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韵之九——白鹿寺与天生桥

wolf

<p class="ql-block">11月4日上午从磻溪高速驱车直奔延安,途经三原服务区。</p> <p class="ql-block">在三原服务区见到了药圣孙思邈的雕像。</p><p class="ql-block">孙思邈(500 年–686 年),字伯高,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称为“药王”。他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我国古代医药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的一生致力于医药学研究,他的药物学著作《唐新本草》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重要总结,对后世药学影响深远。他还在世界上首次将酒精用于药用,并发明了“水磨法制备药物”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的医术高超,他的医德医风受到后人传颂。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曾经上书朝廷,揭露当时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的长寿与他在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有关,他精通药物医术,生活作息有规律,饮食有节,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养生专家,被誉为中医药学之祖的孙思邈,其遗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复活李元霸:相传,唐朝名将李元霸曾在一次战斗中被流箭射中头部,当时众人以为他已经死亡,但孙思邈通过针刺治疗复活了他。</p><p class="ql-block"> 精通养生:孙思邈注重养生,他主张“上工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的方法。他自己也身体健康,据说活到了101岁。</p><p class="ql-block"> 开方救人:孙思邈非常擅长开方治病,据说他每天至少要开100剂方子给患者,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孙思邈的一些传奇故事和贡献,他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养生观念的提倡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三原服务区,走了两个多小时就来到了甘泉县城。</p><p class="ql-block">走进甘泉街道,就像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整条街道两旁的银杏树叶子都黄了,仿佛为甘泉披上了一层耀眼的黄金铠甲,将整个县城装点得金碧辉煌,宛如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银杏叶如同无数个小扇子,轻轻摇曳在枝头,为甘泉的秋天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雅致。</p> <p class="ql-block">沿着甘泉县城迎宾路前行,道路两旁的银杏树犹如两列金色的卫士,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银杏树的树干在秋风中更显苍劲,金黄的枝叶在风中摇曳生姿,地上也铺满了厚厚的“金毯”,显得更加璀璨夺目,仿佛被大自然赋予了一层神秘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银杏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浑身是宝,叶子可制药,果实可食用。银杏树也称白果树,它生长缓慢,从栽种到结果,正常需二十多年,“四十岁”后才能大量结果,所以又称“公孙树”,取意为“公种而孙得食”。古人还称其为“鸭脚”,宋初进贡朝廷时,才改呼“银杏”的。欧阳修曾有诗曰:“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p> <p class="ql-block">我兴奋的捧起一大捧银杏叶抛向天空,来一场“银杏叶雨”,看着那银杏叶在空中翻舞、旋转,任它掉在头上身上…,心里惬意极了。</p> <p class="ql-block">无论何时,银杏都在以自已独特的姿态矗立于大地,向世人展现自己的风彩,它的美,除了绚丽迷人的金黄,更美在它默默的付出,无私奉献的内涵,这份属于秋天的美,令人动容,令人敬佩,让我们在银杏树下拾一份温暖,遇见时光里的清欢,这种静谧的美感,让人心生敬畏,也让人更加感到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在甘泉县城吃过午饭后驱车去白鹿寺看千年古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在加油站加油时遇到了拉满羊的货车。</p> <p class="ql-block">目的地白鹿寺就要到了。</p> <p class="ql-block">白鹿寺又名众宝寺,位于甘泉县高哨乡寺沟村东的白鹿原上,距县城15公里。寺院南靠山,前临洛河,风景秀丽。该寺建于唐代宗大历中期,后晋天福年间重修,元、明皆有增修碑记。寺内石雕佛像10余尊,刀工精湛,形态逼真,院中有1株银杏树,高23米,围长6.25米,为唐代一高僧手植。又有白牡丹,相传为唐时遗种,移植即枯。 </p> <p class="ql-block">走进白鹿寺,让自己沉浸在这千年的金黄画卷中,感受历史的韵味与大自然的馈赠,开启一场难忘的寻美之旅。