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尼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每个个体跟群体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包括每个个体生活的指标跟群体生活和集体人格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群体和个体之间都在致力于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和谐的问题。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都用各种的方式解决它个去。每个群体解决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跟他形成的一些文化基础有关。今天扣着信仰的问题来交流这个话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谈信仰的问题主要是把爱作为彼岸,如何达到爱的彼岸?如果把爱扩大一点,爱就是人类共同体的共同人格,基督教把他叫上帝,上帝是人类共同体的共同人格。只是我们现在把它转化成了爱,我们一种共同的人格,所以爱是一种群体人格。个体要想达到这种群体人格怎么办?上一讲说我们每个人可以写一部属于自己的《忏悔录》,这个《忏悔录》能够启发到孩子,孩子通过读我们这本书能够通向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最早把爱当成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它是一种教育工具,我们发现爱里面包含了手段,爱的本质并不是手段,它在自身的目的里包含了手段。什么意思?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因为他是无私的,所以能达到成其私的目的,这个时候他才是手段。但这并不是爱的本质,有时候我们还把爱等同于物质,总想把爱给出去,就像投出去了100万,给了很多年,想把它收回来一样,把他当成了具有物质属性的东西。我们现在意识到爱是作为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信仰而存在的。他属于人精神世界或者是道德世界的事物。把爱这样一种群体人格或者一种人类共同体的人格特征作为信仰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深耕12班,大家如果仅仅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去往深处去解构自己,我们想到达彼岸,是很困难的。在这一讲里,我们讲的是道德谱系里的一个群体和个体,我们的个体意志的精神人格,以及群体的一个人格特征,所以把爱隐喻成了一个群体人格的一个个体人格。把这种群体人格集中到一个对象上就是上帝,从上帝里边解散出来就是群体人格,他是这样一层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怎么样把爱能够从此岸到达彼岸,怎么样把爱变成一种信仰呢?在这个基础上让爱以其无用而有用,以其无私而有私。因为它不是手段,不是目的,它自身是手段,是目的,所以他具有了工具和手段的力量,这是我们要探讨和追寻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问一下大家,我们愿意把爱当成一种信仰吗?你愿意把爱作为你的信仰并且终身去追寻他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个照片是我昨天看到了一片叶子,在阳光下像一片心一样。我问了一句,小叶子你愿意把爱当作自己的信仰吗?看到小叶子像心脏跳了一下似的。当我把这句话问向自己的时候,我给到的回答是我愿意,我愿意把有限的自己托付给这样一个群体人格,托付给人类共同体力的一个人格,其实就是信仰,我愿意相信他,愿意把爱作为信仰去追随,去献出自己,尽管自己微不足道,但是我愿意献出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的回答代表的是个体,代表的是我自己,所以每个人的回复其实代表的都是个体。当我们代表个体去做出这样一份承诺的时候,我做完这个承诺,个人的感受和思考是不一样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我更愿意去面对更深层的自己,更愿意去解构自己,愿意深度的剖析自己,做一个有限的个体更,愿意虔诚的去面对这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大家认为如果把爱作为信仰是有难度的,如果把基督做成信仰,把上帝做成信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文化里根本没有这个,但是我们把爱作为信仰,把自己托付给一个群体的共同体的人格,这个是有可能的,但是第一步是我愿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二步是看一下我们要把有限的个体托付给这样一个群体性的人格,处理好我们和这个群体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其实就是处理了一个信仰的问题,让我们个体的人格和群体人格保持了一种和谐一致。这就是我们在处理信仰的问题,要抵达他,我们就得了解一下我们的抵达方式,我们困难的地方在哪?了解到我们困难的地方在哪儿才能更好的跟他达成一致,处理好我们与信仰的对象爱的这种群体人格之间的关系。我们把爱作为信仰,想要抵达他,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求每一个个体有独立性。个体精神的独立性。