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文化与历史完美契合的一次旅游

戈壁滩上的胡杨

<p class="ql-block">  11月18日,借高总出差的机会又和高总一起转了转具有一万年历史的浙江。虽回京已有两周的时间了,但总被浙江那一页页厚重的历史撩起,尤其它那历史与文化的完美契合,让我对人杰地灵的浙江更要写一写,忆一忆了。 </p> <p class="ql-block">  因高总要工作,于是第一天我就去了自做大运河博物馆志愿者以来一直想去的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拱辰大桥,以及那里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早晨起来就急忙去赶开往拱宸桥的轮渡了,听说时间段有限,坐船时间就要一个小时,所以很早就坐杭州地铁过去了,但到码头⛵️还是中午了,到拱宸桥就已经12点多了。坐在船上,感受着京杭大运河两边的风景,看着来来往往的一艘艘货船。确实是一排排杨树立在河两岸。据说杨树与隋炀帝存在一定关系。隋炀帝杨广开凿通济渠时,大臣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采纳了此建议,并下令在大运河两岸广种柳树,他还亲自栽柳堤边,御书赐柳树杨姓,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下船之后一眼就看到了拱辰大桥,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桥两边的镇水兽忠实地趴在水上,观看着来往的船只。</p><p class="ql-block"> 拱宸桥是东、西向横跨大运河 。它为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的三孔薄拱薄墩联拱桥,总长98米,高16米,两端桥墩处宽12.2米,边孔净跨11.9米,中孔净跨15.8米。桥面呈弧形,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两旁桥栏间有四十八个望柱,柱头雕刻着仰莲,拱壁顶部有浮雕“双龙戏珠” 。</p><p class="ql-block">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由举人祝华封募集资金建造,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 。名字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与“共”通,“宸”与“辰”通 。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给我的感觉是小而精,里面对京杭大运河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介绍得非常详尽,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从漕运制度到漕仓的设立,从漕船的建造到南北文化的交流,可谓细致入微。此次参观解决了我心中很多遗留问题,虽然没有赶上讲解,但也收获满满,心满意足了,因为这里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契合得非常完美。</p> <p class="ql-block">  来浙江之前,就知道江南出名人,确实不假,一个小小的海宁就出了很多名人,如</p><p class="ql-block">古代名人顾雍,三国时期东吴丞相,为人稳健厚道、谦虚内敛,为孙吴政权忠心耿耿,被誉为“汉之萧曹”;又如干宝,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搜神记》,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还有 顾况,唐代诗人,其诗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囝》等诗作反映了社会现实。另外还有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号幽栖居士,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较丰盛的女作家之一,作品情感细腻,如《断肠词》。近现代名人有王国维、徐志摩、蒋百里、金庸、张宗祥、李善兰、徐骝良、吴世昌。</p><p class="ql-block"> 出于对徐志摩的喜爱,游览了志摩故里。他的墓通过登上35级台阶才能上去,因为他只活了35岁,一位文学天才却英年早逝。就像蔡元培先生评价的那样:谈话是诗,行动是诗,一切行经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那首《再别康桥》永远留在了后人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而钱塘江大潮也是我们来海宁的主要目的。据当日海况报道,下午2:40是海潮经过的时间。带着又期盼又担忧的心态走进了当地著名的观潮点—-盐官观潮点。当日八个观潮点只启用了两个观潮点,因为观潮期基本过去了,但我们去的时间也还有潮来临。我怕被潮水卷走,就站在最高处看。高总胆子大,非要到下面去看,在我的恐吓下还是和我在高处看了。当听到隆隆的海潮声音时,知道潮水快到了,带着欣喜、恐惧,尤其是随时准备开跑的心态迎来了海潮。但当海潮过来时,虽声音很大,但潮水没有那么高,只见一条白线缓缓向我们滚来,然后又变成一道弧线离我们而去,真的很壮观,那种心情就是盼又怕着,但终于看到了钱塘江的潮水。虽然我们没有见到毛泽东主席描写的那种壮阔的大潮,没有看到小学语文书中《观潮》描写的那种潮水,但也心满意足了。因为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毛泽东、王国维、孙中山、徐志摩等名人对钱塘江观潮的描写早已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确实有道理,来浙江一定要来西湖,因为西湖的美不只是它的水美,景美,更是因为这里有太多的名人和历史故事,具有很深的文化韵味。</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里有苏堤和白堤。这两个堤的修建一个是唐代的白居易,一个是北宋的苏东坡。</p><p class="ql-block"> 白堤原名白沙堤,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疏浚六井、治理西湖、修筑湖堤,对杭州水利贡献巨大 。因其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后人将白沙堤改称白堤以纪念他 。