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津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源地,也曾是中国近代邮务管理中心和邮运组织中心。</p><p class="ql-block">天津在中国邮政史上写下了众多第一:中国第一个邮政代办机构、第一部邮政规章、第一条邮路、第一张邮政资费表、第一套邮票等都诞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天津邮政博物馆是在大清邮政津局旧址上(今天津市和平区解放路111号)上辟建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欧式风格建筑,历史上曾是清代海关试办邮政时海关邮局及“大清邮政津局”的所在地,旧称“津海关拨驷达局”(英语POST译音,即海关邮局),是当时海关邮政的总部。</p> <p class="ql-block">1878年3月9日,经清政府批准,受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德璀琳于当年3月23日在津海新关大公事房内(现营口道2号)创办了“天津海关书信馆”,开始收寄中外公众邮件,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邮政机构。</p> 同年7月向全国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1880年1月11日书信馆改名为“天津海关拔驷达局”(英语POST译音,即海关邮局)。<div>1884年迁入此楼办公。</div> “大清邮政津局”大楼是近代中国邮政史上珍贵的建筑文物,是中国近代邮政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天津邮政博物馆也是天津地区唯一一座行业性质的博物馆 <p class="ql-block">天津邮政博物馆展示内容从时间跨度上分为5个阶段,即古邮驿时期、近代邮政创办时期、大清邮政时期、中华邮政时期、人民邮政时期。</p> 前言<br>中国古代邮驿,源远流长。从有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br>天津的古代邮驿,肇始于周朝,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消亡于清末民初近代邮政创办和裁驿归邮之际。<br>天津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是近代邮政创建初期全国邮务活动的管理中心和邮运组织中心,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的首发地,在中国邮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近代邮政史上的诸多项"第一",是由天津创造的。<br> <p class="ql-block">津門首驿</p><p class="ql-block">邮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国家控制的有组织的通信和交通活动。</p> <p class="ql-block">"邮驿"</p><p class="ql-block">清代将"邮"与"驿"二者合称为"邮驿"(也称“驿站”、“驿传”),成为"邮"与"驿"及与其有关的方方面面的泛指、通称,是古代政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机构。</p> 清代驿铺、井陉秦皇古驿道 古代“车辙石”——秦汉时期河北省井陉古驿道的“车辙石”,比罗马古道还要早一个多世纪。 驿丞木枕 恰克图驿站戳 民信局<br>明永乐年间,民办民用的信局自浙江宁波兴起,渐次由沿海推广至内地,是私人经营的民间通信机构,史称"民信局"。 清乾隆年间始有北京民信局在天津设立分号,天津本地开设最早的民信局是道光元年(1821年)的巨兴杜记,至同治年间,天津民信局发展到三十多家。<div>1934年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取缔民局案,各民信局于1934年底关闭。</div> <p class="ql-block">左二:民信局实寄封</p><p class="ql-block">中上:明信片</p><p class="ql-block">中下:戥子称</p><p class="ql-block">右一:信箱</p> 文报局<br>清政府为了传递驻外使节与国内的往来文报,于光绪二年(1876年)在驿站之外复设文报局,属于官办专用的通信机构。<div>天津设北洋文报局(后改称北洋文报总局),负责管理直隶、奉天、山东三省文报事务。但由于财政困难,自身运递能力有限,于宣统元年二月(1909年3月)宣布裁撤。</div> 北洋文报局实寄封 明信片 "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强行设置的邮政机构,清政府称之为"客邮"。<br>天津最早的"客邮"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上海德国邮局在津设立的分所,两年后升格为邮政局。此后,俄国、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在天津设立邮局或军事邮局。<div>1923年底,在津"客邮"大都撤销。惟日本"客邮"仍秘密收寄、私运邮件,继续侵犯中国邮权。直至中国抗战胜利,方被撤销。</div> <p class="ql-block">野战邮便箱</p> 加盖“客邮”局实寄明信片 <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邮政在津筹办</p><p class="ql-block">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依靠天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兴"洋务",逐步使天津成为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p><p class="ql-block">仿照欧洲办法设立邮政开始列入清政府的议事日程。光绪二年(1876年),赫德因议滇案请设送信官局,总理衙门遂致函征求李鸿章意见。李鸿章复信表示同意,并建议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海关试办,由赫德负责,德璀琳具体实施。