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一篇优美短文,发表在灵丘中学六十周年校庆刊物。</i></b></p> <p class="ql-block"><b> 难忘母校 </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灵丘中学在当地人眼中是灵丘县的最高学府。它位于现在武灵镇后北城区。走进校门,灵丘中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耀眼等目,看见它我心中豁然开朗,特别喜欢。我笑了。-﹣在这里读书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 恩师情长</b></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九七二年考入灵丘中学的分到灵中十六班学习。在学习期间,最难忘的是我们的老师。那时的教师大都是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品德高尚.思想先进,知识渊博,责任心强。我记得教我们的老师有刘瑜(政治).刘泉诵(语文)、李文亮(数学).项可宗(外语)、史朝悦(化学),白文生(体育),周培元(地理),徐德信(音乐),韩佃民(物理).刘宪孔(农知)。虽然他们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穿戴平常,生活俭朴,而且有的夫妇长期两地分居,但他们个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待工作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任劳任怨。特别使我佩服的是班主任赵成玉老师。他年过不惑,个子不高,仪表端庄,性格开朗,说话真真切切,办事实实在在,写字也是一笔一划。</p><p class="ql-block"> 他兼任五个班的历史课,还给我们上哲学课,主讲《矛盾论》和《实践论》。他工作量大,却任劳任怨,好似一头老黄牛,日夜辛勤耕耘在教育事业上。因此他多次被评为学校、县里和地区的模范教师及先进工作者。在教学上他是优秀的历史教师,备课认真仔细,讲课生动有趣,循序渐进,通俗易懂,至今记忆犹新。如给我们讲楚汉相争一课时,讲到双方胜败因果关系,用大量生动的史实讲述项羽的刚愎自用。刘邦善于用人的事例,说明项羽失败与刘邦胜利的必然;讲《实践论》时,用身边真实具体生动的事例,用种花生和嫁接黑木成功的事例,通过聆听思考我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他俨然像我们的家长他的家属远在河北宣化市。夫妻两地分房多年,聚少离多,每年放假才回家。因此他与我们朝夕相处居多,亲如手足;我们同住一栋平房,他的宿舍紧挨着我们,只有一墙之隔。学生的家庭状况,喜怒哀乐他都了解。平日里吃喝拉撒,头痛脑热他都关心。记得刚入学不久,赵老师通过走访了解到我家生活困难,便帮助我申请办理伙食补助金,看到我身体不壮,就敦促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头一年期中考试后,知道我代教学成绩不好,便劝我星期日留校补习,食堂不做学生饭,赵老师就买饭给我吃;发现我爱看书有写作潜能,赵老师便找来一些有关报利书籍给我看,同时让我定期给班里和学校写文章出黑版报。在赵老师的辛勤呵护下,我奋发努力,勤学苦练、不耻下问,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受到学校好评:毕业回村劳动之余,我经常写些通讯报道、小说,散文故事在电台和报社采用发表。其中一篇征文获全国一等奖。曾几次受县文联宝地刊物转登,县委和政府的表彰。这都与赵老师和刘泉涌老师在校循循诱善的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b> 钟声悠扬</b></p><p class="ql-block"> 钟声是学校指挥学生作息的号令,它警示学生要想在规定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优异的成绩,就必须争分夺秒,勤学苦练,专心致志。否则,只能虚度光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p><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格言说得好、勤奋者抓紧时间,积极者赶超时间;有志者争惜时间:忠诚者遵守时间,愚昧者忽略时间:求知者利用时间:后退者丢掉时间;懒惰者消磨时间:无为者浪费时间:聪明者争多时间:好学者挤出时间:浪荡者践踏时间;谦虚者赢得时间:骄傲者丧失时间。"</p><p class="ql-block"> 灵丘中学的报时人是袁德师傅。记得袁师傅是个中等个儿,黑瘦脸庞大眼睛,弓腰驼背,身体消瘦,患有严重肺气肿。