如果爱是至高的善,那么每个人都得处理好自身通向善的这样一个道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抵达善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要回顾一下自己,我在背这堂课的时候也是以自己为中心以及身边的人,我们反思自己在抵达爱抵达善的时候,一个道德的路径更多的是通过一种羞耻感。某个事情让人觉得羞耻,有羞耻心之后,我们就容易抵达善。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你如何做一个更善良的人,是因为你有羞耻感,有羞耻感你就可以善良了。其实我们是一种耻感文化,我们到达道德彼岸的方式是一种耻感的取向。比如小时候当众撒尿,别人会问羞不羞,我会尴尬的笑一笑,羞。从大人的态度和眼神里感到了一种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并没有让小时候的我在外面玩儿憋不住了,做到不在外边撒尿。而是依然在外边撒尿,但是得背着点儿人,不能让人看见。我们小时候在胡同里,假如说你憋不住尿了,你不能在人家门口尿尿,你得看一下胡同里谁家的门儿关着,你可以尿到他们家门口,这样就不被人看见,这样就不会有羞耻感。羞耻感是被人看见的时候会有羞耻感。所以这种羞耻的我小时候做到的就是看谁家门口没人门锁着,我在那儿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的反思是,羞耻感其实就是让我学会了回避人,别被人看见,但是并没有让你反思都憋不住尿了,要回家上厕所。你还告诉和你玩儿的一群小孩儿:如果你想尿了,哪家门口没有人,你可以在那儿尿。在被人骂街的时候,谁家孩子尿到我们家门口了,我听到还会有一丝的侥幸,幸好没有被发现。这是我们小时候进行道德完善,走向一个群体人格的道路,我们把它叫作爱,我们是通过这种羞耻感进而让人去向善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这种情感文化很容易导致的另一个问题,这种耻感文化需要依靠外部的强制来行善。只有被发现了人才会产生很强的羞耻感,而这种羞耻感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需要通过外部的约束,需要找一个外部的力量,我们才能产生这种羞耻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良知就是人内在情绪的制裁。你里边情绪的制裁可以分为耻感和罪感这两类。一种是羞耻感,一种是罪恶感,用这两类达到一种道德制裁。人的精神世界里的道德是没有办法去探测或者规定你是怎么样的,我们没有办法去规定人的想法。比如说一个人深深的厌恶学习,你没有办法规定他不厌恶,这是一个纯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你规定不了人的真实的感受,你在做事的时候没有办法规定他真实的动机。我们前边讲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就是在你的无意识区域、潜意识区域还有一种深层的动机,你是觉察不到的。所以我们告诉孩子不能随地吐痰、不能对老师说话不尊敬、不能在群体当中说脏话,为啥?因为这样做令人感到羞耻,是令人蒙羞的。我们不能破坏规则,为什么不能破坏规则呢?它是羞耻的。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基础就是你得有羞耻心,这是我们小时候2000多年我们的道德文化基础,这个耻感文化是我们很典型的一个特点。所以我们很容易爱面子胜过爱生命,这种羞耻心能杀人,我们一般讲,你要给人留几分面子,不能把人最后一块儿遮羞布给摘了,所以在哪儿都要留面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孩子不上学了,或者孩子学习不好,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很伤面子的事情,特别特别没有面子,会有羞耻感,我们会选择不说,甚至选择不向身边的人求助,为啥?因为太令人羞耻了,那么多人知道是很羞耻的,所以在别人面前会没有面子,孩子的行为让那么多的亲戚朋友和同事都知道了,所以让人蒙羞。 这就是这种耻感文化,也是我们试图到达彼岸的一条路,我们选择了这种通过让人产生羞耻感去到达彼岸。在这个事件里,个体和群体就出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群体的善是一种至高的善,就是我们说的爱,一种完美无缺的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通过让人产生羞耻心,进而抵达群体的善,这种集体人格缺少什么呢?他缺少了来自自己的自省力,他是被规定的,你这样做就是羞耻的,会很丢面子。其实他被人看见的时候会很丢面子,不被人看见的时候就不容易产生这种羞耻感,缺少这种文化自省力,自己来反省它,自己来反省自己的行为合不合适。所以想通过这种羞耻感来抵达群体的善,他就很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很丢面子,其实被人看见的时候会丢面子,不被人看见的时候,就不容易产生这种羞耻感,缺少这种文化自省力,自己来反省行为合不合时宜,个体想通过羞耻感来抵达群体的善也很难,我们一直是通过这样的原则,用这种羞耻感来完成这种群体的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在开会的时候,我们一般不点名某个人,让他产生羞耻感,下次别这样了;还有的我们是公开点名,因为不写作业,因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的警告了你,但是你还这么做;有的男生跟女生谈恋爱,我们在群体里公开说人家谈恋爱,为啥?叫他们产生羞耻感,进而试图让他们达到彼岸的善。让孩子能够对爱,对善,对这样一种群体人格,不断的完善自己, 产生一种不断完善自己的力量,达到群体的善。