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孝陵的秋天</p><p class="ql-block">早就听说明孝陵的秋天是很美的,今日天朗气清,阳光明媚,正好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明孝陵大门众多,据说有七个门。根据导航指引,我是从五号门进入的。穿过忽高忽低、曲曲折折的青石板路入得园来。首先踏上的是一排排分立两旁坐卧各一对石像的陵道。那高大威猛的石马、骆驼、石象、狮子、獬豸、麒麟,庄严肃穆,尽显皇家风范。那厚厚的包浆乍一看像是水泥涂抹过的,但仔细一瞧却是用上好的石材雕刻的。因为有的石像被六百年来的人们经过抚摸已露出了圆润且闪亮的光泽。包浆的厚重映衬出历史的厚重。时光在此刻仿佛已有片刻的停滞,不知不觉间我似乎穿越到了明代,游人已被我视而不见,天地间只此我一人,漫步在时间的长河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道路两旁树木参天,树种繁多,在深秋的季节里叶色缤纷,不但看不出丝毫的萧索,反而让人感到兴旺茁壮。枫树红似火,梧桐黄似金,银杏美如画,特别是经过阳光的照耀愈加光彩夺目。一路上人潮涌动,赏秋的人儿络绎不绝。在人潮的渲染下,心情越来越好,仿佛眼前的景色也越来越美了。一株不知名的小草竟也能让我驻足流连许久。特别是三号门前的落羽杉是很红的打卡圣地。杉前的石桥上人多得都站不下,就连园外的河岸上也站满了拍照的人。这热闹,跟集市差不多呢。</p><p class="ql-block">陵园太大了。除了跟着人潮走,要不就是跟着指示牌行。反正是漫无目标,走到哪算哪。正四顾间,忽然眼前多了二颗高大的石柱,这应该是华表柱吧。穿过石柱,又看到几对文臣武将石像分立道路两旁。文臣蟒袍加身,武将盔甲齐备,均是高大威猛。噢,原来是翁仲路到了。据说这翁仲是真有其人的。原名阮翁仲,秦始皇的战将,身高丈二,武艺高强,妥妥的匈奴人的克星。于是后人就把他刻石立在墓前守陵了。再往前走就到了金水桥。过了桥离孝陵也就不远了。为什么叫孝陵呢?因为马皇后谥号为“孝慈”,而明朝又以孝治天下,故曰孝陵。这孝陵啊,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寝。此陵建于1381年,至1413年才完全建成,历时三十多年。规模宏大,风格独特,为明代及以后的帝王陵墓奠定了基础。在经过孝陵的途中还见到了刻有康熙手书的石碑,上书四个大字:治隆唐宋。传说是康熙在谒陵时感念明朝的伟大而题写的。明朝的伟大是显而易见的,康熙感念前朝也是真的。如果康熙知道2024年的中国,不定又要抒发怎样的豪情呢。</p><p class="ql-block">孙权墓也在陵园内。据说修陵时挖到了孙权墓。朱元璋敬佩其为一代雄主,特意下旨绕墓而行,故石像道由东西向后变为南北向了。一条道变为二条道,可见朱元璋之胸襟宽广,气度不凡。我也特意去拜谒了孙权墓,准备参观一下孙权文博馆,可惜周一闭馆,只能在孙权石像前打拱作揖了。与我一起打拱作揖的还有孙权像前的一株高大的红枫树屹立在石桥旁不知多少年了呢。</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数不清的秋天反复跳跃着,跌跌撞撞得前行着。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游人也一茬一茬的变换着。树木的繁盛漫山遍野,百年古树比比皆是。它们是这从衰到盛的目睹者,虽不能言语,却有着深刻的体会,更应有无尽的回味。在这六百多年的时光里,明孝陵的秋天恐怕也只有今朝才让人感到是最美的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