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作者:格致古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美篇号:184528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图片来源:格致古社藏品</b></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竹刻作品,尤其是明清竹刻艺术。</p><p class="ql-block">明清竹刻艺术之美,不仅体现在其材质的自然之美,更在于其艺术形象和精神内涵的深刻体现。</p> <p class="ql-block">首先,明清竹刻,自然美。</p><p class="ql-block">明清竹刻之美首先体现在其材质方面。竹出身卑微,却被文人赋予了“高风亮节”的象征意义。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身具有四季常青、挺拔高俊的特性,这种古朴的竹子自然色彩与老子提倡的“见素抱朴”的古朴色彩审美观点相一致。竹刻艺术家们借用竹子的这种自然形态,略施人工,便展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艺术魅力。比如金陵竹刻大家濮仲谦的竹根雕壶,依据竹势巧妙施刀,所刻作品浑然天成。</span></p> <p class="ql-block">很多没有染色的竹刻,依靠竹子的本色来呈现艺术效果。这件来自浙派的竹刻作品,色泽天然,却通过人物、山石、树木等元素组合,渲染出浓烈的场景艺术效果。类似的还有留青竹刻,主要通过竹子本色的明暗、深浅、润涩变化来体现竹刻作品的不同,以及通过铲去竹皮后竹肌氧化产生的自然色差,形成留青竹刻的色彩魅力。</p> <p class="ql-block">其次,明清竹刻,形象美。</p><p class="ql-block">艺术品都是要创造形象,但似乎,竹刻艺术通过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将原本没有生命的竹材变幻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它们可以是亭亭玉立的仙姑妙女,可以是铮铮铁骨的英雄美男,无论仙道神像,还是普通世人,以至花鸟鱼虫,莫不能刀落形出,让人楚楚动心。</p> <p class="ql-block">形象美在竹根雕圆雕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竹根雕巧用竹根的自然形体,根据纹理和残损,审曲度势,大璞小斫,栩栩如生的生命就呼之若出。它们有血有肉,在藏家年复一年的把玩过程中,其色泽也在逐渐变化着,起初只有原始青色的成品,渐渐就成了能够与你对话的生命体。这件采药老人,原色包浆,几百年来依旧衣服靓丽,精神瞿烁,给人勤劳干练的气质。著名的五子闹弥勒竹根雕作品,明代至今已经是满身深褐色,几乎古铜色的五子与弥勒在一起,感觉他们已经嬉戏了几百年,依旧福寿满满,喜气洋洋。</p> <p class="ql-block">第三,明清竹刻,意蕴美。</p><p class="ql-block">都说诗画为魂,刻画诗意。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人画,富有最为独特的魅力,既有“诗中有画”的表现特征,也有“画中有诗”的绘画意境。明清时期的文人竹刻与文人画同属一脉,它们都崇尚书卷气,以能够体现文人气息为目标,有些文人做竹刻十分注重题跋和落款,这也成为文人竹刻的重要特征,如清早中期邓渭的作品,本身就是书法,以竹材为载体,更加文气叠加,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明清竹刻艺术还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和中国意味的理想追求,竹雕清新的气味和粗糙的触感唤起了人们对乡土的思念和田园生活的向往。如王杰人与阮性山合作的竹雕笔筒江南村居图,构图题材直接还原了悠闲田园和山水意象,寓理其中,将文化的本质与事物的事理融入意象空间的蕴含之中,借助传统“意境说”启发,将情感寄托融入内涵丰富的空间意象,成为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寄托,成为近代竹刻艺术宝库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明清竹刻艺术的美不仅仅局限于自然、形象和意蕴,还包括工艺精湛、材质色泽变化、独特造型、丰富技法、文人艺术的融合、气韵生动以及历史与文化的传承等多个维度。这就是我们在欣赏明清竹刻时所感觉到的与其它艺术品类的明显区别之处。</p><p class="ql-block">如果您想欣赏不一样的美,请欣赏竹刻,尤其是明清竹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