而且让他相信老师是爱他的,家长是爱他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但是事实上,在群体当中把孩子的行为揭破了,让他产生羞耻感,大家都看着他,比如小孩儿迟到了,让他站在讲台上,这些我都被整过。我迟到了,让我站在讲台上听课,下面的一群人除了看老师,就是看我。我们的老师还不错,让我唱一首歌再下去,我其实已经在台上站了5分钟了,让我唱歌,这样挺羞耻的。这个羞耻感会不会让你更加向善呢?会不会让你下次记住,不迟到呢?包括我姑父领着我跟表哥去游街,这种游街会不会让你以后不再犯错、不再逃学?我们当众点名批评孩子,会不会让他内心升腾起一种向上向善完善自己的力量呢?我们爸妈在家里指出孩子的缺点、毛病,会不会让孩子产生改过自新的一种向上完善自己的力量呢?在实践层面上,孩子更远离了爱,还是更相信了爱呢?他的行为更远离了群体意志呢?还是跟群体意志之间更和谐了呢?他是更守纪律呢?还是更不守纪律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包括我小时候写检查好多次了,都写的已经轻车熟路了,一遇到事儿就写检查,特别想通过写检查的方式改正错误,写完检查之后再读一读,深刻的反省自己。通过深刻反省自己之后,我在这里唯一提高的是写检查的水平,下次写检查就知道怎么写了。有时候写检查,告诉你写的不深刻,也不知道哪不深刻,就得反省一下,下次写检查的时候怎么样才能把它写深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反省就是让人产生羞耻,产生耻辱感,进而去完善自己,很容易流于形式。通过这种外部的强制让人来行事,它不会导致个体产生自我反省的能力。它会导致个体产生我怎么样来应对检查,应对群体监督。我们往往容易走向跟群体意志这种至高的善相悖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比如有些孩子被批评之后,不仅没有反省自己,有些妈妈指出孩子的缺点、毛病之后,孩子不仅没有反省自己,而且产生了对抗情绪。伤了自尊,不仅没有产生了向上和向善完善自己的力量,反而破罐子破摔,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连活都不活了。为啥呢?太羞耻了,没脸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还有的孩子在班里边儿没办法在这个群体里待下去了,要求换环境,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一种规定好的这种羞耻感,大家都在看着你。而且我们讲究事不过三,你犯错不能过三,你过了三就说不过去了。孔子说“子路不二过”,意思是说子路犯过一次错,不会再犯第二次,这就是人的道德自治,不二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昨天晚上备课,我儿子领着猫在这儿玩儿,我和儿子聊,我说:假如说你们学生给老师承认错误,一般老师会怎么讲?或者同学给父母、承认错误,一般会怎么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儿子说:老师会说,你知道错了,为什么当初还那么做?这是一种说法。做错了还会请求宽恕,宽恕很容易变成并没有走向宽恕,走向的是你知道错了,当初为什么这么做?那样做了,错了,才需要宽恕嘛。最终我已经特别羞耻了,怎么办呢?我已经觉得没脸见人了,甚至在班里痛哭流涕,怎么办呢?儿子说:最好的办法最终是要听老师的话,最终是要听话,让你写作业就写作业,让你干嘛就干嘛,最终导到了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儿子高三了,我也和他探讨,我说我也遇到过这个事儿。有一个姐姐,妈妈是老师,经常当众批评她,让她产生羞耻,后来这个姐姐怎么办呢?姐姐改变了一种策略,你让我干嘛我就干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果考出来的成绩不理想。 一次次考出来的成绩并没有达到妈妈的标准的时候,妈妈对这个姐姐的指责是,笨死了。妈妈代表了一种群体意志,代表了一个好学生的规范是什么。姐姐说我完全按照规则来了,按照群体意志来了,这个姐姐完全按照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去做,把所有的动作、所有的行为全做出来了,但是结果不好。结果不好的话,你就说我笨死了,真的没有办法了,最终还是让人觉得羞耻。 我什么都按照你们说的去做,但是结果出现的时候是更羞耻。我没有按你说的做,我好像还有一层遮羞布,就是我还没有付出全部的努力。而结果不好,笨死了,连遮羞布都没有了,别人会说,你这个人就不是学习的那一块儿料,是很笨的一个人,还是觉得羞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儿子说:让人羞耻的这条路不通。家长其实也是为了孩子好,家长代表了一种群体的爱,那种群体的意志都希望孩子好,但是这个路可能需要反思一下,他不一定行得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耻感文化是从儒家学说里发展出来的,孔子讲的:“君子耻而言而过其行”,孟子讲“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就是没有羞耻心,连人都不配做。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徒没有羞耻心,就是真的无耻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思我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去观察,我们很多人都是通过耻感文化让我们努力的达到道德的彼岸,达到群体人格,让我们跟群体伦理规范、道德规范是一致的,但是这种努力很困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与耻感文化相对的是罪感文化,这种有罪感的取向是以这种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行善,按照你心里的绝对道德律令来生活,所以一旦犯了错,即使别人没有觉察到,也会痛苦自责。