长年累月气喘嘘嘘。我非常同情他。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现在灵近一中的同学也许想不到,袁师傅报时用的器具不是电铃,大喇叭,也不是大吊钟。而是抗战时期日本鬼子飞机轰炸灵丘县城未曾爆炸的童磅哑弹壳,它悬吊在两棵大树中间的横木杠上,看上去两头尖中问鼓﹣﹣椭圆型,状似一枚铁鸭蛋。弹壳中间有几个孔,正好挂住铁锤头。袁师傅住在它旁边的一间屋子里,桌子上放着一个上发条的马蹄表。墙壁上贴着一张作息时间表。只要到点,袁师傅就出去拿下铁锤击打铁蛋,发出铛﹣﹣铛一"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嚯!甭看那家伙不是钟,但响起来震耳欲聋、宏亮悠扬,声音在空中回荡,全城都能听见。</p><p class="ql-block"> 在钟声的号令下,我们每天按步就班、井然有序地起床、洗漱、出操,吃饭、上课下课、课间活动,息灯休息,我们最爱听到的是课外活动的钟声。它一响,我们纷纷跑出教室、欢快地去操场打兰排球,扒单双杠,去图书室借还书,还出校外跑到灵丘火车站玩要放松、学校距火车约两公里多,由老师带领,着我们一口气跑上去跑得我们腰酸腿因,心跳呯呯,浑身冒汗………</p> <p class="ql-block"><b> 同学友谊</b></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论述友谊是什么,其中有一段使我牢记心中。他说:"友谊是一双手,在你困难时能帮你一把;在你无勇气前进时能推你一把,在你走入陷阱时,能拉你一把,在你犯错误时能从背后击一把。"</p><p class="ql-block"> 我上灵丘中学那年才十五岁。由于农村生活艰苦,营养不良.又瘦又小。但同学们对我倍加关怀照顾。所以我感觉像在家里一样温暖。记得我感冒发烧,马建强同学给我买药,我的裤子破了,李书亭学姐给我给补;劳动时下坑掏粪,李保社学哥替我干,更难念怀的是放寒假回家时老天爷下了一尺厚的雪,交通中断,我回不去,非常着急,梁志雄、刘桥同学就推着自行车驮上行李,踏着大雪"嘎吱嘎吱"地,一步一步艰难行走二十多里路把我送回来。此举感动的我父母热泪盈框,连声道谢,同学友谊,纯洁无瑕,终身难忘。正如赵老师的人生格言:"友谊是首诗,永远言不尽;友谊是首歌,永远唱不完。"</p> <p class="ql-block"><b> 菜花飘香</b></p><p class="ql-block"> 走进学校大门,迎面南北向一条笔直瓷实的沙土大道。道两旁长着两行挺拔的白杨。道西是宽敞的体育场,道东是一片大菜园。后面是几排砖木结构的教务室和校舍;房前种着五颜六色的花草;校舍后面是一块广阔的校田,种着谷子、玉米。校园占地面积64667平方米,其建筑面积只有9790平方米。校田和菜园面积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看外貌虽不美观,身在其中让人感到宽松、宁静、宜人、和谐、自然。</p><p class="ql-block"> 学校安排每班每周劳动半天,主要是种校田和伺异菜园,有时也去附近村里农田干活。土地靠人工用铁锹翻,施肥是人粪尿和猪粪。因此在稼长势喜人,蔬菜硕果累累。记得每到收获时节,校田谷子金黄灿灿,玉米开口欢笑;菜园花果飘香,蜂蝶飞舞,景色迷人,采摘时,我们拿着箩筐,奔向菜园,却不忍下手:西红柿通红透亮。黄瓜碧绿脆嫩,茄子个大饱满,青角嘟噜连挂,白菜粗大瓷实,水萝卜粉白水灵,胡萝卜又脆又甜,土豆撑破了地皮,韭菜、菠菜、芹菜一片油绿……</p><p class="ql-block"> 住宿生的伙食较现在要差得多,那时规定每人每月三十三斤粮,三两油,六七块伙食费。我们农村的学生家境贫寒,年人均口粮三百六十斤毛粮。每家的口粮都不够吃,断顿再向生产队借粮,来年分口粮时再扣除。高中学生正值少年,在长身体的时候,在学校每天一斤一两粮,只能吃半饱。饭量小的还行,饭量大的无钱买零食充饥,只能用咸菜腾水填肚子,所以大家盼着过星期。每到周六下午放学,我们就急匆匆步行几十里路赶回家吃上三顿饱饭。周日下午又带着干粮咸菜匆匆走路走回学校。虽说学校伙食不太好,但我觉得挺满足,起码吃上分供应粮,月月还能吃上几顿细粮和肉菜,总比家里强。好在还有校田和莱园,我们亲手种的粮和疏菜,大大弥补了伙食的不足,改善了师生的生活,增加身体所需的营养。因此,我们的体力视力都不错,很少有人生病戴眼镜。每逢过节,伙房还要杀猪、炸糕庆祝一番……</p><p class="ql-block"> 灵丘中学,我难忘的母校。希望你与时俱进,越办越好,走向辉煌。</p> <p class="ql-block"> 刘友仁:1974年灵丘中学毕业,1988年7月入党,在村先后任村团支部书记,副大队长,副村长,党支部副书记,同时在北京自修大学,鲁迅文学进行自修学习,业余时间勤耕文坛,被县委宣传部聘为通讯员,有关文章常见于平型关文艺、大同晚报,山西农民报,灵丘民间故事,曾获征文一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