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翠屏山》</p><p class="ql-block"> 清·唐麒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冈拥翠列屏齐,</p><p class="ql-block"> 风日清和友共跻。</p><p class="ql-block"> 山半回头双塔小,</p><p class="ql-block"> 云中楷眼万家低。</p><p class="ql-block"> 野桥思诗归驴背,</p><p class="ql-block"> 上界钟声引马蹄。</p><p class="ql-block"> 高处恍疑通帝座,</p><p class="ql-block"> 惊人妙句定多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唐麒序 (?-1857)字灵轩。清三水县(今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人,监生。</p><p class="ql-block"> 清代学位是秀才通过考试才能获得贡生,贡生、监生是可以入国子监上学的学生,称为太学生,贡生需科举考试,监生主要是选拔上来的学生,这两种都是学位,不是官位,比进士等级要低。</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同时它具有管理全国教育的职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代唐麒序《游翠屏山》赏析</p><p class="ql-block"> 文/杜兴华</p><p class="ql-block"> 《游翠屏山》的诗眼是“游”字,整诗颇有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清代太学监生唐麒序先生的全诗围绕登山游览展开,首联“南冈拥翠列屏齐,风日清和友共跻”,描绘了在风和日丽之时与友人共同登山的情景,南冈就是指今陕西省旬邑县县城河南的翠屏山,翠屏山在明清时代就被列入旬邑八景之一的“翠屏叠翠”。</p><p class="ql-block"> 首联直接点出“游”的起因和同游的伙伴。</p><p class="ql-block"> 颔联“山半回头双塔小,云中揩眼万家低”,通过登山途中在不同位置所见的景色,展现了“游”的过程和不断变化的视角。</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双塔,在清代三水县城有两个塔,小塔村还有一个小塔,宝塔寺的泰塔与小塔都是在佛教寺院里。</p><p class="ql-block"> 楷眼就是揩眠,擦拭眼睛,通假揩字。</p><p class="ql-block"> 颈联“野桥思诗归驴背,上界钟声引马蹄”,则体现了“游”中的情趣与感悟,诗人在野桥边诗兴大发,又被上界钟声吸引,进一步丰富了“游”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野桥,过去在汃河上的桥有很多,野桥就是野外的桥,“野桥”意思是野外的桥。在古代诗词中,“野桥”常常是具有乡村、郊野气息的典型景物。</p><p class="ql-block"> 在《游翠屏山》里的“野桥思诗归驴背”这句诗中,“野桥”勾勒出一个富有诗意的场景。诗人在经过野外的小桥时,诗兴大发,而且“归驴背”也增添了一种古朴、闲适的氛围,展现出诗人在山间悠游的状态,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骑驴过桥、吟诗作对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上界指天界,钟声实际是从三水宝塔寺里发出的敲钟声,作者艺术地描述钟声入云,仿佛就是从天界传来的悠悠钟声,引马蹄与归驴背,钟声和着马蹄声,汇成一个欢快天籁之音乐。这同时便交代了作者与同伴们是骑着驴、披上马登上了翠屏山。亦或是作者虚置的驴、马。古代驴马作为牲口,随处可见也并不奇怪。</p><p class="ql-block"> 尾联“高处恍疑通帝座,惊人妙句定多携”,是诗人登上高处后的遐想,也是“游”至山顶的独特体验和心境写照 。这一联是联想虚写,登高望远,看到旬邑中原、南原的风光,恍惚进入了琼瑶帝座,收获了不少惊人妙句,也收获了旬邑的山水美景,将三水旬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紧密融合在一起,组成一副翠屏揽秀的山水画。</p><p class="ql-block"> 这第八句押韵“携”在新韵中就出韵,但古人写诗词用平水韵,携是属于上平八齐韵部,所以是合韵的。</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游”字贯穿全诗,将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机地串联起来,使诗歌层次分明,脉胳清晰,结构紧凑,意境深远,将一次山水之游写得这么美妙,生动活泼,有趣,令人神往,令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从内容上看,它生动地描绘了翠屏山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登山的行程为线索,从山脚下看到的“南冈拥翠列屏齐”的整体风貌,到登山途中“山半回头双塔小,云中揩眼万家低”的独特视角与奇妙观感,再到“野桥思诗归驴背,上界钟声引马蹄”所展现的山间意趣与情致,直至山顶“高处恍疑通帝座”的空灵遐想,层次分明地展现出翠屏山的高峻、宏大以及登山过程中的丰富体验,使读者仿佛跟随诗人一同游历,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在写作手法方面,善用视觉描写,通过不同位置对景物的观察,如双塔与万家的大小、高低对比,精准地呈现出空间感与山势;动静结合,“友共跻”“归驴背”“引马蹄”的动与山景的静相互交织,让画面鲜活;虚实结合,实写眼前山水人事,虚写“通帝座”的想象,增添浪漫色彩;以景衬情,借翠屏山的美景传达出诗人与友人同游的愉悦、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美景中激发的创作情绪与自信。文艺之精湛,手段之高格,可见一斑。 </p><p class="ql-block"> 然而,该诗在诗歌史上或许不算极为突出的经典之作,其创新性与思想深度相对有限,但依然不失为一首能很好地展现清代山水诗风貌、富有情趣与意境的佳作,对于研究当时的诗歌创作风格以及文人的游历生活有着一定的价值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杜兴华,笔名大漠雄鹰。男,籍贯陕西旬邑,新疆乌鲁木齐市人,著名诗人、作家、企业管理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散文学会会员。旬邑蒹葭诗社授予“最佳导师称号”。2008年被评为《中华诗词报》“诗词十杰”大奖和称号。2021年《中外经典文学艺术》授予“优秀作家”称号,“鲁迅文学奖”全国文化精英大赛一等奖,《世界文化名人大辞典》大典最佳作者称号。2022年“虎鸣盛世”全国楹联大赛获得“当代优秀楹联专家”称号,“中华神韵杯”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第二届“炎黄杯”全国文学大赛获三等奖,2022全国首届文化界劳动模范,世界汉语作家协会授予“终身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今日视界》栏目聘为客座教授。评选为“纪念毛主席逝世46周年2022全国四十六位爱国文艺家”等荣誉。作品入选文化部大型爱国主义教育书籍《迈向新征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的《新时代实干者风采》并授予“新时代实干者”称号和勋章,中国国家邮政局《时代先锋·中华文化人物大典》大型文献类珍藏邮册并授予“时代先锋·中华文化人物”勋章,文旅部《“新百年•新征程”精英人物》,《世界文化名人大辞典》等著作,作者入选中央电视台《榜样力量》栏目访谈人物,中央广电总台《中学生频道》签约诗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等。</p><p class="ql-block"> 作者是我国当代六言、八言格律诗、对联格律诗、新体辞赋等格体的首创者,也是以古体诗形式注解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诗注《二十四孝经》,以现代自由诗解析“杜甫《秋兴八首》”,“以诗记史-唐宋百家文化名人”诗词作品的首位创作诗人。对诗词歌赋理论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发表诗词理论数十篇,创作诗词歌赋作品几百万字,著有《杜兴华诗词歌赋》、主编《蒹葭诗集》等著作,对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