耻感文化是你的缺点、毛病被人说出来了,你这些缺点毛病被人看见了,我们才会觉得羞耻,但是没有看见,就不一定了。而罪感文化是没有人看见也会觉得有罪恶感,会痛苦自责。它起源于基督教,是西方精神的基础。产生的机制是道德主体的那个我,道德主体的我犯了罪,而形成的有罪恶感的这种心理机制,使人意识到自己的不圆满,自己的恶性、恶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你又是怎么意识到的呢?他是从至高的善,全能的善,去上帝那儿去比,映证出来的。你怎么样才能映证出来这种东西呢?他对上帝是有信仰的。我们人心怎么想,没有办法通过道德律令去规定。我们也在讲: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果你用这个东西去印证的话,你得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果它能起作用的话,你得相信你的头顶上有一个神明,你的头顶上有一个像上帝一样的天在看着你,如果你不信,就不会有羞耻感。而你一旦撕破脸,他就有对抗情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罪感文化是指人一旦背叛了上帝,你经不住外在的诱惑,这是人的本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本身是有限的,不完美的,你辜负了上帝,你做出了违背上帝的这些行为,所以导致你远离了生命的本真状态。怎么办呢?他的途径不是写检查,他的途径是通过忏悔来进行救赎。通过真诚的忏悔,你可以再次投入上帝的怀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又有资格进入到一个群体的善里边,我还配成为一个更好人。所以在基督教里,救赎之旅是人通往神性的必由之路。罪感的实质就是一种负疚,反映的是人认可自身的这种有限、人自身的这种局限性,但是你又把那个群体的善作为一个终极的灯塔来指向自身的行为,我就有一个参照,把群体的那个至上的善、爱-----这个群体的共同的精神人格,做成这样的自己。这是一个终极的灯塔,我时时刻刻用爱来映照自己的行为,一旦我做了跟那个不一致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会产生负疚感,心里会有罪恶感,不用别人当众指出来,自己就会有一种罪恶感、羞耻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人通过内心的忏悔去暴露自己的过错,是你完全自愿的改正自己过错的心灵基础,是对过错发自内心深处的自我惩罚,而不是靠群体的强制,非得叫别人监督你,盯着你,非得叫别人说破,你才会有羞耻感,才会有负罪感。是别人不说破,是你做了对不住人的事儿,做了这样的事情,自己心里边很难受,有负罪感,所以由此产生了一种向善的力量,这个是从个体的善、有限的善、残缺的善,走向一个群体至高的善,就产生了这样的动力和力量。它是以自发和主动为主的,他不需要别人催促,在自己灵魂深处就能不停的催促他前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当我们有这样一个群体的人格,把爱做成那么至高的一个善,做成映衬你的对象的时候,我们在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同时会看到自己的缺陷。你说人骄傲自满,骄傲自满其实是我们用一个群体的标准来强制人行善,来压制人内心的感受。你说事不过三,事不过三的这个过程他就没有了,而要求你写检查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意识到了自己的有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完美,发自内心的一种负罪感,他是被要求的。而他被要求的时候,很容易一旦取得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其实就是被压抑的东西释放出来了,释放出来他就平衡了。然后再压抑,又取得点成绩的时候,一旦成功,又觉得自己已经变成完美无缺的上帝了,已经变成了爱本身,已经变成了群体之善的代言人,尾巴翘到了天上。一旦失败,又羞耻的无地自容,爬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这种发自内心的自主的力量从里边出来的这种道德感,容易让人一旦取得成就,同时能看到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自己不好的地方。所以这种骄傲自满,尾巴翘到天上,因为获得了成功,自己就认为自己完美无缺,这种现象很少出现。 我们是通过耻感文化,依靠外在的力量来强制行善,强制孩子变成一个善良的人。还是通过罪感文化,依靠孩子内心的这种道德感来达到群体的善,他的方式是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如果我们要在通往爱的道路上,你真的要把爱做成你的信仰,得找到抵达这种信仰的方式,就是你自己内心的这种负罪感,必须是从内心里边儿,发自内心的这种负疚忏悔,意识到自己是有限的,意识到自己是不完美的,我们又能把群体的这个善事做成一面镜子,来时刻关照自己。一旦你变得更好了,取得了成功,取得了成就,你同时能看到自己身上还有好多不完美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因为它他这些东西都是通过至高的善那个东西来映衬自己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真实的感受是,我遇到过好多孩子,你不要把他的脸撕破,或者是让他感到羞耻,他有能力跟你探究事实的时候,你要回到事情上面来,不要说人。要么你保全他的面子,不去说这个事儿。