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境内,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由中国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于1959年领导创建。全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平方千米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 园区布局</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平方千米的原始热带雨林。</p> <p class="ql-block"> 植物园内设有多个著名景点,包括榕树园、荫生植物园和水生植物园等。游客可以在8:00至18:00(西门入口)或7:30至18:30(吊桥入口)参观,门票价格为成人全价票80元/人,半价优惠票40元/人。</p> <p class="ql-block"> 由于植物园规模非常大,结合游览时间的策划,按照植物园导游图仅去西园区参观,西园区有水生植物园、棕榈园、榕树园、奇花异卉园、铁树园、民族植物园以及国树国花园等等。植物园之间有景交车循环开动,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 水生植物园水面面积15亩,收集和展示热带地区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共收集保存了约100种(品种)。该园按照水体深浅等水湿小环境和植物生态习性分别种植了不同生活形态的水生植物,包括:浮叶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滨水植物等。</p> <p class="ql-block"> 王莲,是著名的水上观赏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自1963年开始引种,经过多年的培育,这片王莲景观早已成为植物园的一张亮丽名片。科普讲解员依香甩介绍,在这里,王莲的叶片直径可达2米以上,粗大的叶脉中空,里面有气室,甚至可以托起一个100斤左右的成年人。</p><p class="ql-block"> 依香甩:它边上会有缺口,起到排水的作用,水下包括叶片的边缘会长好多刺,这些都是它保护自己的方式,可以防止水下的动物去啃食它的叶子,也可以“排挤”周边的物种。</p> <p class="ql-block"> 西双版纳傣族园群众性泼水活动</p> <p class="ql-block"> 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勐仑镇的罗梭江畔,形成一个葫芦形的半岛,称为葫芦岛。该地区拥有近1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生长着5000多种木本和草本植物,是各类动植物的繁衍之地。</p> <p class="ql-block"> 棕榈园是保存棕榈科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景观优美、具有热带风光的园区。该园于1976年建立,通过不断的改造、扩建,拥有面积约140亩,共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棕榈科植物约400种。保存有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的琼棕、矮琼棕、董棕、龙棕,还有中国特有种二列瓦理棕。并收集保存原产马来半岛至爪哇一带的棕榈水果——蛇皮果,棕榈四大经济植物之一的桃棕等。从菲律宾引进种植了具有经济开发前景的蓝灰省藤、瘦枝省藤。此外,在棕榈园中还专门开辟了棕榈藤收集区,占地面积30亩,收集藤本类棕榈35种,分属于省藤属、黄藤属、钩叶藤属。引种收集的优质藤类有云南省藤柳杉、多穗白藤柳杉、小省藤、滇南省藤等。</p> <p class="ql-block"> 榕树园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44亩,收集保存榕树属资源100余种。园内的高榕、垂叶榕、菩提树、钝叶榕、木瓜榕等已形成独树成林、绞杀、树包塔、树包石等热带景观,丰富的科学内涵使该园日趋成为一个近于自然雨林外貌的生态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榕树绞杀了另外的一种树,它的气根长在外边,帮助它呼吸的同时,顺着延伸到地面吸收土里的水分和养分,慢慢扩大自己的主根,形成支柱,远观就像一座森林,我们就比喻为独树成林。最终里边的树因欠缺营养就枯死了……</p><p class="ql-block"> 老茎生花、绞杀现象、独树成林等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陆续映入眼帘。依香甩说,独树成林和绞杀现象是相伴相生的,这是热带雨林植物独特的生存法则。