17年,河东大旱,李家兄弟为灾民捐款6000块银元,并且在薛店村家庙、闫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长达一年之久。<br> 1928年至1929年,山西接连大旱,李家“道”字辈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灾区每县1000银元,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10000银元,对本县、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别救济4000银元和2000银元。再设粥场。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表彰;万泉县知事王德成为李氏家族赠“乐善好施”匾。<br> 1929年十一月,万泉县36村共为李子用母亲王氏赠“泽润河东 懿范永垂”匾;十二月,闫景村全体村民为李道升赠“德风善霖”匾。<br> 民国十九年(1930年),瘟疫流行,李家购回防疫用药,户户发放,安度疫情之灾。<br> 1930年秋,阎锡山动员山西各地捐资兴建公路。李氏家族兄弟代表万泉县西、南片共36个村庄,以每村1000块银元标准,共捐钱36000块。<br> 1931年前后,猗氏至万泉的公路破土动工,一年后建成。<b><br></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十二面影壁】</b></h1><div> 十二面砖雕影壁位于李氏家族善行展馆山门对面,这是经过修复后保存比较完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影璧。李家人把它建在这儿,表示一年12个月,四季平安,八方来财,富贵吉祥,延年益寿。十二影璧的砖雕图案,文化气息浓郁,雕刻手法细腻。其建造级别体现了宅院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志向追求。<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侧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侧面</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李家大院】</b></h1>【1、功德堂、李氏宗祠、财神庙】<br>【2、自明堂(一经楼)】<div>【3、老院之一:善影壁】<br>【4、老院之二:同德堂、同顺堂、同福堂、信溥堂、私塾院、放赈楼、同德堂】<br>【5、千狮园、百泉湖、景行楼】</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功德堂、李氏宗祠、财神庙】</b></h1><div> </div> 走向李家大院,大道两旁竖着拴马桩,迎面竖立着一字影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拴马桩</b></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李家大院保存下来的拴马桩大多数是狮子,另外还有部分猴子、湖人和回人形象</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字影壁</b></div> 影壁高6.8 米,宽11.6米的砖雕影壁。影壁中间内容是“麒麟踏八宝”,左边是“鹤鹿同春”,右边是“松鹤延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人雅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功德堂<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1><div> 功德堂位于一字影壁的后边,是一座三间单体建筑,清代早期风格。室内竖有《李公常五德行碑》和《李公省吾德行碑》各一通,墙上挂满历世官府百姓颂扬李氏家族功绩德行的牌匾,因此称之为功德堂。 <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氏宗祠<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1><div> 李氏宗祠是李家现存院落群中年代最久的一座宅院。它位于老院建筑群东南,与四合院建筑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为二进院落式布局,该祠堂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并附属有精美之木、石、砖雕,用于每年祭祀先祖并接待外地同族人前来拜祀。<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氏宗祠大门对面的影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氏宗祠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从宗祠的里头向外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透过大门,看到外面的大门对面的影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财神庙】</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功德堂的东面</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自明堂(一经楼)】</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自明堂创建于民国初年,建造于李家老院西北50米处。此院落凭崖而建,由上下院组成。下院为砖券窑洞,上院门楼为欧洲“哥特式”风格,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院中一字排楼阁名为一经楼,通风透光、宽敞明亮,让人耳目一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院主李道行(字子用,李敬修之子,李氏家族第十五代)是李氏家族的核心人物。1907年被山西省政府派送英国留学,娶英国女子麦氏为妻。1914年毕业,携妻子回国后创办实业,参与政事,秉承先辈遗风,推仁行善,故人称“善人”。</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自明堂全景图</b>(坐北朝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边院门</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花墙</b></div> 李子用院窑洞顶上面的一圈花墙,它虽然只是用普通的砖瓦拼成的,但每组图案都自成一体,没有重复,朴素典雅、美观大方。中国建筑学会专家考究后认为,此墙为全国一绝。<br> 据说,李道行建房时,特别聘请了两个建筑工队,要求建房工人是方圆十里家里揭不开锅的饥困者。还要求建房时活泥的土要用罗网过,房屋基础要用红黏土夯实,标准是第一天用夯打成圆窝,放上水,第二天早上水不下渗方可验收。有好多人都不理解,说他这样干既耗费银子,又延误工期。李道行却说:“不就多吃咱几顿饭,多给点银子?人家又不白吃,也不白拿工钱!”这实际上是李道行在暗中施舍贫困者。所以这两个队的匠工们都非常感激他,便暗中较劲,各自施展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建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圈精致的花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院墙外通道</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老院之一:善影壁】</b></h1><div> 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div><div> 善影壁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共365个善字,寓意为一年365天,天天行善。 <b><br></b></div><div> 善影壁集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善”字于一体,字体俊秀,各具特色,正、草、隶、篆,砖雕而成。</div><div> 它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百善影壁。<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院里的的山墙</h3> 老院西南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巷道,最东头就是庆禄堂(坐北朝南),而最西头就是善影壁(坐南朝北)。