要么就像我说的做的这样的自己的一部忏悔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说我辍过学,我小时候也很笨,我也走了很多弯路,我自己就是一部《忏悔录》,我通过自己内心的忏悔,通过对群体至善的向往,我承认我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这个文化哺育出来的,承认我自己的有限,但是我深爱我的祖国,我可以忏悔我的不足。所以你能看到好多孩子他内心里面是有这种道德完善的欲望,他是有道德感的。这个事儿他伤害了老师,伤害了爸爸妈妈,他破坏了规则,他其实是有道德感的。孩子会说:老师这个事儿我反思了一下,我觉得我错了,所以向我承认错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一般会说:你没有必要向我承认错,因为我也不完美,我也不完善,而且我会经常犯错,但是我愿意做个好人,我愿意去完善自己,所以我没有能力或者资格去承担接纳你的这种错误。我们其实每个人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心,杨老师也是在一个自我完善的路上,你说我错了,其实你要告诉的是你自己,你唯一要去交代的是你自己。你说我想做一个好学生,我想做一个更好的人,我想做一个更好的父母,其实这个都不需要告诉别人,或者说给别人看,你要告诉的是你自己。(回到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就像康德讲的:你从个体走向群体,从有限的善走向至高的善,为啥叫有限的善呢?每个人都不完美,他会不停的犯错,经常犯错,把它放到基督教文化里叫原罪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罪,我从儒家或西方文化里面出来,我们每个人都有限,都会犯错,都不完美。所以我们从个体走向群体,走向通向彼岸的路,无论是每个个体还是我们整个人类史,他的本质就在于伦理自治,你自己来治理自己的内心的这种有限性,他是自治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体走向群体在于自治,你不是活给群体、别人看到,你是活给自己看的。我们说别人看见了,你会有羞耻感,看不见了,就没有一点儿事儿了。不敢跟别人说,我们会觉得有羞耻感。所以别人不是上帝,个人代表不了爱。他是一个人类共同体的意志,是一个群体之爱。我们时时刻刻把这个当成镜子来照一照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跟同学们说:不必有羞耻感,人跟人其实都差不多,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他是带着原罪来的,正是因为我们不足才希望变得更好。 所以人如果真的有爱国精神,我们真的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必须从灵魂深处不断向前迈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必须从自己灵魂深处来走向群体至高的善。这是从个体走向群体,而不是通过群体对你的约束去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必须从自己的灵魂深处发自内心的向好,向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说我希望把爱作为我的信仰,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我愿意把自己献给这样一种信仰,就得问自己我是否愿意?这是这节课我们对自己的一个解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更深层的是我们的这种情感文化,通过令人蒙羞的这种方式,通过外在的力量强制让人行善,他很难让人有个体精神,很难让人产生这种自省的能力,反而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活给别人看,当别人不看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动力去完善我们自己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孩子写作业,各种表现是努力的完善给别人看的,而在别人不看的时候,这种自我完善的力量就没有了。别人也不能一直盯着你,所以我们就把真善美一个绝对的真、绝对的善、绝对的美,做成一个参照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看到自己有好多缺陷,好多不足,好多问题,我们把这个东西做成一种理想的自己的模样,而那个东西是一种人类共同体的精神人格,我要活成那样。发自内心深处、发自灵魂深处的那种自发的、主动的向那个方向去前进,把爱作为你的终极灯塔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样一步一步的,我们可能真的会发自灵魂深处的,我们希望的爱,我们信仰的爱,产生这种信仰。我们发自灵魂深处的热爱自己的祖国,我愿意把自己投身于这份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把这种需求达成一种群体意志,我们就从真正的个体走向了群体。我们不仅有个体的独立的精神人格,我们更有一种不断的从独立的人格走向一种群体的善,群体的情怀,走向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一条路。所以我们对自己也好,对孩子也好,对他人也好,尊重个人的个体独立性,精神独立性其实就是一个大前提,他必须通过自省,自己看见了自己的不完美,他的力量是从自省里边儿出来的。我们在通向爱的路上一点一点的在不断的解构自己,一点一点的在不断建构自己,希望深耕12班,我们能够有机会从此岸到达彼岸,与大家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