</p> <p class="ql-block">白鹿寺位于延安市甘泉县寺沟村,禅坐于青山怀中。透过雨后浮起的雾霭,拨开低垂的帘幕,我虔诚地向古寺的深处走去。石阶旧台,苍松老杏,红尘与佛境之间,隔着一道渺渺之门,只有穿过莲花盛开的心桥,才能抵达彼岸。依稀间,有僧人于蒲团上打坐,袅袅香火在殿前萦绕。真不知,那悠悠回荡的钟声可否能唤醒迷失的今人?</p> <p class="ql-block">白鹿寺里最有名的树种就是银杏树了,此季,正是银杏叶最美的时节。你看,那一把把小扇子,在风中摇曳、飞舞,留在上面的小水珠,宛如一颗颗剔透的珍珠,闪着迷人的光芒。那金黄色的叶、深褐色的干,更是给人饱满厚重、雍容华贵之感。这是一种成熟之色、生命之色。黄的悠远,褐的沧桑,是与其千年的岁月砥砺分不开的。银杏树仪态挺拔,身姿婆娑,风起叶落间,便将几千年的世事变迁,融入了春绿秋黄之中。</p> <p class="ql-block">寺院东侧有一棵植于唐代的古银杏树,树龄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银杏树高23米,树围6.25米,五人不能合抱。虽已逾千年,这棵银杏树却依然苍劲挺拔,枝叶茂盛,见证着白鹿古寺的千年沧桑。</p><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晚来了几天,大部分树叶已经落了,没有赶上这颗银杏树最鼎盛的时候来看。</p> <p class="ql-block">寺藏时于古,你看那灵怪的树木、幽幽的甬道,寂寂的苔痕,总是给人一种远侘幽深的古朴之感。我立于树下,聆听着来自神灵和自然的禅语,阳光穿过叶片,显现出叶脉的阴影,好似我心中那一串串禅意的诗行,思绪顷刻间便远离了尘嚣,沉寂了浮华,浅淡了纷繁。</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我,不是过客,也不是归人,只是带一身风尘,来找寻心灵停泊的港湾;携一颗迷茫的心,来寻觅被历史烟雨潮湿的鹿影,来翻阅能指点迷津的经卷。那透过银杏罅隙间的光,正斜斜地洒满一地,斑驳的影仿佛给人添了一双幻想的翅膀,让我用遐思来弥补现实的缺憾。</p> <p class="ql-block">古寺与古树,交相辉映,相伴千年。它们穿越历史烟云,历经沧桑变迁,见证着绿色文物的顽强生命力,让乡愁有枝可依,让归魂有处可息。那些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支起画板的画家,也于此濡染了性灵,滋长着慧根。我亦是顺手拣起一枚银杏叶,坐在石阶上,心间满是正直、和雅、深满的清净相,顷刻间也懂得了千年前那位追赶白鹿的唐朝僧人,于此地安顿漂泊身躯的缘由了,这云林漠漠的宝地,不正是其灵魂最好的归处吗。多年后,星移斗转,这白鹿寺的风,又会去吹拂谁的衣衫呢?</p> <p class="ql-block">“银”为有你,三生有“杏”,这是银杏树浪漫的寓意!这是一棵1300年的银杏树,寓意着坚韧的生命力,上千年的风吹雨打,无数次的斗转星移,阅尽沧桑繁华,长成了千年的守候。如果要量量它有多粗,得需要六个成人手拉手才能合抱!</p><p class="ql-block">银杏树上面挂满了游客和当地村民祈福祈愿的红布条,这里承载了无数人的美好期望和寄托!</p> <p class="ql-block">围栏上写着:“绕树七圈,祛病延年”。</p> <p class="ql-block">远远近近赶来的游人,都要围着这棵上千年的银杏树绕上几圈。站在树下,望着直入云宵的树冠和笔挺的树干,猜度着千百年间的世事沧桑,这颗大树要历经何等的天灾和人祸却依然屹立,骤然感到恍若白驹过隙的人生虽然短暂但要懂得珍惜,更让我们悟到要有银杏树冰清玉洁的心性和脚踏实地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寺庙里的僧人种的蔬菜。</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人曰:佛就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只需你有一颗空灵之心去感悟罢了。有人追寻一生,被佛拒之一世;有人转身间,便悟到了禅意。我起身离开的瞬息,回首又望了望来时的路,却找不到一丝已走过的痕迹。那铺满银杏叶的小径,于风中无限延伸。我迎着光,收拾起如莲的心情,绕过香烟袅袅的亭台,朝着浮云散尽的远方走去,这样的行走,不问起点也没有终点。</p> <p class="ql-block">白鹿寺,在秋色的笼罩下,显得格外静谧与庄严。寺内的千年古银杏,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为白鹿寺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祥和。更令人陶醉的是,白鹿寺外还栽种了一片葫芦,大大小小的葫芦<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态各异,</span>有的圆润可爱,有的修长挺拔,为甘泉的秋天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趣味。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观赏,拍照留念,仿佛要将这份美好的秋色永远定格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甘泉的秋天,是一首深情的诗;是一幅绚烂的画;是一首曼妙的歌曲,用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秋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甘泉的秋天,漫步在金黄的银杏街道上,聆听秋天的私语;站在洛河畔,感受大自然美妙的旋律;走进白鹿寺,寻找那份内心的宁静与祥和;用手去触摸秦直道上厚重的黄土,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从白鹿寺出来,经过和平村和毛堡则村返回延安。