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伊斯法罕(Isfahan,也可拼为Esfahan)</b>位于伊朗高原的中部,为伊朗第三大城市,也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006年当选为<b>“伊斯兰世界文化之都”</b>、<b>“伊朗文明与文化之都”</b>,是伊朗著名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就确定了城市最初位置和基本布局,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聚居地。城市始建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最早是军队的集结地。公元前一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博在著作中,该城市被称为“亚斯帕达纳(Aspadan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伊斯法罕城市建设引入了阿拉伯文化元素和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理念开始形成,城市道路、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到了九世纪,伊斯法罕变得繁华富裕,成为阿拉伯帝国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1040年,中亚大草原上突厥人的一个分支塞尔柱土库曼人建立的<b>塞尔柱帝国(英语:Seljuq Empire)</b>,在托格鲁尔伯克(伯克为突厥语,意为“首领”)率领下占领了呼罗珊地区,进而征服了整个波斯地区。</p><p class="ql-block">1051年,托格鲁尔攻占伊斯法罕,并在此建都(同时期中国宋仁宗天圣九年)。这一转变给伊斯法罕带来政治资源的高度集中,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也大幅提升。在这一时期,伊斯法罕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筑风格和布局也有了重大转变,包括清真寺在内的一些建筑按塞尔柱人的审美和文化要求被改建或重建。</p> <p class="ql-block">作为塞尔柱帝国的首都,伊斯法罕连接着帝国各个地区及周边国家,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由此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来从事商贸活动,市场上汇集了来自各地的丝绸、香料、珠宝等,为城市的繁荣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同时,陶器、纺织品、金属制品等手工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甚至远销其他地区。</p> <p class="ql-block">随着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文化交流和融合也达到空前,不仅出现在建筑风格的多元体现上,伊斯法罕还成了学术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许多著名学者和文人都曾在这里讲学和交流思想、探讨学术问题。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并兴建了许多广场、花园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1055年应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卡伊姆之招,托格鲁尔率军进入巴格达,消灭了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卡伊姆感谢托格鲁尔为他解除了布韦希王朝对阿拉伯帝国的控制,封他为<b>“苏丹(Sultan即君主或统治者)”</b>,号为“东方和西方之王”。虽然哈里发名义上为穆斯林世界的领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但塞尔柱人却成为哈里发的摄政王,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阿拉伯帝国的军政大权,统治的范围几乎和当时的阿拔斯王朝重叠起来了。到了公元1072年~1092年,塞尔柱帝国的疆域达到顶点,甚至大于萨珊波斯时期。</p><p class="ql-block">(下图翻拍自《波斯五千年》一书。)</p> <p class="ql-block">塞尔柱王朝统治了157年,但后期因内部诸侯割据和外部入侵而逐渐衰落并四分五裂,最终形成几个国家。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支是中亚西部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疆域的<b>花剌子模(Khwarezmia)汗国</b>。花剌子模在阿契美尼德时期就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伊斯兰对波斯征服后,先后归属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藩属国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和加兹尼王朝统治,1037年到1194年受塞尔柱帝国统治。