</p> <p class="ql-block"> 藤本园于201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100亩,按藤本植物的攀援方式和展示效果,分为园艺观赏藤本区、自然生态藤本区、种群藤本区和悬垂藤本区。园区中既有观赏藤本花卉和蔓性灌木,也有生机勃勃、自由生长的本土野生藤本,此外,还包括一部分在建园初期种下的木本植物。截至2022年10月,藤本园共收集植物700余种,其中藤本植物有400余种,主要类群包括夹竹桃科、豆科、紫葳科、五味子科、山柑科、番荔枝科、旋花科、葡萄科、葫芦科、素馨属、西番莲属和马兜铃属等,是版纳植物园物种比较丰富的精品专类园区。</p> <p class="ql-block"> 名人名树园占地面积约54亩,共收集展示340种(含品种)热带植物,该园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领导人、社会知名人士、国际学者手植的树木为主要特色。这里收集保存有江泽民主席手植的红豆树、李鹏总理手植的铁力木、李瑞环手植的小叶榕、英国爱丁堡菲利普亲王手植的望天树、植物园创始人蔡希陶教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教授分别手植的两棵海南龙血树,以及多位名人在此种植的多种珍贵树种。</p> <p class="ql-block"> 树木园始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76.32亩。已引种保存植物上千种。有原产热带非洲的火焰花,提制香精的依兰香,果似香肠的腊肠树,龙飞凤舞的南蛇藤,林中巨果吊瓜树,树冠庞大体态优美的雨树,世界著名的澳洲坚果和腰果,以及列入保护植物名录的千果榄仁、望天树、四数木等</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西双版纳的必打卡之地!东区宛如一片原始雨林,风貌独特,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而西区则植物种类繁多,你可以在这里看到许多在国内其他城市难以见到的奇特植物,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 版纳植物园自1959年建园以来即开始从中国国内外引种栽培龙脑香科植物,1981年正式建立龙脑香园,占地面积101亩。先后从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越南、斯里兰卡、新加坡,以及中国国内的广西、海南、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等地成功引种7属34种龙脑香科植物,其中收集有热带雨林“巨人”望天树。从1959年起由于森林破坏严重,生境恶化,龙脑香科有些种类已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国产龙脑香科植物几乎都列为国家级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树国花园于1999年建立,按世界六大洲进行规划分区,即分为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六个区。共占地20亩,收集展示了适宜西双版纳当地生长的80个国家的58种国树国花。如缅甸国花—龙船花、老挝国花—鸡蛋花、利比亚国花—石榴花、马达加斯加国花—凤凰木、比利时国花—杜鹃等。</p> <p class="ql-block"> 西园百竹园建于1965年,面积104亩,引种栽培竹子250余种。收集有云南南部、广东、广西、海南以及东南亚热带国家的竹类,其中有许多珍贵的竹种,如茎粗达25厘米的巨龙竹、竹间似佛肚的佛肚竹、黄绿相间的黄金间碧竹、竹枝长满钩刺的刺竹、当地傣族用来做竹筒饭的糯米香竹、更有罕见攀树缠枝的藤竹及具有浓郁傣族风情的凤尾竹。该园是中国国内收集竹种最多的专类园之一,是世界上丛生竹大的收集园。</p> <p class="ql-block"> 奇花异卉园建于1999年,占地面积12亩,主要收集热带各种奇花异木,并用园林园艺的方式向公众进行展示。该园分为观果植物区、草花植物区、花叶植物区、感应植物区、赏茎植物区等,收集奇花异木254种(品种)。其中有老茎生花植物无忧花,观果植物神秘果、木奶果、可可、气球果、乳茄,茎杆膨大的观茎植物酒瓶棕、酒瓶兰、象腿树、佛肚树等,块根、块茎膨大的植物山乌龟,世界花之最的巨花马兜铃,花构件似胡须的老虎须、猫须草,花形奇特艳丽的红花西番莲、金杯花、重瓣纸扇,草花植物虾衣花、太阳花等,花叶植物红桑、白缘龙舌兰等,感应植物跳舞草、含羞树、时钟花等,木材最轻的轻木,国家保护植物火树麻等。由于收集的植物奇特,观赏性强,奇花异木园成为游客必到的专类园,对普及植物学和生态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植物为什么吃虫?</p><p class="ql-block"> 食虫植物是一类以吸收小动物体内营养物质为目的,捕捉并杀死猎物的植物。它们吃虫主要是为了补充从土壤中摄取氮元素的不足,这和动物吃东西有本质区别。