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有幸参观山西洪同大槐树及分水梁,导游讲述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洪同大槐树下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不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明初,由于战乱和灾荒,黄河流域居民大为减少,政府便从人口稠密的山西往这儿迁民,洪洞县大槐树处就是明政府办理迁民手续的地方。附近各县的百姓,都聚集在大槐树下,往别处迁发。山西境内有个凤凰窝村,村内有许多人在朝里做事,皇上下令凤凰窝的人不迁,别地的百姓都要迁,于是人们纷纷逃往凤凰窝投亲靠友,安家落户并且人越来越多。朝廷着了急,又发布圣旨说:“凡是凤凰窝的人必须外迁,不然灭族。”聚居在凤凰窝的百姓没有办法,被官兵押解着办理了迁民手续,奔向黄河流域的各个角落,直至影响到后来迁民的生活习惯。</p> <p class="ql-block"><b>背手走路的习惯:</b></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提到,由于移民过程中人们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绑,导致胳膊逐渐麻木,后来习惯了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这种说法同样是民间传说,缺乏历史文献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b>“解手”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经常有人需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大家就都明白是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b>栽槐枝的习俗:</b></p><p class="ql-block">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后,为了寄托对故乡的依恋,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种了槐树,以表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折槐枝、供神树的传统习惯,与明时迁民有着密切关系,它来自迁民时“折槐枝”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b>移民的规模和影响:</b></p><p class="ql-block"> 明朝大移民共移民十八次,涉及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朱元璋也为移民设立了有效政策,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移民的规模和影响:明朝大移民共移民十八次,涉及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朱元璋也为移民设立了有效政策,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p> <p class="ql-block"><b>移民政策的真相:</b></p><p class="ql-block"> 明政府确实采取了移民垦田的政策,将山西地区的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但并非所有不愿迁移的人都会被欺骗到大槐树下集合,这个说法是民间传说的一部分,并非官方政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洪同分水梁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据碑志记载,洪赵两县在唐贞观元年开始分水,最初是在河内垒石分水,但石头随时间移动。直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平阳知府刘登庸的主持下,霍泉水被“三七”分开,赵城七分,洪洞三分,并建立了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成为两县分水的交界。此后,又建立了碑亭,碑亭内碑文记载了分水情况,碑阴刻有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了专门机构,水源得到了合理使用,分水亭成为了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霍山脚下有一处霍泉,泉水清而甘洌。解放前的洪洞、赵城是两个县,千百年这两县都一直靠霍泉灌溉田地,日常饮用。这股水发源于赵城,但是,要流经洪洞之后,才能再绕回赵城。洪洞和赵城两县的老百姓每年因为灌溉农田使用水的问题进行械斗。据洪洞县志记载,在唐代贞观年间,霍泉的水就已经开始分为南三北七。但是分水之后并解决不了两地械斗的问题,宋时立限水石,明时立逼水石,两地为水争斗不息,到了见面就打架、不打架不见面的地步。为了这点水的问题,两县县长甚至巡抚都曾被撤过,争水斗殴之事颇让人头疼。</p> <p class="ql-block"> 霍泉,又名广胜寺泉,距离广胜寺下寺仅百米之遥,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了霍水的起源。霍泉由海场、分水亭和碑亭组成,其中海场是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而建,源头被围护其中,每小时有四立方米的流量涌出,向西流去。霍泉的农业灌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朝贞观年间,霍泉就能浇灌十余万亩田地,本应是人民的福祉,却因两县争水而引发灾难。</p> <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北宋仁宗年间,广胜寺的小和尚智海与一位秀才散步至分水亭北面的郭谷庙,见到庙内塑像栩栩如生,描绘了洪洞的谷知县、赵城的郭知县和广胜寺的老和尚因霍泉分水争执而大打出手,最终三人同归于尽的故事。秀才以此故事为题,作了一副对联,智海小和尚则将其改为:“三条人命是谁罪有应得;两顶乌纱唯他光明正大”。据《山西通志》记载,洪赵两县因争水,甚至发展到不相婚嫁的地步,争水斗殴持续了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 霍泉不仅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唐代诗人李瑞曾有诗咏霍泉:“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明朝更寻去,应道阮郎家。”诗中表达了对霍泉美好世界的向往。如今,霍泉依旧流淌,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而分水亭则成为了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的集体记忆,它们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尊重。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参观,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体验,这些故事至今仍在人们的心中流传,成为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