</p> <p class="ql-block">奕沂、李鸿章、赫德、德璀琳研究试办邮政场景</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p><p class="ql-block">(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1870年至1895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中国近代邮政倡导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德璀琳</p><p class="ql-block">( Gustar . Detring ,1842-1913),德国人。</p><p class="ql-block">德璀琳在中国有将近48年的工作经历,期间在厦门、北京、上海、广洲、镇江、宁波、烟台和天津等地担任不同的职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1877年任职天津海关税务司。</span></p><p class="ql-block">他在天津担任专员期间,对天津港口贸易的发展比其他外国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p><p class="ql-block">德璀琳生前的最后5年,一直居住在天津。1913年1月4日,德璀琳在天津逝世。</p> <p class="ql-block">赫德</p><p class="ql-block">( robert . hart ,1835-1911),英国人。</p><p class="ql-block">1854年来到中国,1861年任代理海关总税务司,1863年任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p> <p class="ql-block">设计邮票</p><p class="ql-block">1877年3月,德璀琳调任天津海关税务司不久,即在向赫德提交的筹办邮政备忘录中提出:"邮票是简化账目"的好办法,应"即向英国订购印制邮票的工厂设备。"1877年5月赫德和德璀琳拟订计划,请上海海关造册处为印制邮票购进纸张十令,并把各种邮票底版刻好。</p> <p class="ql-block">以天津为中心试办邮政</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总理衙门采纳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建议,并征得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同意,决定在北京、天津、牛庄(今营口)、烟台、上海五处仿照欧洲办法试办新式邮政,由赫德管理。</p><p class="ql-block">赫德经与李鸿章商妥,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试办中国近代邮政。1878年3月23日,德璀琳在天津发布公告,成立海关书信馆并开放收寄华洋公众信件。中国近代邮政由此发端。</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p><p class="ql-block">邮政试办之前,德璀琳即着手研究筹备印制邮票。1878年6月15日,德璀琳致函海关上海造册处请求"提供第一批急需的邮票"。全套邮票共三枚,面值分别为五分银、三分银、一分银。1878年7月24日首批五分银邮票运抵天津,以后分批陆续抵津,随即天津分批发往烟台、牛庄、北京、上海及汉口、九江、芜湖、镇江、宁波等地海关书信馆出售。邮票的主图为"龙",因票幅较大,世称大龙邮票。</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p> 小龙邮票 小龙邮票 <p class="ql-block">贴有大龙邮票的实寄封</p> <p class="ql-block">贴有小龙邮票的实寄封</p> <p class="ql-block">小龙邮票印样</p> 中国第一个邮政代办机构——华洋书信馆<br>德璀琳于1878年7月委托天津大昌商行设立邮政代办机构,取名华洋书信馆。<div>1882年底华洋书信馆关闭。</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清邮政津局的建立与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准奏开办大清邮政。1897年2月2日,大清邮政津局正式成立,仍由海关税务司管理,相继建立津城及内地分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邮局普遍遭到破坏。战乱尚未停息,天津力图恢复或重建各局,天津邮界在全面恢复的基础上迈向十年(1902-1911年)持续发展阶段,通信能力提高,邮件业务量不断增长,业务收入年有增加,并开始扭亏为盈。</p><p class="ql-block">1911年5月邮传部接管邮政,从此脱离海关。</p> 大清邮政津局的建立<br>1897年2月2日(丙申大年初一)大清邮政津局率先成立。<br>原悬挂在门上正中的英文"海关拨驷达局"( CUSTOMS POST OFFICE )换成"大清邮政津局"中文牌匾。左侧挂法文牌匾: POSTE IMPERIALE 。右侧为英文牌匾: TIENTSIN POST OFFICE <p class="ql-block">大清邮政津局模型</p> 大清邮政津局模型 <p class="ql-block">大清邮政津局实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大清邮政戳(复制品)</p> 大清邮政邮筒 实寄封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时期的天津邮政</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改称中华民国邮政,简称中华邮政。中华邮政时期,天津邮政的名称及辖区多次变化,业务发展也几经波折。1914-1980年,天津邮政业务发展进入创办以来的鼎盛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业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937年天津沦陷后,业务目趋萎缩:抗战胜利后,中华邮政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服务、发展业务的措施,但只是昙花一现。