十二世纪末塞尔柱帝国没落后,花剌子模脱离塞尔柱的统治,成为中亚大国。阿拉伯帝国阿拔斯哈里发在自身没有能力驱逐塞尔柱人的情况下,鼓动花剌子模攻打塞尔柱。1194年花剌子模取代塞尔柱控制了阿拔斯哈里发政权。</p> <p class="ql-block">但是花剌子模的太上皇没有当上几年,蒙古人在中亚草原的崛起给他们带来厄运。当时花剌子模控制了中亚贸易商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一个450人的庞大商队,准备用珠宝和药材换回西域的粮食和战马。他让商队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向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示好并带去信件:“吾深知贵邦兵力强盛,极愿修好,吾爱贵国之君,犹父爱子。君应知晓吾已征服女真,统辖中国诸族,战士多似蚁蛭,财富丰厚若金穴,无需觑觎他人之地。所期盼者,彼此修好,通商获利,想必君意亦通。”</p> <p class="ql-block">但该商队在花剌子模边城,被当地总督认为是间谍全部杀掉,劫掠了他们的骆驼和财务,只逃出了一个商人。蒙古军队这时正在全力攻打金国,大汗虽然震怒,还是派出使者,要求对方交出主凶,以和平方式解决这场纠纷。不料花剌子模不买账,派出的使者被剃掉胡子赶回家。这下恼怒了成吉思汗。</p><p class="ql-block">1218~1223年,成吉思汗统帅20万大军第一次西征,将花剌子模首都撒马尔罕围个水泄不通,用五天时间将这个号称固若金汤、三五年不能攻破的都城攻下并屠城。然后蒙古大军横扫中亚,灭了花剌子模,洗劫了呼罗珊地区,1221年摩诃末战败身亡。但是花剌子模的末代国王扎兰丁·明布尔努逃到印度,三年后率部前往蒙古军队没有建立政权的法尔斯,继而前往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对蒙古人实行骚动,给蒙古人以重大伤亡,并成为伊朗西部实际统治者。</p> <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花剌子模对蒙古的威胁,1231年,成吉思汗的三子、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继位之初,便不得不遣大将搠里蛮统军三万继续西征,攻灭在波斯西部复国的扎兰丁·明布尔努,征服和招降了波斯大部分地区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地,但初期一直没有在征服地建立政权。</p><p class="ql-block"><i>(花剌子模的首都撒马尔罕在乌兹别克斯坦,当时是东西方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转口城市,一度靠贸易税而繁荣昌盛,美轮美奂。成吉思汗攻下撒马尔罕后,该城遭遇了灭顶之灾。一个多世纪后,同为蒙古人后裔的帖木儿帝国重建该城。现撒马尔罕整座城市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i></p> <p class="ql-block">1235~124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十五万大军第二次西征,逼近多瑙河流域,在钦察草原建立金帐汗国(俄语音译:Zolotaya Orda,英语:Golden Horde。)</p><p class="ql-block"><i>(也有译为“钦察汗国,英语:Qipchaq Khanate”,但因拔都后来将部分地区分给自家兄弟,分别建立西部的白帐汗国和东部的蓝帐汗国,在此采用“金帐汗国”的译名以区别其他汗国。)</i></p><p class="ql-block">1253年蒙哥即位后,命三弟旭烈兀率十万大军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波斯南部和西部,灭亡了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1264年,新的大汗忽必烈正式封旭烈兀为“统治阿姆河直至叙利亚和密昔儿间疆土之王”,称伊利汗。旭烈兀正式建立<b>伊利汗国</b>(<b>英语:Ilkhanate</b>,<i>网上根据英语读音大部分译为“伊尔汗国”,但按照《中国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条目,该词条应按蒙古语读音,读为“伊利汗国”,本文采纳上述文献的“伊利汗国”译名</i>)。</p> <p class="ql-block">蒙古骑兵的入侵给中东各地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性,尤以波斯的破坏力最为强烈。1370年中亚的西察合台蒙古贵族帖木儿在西察合台汗国的王位继承战中获胜,建立了<b>帖木儿帝国(英语:Timurid dynasty)</b>,先后吞并或征服了东察合台汗国、波斯、阿富汗、两河流域、花剌子模、金帐汗国等一些国家或地区,他保留了蒙古、突厥游牧政权的一些统治制度,又大量吸收波斯、阿拉伯政权的行政管理方式,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p> <p class="ql-block">但这庞大的帝国仅维持了短短数十年,公元1405年帖木儿去世后,他的后裔立即开始王位争夺战,帝国陷于内乱,最终分裂、解体。帖木儿帝国的解体,为发源于西亚的黑羊王朝,和发源于中亚草原的白羊王朝等突厥人地方势力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也使中世纪中、西亚地区政治、宗教和领土之争夺陷于混战。