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8日,4十2骑友来到了陈宅村</p><p class="ql-block"> 水韵陈宅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莲庄镇 。 </p><p class="ql-block"> 陈宅村位于莲庄镇东10公里,省道安虎线沿村而过,区位交通便利;紧邻旅游胜地灵山寺,陈宅河、洛河沿村而过,资源禀赋优越,是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p><p class="ql-block">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98户1135人。2018年度被授予“美好家园”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所属地区:</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莲庄镇</p><p class="ql-block">行政区类别村</p><p class="ql-block">地理信息是莲庄镇政府东10公里。</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陈宅村持续打造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水韵陈宅”,力求达成“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景象效果 。主要举措包括:临街主街道86户农户房屋墙体统一按照徽派建筑风格进行因势改造;铺设自来水管网和污水管网,引入陈宅河水打造3000米活水景观渠;村内空闲宅基地、空地全部清理整治,见缝插绿进行绿化美化,建成小花园、小绿地、小广场 。</p><p class="ql-block"> 目前,陈宅村文旅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p><p class="ql-block">的人。</p><p class="ql-block"> 1.陈宅村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元末农民起义的群雄中,陈友谅一度实力最强,并建立大汉政权,当上了大汉皇帝。虽然在鄱(pó)阳湖之战中,他身中流矢而死,输给了对手朱元璋,但后人对他的景仰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为啥?因为他是一个真豪杰。只不过没能逃脱“成王败寇”的宿命,陈友谅的生平任人涂抹,他的身世也很难说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鄱阳湖之战发生在公元1363年,伴随着利箭离弦的呼啸,陈友谅的生命戛然而止,定格在44岁他登基称帝的第四年。</p><p class="ql-block"> 陈友谅是谁?来自哪里?历来众说纷纭。《明太祖实录》中称:“友谅者,沔(miǎn)阳玉沙县人,世业渔。”这是关于陈友谅身世的较早记载,后来人们大多沿袭了这种说法。如《明史》中说:“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p><p class="ql-block"> 陈友谅是朱元璋最忌惮的对手,《明太祖实录》要粉饰朱元璋,就有可能贬低他的对手。明末史学家谈迁就说,“明实录,颇多忌讳而失实”。明代史学家高岱认为,陈友谅精通兵法,“常有虎视中原,鲸吞海宇之志”。那么,一个出身贫苦的渔家子,怎样才能拥有文韬武略呢?</p><p class="ql-block"> 沔阳,即今天的湖北仙桃。陈友谅是不是这里的渔民,他祖上是不是姓谢,长期以来都有争论。</p><p class="ql-block"> 时年79岁的陈长安是宜阳县曲村人,在洛阳文博系统工作多年。他认为,说陈友谅出身渔民并无确凿证据。相反,陈友谅文武双全,在元末当过文书,官至平章,曾被人称为陈秀才,可见受过良好的教育,而这不是一个世代以打鱼为生的家庭所能提供的。</p><p class="ql-block"> 公元1360年六月,陈友谅在江州(今江西九江)称帝,国号为汉,年号大义。次年,他迁都武昌。公元1363年,陈友谅在与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中遭到火攻,兵败身亡,归葬武昌蛇山。也有人说,那里只是他的衣冠冢。</p><p class="ql-block"> 2、陈友谅后裔今何在</p><p class="ql-block"> 史载,陈友谅死后,部将张定边用小舟将他的遗体运回武昌安葬。当时,太子陈善已被朱元璋所俘,张定边便在武昌拥戴陈友谅的次子陈理为帝,改年号为寿德。</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的陈理,只是一个10多岁的孩子。朱元璋不会容忍大汉政权继续存在,公元1364年,他发兵攻打武昌,陈理献城出降。</p><p class="ql-block"> 与自己争夺天下的陈友谅死了,大汉政权也完结了,朱元璋这才长舒一口气。也许念在反元大义,也许为了笼络人心,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家族没有斩尽杀绝,而是给予分封。