</p> <p class="ql-block">中华邮政时期天津实寄封、片</p> 邮件运输工具 邮件运输工具 挑运邮件的扁担、保险柜 邮筒 <p class="ql-block">穿越百年的回眸</p><p class="ql-block">邮筒里的老天津旧物展</p> <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由于城市交通发展迅速,老龙头铁桥已不能满足往来老龙头车站的陆运交通需要,而且固定桥跨又限制了海轮通航,1923年,驻津各国领事团会商重建新桥。筹建工作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海河工程局曾参与审标。最后,从17家投标者的31种设计方案中选定开合桥的故乡——美国芝加哥的布施尔泽尔桥梁公司的设计方案,工程交由法国著名营造商戴德.萨德与施奈尔公司承包。由于施工难度较大,建桥工期长达4年,1927年10月18日新桥开放剪彩,工程费用为银152万两。位于该桥下游的老龙头铁桥于翌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位于法租界大法国路(今解放北路111号,解放北路与营口道交口处)的大清邮政津局远景。清光绪十年(1884年),津海关拨驷达局由海关大公事房迁入此楼。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日(1897年2月2日)更名为天津大清邮政局(简称大清邮政津局),1913年11月17日更名为直隶邮务管理局,直至1915年 8 月 1 日迁入老龙头火车站旁新局房。该楼保存至今基本完好,是我国现存惟一一座清代邮政楼房。</p> <p class="ql-block">英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与大同道交口。下方老明信片为192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大楼(今解放北路82号,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是天津第一家外商银行。</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道上的华俄道胜银行,坐落于今解放北路与大同道交口处(解放北路123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成,该楼楼高二层,有地下室,砖木结构,穹顶,转角入口处有俄罗斯式铁皮圆顶,为俄罗斯中世纪的古典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利华大楼,坐落于英租界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114号),是一幢办公兼住宅的高级公寓式大楼。1936年始建,1938年建成。主楼10层,高43米,占地2133平方米。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全框架,是天津最早的具有现代功能和技术的高层建筑之一。该建筑主楼向阳立面一律为大玻璃钢门窗,墙体由棕褐色麻面砖贴面,整个大楼的建筑造型采取非对称式,表现出建筑的形体之美。大楼顶部有退有出,高低错落,挺拔隽秀,是同时代中比较突出的高层建筑。</p> <p class="ql-block">英租界戈登堂和维多利亚花园。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英租界当局在维多利亚道开始修建一座欧洲古典风格的城堡式建筑,作为英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大楼。翌年5月落成,耗白银32000两。英租界当局为"纪念"勘定天津英租界的英国皇家工兵上尉戈登,将这座大楼命名为"戈登堂"。</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国民党天津市政府所在地。解放后,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楼。1976年地震中被震毁。1981年拆除,在原址建起今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利顺德大饭店。坐落于英租界维多利亚道与海河之间,今解放北路与泰安道交口处,解放北路199号。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创建人为英国圣道堂牧师约翰·殷森德。初为砖木结构瓦楼板顶英式平房。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进行了较大的改建。取名利顺德,系来自儒家之言"利顺以德"。当时中外名人来津多下榻于此。</p> <p class="ql-block">人民邮政时期</p> <p class="ql-block">1986年2月1日邮政储蓄业务开办</p> 有奖定期存单 “二八大杠”自行车 <p class="ql-block">邮政服饰是邮政工作人员执行邮政通信任务时穿用的具有邮政特殊标志的服装。从大清邮政津局成立时就规定了"大清邮政号衣"的样式。</p> 大清邮政时期的邮政服饰及用品 中华邮政时期的邮政服饰及用品。 新中国成立后的邮政服饰及用品。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套邮票,即"大龙"邮票</p><p class="ql-block">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以蟠龙为图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邮票。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五分银"(桔黄色)、"三分银"(红色)、"一分银"(绿色)。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邮票上"大清邮政局"5个字十分醒目,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上方标有" CHINA (中国)",下方标有" CANDARIN ( S )(海关关平银分银)"字样。</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第一枚正式发行的邮票是大龙票。在发行之前,清海关设计了三款邮票草图,即云龙、宝塔和万年有象图,其中"万年有象"最为珍贵,价值连城。大龙邮票有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