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海口钟楼是海口的八景之一,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长堤路20号海甸溪畔,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p> <p class="ql-block">钟楼是一个记时的建筑,现代人可能不以为然,时间随处可得,手表、手机等等。可是如果说100年前,要想知道一个标准时间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海口海运发达,港口繁荣,商务活动鼎盛,国内外航线四通八达。海口已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城镇,海口总商会入会商号达400多家。但当时海口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给商家带来很大的不便。</p> <p class="ql-block">海口设市于1926年12月9日。1928年,时任海口汇兑找换同业会理事长的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倡议集资在海口建一座钟楼。</p> <p class="ql-block">周成梅 (1883~1963),字香岩,号文堂,海南省文昌抱罗镇昌锦村人。海口商界名流。</p> <p class="ql-block">倡议立即得到海口总商会张徽五会长、何立川副会长的同意,他们便以海口总商会的名义发动海口商界、香港琼籍商人、海外琼籍侨胞等踊跃捐款。因为有华侨和商会的支持,建造钟楼的用款便于当年筹足。</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大钟是向德国定制的,由香港琼籍商人周文治先生捐资购买。</p><p class="ql-block">钟楼于1929年春天建成。</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钟楼为一座深棕色的欧式五层四面钟楼,高27.3米,占地16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勾缝。由于钟楼底面积小而楼层高,为了加固墙体,平衡对外墙的推力,一至三层的外墙四角采用砖砌扶壁结构,分别以50墙、37墙、24墙递减外“八”字斜向扶壁柱造型,既体现欧洲哥特建筑艺术又突出层层向上的视觉感。钟楼底层四面开门,二至四层四面开立体拱形窗,五层外墙镶嵌大钟表盘位置,为正三角形造型,与呈皇冠状的楼顶8支箭簇形装饰构件(每面3支)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大钟设置在第5层,四面安装七块厚2厘米的大理石,构成直径2米的钟面,钟时刻在大理石面上,并嵌上铅牌涂以黑色,钟面时针长0.96米,分针长1.6米,报时的音响由两个一大一小的生铁铸成的鸣钟组成,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p><p class="ql-block">在钟楼内顶部的中心部位装置一辘轳,上悬挂有两根10多米长的细钢丝绳索,上一端连着报时钟,分管着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下一端分别有重锤牵制,利用地心引力对重锤产生的重力作用带着钢丝绳索匀速缓慢下降,每下降一段距离后会启动音响控制机关鸣钟报时。因为悬吊的重锤从顶楼垂落底层需历时两天,所以钟楼管理人员要每隔两天必须转动辘轳将重锤重新卷上顶楼,周而复始。</p> <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10日,日本侵略军海军板垣部队(第五防备队,司令官板垣盛海军大佐为当时日本陆相板垣征四郎之弟)在长堤路海口港码头登陆,迅速占领海口市区。下面图片中可见日军登上钟楼塔顶升起日本军旗并举手欢呼,大钟时刻指向11点50分。</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1952年,海口钟楼迁建。</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欧式钟楼与海甸溪畔的椰树绿地极为和谐,景致幽雅,风姿绰约,尤其夜深人静时,钟声余音绵绵,能传至数千米。那些居住在钟楼附近的老人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老钟楼宏亮而悠扬的钟声。</p> <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文革时期钟楼因台风损毁后修复,其顶上箭镞尖角被“削”成平顶,各层的窗子被封上,四面墙体被砌筑了灰白色的水刷石,四面墙上嵌上标语。</p> <p class="ql-block">海口钟楼航空照片。钟楼紧贴长堤路边。</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本位于水边的钟楼却耸立在长堤路中央,且已破败不堪,而老钟楼落后的辘轳式记时操作十分麻烦,计时略有误差,所以海口市人民政府在1987年12月借拓宽长堤路的机会,决定将旧钟楼进行改建。当年旧钟楼被拆除,同时市政府专门拨款23.45万元,并采纳林志民的意见,新钟楼“依照原貌落地重建”方案,从原先的位置向西北移30米到海甸溪畔,最后在旧钟楼附近的海口儿童公园内重修新钟楼。新钟楼由海口市建筑设计室林志民先生主持设计,海口市建筑工程公司承建。</p> <p class="ql-block">然而1929年的原始钟楼既没有图纸又严重缺乏数据资料,市政府所提供民国时期的两张钟楼老照片也模糊不清,无法反映钟楼的原貌。林先生几经周折,在北京亲戚家里寻到一张民国时期钟楼照片,如获至宝地成为他设计新钟楼的重要依据,也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被收藏起来。终于,于建省前夕的1987年12月15日钟楼又矗立在海甸溪边上。</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钟楼是一座红色单体塔式建筑,位于海口市海甸溪南畔人民桥西侧的绿树林中。钟楼位置较原址北移了三十米,落成于1987年12月15日,半年后,海南建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钟楼是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占地约25平方米,楼高28米。在尽量仿造旧钟楼的形状轮廓的基础上,增添地坪标高,设置步级、花台,外墙为仿红砖瓷片贴面。钟楼顶端的冠状饰物略有改变,采用上海555牌电子钟,钟面较原来略有缩小,大钟设在第6层,四边钟面由直径为2米的塑料块形成,时针长0.53米,分针长1米,每30分钟报时一次,报时由扩音机分四个喇叭播出电子音乐,音色浑朴、婉转、清楚。</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长堤路一带曾是海南人漂洋过海的地方,多少年来,钟楼维系着琼籍华侨无限的乡思情结。而钟楼的设计也始终不忘钟楼的华侨文化元素,当时设计出新钟楼的图纸后,海口市委市政府要求不但要做到市民认可,而且还要求交给华侨代表审查,做到华侨认可。上世纪40年代归国的印尼华侨莫先生回忆起钟楼依然感到无比亲切。“当年从岛外坐船归来,远远看到钟楼,就知道到家了!”</p> <p class="ql-block">2012年3月,海口钟楼被海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口市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p><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海口钟楼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海口钟楼浓厚地反映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响,是海口的最重要的标志性与象征性建筑物之一,是海口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海口钟楼夜景。</p> <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海口钟楼开展钟楼光影秀活动,光影秀分为序幕《钟从海上来》、第一幕《离乡·南洋号子》、第二幕《思念·梅娘曲》、第三幕《归家·久久不见久久见》以及尾声《为你夸下海口》五大场景,讲述钟楼故事。</p> <p class="ql-block">同年6月,海口钟楼开展《光景·钟楼》建党百年主题光影秀,这次光影秀以一条从钟楼窗口缓缓飘出的红绸拉开整场主题光影秀的序幕,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在我心中 潮起新龙华”“红色恋歌”等画面。</p><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海口钟楼开展海口钟楼春节主题光影秀活动,演出结合钟楼窗户光影和舞蹈演员的表演。</p><p class="ql-block">随后,每逢重要节日,海口钟楼都有光影秀表演。</p> <p class="ql-block">海口钟楼,从历史纵深走来,色彩明丽,造型却内敛而不夸饰,你那饱含的生活、世俗、旅游、休闲等诸多品质,足以使你成为一个与海口风雨同舟的住户,使你注定要成为海南一张经典的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