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着巷道最西面的是西康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善影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巷,自西向东看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4、老院之二:庆禄堂、同德堂、同顺堂、同福堂、信溥堂、私塾院、放赈楼】</b></h1><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庆禄堂】</b></h1><div> 庆禄堂在巷道的最东头,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坐北朝南,为二进四合院,前窄后宽,意在聚财。院主李道胜、升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因乐善好施曾被清廷赠奉政大夫,曾祖母、祖母、母亲均增宜人。封建社会做官的人家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家要走偏门,由此可见院主人身份高贵,走正门不足为奇。</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博施济众”牌匾</b></div> 民国17年(1928)、18年(1929),山西连逢大旱,秋未收,麦未种,室内鼠绝,死人无算,晋南遭灾最为严重,斗麦银元4元,入冬又逢奇寒,冻死牛羊无数。方圆百姓嗷嗷待哺。李家众兄弟李道升、李道行、李道在、李道荣、李道临等磋商救灾之事,决定倾力相救,赈济灾民。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灾区每县1000银元,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10000银元,对本县、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别救济4000银元和2000银元。并在薛店村家庙、阎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使许多人都存活下来。当时,薛店村、阎景村的村民全部造册登记,届时鸣钟,村民自带碗筷,一日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直至第二年秋收后家家有粮吃粥场才解散。这次严重的灾害,阎景村、薛店村没有饿死一人,也没有一户因此而变卖家产。河东各县县长纷纷请求政府表彰。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褒彰,同时又上书国民政府,给以褒荣。原万泉县县长亦颁“乐善好施”牌匾进行奖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同德堂】</b></h1><div> 庆禄堂的西边就是同德堂,此院是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升的宅院。这座宅院创建于民国10年,是李家院落群中的上品。特别是这个门,除了门上的铁艺非常精致,此门进出总共有六道机关,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安全性和保险系数非常高。另外,此院门楼上方,院与院之间修建了防火墙,这一做法借鉴了徽式建筑中高低错落的马头墙。这些鳞次栉比的防火墙,一直延续到座北朝南的六座院落之间,在增强安全因素的同时,使院与院格局更明朗,更给古民居建筑群平添了层次感和韵律感。<b><br></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同顺堂】</b></h1><div> 该院创建于民国二十年,位于巷道南边西头,大门朝北,以属于三进四合院。它的主人是李家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王和君。王和君精通医术,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心灵手巧、记忆过人,还能双手打算盘。她的丈夫去世以后,由她与李大辅一起经营李家南院的生意,当时她年仅二十六岁!此院中的南山墙,从表面上看与普通的墙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里边的墙从外皮到窗户边有一米多厚,这就是李家特有的“夹层墙”。从二层阁楼可以通到夹层墙的里面,是用来放贵重物品的,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保险柜”<b><br></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同福堂】</b></h1><div> 同顺堂的东面是同福堂,此宅院是三进式四合院,前窄后宽,意为聚财。宅院的门楼是仿欧洲哥特式建筑,但他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的晋南民间文化艺术。这些精美的砖雕题材象征着晋南人追求富贵平安、多子多福、福寿双全的心理特点。该院建筑用料极为讲究,其二进院南房大梁是现存院落中最粗的。这和当时李家生意正处于鼎盛时期有着重要关系,当时李家建房时所有建筑用的木材都是纯东北松木,雇人常年驻扎东北林区,向家乡发运木料,直至修建完毕。<b><br></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信溥堂】</b></h1><div> 信溥堂在老院的最南面,是李家住宅院落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文化特色的院落。院主人李道荣自小在其父李敬伦(人称“文儒”)的熏陶下,博闻强识,他的书法、才学、修养、以及品行与宅院文化彼此辉映,形成这座宅院别具的文化特色。门楼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左右带耳房,进深两椽,单檐硬山顶,檐下无斗拱。二层阁楼上朝南加上了晾台,弥补了院落朝向的缺憾,可以用来晾衣服和被褥,此为该院一大特色。该院的第二大特色是东厢房东夹层墙的设计,与道南一二号院厢房的夹层墙不同的是,东厢房的东墙从南到北20米全是中空的夹层墙,有一米厚。并且不单单只有秘藏财宝的作用,还能藏人躲难。 <b><br></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私塾院】</b></h1><div> 私塾院位于巷道路南的中间位置,是李家为教育后代专门建造的学堂,建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此院分为东门楼、正房、东厢房、月亮门。私塾院圆门(仿木砖雕牌坊门)是李家大院古院落群中的经典之作。因第十六代“大”字辈李大辅留学日本,门采用日式推拉式的木门,装饰考究,图案精美,既节约空间,又开关自如。门楼七层镂空砖雕和琉璃艺术繁缛华丽,精美绝伦,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图案优美,工艺技法高超、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把晋南传统文化展现地淋漓尽致,可谓巧夺天工,属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品。<b><br></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放赈楼】</b></h1><div> 放赈楼,私塾院东门楼旁的阶阶梯通向房顶的建筑是李家的“看家楼”,李家当年专门成立了一个看护队。看护队不仅看护李家的安全,而且还担任镖局运镖的任务,同时还兼管阎景村的治安。当时李家设粥场舍饭时,薛店村和阎景村的村民全部造册登记,届时鸣钟,村民自带碗筷,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这就是当时鸣钟的地方。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放赈楼”。 <b><br></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千狮园、百泉湖、景行楼】</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狮园】</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百湖泉】</b></h1> 我们参观李家大院时,百湖泉正在清淤施工,湖水被抽干,湖中立着许多脚手架,就拍个对面的亭子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鸟瞰(网上下载)</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行楼】</b></h1> 十八点闭园,那些穿着服装的人(也不知是摄影拍照的,还是着装的工作人员)也都在往外走。再见了,李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