</p> <p class="ql-block">自伊利汗国以后的三个世纪,这里无不充斥着分裂和厮杀,直到十三世纪出生在土库曼的萨菲家族在<b>谢赫·萨非·丁·阿尔达比利</b>率领下,在波斯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崛起。萨非·丁创立了<b>“萨法维教团”</b>(<b>Safaviye)</b>,为逊尼派的分支苏菲派,奉行苦行禁欲的神秘主义。萨法维意为“萨菲的后裔”。他带领长期追随萨法维教团的7个土库曼部落的穆斯林进军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1447年第四代长老祝奈德率领教团打败周边的基督教国家,建立藩属于白羊王朝的政教合一政权。</p> <p class="ql-block">1502年(中国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岁的萨法维教团教主<b>伊斯玛仪一世(Isma‘i I)</b>击败白羊王朝,建立了<b>萨法维王朝(英语:Safavid dynasty),</b>全称是<b>“萨法维波斯帝国”</b>,首都设在阿塞拜疆的大不里士(今属于伊朗,后首都迁至 加兹温)。随后开始了向伊朗高原、叙利亚北部、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境内)东部等地的征服和扩张,重新统一了波斯疆土。</p> <p class="ql-block">为了抗衡尊奉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帝国,以及标榜政权的合法性,伊斯玛仪一世切割了与逊尼派苏菲教团的联系,<b>将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Imam)教派定为萨法维王国的国教</b>,自称是第七代伊玛目穆萨·卡兹姆(Musa al-Kazim)的后裔,不仅有先知的血统,而且还是阿里的直系后裔。他还自称是隐遁的最后一位伊玛目马赫迪的代理人,<b>“作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行使统治臣民的权力”</b>,是“诸王之王”,旨在强调萨法维王朝的正统性。</p><p class="ql-block"><i>(萨菲家族起源于土库曼的突厥人,但号称是阿拉伯人的后裔,这个可疑的说法却没有受到质疑。)</i></p> <p class="ql-block">伊斯玛仪高举着阿里的战旗反对当时伊斯兰世界的主流逊尼派统治,并且数次以少于对手的兵力战胜奥斯曼军队,成为集哈里发王权、宗教领袖、最高军事统帅等所有统治职能于一身的君主。当时一位意大利游客有幸见到这位国王,形容他长相“美丽而英俊”,身材健硕,擅长左手拉弓骑射。(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就此,在伊斯兰世界处主宰地位的逊尼派终于有了一个和它分庭抗礼的对手——什叶派,一直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1524年,年仅38岁的伊斯玛仪一世因病英年早逝,以后几代君主均围绕着统治权展开了争夺,以致于爆发了内战。直到1587年,年仅18岁的<b>阿巴斯一世(Abbas I,Abbas Mirza)</b>继任萨法维王朝第五任国王,成为又一位拯救伊朗、并将伊朗又一次带入强盛时代的雄主。</p> <p class="ql-block">阿拔斯一世当政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萨法维王朝的中央集权,铲除了部分桀骜不驯的贵族势力,稳定了国家的统治。他积极推动军事改革,由皇帝直接控制军队,并使用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从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先后收复了被乌兹别克占领的地区,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回了大不里士、库尔德斯坦、阿塞拜疆等地及两河流域重要城市,使萨法维王朝版图达到极盛,与东面的莫卧儿帝国、西面的奥斯曼帝国、一起号称当时伊斯兰世界三大帝国。</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由此阿巴斯一世被称为<b>阿巴斯大帝</b>(这是波斯历史上自居鲁士大帝、大流士大帝以来第三个被冠以“大帝”后缀的君主)。</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萨法维王朝将伊朗全部土地统一在一面旗帜下,冠以“受保护的波斯王国”的称谓,这面旗帜上是一头手握宝剑、背负太阳的狮子。</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由于伊斯法罕处于伊朗高原的中心地带,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周围的亚兹德、设拉子、卡尚等城市都是伊朗文明的核心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设都于此能更好地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同时伊斯法罕四周群山环绕,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保障王朝统治核心区域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萨法维王朝的兴起源于突厥人的土库曼,以后土库曼在军事和政治上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威胁到王权的稳定。