动物吃东西除了补充氮、磷等元素外,还需要通过食物补充能量,因此动物不吃东西就会饿死。而食虫植物不吃东西只是少获得一些氮元素而已,并不会饿死。在人工栽培的条件下,食虫植物不吃不喝通常也可以长得很好。</p><p class="ql-block"> 食虫植物的猎物基本是昆虫等小型节肢动物,大型食虫植物也可以偶尔捕捉小鱼、蝌蚪、青蛙、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狸藻、旋刺草等食虫植物还会吃更小的食物,比如一些单细胞原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食虫植物的种类</p><p class="ql-block"> 食虫植物几乎全部属于有花植物(被子植物),主要包括茅膏菜、猪笼草、捕蝇草、貉藻、捕虫堇、旋刺草、狸藻、瓶子草、土瓶草、腺毛草、食虫凤梨这几大类,目前已知800多种。</p><p class="ql-block"> 食虫植物并非来源于同一个能吃虫的祖先,而是至少起源了6次:瓶子草、土瓶草、腺毛草和食虫凤梨分别来自4个不同的食虫植物祖先;茅膏菜、猪笼草、捕蝇草和貉藻很可能来自同一个食虫的祖先;只有捕虫堇、旋刺草和狸藻确定是来自同一个食虫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本届食虫植物展主要展出捕虫堇、茅膏菜、捕蝇草、猪笼草、土瓶草、狸藻和瓶子草这7大类食虫植物。</p> <p class="ql-block"> 百花园为版纳植物园的第一景,占地面积353亩,共收集保存与展示热带花卉植物645种(品种)。百花园植物布景主要采用孤植、纯林大片种植、同类多品种集中收集、专科专属保存、攀缘及水生花卉植物多种方式展示。并与地形水域巧妙结合,形成不同的赏景空间,创造 “天女散花”“层林尽染”“五彩缤纷”和“花开花落”等景观效果。借助区内大量花卉植物,通过挖掘花卉与人们日常生活、信仰和情感的关联,以及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以花卉植物创作出的传说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以对联、字画、牌匾等形式展示于园区内,充分展示花卉植物的科学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版纳园热带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区创建于2001年,位于植物园热带雨林区内。占地100余亩,是院省合作重大项目“万种园项目”引种植物栽培基地之一,也是中国人工收集、保存与栽培中国广东、福建、西藏、海南、广西、云南及南亚、东南亚等邻国热带地区植物种质资源专类区。该区已收集、栽培、保存各类热带植物约1400种号,130科,1000余种植物(含该区土著植物),其中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0余种。成为中国国内植物园中人工收集、栽培、保存热带植物种类最多、最重要的基地,为科普、科学研究等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p> <p class="ql-block"> 百果园位于西区东南角,占地面积约90亩,以收集保存中国南方、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果树品种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为主要目标,收集保存了约350种果树资源(含品种),主要类群包括柚子、香蕉、波罗蜜、山竹、龙宫果、红毛丹、鳄梨、文定果等,并设有以柚子品种、香橼等芸香科植物为主的芸香区,杧果品种为主的杧果林,芭蕉品种园,可可、可乐果等为代表的饮料植物区。其中芭蕉品种园,始建于2002年,占地19亩,收集栽培芭蕉属植物9种、66个品种,其中河口小香蕉、象明小香蕉等具有特殊性状的乡土品种在原产地已难以寻到,是重要的育种材料。</p> <p class="ql-block"> 云南本地应季特产水果</p> <p class="ql-block"> 人类不能在地球上孤独地存在,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阶段。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将一如既往肩负我国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责”,并为我国热区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继续推动与世界热带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生态学研究与物种保护工作,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科技支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