</p><p class="ql-block"> 苏堤是元佑四年(1089 年),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太守。当时西湖因水草疯长、淤泥堆积,湖面缩小且水变浅 。他力主疏浚西湖,并向朝廷上奏获批后,发动数万工人劳作,耗时 4 个月完成 。面对挖出的大量淤泥,他决定筑堤,既解决淤泥堆放问题,又便利百姓出行 。此堤横穿西湖南北,后人称为苏堤,成就“苏堤春晓”美景 。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叫“莫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其次这里还有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是由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浙派篆刻家召集同人发起创建的中国金石篆刻研究学术社团 。</p><p class="ql-block"> 1913 年,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此后历经波折,如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社务活动中断,文革期间活动再次被迫停止等,但在社员努力和社会各界支持下,仍得以传承发展 。它在收藏保护文物、金石篆刻研究、学术出版等方面成就斐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篆刻艺术”的主要传承代表组织,“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p><p class="ql-block"> 再次这里有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初称“褒忠衍福禅寺”,明天顺年间改额“忠烈庙”,因岳飞追封鄂王而称岳王庙,历代迭经兴废,现存格局于清代重建后形成 。</p><p class="ql-block"> 再有这里有于谦祠。始建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为纪念于谦而建,五百多年间屡遭毁损,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旧迹,1991年后经四次修缮,于1998年重新对外开放 。</p><p class="ql-block"> 还有雷峰塔。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塔身,景色壮观,为西湖十景之一 。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及《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非常著名。</p><p class="ql-block"> 另外,这里还有武松墓、秋瑾墓、苏小小墓、梅妻鹤子林逋墓及清行宫遗址、雷峰塔遗址。</p><p class="ql-block"> 所以让你在西湖边上流连忘返的不仅仅是这里的美景,更是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说杭州的灵隐寺香火很旺,所以来杭州一定要去灵隐寺。</p><p class="ql-block"> 灵隐寺是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开山祖师是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见此地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故建寺取名“灵隐” 。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共占地一百三十亩 。</p><p class="ql-block"> 听说林彪曾在此建了个秘密别墅🏡为此我们也过去参观了一下。这里当时叫704工程,在林彪出事前一直没有公布。这里非常严密,从外面根本看不出他的秘密在哪儿?但地道里却蕴藏着很多秘密机关。这些建筑设施体现了林彪当时膨胀的个人野心和特殊的地位追求等诸多复杂因素,在林彪事件后,这些场所也成为历史的见证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天,也就是11月23日,我们又来到了浙江博物馆,因为这里有《富春山居图》。</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的水墨山水画,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序” 。</p><p class="ql-block"> 黄公望一生坎坷,年近半百出狱后一心学画。他遍游名山大川,古稀之年定居富春江畔,历时三四年完成此作,旨在描绘富春江山水美景 。</p><p class="ql-block"> 此画描绘了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山峦起伏、水流纡徊,有村落、草亭等。以墨淡雅,用披麻皴等笔法,墨色层次丰富,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延展,有“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艺术效果 。</p><p class="ql-block"> 黄公望将画赠与无用和尚,后历经多人收藏。曾险被吴洪裕焚烧殉葬,虽被其侄子救出,但已断为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后段称《无用师卷》。现《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p><p class="ql-block"> 这幅图构图独特,将深远、平远、高远结合,空白和实景相得益彰,富有空间层次感。体现黄公望晚年用笔骨法,干湿墨法运用精妙,实现笔与墨有机结合,提升画面艺术表现力,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深远 。</p><p class="ql-block"> 这个参观实在太值了,这正是浙江历史与文化的密切契合。</p><p class="ql-block"> 其实每次和高总一起出游,都是高总亲自策划,亲自指挥,亲自身先士卒,有这样的朋友,心满意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