为了以文明程度较高的波斯文明摆脱突厥化,重现波斯文明的辉煌,阿巴斯一世<b>于1598年将萨法维王朝的首都从加兹温迁移到伊斯法罕</b>(同期中国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自此伊斯法罕从塞尔柱帝国大规模改造及帖木儿帝国攻占及蹂躏后,经过五个世纪又迎来了最辉煌的鼎盛发展。</p> <p class="ql-block">阿巴斯一世将首都迁至伊斯法罕后,大力推动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他亲自组织规划、设计、重建了该城,并监督了大部分工程的建设。重建的都城划分了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国王区、宗教区、商业区、居民区等,使城市功能更加明确,城市布局更加合理,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也为城市得以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许多著名的建筑和景观如国王广场(现为伊玛目广场)、新皇宫、大清真寺、三十三孔桥以及宗教学校和图书馆等都是在阿巴斯一世及其他的继任者时期建造的(另文介绍),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上杰出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著名的<b>四十柱宫(Chehelsotoon Palace)</b>位于一个叫做Chehelsotoon的大花园中,是王室专为接见和宴请外国使节之用。其中花园是阿巴斯一世修建,宫殿是其孙子、第七任国王阿巴斯二世于1647年所建。花园占地6.7万平方米,宫殿前有一个长110米,宽16米的水塘,园林中的水是通过运河被引入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宫殿前面由二十根柏木做成的巨柱支撑着巨大的门廊。水塘清澈见底,二十根巨柱倒映在水塘中,又浮现出二十根柱子。人们根据这一独特的景观将宫殿称为“四十柱宫”。可惜我们去参观时,水塘正在维修,塘中无水,也就看不到水中的二十根柱子倒影了。</p><p class="ql-block">(为了了解四十柱宫的全貌,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宫内入口是个顶部镶有镜子的柱厅,往里走是个镶满镜子的伊万(Iwan,带穹顶的门厅),从伊万进入的大厅叫镜厅,源于四壁和天花板上,镶嵌有镜子和 彩色玻璃。</p> <p class="ql-block">来四十柱宫除了瞻仰其壮观的建筑外,最值得欣赏的是宫殿内的绘画。镜厅两侧有六幅庞大的壁画,其中三幅展现波斯人同乌兹别克人、莫卧儿人、奥斯曼人交战的历史场景,三幅反映国王接见外国君主的隆重场面。</p> <p class="ql-block">图1:1621阿巴斯一世主持盛宴接见土耳其斯坦统治者瓦里·穆罕默德汗,他被推翻后逃亡来到萨法维王朝避难,试图复国。</p> <p class="ql-block">图2:1514年伊斯玛仪一世在大不里士附近对阵奥斯曼帝国苏丹赛利姆一世。(恺加王朝时期补绘)</p> <p class="ql-block">图3:1543年第二任国王塔赫玛斯普一世接待莫卧儿王朝的落难国王胡马雍。他在萨法维王朝宫廷内做了十多年客君后,在波斯支持下恢复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这幅画最早是皇宫的油画之一,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图4:开国国王伊斯玛仪一世对阵乌兹别克人。</p> <p class="ql-block">图5:迪尔沙阿在印度卡尔纳尔战役中对阵骑白象的莫卧儿帝国苏丹穆罕默德。(恺加王朝时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图6:阿拔斯二世及乐师和舞女欢迎布哈拉汗国(乌兹别克人建立)君主纳迪尔·穆罕默德汗。</p> <p class="ql-block">六幅主体壁画下环绕大厅内墙一周还有三十幅瓷板的“小品式壁画”,这些壁画展现了几百年前的伊朗人宴饮歌舞,享受美好生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义反对偶像崇拜,禁止真主、神灵或圣人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上,而且是禁止饮酒的,但显然在这些画作中,正统的伊斯兰教观念并未影响君王及贵族的行为及艺术表达。对于帝王这些世俗人物在不将其过度神话化或与宗教混淆的前提下,可以从历史、文化和艺术创作的角度去展现。所以从画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帝王的高大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个厅当时是举行庆典活动和接见外交使臣的地方,这些画向外国使者和宾客展现了当时萨法维王朝的繁荣和强盛。大多数壁画都采用工笔细画技法,线条清晰柔美。阿巴斯一世对外是个“公正的统治者”,对征服的地区和不同的宗教呈现仁慈和宽容的一面,从而使萨法维王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辉煌的顶峰。但他在内部权力斗争的另一面却是个冷酷残忍的君主。他废黜了父亲,因怀疑儿子谋反而杀死了儿子。他时刻提防着兄弟、叔伯和堂亲的篡位和谋杀,从而开创了将王家男性囚禁于后宫的先例,使他们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又切断了与潜在阴谋家的联系。</p><p class="ql-block">事实证明,如果不是他的严酷和残忍,他也许不会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取得如此成功。