</p> <p class="ql-block">经过陕西延安干部学院。</p> <p class="ql-block">晚上住宿的延圣大酒店也是延安红迹红色文化培训中心。</p> <p class="ql-block">离酒店不远处的延安东方红中学。</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驱车前去安塞化子坪镇看天生桥。</p> <p class="ql-block">安塞县位于陕西省,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别是腰鼓闻名。在安塞县城区旁的安塞腰鼓山上,有一座高24米的腰鼓形标志建筑,这座建筑被称作腰鼓楼。它于2005年建成,因其鲜明的红色和独特的腰鼓形状,从远处望去非常醒目,成为安塞县城的一道亮丽风景,这座标志性的建筑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也是安塞县作为“中国腰鼓之乡”和“中国剪纸之乡”的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安塞化子坪镇天生桥,有着波浪谷一样的丹霞地貌,这里依山傍水,是个拍照打卡,欣赏丹霞地貌的好地方,从安塞开车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到达终点前山体已经呈现不同的颜色,左边有个土路的岔路口,把车开进去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轿车进不去,四驱车或者SUV车进去没什么压力,这里也可以野餐。</p> <p class="ql-block">丹霞地貌窟窿桥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化子坪镇河西沟村闫山湾组,由红砂岩丹霞地貌构成,俨然一座天然桥梁。窟窿桥,也被称为窟窿沟,因其天然桥拱洞外形酷似一个巨大的窟窿而得名。这座天生桥最大高度60米,长度70米,宽度10至20米,跨度30米,厚度25米左右。上部覆盖有10米左右的薄黄土层,天生桥呈自然状态,顶部与周围有植被覆盖,底部有水流通过。河水从桥下洞中穿行而过,河宽5至8米,水深15厘米左右。平时,清脆的流水声伴着悦耳的鸟鸣声回荡在山水间,红色的崖壁与绿色的植被和天生桥交相辉映,景色奇特秀丽,远离城市的喧嚣,让人心灵得到洗涤。</p> <p class="ql-block">窟窿沟天生桥属于象鼻山丹霞地貌,为沟谷奇特单体类型,红橙纹理,纵切分明,形如象鼻,独特罕见,拔地依天,是天然洞。它主要发育在9960万年前形成的下白垩统洛河组地层中,以谷系形式成群连片出现,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有别于南方丹霞的地貌景观。</p> <p class="ql-block">“天生桥”地处化子坪镇河西沟村闫山湾组,属红砂岩丹霞地貌,似天桥横跨碧溪、飞虹凌波飘举,与山势地貌浑然天成,相映成趣,气宇轩昂,傲立山谷,生长成自己的样子。又似一匹赤红的巨象弯鼻吸水,从容安闲,不屑岁月变迁、世俗纷扰。</p> <p class="ql-block">天生桥属象鼻山丹霞地貌,为沟谷奇特单体类型,红橙纹理,纵切分明,形如象鼻,独特罕见,拔地依天。据当地人讲,象鼻曾经不开洞,北宋杨六郎镇守雁门时,在一次战斗中被辽人追至此地,被一堵石墙挡住去路,天佑大喊一声,天门洞开,六郎得以通过,再战北辽数十载,保家卫国树奇功。</p> <p class="ql-block">窟窿沟天生桥最早发现并摄影宣传出去的是安塞摄影家协会的冯生刚,被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确定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丹霞独体类天生桥。</p> <p class="ql-block">安塞油田开发的钻井平台就在天生桥旁边。【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天生桥以后,发现此时的太阳和往常不一样,竟然自带巨大彩色的光环,太阳的光芒、红色的崖壁和天生桥交相辉映,<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丽而神秘,站在桥下,仿佛进入仙境。</span></p><p class="ql-block">这里远离城市,可谓一处洗涤心灵的幽雅之地。好个一个“天生桥”,优美而刚烈的桥,雄奇而吉祥的桥,难以释怀又超度心灵的桥!</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见此桥拱洞像个大窟窿,就以“窟窿沟”随意命名,尽管形象,便于记忆,却不怎么好听,还是“天生桥”来得优美撩人。附近农人在土地里艰辛劳作,顶着烈日,挥汗如雨,重复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涩,他们偶尔望一眼“天生桥”,也许会想到天无绝人之路,踏实勤恳的劳动定能感动上天,为世代受苦的人架起一座幸福的桥,对这清苦的生活燃起信心。村里村外的青年男女也许会在月上柳稍头时,相约天生桥下,聆听流水潺潺、蛙鸣阵阵,相互依偎着架起一座通心桥,倾诉柔情爱意,陶醉静谧的夜晚,憧憬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据调查人员勘查,窟窿沟天生桥丹霞地貌是以陆相为主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照片左边的石崖和桥是相接的,纯粹是横卧东西的天然桥,后因推地而被破坏,成了现在的孤桥洞。现在细细看来,这个桥生的十分奇特,两岸石理纹路南北走向,而桥为东西走向。现存的离桥十多米的桥体石崖还在,充分说明这是一座仙人桥。</p> <p class="ql-block">从天生桥出来,返回延安,开启延安红色革命之旅。</p>