当然,分封的具体情况,都被记入《明太祖实录》。</p><p class="ql-block"> 在陈友谅的两个儿子中,当过太子的陈善下落不明,当过皇帝的陈理渐渐长大。朱元璋为免除后患,于公元1372年将其流放高丽(在朝鲜半岛),由高丽王负责照管。</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问题是,陈理有没有生子?从史料中留下的蛛丝马迹来看,似乎没有。</p><p class="ql-block"> 据高丽《松都志》记载,陈理22岁时到高丽,住在松林寺,高丽王待他不错,“使不做军,不做民,闲住过活”。</p><p class="ql-block"> 陈理身材高大,初到高丽时带着众妾和40匹白马,后来移居青阳县。等他一死,众妾及白马一两年间也都死了。</p><p class="ql-block"> 成俔(qiàn)是高丽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曾到过陈理家,并在《大东野乘》中写道:“陈理无子,只有外孙。余尝从外孙曹公,见所藏刺绣文锦。”这种说法多被采用,因此陈理无子应是事实。</p><p class="ql-block"> 不过,除了陈善和陈理,陈友谅似乎还有其他儿子。比如他死后,爱妾阇氏被朱元璋霸占,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就是被封为潭王的朱梓。</p><p class="ql-block"> 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他得知真相后,在长沙起兵造反。朱元璋派人平叛,朱梓紧闭城门,扔出一块铜牌,上写“宁见阎王,不见贼王”,随后纵火焚宫,与妻子一起怀抱幼子跳城自尽。</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各地仍有不少人自称是陈友谅的后裔。当过皇帝的陈友谅家族庞大,后妃众多,这些人流散各地,开枝散叶,也是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3、陈义墓志称“父友谅也”</p><p class="ql-block"> “宜阳县有个陈宅村,是因陈友谅而得名的。村西有陈义墓,根据碑文记载,陈义是陈友谅的后代。”陈长安说,陈义卒于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距陈友谅生活的时代不太远,碑文可以证明陈友谅家族和洛阳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陈宅村位于宜阳县城关镇西,与陈义墓所在的石村邻近。前段时间,我和陈长安老人一起到这里探访,家住附近的陈万年也来了。他今年80岁,一直在保护陈义墓。</p><p class="ql-block"> “陈宅村现在没有姓陈的,不过还保留着‘友谅家公式’的叫法。有种说法认为,这里曾是陈友谅的家。”陈万年说,陈友谅死后,他的九皇妃蒋氏回到宜阳,隐居石村,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义,字得宜。陈义73岁去世,被葬在石村西南,其子在墓前立碑,碑文中记述了陈义的家世。“因古碑残破,现在的石碑是按照原碑文重刻的。”他说。</p><p class="ql-block"> 我在陈义墓前看到了这通石碑,上题“故处士陈公墓志铭”,碑文中称:“处士姓陈氏,讳义,得宜其字也。生于洪武已巳,至是盖七十有三矣。先世有仕元为平章者,曾祖父德真也,有隐德,乡称善士者。大父才兴,父友谅也。处士自幼端重,性颖敏,及长,于书靡所不读……”</p><p class="ql-block"> 洪武已巳年,即公元1389年。按《明太祖实录》的记载,陈友谅死于公元1363年,与陈义的出生时间相隔20多年,陈义为何会称“父友谅也”?这是一个谜团。</p><p class="ql-block"> 类似的谜团,在潭王朱梓身上也存在。他被公认为陈友谅的遗腹子,却出生于公元1369年,即陈友谅去世后6年。</p><p class="ql-block"> 因为《明太祖实录》几经修改,“颇多忌讳而失实”,有人认为陈友谅并未在鄱阳湖之战中身亡,或者说,陈友谅的去世时间并非公元1363年。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p><p class="ql-block"> 陈友谅身上的谜团太多,但他是个反元英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代历史学家吴晗曾说,陈友谅较早地举起了反元义旗,并且始终如一,从未投降,其历史功绩堪比推翻暴秦的项羽。</p><p class="ql-block">摘自(洛阳晚报首席记者 张广英 文</p> <p class="ql-block">石槽</p> <p class="ql-block">石碾</p> <p class="ql-block">老石臼</p> <p class="ql-block">彩绘</p> <p class="ql-block">进入宜阳</p> <p class="ql-block">途中留影</p> <p class="ql-block">回程写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