但同时他从封闭的后宫中,所培养出来的未来君主却不可能取得和他一样的成就,这是可想而知的。</p> <p class="ql-block">阿拔斯二世1642年就位时年龄不足十岁,政事由首相萨鲁·塔齐掌理,但这位首相因打击贪污而四处受敌,最终被刺杀身亡。后由哈里发·苏丹接任首相协助直到他去世。阿巴斯二世因囚禁于后宫的时间不够长,不足以对其人格打上永久的烙印。他后期亲政后比较勤勉,国家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他与奥斯曼帝国和平相处,并从莫卧儿帝国手中夺回坎大哈。他对艺术和公共建筑的建造很感兴趣,特别对东西方的绘画特别痴迷,喜欢亲自尝试绘画,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推动作用。可惜因鸦片、酒精和淫乱使他只当了24年君主,年龄终结在了33岁。</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阿巴斯二世的去世,使波斯第三帝国走向了“真正的衰落和灭亡”,如果不是他的英年早逝,萨法维王朝依然足以扭转衰落的趋势。从四十柱宫的壁画中可以看出,阿巴斯二世是一位相当有能力的君主,他对外宽容,对内发展经济,建筑、绘画、书法等艺术在他的统治时期进一步得到繁荣。</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初,伊斯法罕在阿富汗人的入侵下受到破坏(幸运的是国王广场被完好保存下来)。1706年,四十柱宫因一场战乱的大火几乎被烧毁,现在看到的是以后重建的(除了第二和第五幅为凯加时期补绘之外,不知道其他的画是不是原作)。</p><p class="ql-block">1937年,四十柱宫成为博物馆;1948年以<b>“伊斯法罕四十柱宫博物馆”</b>命名,作为收集、保存、保护历史文物和遗迹,提供相关教育和研究设施,研究并确认古代伊朗的生活方式,以及为公众提供伊斯兰艺术和文化作品的场所。<b>2011年,四十柱宫连同其他八座波斯园林一同以“波斯园林”之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阿巴斯一世在经济方面同样成就斐然。他积极开拓对外贸易,大力发展波斯湾港口,并将国内重要手工业部门纳入国家控制,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据记载,当时伊朗全国人口600~1000万人,城市人口约占10%~15%即100万左右。而伊斯法罕城市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在60万以上,占全国城市人口的60%,城市规模与当时的伦敦可媲美,国际化程度与当时巴黎相当。伊朗有谚语说“伊斯法罕半天下”,这可能源于十六世纪法国诗人雷尼尔称赞伊斯法罕之说:“伊斯法罕,拥有世界的一半。”反映了该市当时的繁荣景象和国际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萨法维王朝全盛时期,伊斯法罕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市内多数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时建造的。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亦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和国际贸易中心。据史料记载,当时该城有162座清真寺,48所学院,273家浴室,12处公墓,商队旅馆不少于1802处。</p> <p class="ql-block">其中,波斯地毯以其精美的图案和高超的编织技艺闻名于世。直到今天,波斯地毯还是作为高档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为人们青睐。2010年上海世博会伊朗馆中,波斯地毯占有很大的一席之地。我们在伊斯法罕参观了一家波斯地毯家族商店,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地毯商,已传承了五代人150年。我们听了地毯的种类、编织方法等详细介绍,果然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波斯地毯的编织和生产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在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中就有对波斯坐毯的描述。在古代没有椅子,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坐毯就成了人们生活的用品,但只有波斯坐毯是达官贵人们奢侈生活的象征。由于波斯地毯的特殊功用,我们在伊朗一些民族特色的饭店等场合,还能看到人们坐在地毯上用餐、喝茶和休闲聊天。</p> <p class="ql-block">阿拔斯一世时期通过改革和扩张大力发展手工业和纺织业,将波斯地毯推向全世界,也开创了伊斯法罕地毯业的黄金时代。与行会作坊相比,王室工场的工作条件更好,工匠水平更高,生产的波斯地毯除了用于宫廷消费外,也成了欧洲等西方世界喜爱的艺术品,频繁出现在艺术收藏和各类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在地毯商店里,我们了解到波斯地毯通常采用羊毛、真丝等天然材料编织或混编。编织工艺以手工编织为主,编织技法精湛。其中“波斯结”是一种特殊的编织方法,结构紧密牢固,编织的图案丰富多彩,除了象征幸福、吉祥、权力等象征意义的传统花卉、几何图形外,还引入现代艺术,编织出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等形象。</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精美的波斯地毯,不由得联想到在《一千零一夜》中,坐着飞毯的大王子侯赛因在空中飞翔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萨法维时期,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加上阿巴斯对外来文化和宗教的宽容,外来文化艺术与当地的波斯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波斯文化也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文化复兴。</p> <p class="ql-block">希特勒有一句狂妄的名言:“要毁灭一个民族,首先要毁灭他的文化;要毁灭一种文化,首先要毁灭承载他的语言。” 由于萨法维王朝建立时距伊斯兰征服已经超过900年,阿拉伯语言和文字早已成为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和文字,要恢复波斯的语言和文字已经不可能。</p><p class="ql-block">但早在公元九世纪,萨曼王朝建立后着力推动波斯文化的复兴,创建了以阿拉伯字母作为书写形式、以呼罗珊地区达利语为主的新波斯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推广。因此虽然至今波斯文字看上去和阿拉伯语一样,但实则在字母数量、语法结构、词汇特点、读音规则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是不是就像日本至今仍在部分使用汉字,却不是真正的汉语一样)。让希特勒失望的是,古波斯语言虽然已经毁灭,但波斯文化却通过萨曼王朝和萨法维王朝的努力走向了文化复兴,并没有毁灭,因而波斯民族也没有毁灭。</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伊斯法罕,参观了独具特色的<b>音乐博物馆(Isfahan Music Museum)</b>。这是两位对伊朗传统音乐充满热情的音乐人,为了保护、展示和传承伊朗音乐遗产于2015年创建的一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出了300多件伊朗各时代、各民族的乐器,不仅形态各异、种类繁多、装饰漂亮,而且声音也很好听。想当年,不少波斯乐器通过西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民族乐器的老祖宗,在这个博物馆里可以找到雏形。</p>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艺术学院的大学生为我们表演了伊朗古老的吟唱乐曲。民间吟唱、诗歌吟唱、宗教吟唱等不同风格的吟唱,让我们感受到动情的吟唱中却充满着忧伤,高亢的吟唱中带有平安的祈祷,欢快的吟唱中表达着对生活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萨法维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帖木儿时代起,由多个王朝、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分裂割据的局面,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 萨珊王朝以来第三个完全统一伊朗东西部的王朝,也是自萨珊王朝之后再次沿用国号“波斯”对伊朗高原实行统治的王朝。该王朝继承和延续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也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过渡的中间时期。因此萨法维王朝被称作<b>“波斯第三帝国”</b>。</p> <p class="ql-block">(网上看到有种观点称,由波斯人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萨曼王朝应作为波斯第三帝国,因为该王朝占据的地盘曾囊括了伊朗、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南部等,基本上称霸了中亚地区。萨曼王朝还有意识地通过提升波斯语和文学的地位来摆脱阿拉伯统治和文化,其黄金时代史称波斯帝国的再度复兴。但是从历史角度考察,萨曼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虽然没有了地盘,但形式上还存在,萨曼王朝只能算作阿拔斯王朝下属的一个诸侯国,而萨法维王朝却是一个独立的帝国。另外萨曼王朝是个逊尼派王朝,从宗教上还脱离不了阿拉伯帝国的宗教管辖,而萨法维王朝是什叶派王朝,不受其他逊尼派宗教的管辖。因此我同意主流观点的意见:萨法维王朝为波斯第三帝国。)</p> <p class="ql-block">如今,伊斯法罕虽然不再是伊朗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但四百多年前的波斯第三帝国首都依然留存着昔日的文明,这些文明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伊斯法罕的各个角落,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还在古老文明的余晖下悠然自得地生活着。</p> <p class="ql-block">(本笔记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根据有关书籍及资料,并参考网上相关文章,结合自己的心得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